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神奇的崳山島(外一篇)
作者:王曉岳
作者:王曉岳
為了把中國最美的自然景觀介紹給世界,《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擔負起“選美中國”這項史無前例的重大使命。該刊在自然科學相關領域領軍人物,中國地質、中國地理、中國風景園林、中國旅游地學及地質公園等專業協會,以及200多位有關專家、院士的參與和指導下,對“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國最美的十大海島”、“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等15個單項進行了頗具權威性的二級制評審。2005年10月,名不見經傳的福鼎市大崳山島以“山、湖、草、海在此濃縮”的獨特之美入選“中國最美十大海島”行列,許多人為之驚訝。
先前,在專項評委和總評委中無人聽說過大崳山島的名字。“中國最美海島”專項評委中除從事中國海洋、中國島嶼、海洋巖溶地貌和海岸帶環境演化研究的專家、院士之外,還有一位《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女編輯黃秀芳。黃秀芳負責評審之前的調研和“中國最美的十大海島”的推薦整理工作。黃秀芳說,中國擁有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6500多個,至于500平方米以下的小島、巖礁,至少有上萬個,從中公正地遴選出最美的十個島嶼,不禁感到誠惶誠恐。為防止偏頗和疏漏,她不斷地向專家和書本求教。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的胡恩和研究員從天津寄來了近200萬字的《全國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報告》。接著又買到了近百萬字的《中國海島》一書。繼而又請教了中科院院士、海洋地質地球物理學家劉光鼎老人。黃秀芳對中國排在前列的上千座美麗島嶼有了較多的了解。此時,大崳山島仍未進入她的視野。2005年1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了三伏主編的《我的小島我做主》一書。書中收錄了98篇海島游記。其中,福建篇收錄了《沒有硝煙的東山島》、《浪漫醉人的鼓浪嶼》、《海上田園三都島》、《海上明珠臺山島》、《風情美妙的南日島》等5篇游記。書中不見大崳山島的蹤影。福建有關單位向“中國最美的十大海島”評委會推薦了廈門鼓浪嶼、漳州火山島(南碇島)、平潭島等島嶼,也沒有提到大崳山島。
不想,天賜機緣。一天,黃秀芳的同室編輯劉晶對她說,“今天有個作者江航東來北京出差,他是廈門觀鳥協會的,你也一塊見見吧。”黃秀芳知道江航東去過很多海島,見面后就迫不及待地問:“你去過哪些美麗的海島?”江航東見黃秀芳一臉期待的神情,便樂呵呵地打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電腦,里面有許多海島風光攝影。當翻到大崳山島的照片時,北國天山那般蒼蒼莽莽的野性和海上天湖的盎然詩意一下就震撼了黃秀芳的心靈。她情不自禁地說,“這是我見過的最美海島!”
由大崳山島、小崳山島、鴛鴦島、銀嶼、烏島等11個大小島嶼及4座礁石組成的福瑤列島,又名崳山列島。崳山列島的精妙之處在大崳山島,大崳山島東西長7.70公里,南北寬2.76公里,面積為21.50平方公里,是福建第二大海島。島上大小山峰20余座,主峰紅紀洞山海拔541.4米,又是福建省最高的海島。在大崳山島海拔300多米處,鑲嵌著大小天湖兩個天然湖泊。大天湖面積近千畝,小天湖200多畝,各有泉眼,常年不竭,水質甜美,儲量高達160萬立方米,僅次于臺灣日月潭淡水儲量。湖四周山勢平緩,萬畝山體披滿了低約盈尺高約1米的牧草,綠草如茵,間或有白色蘆花點綴其間。大崳山島地處東南沿海,卻有著大西北高山草甸風光;身為海島,竟有天山天湖似的仙境。因此,大崳山島便有了“南國北疆”、“島國天山”、“海上天湖”等等美譽。
