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今天是個好日子!
作者:遠山
作者:遠山
2019年金秋的一個早晨,我興致勃勃地前往北京市通州區貢院小學聽課。一場秋雨過后,北京的天氣涼了許多,路上的行人也都穿上了厚衣服。天藍藍的,空氣更加新鮮,令人心曠神怡。路邊的樹木變得枯黃了,樹葉被風吹得輕輕搖曳著,紛紛揚揚地漂落下來,給大街兩旁的路面鋪上了一層金黃的地毯。
走進貢院小學校區,立馬感受到一幅幅美麗迷人的畫卷,古老而時尚的新面貌,一種詩意及韻味,令人神情氣爽,心曠神怡,陶然心醉。貢院小學是通州的七所百年小學之一,是通州最早的一所官立小學堂,創始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堪稱百年老校。貢院小學因“貢院”而得名,簡稱“貢小”。通州貢院又稱“試院”,它是明、清時期在通州舉行科考的場所。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河大地震中,都察院塌毀,后改建成試院,為清朝順天府境鄉試的場所,生員在此考試。因為考入國子監讀書的稱為貢生,又因科舉考試場所是向朝廷貢獻人才之地,所以稱為“貢院”。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宣布廢除科舉考試制度,此地成為通州高等小學堂操場。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通州潞河書院改建為州官立小學堂,即為貢院小學的前身。縱觀百年,從官立小學堂到京兆女子師范附屬小學,再到如今貢院小學采用古典的建筑風格,極具特點。近年來,貢院小學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本著以人為本,全面發展,辦人民滿意的學校的辦學理念,積極推進素質教育,使教師恒于學問、嚴謹求實、以導為主、以實為要;使學生樂于學習、創新體驗、以思為主、以全為要。學校做到整體優化,辦出特色,再創輝煌。新建高標準、現代化貢院小學,是為了全力打造通州本土品牌名校。百年文化要傳承更要創新,學校將努力創建古典與現代和諧統一的校園環境。
百年老校通州貢院小學氣韻生動、古樸典雅,也就成了我小孫女何詩曼入學的首選學校。我除了以作家身份聽課找點創作靈感,同時也是以家長的身份聽我小孫女的課。她分在貢院小學一年級四班,我們一家三代高興了好幾天。
走進貢院小學一年級四班教室,班主任陳冀紅老師熱情地接待了我,吩咐我可在教室里隨意拍照錄相,隨意采訪她和學生。幾句寒喧過后,四十幾個小學生已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靜靜地望著講臺上的陳老師,我趕緊到后面找位置坐下聽講。陳老師先用粉筆在黑版上寫下了本節課文標題《秋天到了》,回頭看了一眼,四十多個學生們不約而同地大聲朗誦起來,我的心情也一下激動起來。
陳老師在黑板上寫完“秋天到了、天氣涼了,一片片黃葉從樹上落下來。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啊!秋天來了。”這段課文后,用標準的普通話朗讀了一遍,并沒有直接給學生講這篇課文,而是進行了如下一段話:
陳老師:“同學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
學生齊聲回答:“秋天!”
陳老師:“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部秋天風景的動漫視頻,請同學們邊欣賞邊想(點開黑板左側的動漫視頻),你們對秋天有什么印象或感受。”
一個男學生望著動漫視頻搶先回答:“紅色的是蝴蝶,黃色的是小鳥,它們在空中飛翔,在風中舞蹈。”
陳老師:“那不是蝴蝶,也不是小鳥,而是紅葉在飄,黃葉在舞。這是秋的使者告訴我們——秋天來了。秋姑娘正一路撒下花香,一路飄著果香,帶著迷人的景色,帶著豐收的喜悅來到我們的身邊。”
……
真沒想到,今天聽的這節課,居然是我六十年前也學過的小學一年級課文《秋天到了》。這是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的一篇主體課文,從50年代起至今,已經影響了幾代人,可見這篇課文是經典中之精典。《秋天到了》是一首抒情長詩,小學教課書上只用了開頭部分,可能不少人并不知道這首詩的全文,全文如下:
秋天到了、天氣涼了,
一片片黃葉從樹上落下來。
一群大雁往南飛,
一會兒排成個人字,
一會兒排成個一字。
啊!秋天來了。
風、起的勤了,
吹動了衣角,,
吹起了發梢,,
是空氣的芬芳在風中舒緩的飄蕩。
葉子、一片片、金黃色的,
輕盈的、從空中舞動下來,
飄在地上、又向前打幾個小滾,
往田野里奔去,
瞧去!
