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通往世界的心橋

通往世界的心橋
 
作者:王曉岳

  一

  兩座土樓就要消失了,這是漳州平和縣崎嶺鄉下石村規模宏大的兩座圓形土樓。

  兩座土樓傍著東西走向的一道山澗,山澗不足10米寬,深度卻在10米以上,一條溪流奔騰在山澗之中。溪北的到鳳樓乾隆年間建造,300多歲了;咸豐年間竣工的中慶樓坐落在溪流的南岸,也有280多年的歷史了,它們均已風燭殘年,雖然外觀依然壯觀,內里確已腐朽。進得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處斷壁殘垣,瓦礫中的茅草比人還高。沒有坍塌的樓層也岌岌可危,殘存的房屋房門破了,環道斷了,屋頂漏了,幾根折了的椽子吊在屋檐上,透著破敗中的凄涼。

  兩座土樓中的村民幾乎搬空,到鳳樓里僅剩下一位83歲的孤寡老人,中慶樓也只剩下耄耋之年的兩位五保戶。到鳳樓中的老人叫石珠廉,每天都要到土樓院中的井臺邊坐坐。水井已被填死,是怕調皮的幼童不慎落入。但井臺是石珠廉對這座土樓最溫馨的記憶,往日幾百號人住在這座土樓里,家家戶戶都要到這口井里提水,井臺便成了最熱鬧的地方,孩子們在這里嬉笑打鬧,男人們在這里劃拳飲酒,老人們在這里喝茶納涼,女人們在這里說家長里短,談兒女婚事,講世間奇聞,就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著鄉風鄉俗、鄉戀鄉情,傳承著對土樓生活方式的依戀和敬畏。然而這一切都消失了,土樓人家都住上了鋼筋水泥建造的洋樓,搬到了一公里外的山腳處,這里成了被村民遺棄的舊址……
想到這一切,石珠廉老人便油然生出了訣別的傷感。

  有一天,一位騎著摩托車戴著太陽帽的年輕人突然走進了老人的傷感。這位敦實健壯的青年叫陳建生,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李曉東教授的學生。李教授正在研究的課題是“個性建筑實驗”,他打算在中國農村做一座公益性的建筑,這座建筑既要與環境相生相融,又要能給農村和農民帶來積極影響。他讓陳建生幫助尋找一處合適的地方。陳建生花了一年多時間,走訪了許許多多的貧困鄉村,包括少數民族的山寨,卻總也找不到這種既能與大自然對話,又能引起農民共鳴的建筑之地。于是,他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平和,想起了自己童年居住過的土樓。然而,當他走進下石村的土樓時,仍然無法承受那種意想不到的視覺沖擊,他立馬想到了戰火和地震,但他明知不是戰火與地震的破壞,還是不敢相信土樓家園的失落竟然到了令人扼腕的地步。土樓不僅是大地靈魂的雕像,也是福建客家人心中的圖騰,一旦土樓消失了,土樓文化、客家精神還有依附嗎?

  他馬上撥通李曉東教授的電話:“老師,我終于找到了一處理想的地方,一條山澗溪流,兩座即將消亡的土樓,亟待搶救,土樓和土樓文化。”
 
  二
 
  當李曉東站在下石村兩座土樓的面前時,深切地感到曾經讓下石村引以為豪的這兩座偉大的建筑已變成空洞的符號,荒涼和頹敗氣息不免襲上心頭。他反復思考著一個命題:“如何讓一座建筑與土樓形成關聯?如何讓精神重返家園?”

