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
——懷念老紅軍王定國
陳慶立
——懷念老紅軍王定國
陳慶立
她,14歲被人賣作童養媳,20歲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并入黨,22歲隨紅四方面軍三過雪山草地,25歲那年與被尊為“延安五老”之一的謝覺哉先生結為伴侶……后來她擔任第五至七屆全國政協委員,離休后她仍腳步不停,70多歲推動萬里長城保護,88歲助力成立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91歲重走長征路,99歲參加植樹造林……她就是我們最敬愛的老紅軍王定國王老。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這是王老常掛在嘴邊最喜愛的一首詞,她一生愛黨信黨,對黨忠誠,而一心向陽、傲風斗雪的紅梅精神,也正是王定國老人百年人生跟黨走的生動寫照。
不忘初心跟黨走 一片丹心寫春秋
2016年春節,我攜家人到王老家拜年。她愛打麻將,我陪她打了三圈,遺憾的是她一把都沒胡。按她的說法,她壘的是清一色一條龍“萬里長城”,而我們打的都是“窮胡”。臨別時,她提筆蘸墨,狼毫運轉,將“不忘初心”四個大字相贈與我。我感受到這是一位老共產黨人對自己光明磊落一生的深情回顧,也寄托了一名革命前輩對我這個后來人的殷切期望。1913年2月,王老出生在四川省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由于家境貧寒,小弟自幼被賣給了有錢人家,她也在14歲時被賣做童養媳。后來父親去世,兩個妹妹又相繼餓死。苦難的童年,在她幼小的心靈里深深地埋下了對舊社會仇恨的種子,反抗壓迫剝削的怒火在她心中燃起,她渴望翻身,尋求新生活。
后來,她主動結識了地下黨,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入黨令我心緒萬千,心情激動,我感到自己終于有了依靠,有了人生追尋的目標。”王老曾這樣感慨道。
長征途中,她在紅四方面軍的前進劇團,主要負責劇團演出的道具和演員化妝。部隊行軍時,劇團要在隊伍前頭趕路。休息時,劇團得回過頭來進行慰問演出,從隊頭一直演到隊尾,劇團因此要比別人多走一倍的路。饑餓使王定國骨瘦如柴,當時她的體重還不到25公斤。在這種情況下,她隨紅軍共翻越了5座大雪山,走了3遍草地。曾經有一篇報告文學《九趾紅軍》,故事主人公的原型就是王定國。她回憶這段經歷時講:“天太冷了,腳凍僵了,用手一摸,腳指頭就掉了。也不疼,也沒有流血,因為你還得走啊,不能停,跟著隊伍繼續前進。”
紅軍到達陜北以后,條件仍十分艱苦。整個部隊缺吃少穿、人困馬乏。但面對困難、面對饑餓、面對強敵,根據地軍民聯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王老在為我2002年出版的拙作《中國農民素質論》一書題跋時寫道:“當時無論官兵、無論男女老少,人人動手種田、種菜、養豬、紡線。我在大生產運動中多次被評為勞動模范,我養的一頭豬在中央機關里最大最肥,為此,毛主席為我親筆題寫了‘再接再厲’四個大字,還為我戴上了大紅花呢。”
一生緊跟共產黨,為了信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犧牲;為了解放全中國,不顧個人安危,這就是她篤信堅定的長征精神。她相信,長征的前方就是光明。
1983年,從工作崗位退下來的王老,想起當年很多被俘的紅西路軍戰友還滯留在甘肅一帶,她便自費跑遍河西走廊尋訪。當看到這些曾經的戰友因為歷史原因紅軍身份得不到認可,日子過得異常艱難,她痛心不已。據子女回憶,王老回京時,只剩下身上穿的衣服,其他的衣物全都送給了那些曾經的戰友。回京后,她與伍修權同志一起呈報的《西路軍流落人員的情況調查》,引起了中央的重視,財政部、民政部、衛生部、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發文,恢復他們的紅軍待遇。為了感謝王老,當時還健在的紅西路軍老戰士,男男女女幾十人趕來北京,擠在王老東黃城根家中不大的廳房里,向其表示謝意。面對這些昔日的老戰友,王老微笑著擺擺手:“解決了就好!這是黨叫我這么做的,要感謝就感謝黨。”
2004年,王老以91歲的高齡重走長征路。在四川省天全縣紅軍烈士陵園,兒女雇了頂滑竿要抬她上山,她堅定地大聲說:“我是紅軍,我自己能上去!”在大渡河邊,面對湍急的河水和搖晃的鐵索橋,她推開上前攙扶的人,只身在一百多米的橋上走了個來回。途中,王老還找到了長征時借住房子的房東女兒。當年16歲的小姑娘也成老太太了,她依稀記得好多女紅軍曾經住在她家,教她唱歌跳舞。當她倆共同哼唱一曲《八月桂花》,讓在場的人不禁潸然淚下……