稻田掀起了黃色的波浪,
浪花、一點點嘩啦啦的閃耀,
哧^啦^一聲,
一道白色的弧線優美的展開,
優雅的落在了小河對面的田埂上,
看,沙鷗……
我們的田野、美麗的田野,
碧綠的河水、流過無邊的稻田,
無邊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
哪里來的歌聲?
遠遠的,紅衣服的小姑娘,
在夕陽的天邊、灑下一串銀鈴般的歡歌,
眼睛怎么模糊了,
哦,怎么會淚眼……
一只蟋蟀從我面前跳過,
加入了秋蟲大合唱的火熱,
啊,我醉了!
真想融進著濃濃的秋色,
依著、枕著、睡著,
死去……
一朵淡黃色的小花,
在田埂邊搖曳!
這首詩的大意是秋天天那么高,那么藍,高高的藍天上飄著幾朵白云,藍天下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稻田。稻子熟了,黃澄澄的,像鋪了一地金子。稻田旁邊有個池塘,池塘的邊上有棵梧桐樹,一片一片的黃葉從樹上落下來,有的落到水里,小魚游過去,藏在底下,把它當做傘。有的落在岸邊,螞蟻爬上去,來回跑著,把它當做運動場。稻田那邊飛來兩只燕子,看見樹葉往下落,一邊飛一邊叫,好像在說:“秋天到了,我們趕快到南方去吧!”作者抓住初秋季節景物的變化及特征,描繪秋季天高云淡、五谷豐登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贊美之情。這首描寫秋景的詩歌,作者從整體入手,由天空到田野,由植物到動物,形象直觀地寫秋天豐收的景象,描繪了一幅初秋全景圖。
陳老師用現代化教學方式把四十多個學生帶進了一個神秘的童話世界,我的思緒卻一下子飛回到了六十年前的那個山村小學校的教室里。
六十年前,我在巴山深處一所村小學了這篇課文,村小就辦在我家河對面的陳家大院。村小只設有一、二、三個年級三個班,每個班一個老師,負責教所有的課程。我所在的一年級班是一位年輕漂亮的女老師,還記得叫康婉群,一雙水汪汪的大眼晴會說話,兩根長辮子拖到屁股尖。另外兩個是男老師,其中一個還是代課老師。學校條件十分簡陋,用幾塊木板搭起當課桌,凳子且是學生自己從家里帶。記得上《秋天到了》這一課時,康老師提前在黑板上用粉筆寫下了這篇課文,然后讓我們翻開課本,她用教棍指著黑板一個字一個字地用極不標準的四川普通話教我們朗讀,全班二十多個參差不齊的男女學生南腔北調地跟著她朗讀。然后又吩咐我們抄寫這篇課文,一遍一遍又一遍。康老師沒有更多的講解,只是讓我們死記硬背,背不到課文不準回家吃飯。后來這篇課文便成了我們放學路上,放牛、割草、打柴、扯豬草都當成兒歌唱。時間一長,那些種地的農民也就學會了這篇課文,無論走到哪里,都能聽到“秋天到了、天氣涼了,一片片黃葉從樹上落下來。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啊!秋天來了。”的順口流和兒歌聲。
我在家門口讀了兩年半村小,后因停辦便綴學在家,終日跟著姐姐上山打柴、割草、扯豬草。每天山坡上田野里都能聽到我和姐姐朗誦《秋天到了》這篇課文的聲音。一年之后,大約是一九六三年秋天,鎮上一位復員軍人在我們生產大隊廢棄了的養豬場針對我們這批只讀了初小三年級上半期的孩子辦了一個四年級班,我便跟生產隊幾個小伙伴前去報了名。新辦村小屬于私人行為,兩個教師沒有工資,也沒有一分錢辦公費和教學費,一切都要靠自力更生。老師沒有口糧,要求學生每人每期交一元五毛錢的學費,交十斤糧食,大米小麥玉米均可。養豬場坐落在一座山梁上,兩個老師求附近社員幫忙,筑了幾板土墻當課桌,把豬食槽翻過來當凳子。當時我家極度貧寒,學費和糧食老師全免,沒錢買學習用的紙張筆墨,老師便將他寫過的本子翻過來給我當作業本,筆墨都是他提供。我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不跟同學們玩耍,把分分秒秒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布置的家庭作業也全部在沒放學前就抓緊做完,回家吃了飯便可抓緊把第二天豬牛吃的草全部備好。再說晚上也無法做作業,別說有電燈,就連點燈的煤油也只有來了人客和逢年過節才能使用。
