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與一片天地的精神往來
——漫游賀蘭山麓的韓美林藝術館
作者:張蔚
——漫游賀蘭山麓的韓美林藝術館
作者:張蔚
在冬日的寒風凜冽之中,坐落在賀蘭山麓的韓美林藝術館顯得更為遺世獨立。享譽世界聲譽的韓美林先生似乎對這片蒼茫的天地情有獨鐘,不然的話,他又如何情愿將自己的一千幅作品安放于這西北邊陲呢?懷著這樣的猜測,我開始了這段藝術的旅程。
震撼的氣象比想象中要來的突然。“上蒼說,韓美林,你就是頭牛,這輩子你就干活吧!”一進館首先映入眼簾的這句話,讓我將印象中往往漫步云端的藝術與俯首耕耘的土地前所未有地關聯起來,而真正讓它們發生關聯的,是韓美林先生所信奉的“牛的精神”——帶著對土地與生活的巨大熱愛、誠懇與謙卑,不知疲倦地默默付出耕耘。
緊接著,我看到了巨幅的《孺牛圖》,畫卷的大小幾乎趕的上一個電影屏幕了,翠綠玫紅的色調,肆自揮灑,讓這牛不僅有種傲立天地的精氣神,更帶著一股濃濃的中國風,正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門口的字與這幅畫遙相呼應,在韓美林先生的眼中,藝術家的“工匠精神”就是日復一日的“干活”,帶著平常心的完成自己的功課,敬奉自己的本業吧。向我們講解的楊小姐為我們將畫上的題字逐字念出:“二〇〇八年端午節下,晨起練手,擱筆深思,自屈子始,諸輩遺愿令余至死不忘一生教誨,其中尤以彭德懷句,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到家鄉,把它埋了,上頭種一棵蘋果樹,讓我最后報答家鄉的土地,報答父老鄉親。這中華魂魄!美林拍案寫儒牛圖!”另一端題跋:“余此生只抓一個‘藝’字為耕,收拾凡心不思功名,不謀衣冠。上蒼告訴我,韓美林,你就是頭牛,這輩子你就干活吧!而今余已七十有二,自蒙學至今日,僅僅抓住一個牛字,亦我老牛也。故我縱然天去也,已知足。老子曰,知足之足常足矣。齊魯海右人美林于新藝術館。”在字字鏗鏘中,我們體會著已過七旬的藝術家對于藝術的思索與確認:具備世界眼光的藝術家,并不應該唯西方是從,而是應該在東方文明和本民族國粹尋求真善美與人們的審美旨趣,這才是至簡至真的大道。看似是常識的見解,我們卻從韓美林先生磅礴而急切的呼聲中,感知到回歸原點與堅守常道的可貴和艱難。
《長馬卷》中,我看到駿馬奔騰如海、壯碩如山;1985年的熊貓組票中,憨態可掬的熊貓絨毛發光,傳遞著美好友善的音符。當對韓美林先生的身世略作了解之后,我們對這些美麗的畫卷更是心生一份敬意。先生早年在身心上遭遇了不少磨難,然而,在畫面當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歷經洗練之后的真善美與不滅的熱望。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感性地解釋,無論自己經歷了什么,韓美林先生都渴望將其升華為熨帖人心的美好,在人生的暗夜中始終點燃著一柄火把;也或許我們可以這樣進一步深入地理解:這位不懈追求高尚的藝術家始終認為“藝術的使命恰恰在于,不改美好初衷,永恒守護人類心靈的純美”。
如果說,可愛的福娃讓我感嘆韓美林先生對中國元素出神入化的揉捻,為國航設計的標志讓中國紅在高空輕舞飛揚,那么引發我駐足最久、感嘆良多的,則是一組名為“母與子”的系列雕塑。
正如藝術是無國界的一樣,韓美林先生將人類對母愛的共同理解完全融入了這組雕塑,當然,這當中亦包含著他個人對母親深沉而永久的摯愛。在雕塑中,母親那么大,而孩子那么小,這種大與小的對比,凸顯的是孩兒眼中母親胸懷的寬廣,仁慈的博大與愛的深廣。天地間,試問用生命給予我們生命的大愛之源在哪里呢?無疑,是母親。在母親的眼中,我們永遠是小小的孩子,在我們的眼中,母親永遠是大大的母親。母親的面龐不是非常明晰的,這是為什么呢?我想,韓美林先生早已將自己母親的容顏鐫刻進了自己的心中,他有意讓面孔模糊起來,是想更多的人站在雕塑前可以想起自己的母親:千萬個母親可能有千萬個面孔,但是母愛對我們的滋潤,卻無一例外的相似。雕塑中,母親有著長長的臂彎、長長的腿腳、寬大的臀胯,大多數的動作是圓潤的、環抱的,大多數的線條是柔順的。長手長腳延伸的是母親的溫婉牽掛,寬臀厚胯凸顯的是母親如大地般的寬仁厚道……中國文化對女性美德的謳歌,在這組雕塑中緩緩流出。我想,任何國度的人,但凡在這樣的環抱中被溫暖過,但凡嘗到過一點母愛的滋潤,都會在這組雕塑前感受到愛的流動,心生一股感恩的莊嚴。韓美林先生曾說過,藝術家就是在人家的靈魂上做功,他一次又一次的嘗試,無疑是希望將真善美、將他對人性中美好的理解,在人們的心中厚植。
任何的藝術家都在天才、靈感、勤奮與際遇的交織之中摸索前行。不論是遠古還是現代的物件,東方還是西方的細節,都可能是激發藝術家新的創作激情的按鈕。如果每個藝術家的生命中,都有些許按鈕的存在,那么無疑賀蘭山巖畫,應當算是韓美林先生藝術生命中的重要按鈕之一吧。
我似乎能想象他是如何跋涉在賀蘭山中,停在這些古老的巖畫面前,良久的思索——歲月無聲,唯石能言。巖畫的那些符號中有古老的故事,久遠的文明,先祖的智慧,更是漢字的雛形,我們文化的根。恍然間,我明白了韓美林先生為何讓這座藝術館坐落在寧夏銀川的賀蘭山腳下,這份獨特的厚愛大約就是他感恩這一片天地的一種方式吧!這里蘊藏著“美林天書”靈感的種子,這片天地能夠與他天馬行空的濃郁精神相往來,并醞釀出新的藝術花朵。韓美林先生撫摸著巖畫的依稀線索,用超凡脫俗的藝術手法,創造了“美林天書”這一藝術形式。天書在字、畫、符號之間自由的穿梭,就仿佛在我們的歷史長河與未來時空間游走。
站在“天書”面前,我體味著自我、漢字、符號、意義、表達之間紛繁而迷人的關系,更在這俯仰收放的圖景當中,觀天地、觀古今、觀大自在,不勝歡喜,于是,隨喜。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刊發于《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