在102歲之前,王老每年都要走出北京,走進長征沿線的老區百姓家中調研,把自己的見聞寫成報告呈送中央,為老區發展建言獻策。對她而言,只要走得動,長征就依然在路上。“我為什么要跟著共產黨,因為只有共產黨才能救婦女,所以共產黨走到哪,我就會跟著黨走到哪。”這也是老人百歲之后常說的一句話。
有一次,正在北京醫院療養的王老聽工作人員念她原來寫的自傳,當念到“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要每時每刻和群眾站在一起”時,躺在病床中的她立刻精神抖擻,坐起來說道:“說得非常對,就是應該這樣!這就是共產黨能夠取得勝利、能夠贏得未來最根本的一點,這就是初心。”
奉先思孝處下思恭 傾己勤勞以行德義
1937年8月,黨中央在蘭州成立八路軍辦事處,全力營救被俘的西路軍官兵。當時擔任八路軍辦事處黨代表的是謝覺哉。等見到營救回來的紅軍官兵時,謝覺哉一下子認出了王定國。謝覺哉日記中曾記載,王定國就是在長征途中替自己縫過羊毛衣的姑娘。后來經過“同志們關心,組織上安排”, 1937年10月,兩位志同道合的戰友,在蘭州八路軍辦事處簡陋狹小的平房里,幸福地結成了革命家庭。1937年冬天的一個晚上,謝老趕寫一篇文章,要妻子去隔壁房間幫他把《民國日報》《西北日報》找來。可王定國來來回回拿了幾次都不對。“定國,怎么了?怎么連拿份報紙都拿不對?!”王定國低著頭,略帶委屈,靦腆回答:“我不認識字,認不出哪個是哪個。”從那天起,為了更好地幫助謝老工作,王老暗自下決心識字、學文化。在他們相濡以沫的34年中,王老不僅脫了盲,還跟著謝老學寫詩詞、練書法,晚年還成了書畫社會活動家。
1953年5月15日,在謝老70歲壽辰之際,王定國給丈夫寫下了這樣的句子:“謝老:自從我們在一起,不覺已近二十年。互相勉勵共患難,喜今共享勝利年,花長好,月正圓。為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祝您萬壽無疆,祝您青春永駐。”王定國生日時,謝覺哉也賦詩一首回贈給妻子:“暑往寒來五十年,鬢華猶襯臘花鮮。幾經滄桑君猶健,俯視風云我亦仙。后樂先憂心上事,朝耘暮飼院中天。三女五男皆似玉,紛紛舞彩在庭前。”
1971年6月,謝覺哉與世長辭。1978年,按照胡耀邦同志“你最主要的任務是將謝老的遺著收集整理發表,這將是對黨的重大貢獻”的要求,王定國開始清理謝老留下的手稿、日記。她在謝老走后的十年間,先后整理出版了《謝覺哉傳》《謝覺哉書信集》《謝覺哉日記》《謝覺哉評傳》《謝覺哉文集》等多部歷史文獻,把謝覺哉一生心血的結晶奉獻給黨和國家,她還結合謝老文稿的體會先后撰寫出版了《位卑未敢忘憂國》《后樂先憂斯世事》兩本書,簽名后贈送與我。
謝老去世后,按規定遺屬可繼續住原來的房子。王老卻主動找到組織:“我有自己的工作,我是什么級別就住什么房子!”隨即遣散了秘書,退掉了車子和司機,騰出了帶院子的大房子。
王老夫婦共育有五兒兩女,至今沒有一個人利用父母的影響為自己謀取私利。長子謝飄曾回憶說:“母親一直教導我們學本事、干實事,做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對群眾熱心腸的母親,給很多人寫過推薦信,卻從來沒有在我考學、當兵、提干、復員、工作直到退休的任何一個階段,為我說過一句話。”
三子是著名電影導演謝飛。他認為,母親的樂觀與堅韌,成為這個紅色家庭的基因,傳承到七個孩子以及他們的后代中。“母親常常教導我要好好拍戲,別想著做官。所謂家風,不是寫在牌匾上,而是實實在在地做事情;所謂傳承,不是掛在口頭上,而是一種自然自覺的行為。”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多年來,我一直照顧你們和你們的父親,從現在開始,我要去做我的事了。”王老在整理、出版完謝老的日記、傳記等之后,這樣在兒女面前宣布。在王老心目中,自己應該做的事不是為了自己這個“小家”,而是國家這個“大家”。之后的歲月,她為國家的事業四處奔走忙碌。1984年以來,她參與籌備成立了中國文物學會,并擔任副會長,促成了《國家文物保護法》的頒布;她倡導成立中國長城學會,并擔任副會長,組織有關電視臺拍攝了38集的《萬里長城》專題電視片,并暢播海外,讓世界對中國的長城充滿向往。