一年之后我初小畢業,考上了公社的公辦中心小學,從此才正正規規地讀了兩年書。我的童年和少年做著許許多多的夢,夢想將來當作家、當詩人……正當我張開理想的翅膀自由自在飛翔的時候,也就在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初中正式上課還不到三個月的時候,便爆發了那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我兒時的理想便像肥皂沫一樣破滅了,不到十四歲便回鄉參加農業生產,從此再沒有上過一天學,僅憑著一個小學文化拼搏人生。
六十年時光默默地過去,所學的六年小學課程基本上還給了老師,唯有《秋天到了》這篇課文在腦子里根深蒂固刻骨銘心,幾十年來一直把那幾句話當成兒歌唱,有時走路都情不自禁地哼兩句。后來有了兩個孩子,在牙牙學語的時候就教他們背《秋天到了》那幾句話。記得一九八四年秋天,我兒子上了縣城最好的中心小學校,我以《巴山文學》雜志記者身份聽了一節語文課,無獨有偶,上的正是《秋天到了》這一課。語文老師是一位姓張的女老師,她依然用傳統教學方法把這篇課文用粉筆寫在黑版上,然后提起一只小竹籃,對同學們說:“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了很多東西,你們來看看都有什么呢? ”
她從竹籃里拿出一樣,同學們便大聲回答一樣,稻子、柿子、南瓜、葡萄、紅辣椒、蘋果等等。
張老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東西都是什么季節的?”
全班學生齊聲回答:“秋天!”
張老師:“回答正確,這些東西都是秋季才會有的。秋天真是一個喜悅的、收獲的季節啊。 除了這些,老師還發現同學們已經穿上了秋天的外套,秋天正悄悄來到我們身邊了。原來,秋天來了。今天咱們上的這一課就叫《秋天到了》。同學們,在你們的記憶中秋天是什么樣的呢?”
全班學生:“秋天很涼爽,秋天有很多果實豐收了,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
張老師:“聽了你們的描述老師覺得秋天是一個很美的季節。現在讓我 們一起走進秋天,去欣賞一下秋天的美景。”她邊說邊拿出許多秋天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看:“秋天的景色真是太美了,那秋天是什么顏色的呢?老師這里有很多彩色卡片,同學們能在這里面找到秋天的色彩嗎?”
不少學生上臺找圖片并且貼在黑板上。
張老師:“ 秋天的色彩是最豐富的,真是美極了。很多作家、詩人、畫家都描繪了秋天的美景。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今天的課文《秋天到了》。”
“秋天到了、天氣涼了,一片片黃葉從樹上落下來……”
……
我的思緒又從30年前的時空中回到了通州貢院小學一四班的教室里繼續聽陳老師講課。
陳老師用手指著動漫視頻說:“剛才何詩曼同學說秋天是一個樹葉紛飛的季節,真是好美啊。大家瞧,這里有一棵秋天的樹,樹枝上的樹葉都快掉光了。你們看,有的樹葉還直挺挺在枝頭呢,這樣的樹葉綠中帶點黃;有的樹葉正隨風飛舞呢,這樣的樹葉一半黃一半綠;有的樹葉已經落在地上了,它已經完全枯萎了,全都變成黃色的了。遠處的稻田里也是金黃一片,同學們猜想,農民伯伯肯定要笑彎腰了,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啊。瞧!一群大雁正向南飛呢,秋天真是太美了,請同學們再飽含激情地朗讀這篇課文,去感受秋天的美好。”
立即響起全班同學齊聲朗讀聲:“秋天到了、天氣涼了,一片片黃葉從樹上落下來。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啊!秋天來了。”
隨后陳老師又把一張事先準備好的本課單字“人”字卡片貼在黑板上,問學生道:“這是一個什么字呀?”