  建一座橋,一座跨越溪水連接兩座土樓的橋,是他最初的靈感。

  李曉東認為,這座橋首先應該是一所希望小學,小學依偎著土樓,如同孩子在母親的懷抱之中。當然,孩子們有一個舒適的地方上課很重要,別讓他們晾在寒風中或曬在烈日下,課堂就建在橋上,有錢難買順河風,橋上建課堂,利用自然條件調節冬夏室溫,綠色環保,一舉兩得。這座橋梁又是一間圖書館,還是村民活動中心。總之,這座多功能的橋梁是一座個性化建筑,應該是具備精神凝聚力的公共空間,應該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橋上書屋”。倘若如此,這座橋梁既有傳統精華的映照,又有時代特色的內容,古代和現代、過去和未來便一脈相承了。

  建橋的理念確定之后,便是形式和內容上的探索。李曉東說,西方的橋梁建筑強調的是力量,因此,沉迷于高大雄渾,處于世界著名橋梁排行榜首位的倫敦塔橋高約60米,登塔遠眺,可盡情欣賞泰晤士河上下游十里風光。中國傳統橋梁建筑的精髓是移步造景、曲徑通幽,如紹興現存的604座石橋,實際上是連街接巷的一座長橋,五步一登,十步一跨,構成了特有的水鄉景觀。但這兩種藝術形式都不適合下石村的環境,因為西方的建橋藝術需要高度,中國的曲徑通幽則需要長度,然而在兩座土樓間建橋,高不得也長不得,該當如何?

  李曉東酷愛中國繪畫,他的藝術基因告訴自己:對于習慣用筆墨渲染的中國人來說,最好的表現形式是大寫意。大寫意的真諦在于“真情、簡約”,在于寫出自己對自然、人生的理解,把主題內涵寫成一首詩。如在兩座土樓間建一座古色古香的廊橋,未免就太寫實了,就板滯了,只有不拘泥于一個橋墩、一個拱面的揮灑,才能成就“橋上書屋”的真情和簡約;只有大筆一揮,在小溪之上、土樓之間寫下個“一”字,方能寫出江河源頭古老村落的氣韻來。這個“一”字,就是騰空橫架在山澗溪流之上的一個現代化的廊橋。廊橋由3節“集裝箱”箱體連接而成,中間一節是圖書室,兩頭是階梯式的教室。教室兩端各自延伸著一個平臺,如同登陸艇的跳板,一跳便躍入土樓大門。如此一來,廊橋便成了兩座土樓的紐帶,土樓也就成了拱衛廊橋的橋頭堡,就像孫兒牽手爺爺,爺爺護著孫兒,多么迷人的一幕親情啊!

  李曉東覺得,這個“一”字是道枯筆,雖然遒勁有力,但缺少點東方的曲線柔美,缺少剛柔相濟,因此必須加一道潤筆——在廊橋之下,附一道“之”字形的吊橋,專供村民行走,孩子們上課時也不受打擾。

  明眼人一看便知,“一”字形廊橋鋼梁結構,內飾木板,外飾木條格柵,其骨是西式,其表是中式;“之”字形吊橋系鋼索結構,其形是中式,其里是西式,這種表現形式的復合是世間獨一無二的,是李曉東教授的匠心獨運。建筑屬于它所在的時代,同時也渴望不受縛于時代,渴望永恒。李曉東渴望這座橋上書屋是下石村的,也是世界的。

  李曉東設計的橋上書屋于2008年9月1日開工建設,2009年8月28日投入使用。書屋總長僅28米,寬8.5米,實在說不上宏偉,但自從橋上書屋落成,這里便有了笑聲、歌聲、讀書聲,兩座土樓之間的空間又成了下石村村民最喜歡的交流活動中心,成為孩子們筑夢的地方,橋上書屋催活了山村的歷史。

  2010年,來自世界各地的401項建筑工程角逐世界建筑領域一項權威性大獎——“阿迦漢”建筑獎,結果僅有19項工程入圍,其中5項工程獲獎,橋上書屋是我國唯一獲此殊榮者。

