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磐石
——李娟《冬牧場》淺析
作者:茹潔
——李娟《冬牧場》淺析
作者:茹潔
用了五個晚上,寧靜的晚上,做了四大頁筆記,讀完了《冬牧場》,真好!遇到了好的文字,我輕聲屏氣,細讀著每一個字,每一段文。小臺燈下,閱讀是孤獨花園里繽紛的享受。
李娟,一個平凡到有點無聊的主角,寫了一個沒有雪災的冬天,阿勒泰,一個荒無人煙的荒野,哈薩克族,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組成了一部非虛構化散文,用她自己的話說:“反正我是寫散文的,又不是寫論文的,還是不求甚解些吧。”不求甚解其實也是一種有意為之的選擇,避開一些花里胡哨,在素簡中完成一種抵達,呈現一種生活態度。
李娟的家鄉在新疆阿勒泰的富蘊縣,是古絲綢之路的北道口。2010年冬天,作家李娟開啟了近三個月的特殊而苦行僧的寫作體驗:和牧民居麻一家逐水草而居,說是水,在荒野中,哪里有水,無非是雪化成水。說是相對固定的居所,其實是前一年挖好的一個冬窩子,頂子上覆蓋毛氈、羊糞塊的陋室。陋室像是這荒野中倔強的鳥巢,里面有靜默的生活,有緩慢又匆匆的寒來暑往。
是個什么樣的荒野呢?“天地之間空無一物,像是世界對面的一個世界,世界盡頭的幕布上的世界,無法進入的世界。”只有牧人、冬窩子、動物們和具有地標性重大意義的假人。“青春啊,財富啊,愛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無聲。” 人、大自然、牲畜,可就是在這樣的境遇里,“生命遠比所看到的,所了解的更結實,更頑強。”與大自然一起過活,相互依偎,也相互警惕。
兩家牧民鄰居分工合作,共同放牧、冬宰,度過漫漫嚴寒。日子雖然清苦,但樂觀。居麻是個酒鬼也是個牧人,承擔了家里部分的勞作,心愛自己的老婆,累了會唱歌逗李娟和貓玩,居然偶爾還做針線活,繡花。媽媽和女兒加瑪用哈薩克族特有的飾品和帶來的僅有物件布置裝飾臨時的家,也會佩帶著假首飾來裝點平實的生活。鄰居新什別克一家勤勉持家,帶著新生女兒抵抗嚴冬的同時,結結實實地過著冬牧場生活。世界在生長,這里仍然是一片荒原,和這兩戶頑強的人家。紐約的霓虹在紐約閃爍,這里的枯草在這里搖曳,時間與空間只會在電影里切換,冬牧場的時空一片蒼茫。
什么樣的美食最美味?在漫長的冬牧場,簡單寂靜的生活中的美食最美味!放羊歸來的牧人,喝上一碗熱騰騰的奶茶,奶茶里放上一撮不炒的碎麥子、阿克熱木切克(變質的牛奶制作的奶酪)、丁香粒、黑胡椒;烤的酥黃的馕、油煎粉、炸包爾沙克:有些像蒙古族的軟果子,揉好的面團里擱上一撮鹽,放在滾燙的油鍋里,炸出來金黃色酥脆的小方塊,熱氣騰騰。到了冬宰時,會有大肉吃:烤馬腿肉、牛肉抓飯、土豆燉肉。想想在荒野中,人需拋棄多余的欲望,只有向著真實的勞動和食物靠攏,每當吃到香時,李娟仰望香噴噴的,冒著熱氣的月亮,自言:“太陽未出時,全世界都像一個夢,唯有月亮是真實的。”而此時,也將我的思緒拉回到小時候二姨家的院落里。仿佛步入文字鋪設的玻璃棧道,抬頭是冬牧場,一低頭,啊,與童年不期而遇。
夏日鄉村的院子里,二姨一家人圍著薰蚊子的萎草堆,大人們忙了一天農活,此時歇著聊天,孩子們嬉笑玩樂。只有十幾歲的表哥站在院子角落里,仰頭望向天空,流著口水,憨言:月亮,給我塊肉吧!當時心下想:想吃肉要找廚子吧,廚子不是二姨嗎,她老人家好生坐在那里,莫非廚子變成月亮了?不對啊,晚飯還是二姨做的:西瓜、烙大餅。于是月亮、廚子、肉、表哥虔誠的表情,這幾個完全沒有邏輯關系的詞,足足困擾了我一個暑假。轉眼快到小年,每年這個時候我那個憨憨的表哥就會在某一天,摸黑走上幾公里的路,趕上第一趟路過村口的大班車,提著物產,背著幾十斤當年冬宰的豬肉、雞肉匆匆送來,又急急的趕末班車回去。我們四個孩子眼中的年就從這一包包的物產和肉食開始,直到鞭炮響起。在物資匱乏的80年代,那可是二姨一大家子給城里的妹妹家省出來的。大快朵頤,食物的香味里能嘗出親情的掛念。
一次主題為《喚醒心中的小孩》的靈修課中,在老師的引導下,潛意識中被再現的盡是那個場景:穿著一件紅色的小碎花棉襖,黑色的扣子,衣角因為二姨縫制時,棉花絮得厚而往外翹翹著。二姨前面走,我小步踮兒緊跟著,兩只朝天辯隨著步子有節奏晃當著,東家串串門兒,西家嘮嘮話兒,小棉襖兜里塞得滿滿當當的糖塊、黑棗,這盡也是我心中最快樂的童年!那一幕定格在了鄉村的土路上,而今二姨已逝,哥哥已老,我已中年……
世界的中心在哪里?在牧人們放逐的那片荒野中,荒野中那個冬窩子,冬窩子里信號極弱的電視節目,小弟眼中的北京和黃河,嫂子在母牛肚子下唰唰擠奶時的滿足,在家的方向,在李娟書中的冬牧場!
冬牧場是李娟心中的磐石:凈潤、有力量!我心中的磐石是什么呢?付出生的努力,陪伴著孩子漸漸長大,延續更深的生命……
茹潔于2019隆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