在國家致力快速發展經濟的時候,王老就已將目標投向青少年和老年人,她認為中國必然要邁進老年社會,到那時社會壓力會非常大。于是,王定國與原中組部副部長王照華商議并努力為創建和發展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國老齡工作委員會這兩個組織奔走呼號。“等到后來,國家經濟發展起來了,回過頭想解決青少年兒童和老年人的問題時,就發現這兩個組織機構運轉還很紅火。”王老的高瞻遠矚著實讓小兒子謝亞旭佩服,“她總是能想到國家將會面臨而當時又顧不上的問題,既然國家顧不上,那她就先嘗試做。她雖身材弱小,但卻有很強的‘江山’情懷,總有使不完的勁,總覺得國家的一些事是自己應該做的。”
王老認為,“長城代表中華民族,我就覺得這些是文物,自家的好東西,要保存下來。”看到長城破壞嚴重,有的老百姓搬走青磚修補房屋,她憂心忡忡。1984年,王定國到鄧小平同志家中拜訪,請他發出號召借以推動長城的保護工作,第二天鄧小平同志鄭重題寫了“愛我中華,修我長城”。后來經過她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在1987年6月,終于成立了中國長城學會,選舉我國外交戰線上的老前輩黃華同志任會長,王老自己擔任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會長。那時我正在黃華同志辦公室工作,從1985年開始就多次隨黃老、王老一起參加關于長城保護的研討活動,走遍了北京遠郊的幾處長城遺址,包括舉辦攀登慕田峪長城越野賽等活動,還接觸到很多知名專家學者如侯仁之、羅哲文、孫軼青、鄭孝燮、單士元、呂濟民等等。長城學會成立以后,王定國堅持“三不要”原則:不向國家要經費,不要編制,不要辦公場所。王定國當時在北京東城區的家成了辦公室,工作人員日常吃飯在翠明莊附近的食堂,費用都是從王定國離休工資里扣除……為后來《長城保護條例》的出臺打下了堅實基礎。
近十年來,這位百歲老人開始了她的“綠色之路”新征程:她每到國內的一個地方,都會親自種下一棵樹苗。2012年年初,她又以發起人的身份,報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了中國林業生態發展促進會。
當這些組織發展起來,王定國卻選擇了淡出。在她看來,與吃水比起來,打井更重要。“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就是王老的情懷,她向來不問自己該得到什么,而是總想自己該對國家做些什么。“活著就要有所貢獻!”
1994年,王定國在《后樂先憂斯世事》一書中寫道:“我清楚地記得,在漆黑的夜晚,在蜿蜒曲折的路上,我們點燃了火把,長長的隊伍像火龍一樣,把天地照得通紅……我一直在尋找這生命的火種。”就是這位老人,把自己生命中大部分的時光都獻給了祖國和人民,她以樂觀、豁達、寬廣的襟懷和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贏得了后人對她的廣泛尊敬和愛戴。
回想起去年我到醫院探望王老,她隨手把一塊紅布編成一個中國結送給我。如今每每想到王定國老人離開了她深愛著的祖國和人民,我的眼睛便濕潤起來,不敢也不愿相信她真的離開了我們。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整個生命都融入到對黨和人民的熱愛,用瘦小的身軀撐起了一位老紅軍女戰士的偉大人格和品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吾輩要做的不僅是學習先輩的精神,更要繼承先輩的遺志,將他們奠定下堅實基礎的未竟事業真正繼承和發展下去,更要在王定國這位老人的“火把”下,將她心無旁騖、孜孜不倦為事業奉獻終身的精神永遠傳承發揚光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書寫充實的人生價值。
行文至此,我清晰地憶起王老曾親口對我講謝老喜歡的一句話:“‘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我們是愚者,因為‘愚者千思,必有一得’。”由于疫情嚴控,遺憾沒能見上王老最后一面。逝者已矣,是以為文,以一個晚輩的身份表達對一位老黨員、老紅軍的無限敬意,送老人家最后一程,也是我的“一得”。
作者簡介:
陳慶立,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聯絡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
陳慶立,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聯絡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

王定國老人贈與作者“不忘初心”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