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怎樣描述兩千多年前的那些歲月?那些殘陽下的古道嵌入了多少馬蹄和車轍;那些凄凄芳草下的累累白骨成了多少春閨人的永遠醒不了的夢;那九鼎流失于天下,三禮散于民間;那洛邑只能蜷縮在彈丸之地,看天下群雄逐鹿,毫無發(fā)言權(quán)。
一切秩序被打破,歷史在黑暗中前行,面對這樣的世局,有的人選擇了駕青牛隱逸于夕陽之下;有人憑借三寸不爛之舌縱橫捭闔,游走于諸侯之間;后世又出現(xiàn)了一群人,主張用刑罰治理天下;可唯有一人,選擇了用禮樂堅守心中的大同世界,他站在歷史的交叉點,仿佛一個敲鐘人,帶著俄狄浦斯似的悲劇宿命,凄凄惶惶,倔強孤獨,傳遞著遠古時代的最后挽歌,也傳遞著新紀元的前奏。
這個人是孔子。
(一)生命的堅守
孔子是多么不合時宜啊,在天子王權(quán)旁落,群雄割據(jù)的年代,他還兜售著過時的禮法,世界變化的速度讓諸侯王們無所適從,各派學說讓他們眼花繚亂,孔子的“老古董”自然受到了冷遇,魯哀公、衛(wèi)靈公、楚昭王、齊景公....孔子路過一個又一個的國君,可無人愿意讓他留下,弦斷有誰聽?
質(zhì)疑聲不斷傳來,楚地狂生勸他道“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始也”,追隨他的弟子,冷了心,折斷寶劍為鋤犁,如長沮、芥溺,連他自己也明白,景陽山上的伯夷與叔齊也許只能成為一個傳說,現(xiàn)實中的君主卻是“吾未見其好德如好色也”,當鳳凰不至,河不出圖時,他也曾無奈地嘆氣“吾已復矣”。
即便是圣人也有脆弱的時候,只是面對信仰,面對挫折,圣人會把牙齒打落后往肚子里咽,臉上仍掛著微笑?!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是大道的護衛(wèi)者,用責任踐行著人格理想與道德理想的統(tǒng)一。
當他駕著車帶著弟子周游七十二國,當他被圍蔡國郊野餓得面有菜色,當他被人譏諷“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卻仍然選擇堅守,選擇與黑暗通行時,我們就知道,即便無人為他“取紅襟,?英雄淚”,即便“把欄桿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也不會阻礙他成為偉大的一部分。
(二)文化的晨鐘
宋人評價孔子道: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存在的價值不能僅僅用他活著的七十幾年可以衡量,暗夜的鐘聲無法驚醒當世之人,卻在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之后傳來震耳的回聲。
這位思想的巨人,在理想受阻后,選擇了回歸文化,整理典籍,編修《尚書》,記錄《詩經(jīng)》,六經(jīng)后來成為儒家文化的經(jīng)典和孔子所做的努力分不開?!吨袊幕贰愤@樣評價孔子的文化貢獻:“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shù)千年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shù)千年文化賴孔子而開?!?br /> 此話不假,若沒有孔子整理那些文化典籍,輯錄那些遠古的民歌,先秦時代的文化之光怎會穿越混沌,照亮今世;若不是孔子廣收弟子,大辦私學,儒家文化又怎能延續(xù)至今,滋養(yǎng)千年。
孔子對于文化的貢獻不僅僅限于此,孔門弟子除了傳承文化,更承擔了道義和責任??鬃釉鴮ψ酉恼f:“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不要利用學識成為權(quán)貴的附庸,不要喪失人格的獨立和尊嚴,應如君子般“坦蕩蕩”,要承擔道義:“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遠乎?”孔子用一生的言行踐行著這份責任,甚至是生命的投入,因而才讓道義擁有了重于泰山的分量。
獨立是知識分子挺直身體的脊柱,承擔道義是知識分子最高使命,也是他們前行的動力,在此后的日子里,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中國知識分子,沿著孔子未走完的道路繼續(xù)艱難前行,依然要忍受理想和現(xiàn)實的落差。有的在出世和入世間徘徊,有的卻徹底拋棄了責任。剝離了人格和道義的他們,有的像狗,給人看門,有人像狼,在羊皮的外表下魚肉百姓。
(三)仁的高度
在孔子眼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仁在不同的語境下有不同的解釋,正如莊子解釋“道”一樣,曾子曾概括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想必是貼切的。
忠,是在“禮”的基礎上衍生出對自身責任和義務的承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若每個人都扮演著屬于自己的角色,各司其職,世界還會大亂嗎?