  “阿迦漢”建筑獎評委們給予橋上書屋的評價是:橋上書屋是一個生命體,它延續了相應的人文價值,影響和改變了當地村民的生活方式。
 
  三
 
  2012年谷雨前后,我兩次造訪橋上書屋。我原以為這座聞名于世的現代化建筑是座鋼鐵和水泥的雕塑,第一眼看到的卻是木條格柵裝飾的一座木屋,淡黃色的桉樹原木木條間歇地排列著,它在蓊郁的山林間與兩座土樓交相呼應,色調和諧,卻又充滿張力。

  一座建筑最難處理的不是結構,而是色彩與環境的匹配。橋上書屋周圍是青綠山水的冷色調,如何與朝霞夕照的暖色糅在一起?李曉東用了簡簡單單的一道玻璃幕窗和一道自然原木的柵簾,便構成了外部世界與橋上書屋的一道界線——滿山的柚林擋在窗外,似乎漸去漸遠,只留下一片濃綠的底色;清晰可見的是高高的修竹、寬大的美人蕉、純黃的金盞花、大紅的三角梅在溪間搖曳,溪水像煙云淌過,好靜,好美。一道玻璃、一道柵簾,便實現了橋上書屋與大自然的對話,實踐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實在是大手筆。

  那天,73歲的石茂火老人接受了我的采訪,他是下石村文化管理員,憑著這一“官銜”每月領取300元的“俸祿”。他多次推辭不受,鄉上說,不領不行,橋上書屋不僅是下石村的公共財產,更是一處風景名勝,總得有一位熱心人看護。

  石茂火實際上是橋上書屋的守護者。

  石茂火的家就在到鳳樓的邊上,距橋上書屋最近,但這不是他成為橋上書屋守護者的理由。過硬的理由是,李曉東教授和承建單位——漳州鑫盛工程有限公司極力向鄉里和縣里推薦他守護橋上書屋。

  橋上書屋動工興建時,石茂火就義務幫施工隊看管工地上的建材,不管是春寒料峭的夜晚,還是蚊蟲叮咬的夏夜,石茂火就睡在工地上,寸步不離。工程竣工時,漳州鑫盛工程有限公司給石茂火1000元人民幣作為酬謝,老人說啥也不肯收。他對人家說,你們辛辛苦苦地為我們下石村建橋上書屋,這是積德行善,我幫忙是應該的。

  橋上書屋獲得世界建筑大獎后,每天都有百余名游客前來參觀游覽,其中不乏國外游客。

  有天,鄉里通知石茂火,有兩位英國人要拍橋上書屋專題片,你當一下導游。石茂火跑了五六里路,一直到國道與村道的接口處,替客人租了輛摩托三輪,連人帶器材滿滿一車,車到地點后,英國客人只掏兩元人民幣給三輪車師傅。三輪車師傅笑著搖頭,英國客人表情夸張地做出不解狀,石茂火連忙掏出10元錢遞給三輪車師傅,這邊還連連致歉:別動氣,人家千里迢迢是替咱宣傳的。

  兩位英國攝影師十分敬業,有時爬到土樓的窗臺上俯拍,有時下到十多米深的溪水里仰拍,前前后后拍了兩天,縣里沒派翻譯,鄉里也沒安排飲食,石茂火心想,有朋自遠方來,總不能讓客人餓肚子,他就用手比劃著與客人交流,問客人吃干飯還是吃稀飯,客人一看就懂,手語回答吃干飯。石茂火連忙生火做飯,每天午時一餐,豬肉、鴨肉和自種的兩盤蔬菜,客人吃得香甜,吃飽后不忘豎起大拇指稱贊一番,就是不提給錢的事。石茂火沒有抱怨,他對我說,橋上書屋給了下石村千載難逢的機遇,一個走向世界的機遇。外國人拍了橋上書屋拿到歐洲去宣傳,感謝還來不及呢,兩頓飯算個啥呢。

