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枕花香望海樓
孫欽軍
再次回到故鄉黃海之濱的望海樓山,登高望遠,群山逶迤起伏,茂盛的樹林里松風激蕩。明月初升時,望海樓山籠罩在似水光華中,如同一位凝目沉思的智者,山下村落里偶爾傳來獵犬的叫聲,打破了山野間難得的靜謐。
晨曦熹微,朝霞灑滿山野,清澈的小河邊雪白的蘆花搖曳多姿,不時有飛鳥從林間掠過。打量著我從小生活過的地方,綠水青山間回蕩著布谷鳥清脆的鳴叫聲。
蒹霞蒼蒼,白露為霜。河岸邊一簇簇蘆葦依水而生,花開如雪,秋風吹來,如波浪起伏。最是平生會心事,蘆花千傾月明中。在異鄉漂泊的日子里,多少個月圓之夜,這片山水曾經無數次出現在我的夢中,勾起了我無盡的鄉愁。
望海樓是海濱連綿群山中的最高峰,巍然聳立,氣勢非凡,四面環山,山山相連,西與雞公山相連,北依杏花山,山前是一片清澈的湖水。沿著山勢陡峭的小路向山頂慢慢行走,路旁長滿了松樹和栗樹,林中時常有野兔竄出。大樹下是稠密的松針和落葉,在烽火戰爭年代,附近的鄉親們都到這里躲避敵人。登上地勢和緩起伏如平臺一般的望海樓最高處,舉目遠眺,云海茫茫,日出時可遙遙看到浩瀚大海,故取名望海樓。山頂處有一塊平整的巨石,用石塊輕輕擊打巨石中間,可以聽到古樸清脆的聲音在山巒間回響,如鬼斧神工的古琴曼妙之聲。
巍峨群山,拔地而地,在望海樓登頂望遠,極目遠眺四方,心境會豁然開朗。望海樓山谷,清澈的溪水潺潺涌流。厚重的家譜中記載:明初,鐵牛廟孫氏自南京梅花山北遷東海,又遷黃海之濱的孫家村,其一支遷居鐵牛廟。清康熙年間分支又遷居潯水河右岸,從此繁衍生息于望海樓山下。家譜是一個宗族的寶貴財富,記錄著家族的傳承歷史,承載著先輩們的夢想。望海樓山下的這片熱土,是先輩們在顛沛流離的遷徙中最終選擇的落腳點,記憶中青磚紅瓦的老屋,在風雨洗禮中飽經滄桑。長滿青苔的老井,高大粗壯的老樹,山腰處的一片片梯田,白發蒼蒼的老人和蹦蹦跳跳的孩子們。望海樓下的地名,也都寄托著先輩們的美好夢想,充滿詩意棲居的美學意蘊,象征著文化昌盛的文疃,充滿詩意的杏花村,形容這里山高林密的虎林套,都給人以無限遐想。
望海樓山下,寬廣的潯水河自東向西蜿蜒流去,這條曾經被酈道元寫入《水經注》的河流,如一條藍色的玉帶,匯聚了望海樓和甲子山的一道道涓涓細流,在寬敞的山谷盆地飄逸地舒展向遠方。文明總是在水邊崛起,無數大大小小的村落依河而建,河邊大樹婆娑,見證著農耕文明因水而興的浩瀚歷史。兒時最愛站在望海樓山腰的巨石上俯瞰潯水河兩岸風景,黃昏時裊裊炊煙從村落里升起,在落日余暉中構成一幅溫馨動人的圖畫。
潯水河兩岸的河谷地帶,歷來是物產豐饒的魚米之鄉,望海樓一帶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近年來,位于潯水河南岸的向國古城遺址,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這些文物凝聚著人類數千年前璀璨的文明,也印證了向國的很多傳奇故事。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高林密的望海樓野生動物很多,藥草叢生。生活在山下的人們,習慣成自然,都會自幼就養成登山的愛好。我向來認為,登山既是一種愛好,也是心靈的一種閱讀方式。有的山,一輩子都不會感到厭倦。從小時候開始,我就無數次去登這座生于斯長于斯的望海樓山,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在一次次登高望遠的途中,我看到了望海樓山迥然不同的四季風景,這里有色彩斑斕的春花,這里有恬靜明亮的秋月,這里有熱烈奔放的夏日,這里亦有皚皚冬雪。每個季節的望海樓山,都像是一首親切雋永的詩,縈繞在我的心頭。