恕,則是站在人性的高度對人的終極關懷,孔子曾說“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射箭時因為用力不同,不是每個人都可正中靶心的,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道理?。∫驗榱私馊撕腿说牟煌远美斫猓灰驗榱私馊诵缘娜觞c,所以選擇寬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傳說孔子有一個學生非常小氣,有一次孔子回家的時候下起了瓢潑大雨,正好這名學生帶了一把傘,孔子寧愿自己淋雨也沒開口向他借傘,仲由對此十分不解,孔子解釋說,因為知道他的小氣,所以不會為難他:向他借傘他雖然不會不借,但會不高興;他若看見我沒傘又會覺得心里不安,所以還不如跑回來。將心比心,是需要一顆多么寬容智慧的心靈啊!
站在人性高度的孔子,也許才最接近仁的本質(zhì)。
孔子這位站子暗夜中的巨人,這位守護者傳統(tǒng)禮樂制的守鐘人,注定看不到光明的到來,在亂世的春秋戰(zhàn)國,武力才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否則,不會由窮兵黷武的秦始皇一統(tǒng)中國;在有理說不清的年代,正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對“仁”的不懈追求,才讓殘酷的戰(zhàn)爭背后有一絲的暖意,在人類發(fā)展長河中,正因為孔子這類巨人們對和平的追求,才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不去避世,不去抹殺人性,他們除了面對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承擔,因為他的堅守,才開創(chuàng)了中國思想和文化的新紀元,浩浩湯湯的文化大河從此滋養(yǎng)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中華民族如今在世界的舞臺繼續(xù)著和平的崛起之路......
孔子不是立在神壇上的冰冷雕像,不是印在課本上的生硬圖片,他是一位理想和抱負失敗了的老人,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是一位嚴謹?shù)膶W者,是一個充滿了人性光芒和人格魅力的思想家,他在黑暗中堅守的姿態(tài)必將化為中華民族的姿態(tài),他在黑暗中敲響的鐘聲必將隨時著間的推移傳遞到更深的深處。
一切秩序被打破,歷史在黑暗中前行,面對這樣的世局,有的人選擇了駕青牛隱逸于夕陽之下;有人憑借三寸不爛之舌縱橫捭闔,游走于諸侯之間;后世又出現(xiàn)了一群人,主張用刑罰治理天下;可唯有一人,選擇了用禮樂堅守心中的大同世界,他站在歷史的交叉點,仿佛一個敲鐘人,帶著俄狄浦斯似的悲劇宿命,凄凄惶惶,倔強孤獨,傳遞著遠古時代的最后挽歌,也傳遞著新紀元的前奏。
這個人是孔子。
(一)生命的堅守
孔子是多么不合時宜啊,在天子王權(quán)旁落,群雄割據(jù)的年代,他還兜售著過時的禮法,世界變化的速度讓諸侯王們無所適從,各派學說讓他們眼花繚亂,孔子的“老古董”自然受到了冷遇,魯哀公、衛(wèi)靈公、楚昭王、齊景公....孔子路過一個又一個的國君,可無人愿意讓他留下,弦斷有誰聽?