遍尋東海,為何只有大崳山島才有大西北那種蒼莽的萬畝草場呢?鳥瞰大崳山島就會發現,全島20幾座山峰均在島的四周,拱衛著從北至南由低至高的三塊盆地。尤其是島東南的紅紀洞山,島西南的天鵝山,島南面的天岙岡三座海拔500米以上的大山把大天湖和小天湖圍在中間,極大地減弱了海風對中央盆地的侵襲。因此,大小天湖四周才能有柔弱牧草的生存空間。更為重要的是,大小天湖四周的山地構成了煙囪式通道,湖水蒸氣聚集上升,一遇從海上吹來的冷風便凝結為霧云或雨云,然后以雨、露、霜、霧等形式返歸于萬畝草場,最終滲入大小天湖。據專家考證,大崳山的露水和雨水恰等于大小天湖的蒸發水量。大崳山島這種獨立的自我循環式的生態系統,不僅是大小天湖萬年不竭的奧秘之一,更是萬畝草場生機勃勃的生存依據。大崳山島的山、湖、草、海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生命體,因此才能蘊育出“島國天山”和“海上天湖”這等獨一無二的夢幻仙境。
在紅紀洞山和天岙岡之間,有處海拔約450米的高地,叫做石宮崗。站在此處,山、湖、草、海盡收眼底。腳下的小天湖像只拖著長尾的小松鼠,頭西尾東,跳躍在綠油油的草地中間。小天湖頭部前方的山坳呈“U”字型。透過“U”型山坳望去,小天湖與東海似隔似連。“U”型綠地恰似把湖海拴在一起的纖細綠線。湖外是山,山外是海,湖面波光粼粼,大海水天一色,世外之境才有這樣的質樸之美、壯觀之美。
觀賞大崳山美景的最佳季節在于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這是色彩斑斕的季節。就拿立秋到初冬的一段時光來說,初秋,大崳山島200米以下的花草林木已露霜葉醉秋的征兆,而萬畝草山上的牧草依然是重彩潑墨,翠綠如玉,勝似雨后春山圖。深秋,秋意在寥廓的海天延伸,牧場中的白色蘆花在大小天湖上空飛舞,恍若天女散花。此時,光影四溢,若真若幻,人們在心靈的升華中感受著秋天里的童話世界。晚秋,牧草已經黃了一半,海風吹過,黃色和綠色的草浪翻滾著沙沙作響。人們在這里恍若置身于“天蒼蒼,野茫茫”的西北草原,眼前分明又在碧波萬頃的東海之上,這是多么神奇的意境啊!殘秋,金黃色的草場透過湖上的一線薄霧倒映在湖中,湖中便有了霧色迷朦的黃色在渲染漫散。此時,湖角遠處的碧綠,近岸湖光的淡藍,湖中深處的湛藍,以及水面蒸騰的紫氣把個天湖妝扮成絢麗的五彩之湖。初秋、深秋、晚秋、殘秋的大崳山島充溢著詩情的韻味,或清純或壯美,或嬌媚或典雅,無不讓人陶醉。
大崳山島多霧。晨霧幾乎天天都有。凌晨,淺藍色的霧氣在微曦的晨光中暈染開來,把天湖、草場籠罩在輕紗之中,只有湖光在尚未褪盡的夜色中閃動;海上的礁石和遠方的群山變得越發縹渺,只留下淡淡的輪廓,宛如一幅“云崖如帳,似水青山”的國畫。
如果說晨霧是嫻靜的,大崳山島的雨霧則是迅猛的。一片雨云被海風吹上大崳山島,霧涌云飛,如同千軍萬馬奔過天湖草場。剎那間吞噬了一切,四處一派茫然,分不清天上人間。當雨霽時,那霧一絲絲一縷縷地在你身邊緩緩的飄過,頓時便有了天上瑤池的幻覺。俯看腳下,天湖如洗,芳草萋萋;遙望東海,蔚藍色的海洋泛著軟綿的輕浪,墨玉般的島群靜靜地散發著光芒。山、湖、草、海的精魂在這里有了完美的結合。
大崳山島的日出日落每次都不一樣,大氣磅礴,奧妙無窮。然而,在天湖之濱露營似乎更有情趣。夏秋之夜,涼風習習,坐在柔軟的草地上靜觀四周,有時湖面上微波蕩漾,浮動的月亮閃著金光;有時湖面波瀾不起,靜靜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大海濤聲陣陣,耳旁蛙鳴四起,一唱一和,不免讓人心馳神往。
許多人喜愛月夜,更向往星天。沒了月光,黑天鵝絨般的夜空綴滿了閃閃的繁星。此時,在大天湖之畔扎下一頂帳蓬,仰臥在草地上觀賞星空,觀賞橫亙于夜空的銀河,牛郎星、織女星,以及數不清的星座就在頭頂,似乎觸手可及。觀看流星從夜空劃過,夜航客機飛快地跨越銀河,別有一番情趣。巴金在《繁星》一文中說,他愛月夜,更喜星天。因為仰望星天,才會回到童年,才能仿佛回到了母親的懷抱。這大概是童年情結和兒時的精神天堂吧。
大崳山島的美是獨特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締造了這座美輪美奐的海島;大崳山島的美是夢幻的,山、湖、草、海奇變萬狀,仙境如夢,又妝點了無數人的夢境。
武夷山的和諧之美
天地不言而有大美,其美在于陰陽交融,相輔相成的和諧。武夷山便是其中的經典案例。
丹霞地貌是滄海桑田的見證,是大自然億萬年風雨雕蝕的杰作。然而,丹霞地貌在未成熟期,風浸雨塑的畫面僅是初稿;在晚期,由于風雨蠶蝕過度,丹山險峰已成斷壁殘垣;只有成熟期才呈現出驚天動地的美麗。中國丹霞景觀數處,唯獨武夷山處于丹霞地貌中的而立之年,是中國乃至世界最負盛名的丹霞景觀。