學生齊聲回答:“人字!”
陳老師:“對,男人、女人、人民,誰能用這個人字組詞呀?”
我孫女搶先回答:“人山人海!”
陳老師:“何詩曼同學回答得很對!”
接下去學生們在陳老師的啟發和鼓勵下,爭先恐后地進行了各種不同的回答:
“人人自危!”
“人來人往。”
“人民萬歲!”
“人人平等!”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
隨后,陳老師又分別把《秋天到了》課文單字卡片一張一張地貼在黑板上教學生識字,然后再繼續用單字組詞。
聽了貢院小學一年級四班這一節別開生面的課,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教學不堪回首,現代化教學充滿了人性化、詩意化,陳老師這節語文課《秋天到了》是在詩情畫意中進行,孩子們像在一個童話世界里分享快樂,在輕松、活潑、愉悅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其情景令我賞心悅目,感慨萬千。
陳老師告訴我說:“通過秋天里事物的變化,激發了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利用多媒體組合教學,激發了小學語文看圖學文中的美育因素,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秋天到了》這篇課文主要是從圖像、美讀、比較、寫作、鑒賞等幾方面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創造美的才能。小學教材中的看圖教學,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是提高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學中促進看圖學文呢?由淺入深地去指導看圖,圖文結合去理解圖意。看圖,是通過觀察圖畫了解客觀事物。學文,是通過語言文字了解客觀事物。文是以看圖識字、看圖學詞學句發展而來的一種課文形式。其特點是以生動形象的畫面用詞、句、段聯系成文。一般圖文并茂聯系緊密,其核心是抓住課文的中心,通過看圖,把抽象的語言文字同形象的圖畫相對照,完成字義、遣詞造句的教學任務。”
從陳老師這段話中讓我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打破了“黑板+粉筆”的原有教學模式,化難為易,化煩為簡。多媒體教學為我們提供了克服傳統教學弊端的全新的教學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成為語文教學的發展趨勢。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刺激學生的思維,讓孩子們一節課有多個興奮點,還使教材和媒體之間優勢互補。多媒體教學新穎活潑的形式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學習過程,它集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于一體,生動直觀,還能創設教材難以提供的情景,體現多媒體的綜合效果,能改善教學環境,優化教學結構。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小學生已有的知識是創造力發展的材料和工具,多媒體和網絡提供的大量信息有利于學生積累知識,從而為他們創造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聽的第二節課是田老師的數學課,我很快又被她那風趣、幽默的教學方式所震撼。這那里是數學課,分明就是一種藝術表演,孩子們在歡樂的氣氛中與數學共舞,簡直像小孩子過家家那樣輕輕松松地學到了知識。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方式令我賞心悅目,感嘆不已。田老師那“一個10就是10個1,10個1就是1個10”的甜美聲音,至今還在耳邊響起。
我聽完課走出一四班教室來到貢院小學大院,再欣賞那雕梁畫棟的古典建筑,古色古香的校舍,加上朗朗的讀書聲,真讓人有一種穿越回古代書院的感覺。
朋友,假若你走進通州貢院小學,會立即體驗到一種如夢似幻般的震撼,體現出古典與現代完美結合的真實感受。
我一步三回頭地走出通州貢院小學,仰頭望著晴空萬里的藍天,一輪火紅的太陽普照大地。啊,今天是個好日子!
作者簡介:遠山本名何文明,作家、編劇、導演。長期從事文學創作,至今發表和出版各類題材的文學作品500多萬字,其中多篇部獲獎并搬上了銀幕和銀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