從石都走出的木雕大師
作者:王曉岳
作者:王曉岳
惠安是中國石雕之都,然而卻出了位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木雕天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泉福。
福州是個出工藝美術大師的地方,或為漆雕大師或為壽山石石雕大師,先前均為老者,去年新評了兩位中年大師,其發型氣度與常人迥異。我揣度,黃泉福既然是位聲名遠播的大師,或許是位風流倜儻的中年或是位仙風道骨的長者,真沒想到,眼前的黃泉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普通的五官,普通的工裝,留著在中國流行了幾十年的“三七開”發型,只是比平常的瘦人更瘦一些。一問方知,十年前,年僅38歲的黃泉福罹患癌癥,幾番手術,方從閻羅王手里奪回一條命來,真乃天妒英才!
中國有句老話: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黃泉福應了這句老話,在他極富共性的外表之下,卻蘊藏著極具個性化的藝術眼光、藝術風格和赤子之心。
羅素說,對藝術而言,上帝只擁抱個性。
個性依賴我們對物象獨特的審美和別致的體驗。具有個性的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才能到達生命的深處;沒有個性,便沒有創造力。
黃泉福16歲學藝,18歲任木雕技術員,20歲任惠安縣上塘木雕廠廠長,這可是火箭式的上升。然而,傳統的思維、傳統的工藝、傳統的產品、傳統的經營與分配模式把木雕創作變成了蒸饅頭,一籠一籠地出鍋,一鍋饅頭全一樣。這樣的套路把黃泉福和他領導的木雕廠牢牢地禁錮在窮困的土地上,直至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惠安,黃泉福才得以辭職下海,開辦了自己的金龍木雕廠。那時,正趕上全國范圍的一場真理標準的大討論,這次思想史上的巨大變革,對黃泉福來說,其價值是藝術的自由和思想的解放。
黃泉福是位善于獨立思索的人,他從中國木雕行業的不景氣,中國京劇藝術的蕭條和中國繪畫藝術的停滯,看到了中國文化傳承中的糟粕,其中危害最深的要算“統一為美”的理念。他想,西方文明近兩百年的成功,偏偏在于異化為美,主張標新立異,尊崇獨創性。要走出傳統文化的誤區,就要沖破模式化的雕刻樊籬,雕出不同于前人的“觀音”,不同于前人的“佛陀”,不同于前人的各類木雕作品。
不同于前人并非藝術的價值所在,藝術的價值在于美,在于獨特的美。黃泉福認為,要實現這種獨特的美,必須吸取西方文明的精華塑造自己作品的外形,發揚中華文明的精萃塑造自己作品的內核。西方的發明,更多的是通過抽象的觀念認識世界的。于是,黃泉福突破了“衣帶當風”的具象傳統,把佛和各類人物的軀體塑造成概念化的不規則圓柱體、竹根體、樹葉體、圓球體,甚至用海南梨花木原木表層的自然形態作為鄭成功“枕戈待旦”的偉岸身軀。黃泉福把莊子的“道在瓦礫”和西方的“抽象”藝術揉合在一起,實踐了“道在自然”的哲學理念。
在黃泉福的作品中,人物身軀僅僅是主題的烘托,作品的精妙之處,還在于人物的神情。
老子尚正,孔子尚清,釋迦尚和,“清”、“正”、“和”這三種單純而極其強烈的感情支配著黃泉福的一生。他說,“清”、“正”、“和”是對心靈凈化的渴望,是對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是對萬物合諧的追求。這三種感情揉合在一起,就是能使痛苦變得美麗的關愛,能使旭日驅散黑暗的力量,能使屈辱變為尊嚴的品格。黃泉福崇尚藝術向自我、人性、真情回歸,于是,他的雕刻刀轉向了內心世界,把“清”、“正”、“和”一刀一挫地雕進了他的作品,致使他的作品有了神韻,有了內涵,有了感染人的藝術魄力。他的木雕作品《單刀赴會》和《鄭成功》,有一種源自宇宙的大氣,《齊天大圣》和《魯迅》有一種源自我們民族性格的正氣,《孔子》、《老子》有一種天人合一的瑞氣,《觀音》、《達摩》、《彌勒》和《佛陀》洋溢著“上善若水”的和氣,像一朵祥云飄進你的心里。這些作品在國內、國際雕刻大賽中總是獨占鰲頭,它們不僅創立了一種新的雕刻體系,更是塑造了一種新的人格。這是一種文化自覺,代表了生命的覺醒,呈現出作為國寶的光芒。