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的雄強險峻攝人心魄。發源于武夷山主峰——黃崗山的一條溪流貫穿其中,蜿蜒十五華里。因她有三彎九曲之勝,故名九曲溪。九曲溪的絕妙,不僅在于“水繞山轉,山隨水活”的動態之美,更在于“山水相印,陰陽融合”的萬世奇緣。若是臨水觀山,人們可乘竹排漂流于九曲溪上,飽覽一百零八景構建的丹青畫卷,體驗移步換景的神奇。若是登山觀水,人們可攀爬壁立千仞的天柱峰。天柱峰半山腰上有座山水觀賞臺,名曰“一覽亭”,在這里憑欄俯瞰,九曲溪如同溫婉多嬌的少女,偎依在群峰的懷抱之中。春夏秋冬,或見碧水丹山流動于變幻莫測的輕煙薄霧之間;或見云海翻騰,佛光霞照,如詩如畫,如臨仙境,故而,天柱峰又名“天游峰”。
縱觀天下名山,既能觀山又能玩水者屈指可數,山水結緣能像武夷山、九曲溪這般完美者更是鳳毛麟角。武夷山水承載著天地靈氣,山水和諧之美征服了古今數不清的文人墨客。宋代大文學家陸游詩云:“山如滋少三十六,水似鄧帳九折途”,“未到名山夢已斷,千峰拔地玉峨峋”,武夷山水讓陸放翁魂牽夢縈。現代文學家郭沫若把對武夷山水的贊頌推向了極致,他寫詩贊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但是,更令我感動的是一位普通的美國老太太對武夷山的抒情,她說,“假如我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迷了路,請把我帶到中國的武夷山”。這質樸的詩句何以動人心弦?因為她尋找的是風景純美的家園。也許九曲溪第四曲處的崖刻“真山水”三字已經銘刻在她的記憶深處,武夷山水的親和宜居已經上升為思辯理念,以至物我難分,把中國的武夷山當作了她心中的伊甸園。
其實,早在四千年前,資源豐富的武夷山已是古閩族人的休養棲息之地。九曲溪的中部是個風口,赤壁丹崖和各式峰柱經過風蝕雨浸,就形成了天然的巖壁洞穴。這些洞穴便成為有著死后升天信仰的古閩族人理想的墓地。他們把楠木制作的船棺當作仙舟,高擱在懸崖峭壁之上,讓先人們安息在碧水之上、丹山之中,時刻都能聽到田園詩般的山水共鳴。
四千年前,古閩族人就在武夷山依山傍水而居,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明。唐代,武夷山已被敕封為“天下名山大川”。唐玄宗頒旨立碑,在武夷山“全山禁樵采”。這種“綠水青山、永續之脈”的理念,以及“視家園如生命”的傳統一直傳承至今。武夷山的純真在于山水的純真,在于保持著原始自然的風貌。據專家考察,武夷山景區和自然保護區內已知動植物種類11000多種,是珍稀、特有動植物的基因庫,被中外生物學家稱為“世界生物之窗”、“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研究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1987年和1992年,武夷山分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和“全球多樣性保護區”。世界旅游執委會前主席巴爾科夫人說,“未受污染的武夷山是世界環境保護的典范”。
橫亙閩西北的武夷山,不僅保存了地球上同緯度最完整最豐富的生物鏈,更積淀出豐潤兩千余年的人文沃土,山水相因,人文其間,是世界和中國為數不多的自然和文化復合遺產地。在這里,山水與文化的和諧才是武夷山最絢麗的一張名片。
自秦漢以來,武夷山就為道家的仙蹤之地,“升真元化洞天”被列為道教36洞天第16洞天,修仙者要在此脫胎換骨才能羽化升仙。天心永樂禪寺是一座深藏于武夷景區之中的佛教名剎,明成祖朱棣為其禪茶賜名“大紅袍”。僧人種茶,開創了“禪茶一味,佛茶一家”的佛學天地。