質(zhì)疑聲不斷傳來,楚地狂生勸他道“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始也”,追隨他的弟子,冷了心,折斷寶劍為鋤犁,如長沮、芥溺,連他自己也明白,景陽山上的伯夷與叔齊也許只能成為一個傳說,現(xiàn)實中的君主卻是“吾未見其好德如好色也”,當鳳凰不至,河不出圖時,他也曾無奈地嘆氣“吾已復矣”。
即便是圣人也有脆弱的時候,只是面對信仰,面對挫折,圣人會把牙齒打落后往肚子里咽,臉上仍掛著微笑?!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是大道的護衛(wèi)者,用責任踐行著人格理想與道德理想的統(tǒng)一。
當他駕著車帶著弟子周游七十二國,當他被圍蔡國郊野餓得面有菜色,當他被人譏諷“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卻仍然選擇堅守,選擇與黑暗通行時,我們就知道,即便無人為他“取紅襟,?英雄淚”,即便“把欄桿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也不會阻礙他成為偉大的一部分。
(二)文化的晨鐘
宋人評價孔子道: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存在的價值不能僅僅用他活著的七十幾年可以衡量,暗夜的鐘聲無法驚醒當世之人,卻在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之后傳來震耳的回聲。
這位思想的巨人,在理想受阻后,選擇了回歸文化,整理典籍,編修《尚書》,記錄《詩經(jīng)》,六經(jīng)后來成為儒家文化的經(jīng)典和孔子所做的努力分不開?!吨袊幕贰愤@樣評價孔子的文化貢獻:“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shù)千年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shù)千年文化賴孔子而開?!?br /> 此話不假,若沒有孔子整理那些文化典籍,輯錄那些遠古的民歌,先秦時代的文化之光怎會穿越混沌,照亮今世;若不是孔子廣收弟子,大辦私學,儒家文化又怎能延續(xù)至今,滋養(yǎng)千年。
孔子對于文化的貢獻不僅僅限于此,孔門弟子除了傳承文化,更承擔了道義和責任??鬃釉鴮ψ酉恼f:“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不要利用學識成為權(quán)貴的附庸,不要喪失人格的獨立和尊嚴,應如君子般“坦蕩蕩”,要承擔道義:“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遠乎?”孔子用一生的言行踐行著這份責任,甚至是生命的投入,因而才讓道義擁有了重于泰山的分量。
獨立是知識分子挺直身體的脊柱,承擔道義是知識分子最高使命,也是他們前行的動力,在此后的日子里,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中國知識分子,沿著孔子未走完的道路繼續(xù)艱難前行,依然要忍受理想和現(xiàn)實的落差。有的在出世和入世間徘徊,有的卻徹底拋棄了責任。剝離了人格和道義的他們,有的像狗,給人看門,有人像狼,在羊皮的外表下魚肉百姓。
(三)仁的高度
在孔子眼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仁在不同的語境下有不同的解釋,正如莊子解釋“道”一樣,曾子曾概括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想必是貼切的。
忠,是在“禮”的基礎上衍生出對自身責任和義務的承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若每個人都扮演著屬于自己的角色,各司其職,世界還會大亂嗎?
恕,則是站在人性的高度對人的終極關懷,孔子曾說“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射箭時因為用力不同,不是每個人都可正中靶心的,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道理?。∫驗榱私馊撕腿说牟煌远美斫猓灰驗榱私馊诵缘娜觞c,所以選擇寬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傳說孔子有一個學生非常小氣,有一次孔子回家的時候下起了瓢潑大雨,正好這名學生帶了一把傘,孔子寧愿自己淋雨也沒開口向他借傘,仲由對此十分不解,孔子解釋說,因為知道他的小氣,所以不會為難他:向他借傘他雖然不會不借,但會不高興;他若看見我沒傘又會覺得心里不安,所以還不如跑回來。將心比心,是需要一顆多么寬容智慧的心靈啊!
站在人性高度的孔子,也許才最接近仁的本質(zhì)。
孔子這位站子暗夜中的巨人,這位守護者傳統(tǒng)禮樂制的守鐘人,注定看不到光明的到來,在亂世的春秋戰(zhàn)國,武力才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否則,不會由窮兵黷武的秦始皇一統(tǒng)中國;在有理說不清的年代,正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對“仁”的不懈追求,才讓殘酷的戰(zhàn)爭背后有一絲的暖意,在人類發(fā)展長河中,正因為孔子這類巨人們對和平的追求,才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不去避世,不去抹殺人性,他們除了面對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承擔,因為他的堅守,才開創(chuàng)了中國思想和文化的新紀元,浩浩湯湯的文化大河從此滋養(yǎng)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中華民族如今在世界的舞臺繼續(xù)著和平的崛起之路......
孔子不是立在神壇上的冰冷雕像,不是印在課本上的生硬圖片,他是一位理想和抱負失敗了的老人,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是一位嚴謹?shù)膶W者,是一個充滿了人性光芒和人格魅力的思想家,他在黑暗中堅守的姿態(tài)必將化為中華民族的姿態(tài),他在黑暗中敲響的鐘聲必將隨時著間的推移傳遞到更深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