  這就是下石村的農民,他們相信橋上書屋是下石村走向世界的橋梁,心存希望,心存感激。

  石茂火不僅對兩位英國攝影記者好,對國內外的游客也是一片赤誠。到目前為止,石茂火用農家飯菜接待過英、美、法、日本、瑞士、瑞典、蒙古等國的客人和香港、臺灣的游客,兩葷兩素,四菜一湯,客人若付錢,一位只收8元,不付款的,概不索要。2011年5位中山大學的學生利用暑期前來橋上書屋義教兩周,這兩年,每逢周末,廈漳泉也有大學生來橋上書屋義務輔導村里的孩子,對于這些學生娃,石茂火經常免費接待。

  石茂火說,他每月有300元補貼,家里還有十幾畝柚樹林,不缺錢,花點小錢,讓客人們乘興而來,滿意而去,何樂而不為。

  商品時代,許多人把風景名勝當做賺錢的門路,石茂火卻貼錢買吆喝,有人說他一根筋。石茂火說,下石村祖祖輩輩不曾想過名揚天下,現在點一下中國和外國的網絡,都有下石村和橋上書屋,日本東京大學一位教授從網上看到橋上書屋的信息,來這里拍了許多照片,制成了日本掛歷;我們臺灣東升電視臺拍了橋上書屋專題片在臺灣播放,下石村在日本在我們臺灣地區可有名氣啦!如今,橋上書屋成了漳州的一張名片,成了世界觀察中國的一個窗口,我花點小錢,做一點點貢獻,你說值還是不值?

  在石茂火眼里,橋上書屋不光是一座學校,一座遮風避雨的風雨廊橋,它又是一座希望之橋,是下石村人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的一座心橋。

  告別石茂火時,老人把珍藏的一份資料給了我,打開一看,是李曉東教授寄給他的一篇文章:《我與橋上書屋》。陪同我采訪的小蔡姑娘是崎嶺鄉政府的工作人員,她嗔怪道:“石爺爺,你太偏心了吧,我帶客人來你這里沒有上百次,也有幾十次了吧,每次都是我解說,爺爺怎么不把李教授的文章給我?”
石茂火只管憨憨地笑,笑畢,輕聲對小蔡說,人家能讓橋上書屋走得更遠嘛。

  走了好遠,我依依不舍地回望橋上書屋,陽光透過薄霧撒在原木裝點的橋身之上,書屋像鍍了一層金子,橋下的溪流,橋畔的花草擁著這座金光燦燦的書屋,那情景便深深地刻在了心里。

  我欣賞過趙州橋的古樸蒼老,領略過悉尼大橋的矯健雄偉。然而,我卻總是惦記著下石村的那座被稱作橋上書屋的心橋。
 
 
  作者簡介
   
  王曉岳,從軍27年。軍事學院天文大地專業畢業后,在青藏高原爬冰臥雪8年,從事野外測繪工作。調蘭州軍區后,先后在國防大學、南京政治學院進修,繼而任軍區領導理論教員,后又隨調福州軍區工作。轉業后,先后在省經貿委和省委宣傳部工作,曾任處長、半月刊雜志社社長、編審。中國作協會員,在省內外發表散文、報告文學作品百余萬字,并有《八閩任扶搖》、《歷史在這里走過》等專著出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网站| 蜜芽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永生动漫免费观看完整版高清西瓜|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红色一片免费高清影视| 日本护士在线视频xxxx免费| 国产又粗又长又硬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日韩Av无码| 2022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水蜜桃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天啪天天久久天天综合啪|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dvd| juliaann大战七个黑人| 狠狠色欧美亚洲狠狠色www| 国产性夜夜春夜夜爽三级| 美女被羞羞在线观看| 成年人免费的视频| 国产SM主人调教女M视频| 丰满爆乳一区二区三区| 色之综合天天综合色天天棕色|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一区二三区|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 100部毛片免费全部播放完整| 欧美www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影院同性| 久久精品卫校国产小美女|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成人三级k8经典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 99久热re在线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欧美日韩| 好爽~好大~不要|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 香蕉国产综合久久猫咪| 最好看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综合久久|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视频中文| h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男女一进一出呻吟的动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