比起宗教文化,最讓武夷山驕傲的當數千年大儒朱熹。古人云:宇宙間三十六名山,地未有武夷之勝;孔孟后千五百余載,道未有如文公之尊。這里說的文公便是朱熹。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創辦了著書立說、講經論道的“武夷精舍”,也在此完成了他的重要論著《四書章句集注》,構建起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體系,使武夷山閃耀著“道南理窟”、“學達性天”的榮光,一度成為中國南方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中寫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一千古名句正應了武夷山與朱熹的關系:武夷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圣地,她豐厚的人文精神成就了朱熹;朱熹的理學思想把武夷山帶進了中國文化地理的核心版圖,帶進了人類燦爛文化的歷史長河。山水之美是文化的,這種自然與文化的融合,才使得武夷的丹山碧水有了直達永恒的靈魂。
說起武夷山,人們常用“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來概括,把武夷山的茶文化與千載儒釋道相提并論,甚至用“山因茶而名,水因茶而靈”來描述武夷山水與茶文化的風云際遇、前世今生。此話是否言過其實,最好讓事實作出回答。
武夷茶是武夷文明的標志。早在商周時,濮閩族君長已把武夷茶作為貢品進獻給會盟伐紂的周武王了。西漢時,武夷茶已頗具盛名。唐代陸羽的《茶經》問世,是為茶文化的第一高峰。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孫樵在《送茶與焦刑部書》一文中把武夷茶稱為“晚甘侯”,已經說明了武夷茶在中國茶中的尊貴地位。宋元時代,武夷山的北苑貢茶已成為貢茶首選。明代鄭和下西洋,五萬人組成浩大艦隊護衛國寶,除絲綢、瓷器之外,另一國寶正是武夷茶。清代,武夷茶作為商品貿易的主角走向世界,為萬里茶道的開通寫下了不朽的篇章。
武夷山的中心地帶,盤垣著一條高低起伏的深長峽谷。谷內多懸崖絕壁,兩側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對峙駢列。谷底成行成行的茶樹倚山而植,或種于巖凹、巖隙、巖縫中,或植于沿邊砌筑的石岸中,稱作巖茶。武夷巖茶的茶園幾乎都在“九龍窠”的巖壑幽澗之中,巖茶的祖先——六株“大紅袍”母樹在這里倔強生長了360多年。這里云霧易聚難散,冬暖夏涼,特別是這里的土壤屬于酸性巖石風化后形成的特殊基質。得天獨厚的天時地利,才使6株萬世靈芽的后代超凡脫俗,奠定了馥郁雋永的內質。這里的茶青經過制茶人精神性格的磨合和二十多道精妙工藝的提升,才孕育出獨特的巖骨茶香,成為中國烏龍茶的極品。
自從200多年前中國的武夷茶傳入英國后,她以溫柔而不可逆轉的方式掀起翻天覆地的變化。她首先讓貴族有了新的奢侈物追逐,成為一種悠閑和舒適的享受。之后,英國茶(武夷茶+奶+糖)竟成為廣大百姓的一種生活方式。英國有句世人皆知的名言:“當時鐘敲響四下時,世上的一切瞬間為茶而停”。可見武夷茶已經和大英帝國密不可分。
武夷巖茶,點綴出世代制茶匠人傳承文化的動力,開啟了永不停歇的逐夢之旅。武夷之東,梅溪下游,有座名為“下梅”的村莊,這里是萬里茶道北上的首站和南下的起點。往北是跟晉商常萬達、喬致庸合作,北上4760公里,抵達中俄邊境的恰克圖口岸。此后在俄羅斯境內延伸,直到莫斯科,全程13000多公里,需要一整年的路途艱辛。這條十七世紀橫跨歐亞大陸的萬里茶道為武夷巖茶贏得了世界聲譽。從下梅村往南走,890公里處就是廣州。武夷茶通過廣州遠銷東南亞及日本。武夷茶給廣州帶去的是喝早茶的習慣和融洽和睦的氣氛,給日本帶去的卻是被稱為國粹的“茶道”。
茶,是武夷山水之精魂,蘊含著不可思議的人意和天機,“天人合一的機緣,大道中和的理念,倫理和美學的和諧,自然和宇宙的法則”似乎都隱藏在茶文化之中。然而,世人最需要的還是口感,在不同的地區和國度,武夷茶有著不同的飲法,有的清飲,有的加糖加奶,有的加入檸檬和白酒,充分展示出武夷茶有著包容和接納的特性,也象征著心隨萬境轉,無喜亦無憂的通達境界。
武夷巖茶,滿足了世界,也把武夷山的和諧之美推向了哲學的高度。
個人簡介:
王曉岳,男,1942年2月出生,中國作協會員,籍貫: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中共黨員,從軍27年,其中在雪域高原8年,從事野外測繪工作。轉業后,先后在福建省經貿委、省委宣傳部工作,歷任處長,《文明建設》雜志主編,半月刊雜志社社長,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