黃泉福的作品沒有一絲一毫的塵埃氣,充分表現了他用自由自在的心靈感悟這個世界,所以,總能感動藝術大家們。在一次全國雕刻大賽現場,中國雕刻家協會會長錢紹武圍著黃泉福的木雕作品《閑憩》轉了幾周后大發感慨:“惠安木雕,世界第一,全世界第一呀!”雕塑泰斗潘紹棠、王天任評價說,黃泉福作品有股祥和之氣直逼人心,沒有赤子之心出不了這種稀世珍寶。
著名繪畫和雕塑藝術家韓美林曾以“天馬行空”四字高度評價黃泉福的藝術風格。釣魚臺國賓館特請黃泉福設計迎賓大廳的浮雕屏風《王子釣魚圖》,并為其專設了“黃泉福藝術展館”,他的多種作品被定為國賓禮品。他的作品價格,每件均在500萬元以上,至今已成為國內外名人名家一件難求的收藏品。
2005年9月,臺灣舉辦“第12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大獎賽”,福建臺商協會的一位友人將黃泉福名為《老子》的木雕作品帶至臺灣參賽,被評為雕刻藝術金獎。
臺當局很重視此項賽事,陳水扁、呂秀蓮、謝長廷、杜正勝及在野黨領導人均向大賽組委會發去賀電,張俊雄親自承擔評委主任。組委會特為頒獎大會印制了精美的特刊,邀每位獲獎者寫下獲獎感言。黃泉福在《感言》中寫道:
文化是人類演進的推手,是人類文明的結晶。
藝術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如果一個民族缺少了文化,就如同一棵大樹沒有了根。中華文化能夠延續不斷,就是靠文化得以傳承;正是中華文化的傳承,才使兩岸同胞有了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的親情融合,才有了一種龍的精神。
在頒獎大會上,張俊雄為黃泉福頒獎后,握著大師的手親切交談時,黃泉福問張俊雄:“張主任可否給陳水扁先生帶句話?”
張俊雄剎那間一怔,隨即滿面笑容地回答:“可以,當然可以。”
黃泉福語重心長地說:“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是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筋,砍根斷筋有違民心,挖祖墳的事干不得!”
雖然臺灣媒體不敢正面報道黃泉福和張俊雄的對話,但黃泉福大師的一言一行都給臺灣這次大獎賽造成了一種沖擊。
對祖國對家鄉執著的愛已成為黃泉福大師文化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愛著,才有了一種藝術與自然的和諧,一種對哲理的人性貼近、理解和深入;愛著,便有按捺不住的熱情向往,便有牽扯情懷的眷戀;愛著,心便因為愛而博大,而溫柔,而激情洋溢,而馨香彌漫;愛著,才是黃泉福藝術創作的靈魂。
作者簡介
王曉岳,從軍27年。軍事學院天文大地專業畢業后,在青藏高原爬冰臥雪8年,從事野外測繪工作。調蘭州軍區后,先后在國防大學、南京政治學院進修,繼而任軍區領導理論教員,后又隨調福州軍區工作。轉業后,先后在省經貿委和省委宣傳部工作,曾任處長、半月刊雜志社社長、編審。中國作協會員,在省內外發表散文、報告文學作品百余萬字,并有《八閩任扶搖》、《歷史在這里走過》等專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