六歲那年,當教師的父親第一次帶我走出望海樓山下的村莊。父親牽著我的小手,趟過清涼的潯水河,攀爬上順路去進貨的卡車,到高密登上人潮擁擠的綠火車。父親帶著我在北京登上八達嶺長城,又乘火車穿過巍峨的山海關,到白山黑水的長白山腳下看望親戚。第一次跟著父親遠行,在異鄉登高望遠,讓年幼的我看到了更加精彩的世界,也讓我有了很多美好的夢想。回到望海樓山下,我在父親和母親的鼓勵下刻苦讀書,考上大學后就離開了望海樓山。
走出一座山,總會遇到更多的山。我一直保持著自小在望海樓山下生活培養成的登山愛好,去攀登一路上的山峰。異鄉漂泊的途中,登高可以慰藉思念故鄉的游子?;氐焦枢l登高,又可以想象更廣闊的世界。當教師的父親曾經一再告誡我,登高望遠,不是為了讓更遠的世界看到自己,而是為了看到更遙遠的世界。在更遠的世界里,有著更多的夢想,登高的路途就是要永葆青春夢想,學會欣賞沿途風景。
隨著年齡的增長,即使看到了再多的世界,心中戀戀不舍的還是故鄉的那片山水。就如同在蜿蜒起伏的海岸線沿岸,有無數座臨水樓閣取名為望海樓,但令我魂牽夢繞的還是故鄉的這座望海樓。外面的世界綿延不絕,心中的思鄉情與日滋長。
翻閱史書,米芾曾經登上長江岸邊的望海樓,看浩蕩江水滾滾東流,心情激蕩,他揮筆寫道:云間鐵甕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州起白煙。忽憶賞心何處是?春風秋月兩茫然。米芾一生喜好觀覽山川之勝,晚年過鎮江,因喜愛其江山勝境而定居下來,這首《望海樓》就是他定居鎮江后的一首作品。令人遺憾的是,這座望海樓后改名連滄觀,名樓的格局氣勢一下子遜色很多,這座樓閣如今已經不復存在。
杭州鳳凰山上的望海樓,又被稱為艮山樓。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登樓遠眺并留下一首《杭州春望》: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紅袖織綾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鳳凰山上的這座望海樓歷經歲月的風雨洗禮,目睹一個個王朝更迭,也目睹一個個詩人來了又去。人生際遇跌宕起伏的蘇軾,在杭州的望海樓曾罕見地濃筆重墨寫下了一組詩詞。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蘇軾被派往杭州擔任州試的監試。院試余暇,蘇軾專門到鳳凰山上的望海樓上閑坐觀景,寫下五首詩,意蘊風流,各具情韻。詠江潮:海上濤頭一線來,樓前指顧雪成堆。從今潮上君須上,更看銀山二十回。詠雨電:橫風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夸。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詠秋風:青山斷處塔層層,隔岸人家喚欲應。江上秋風晚來急,為傳鐘鼓到西興。詠文人墨客:樓下誰家燒夜香,玉笙哀怨弄初涼。臨風有客吟秋扇,拜月無人見晚妝。詠江景:沙河燈火照山紅,歌鼓喧喧笑語中。為問少年心在否,角巾欹側鬢如蓬。
從北向南行走,我登上過很多歷史悠久的望海樓,這些歷經滄桑的樓閣雖然風格各異,但都臨水而建,深得文人墨客的喜愛。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千百年來,一位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在這里登高遠眺,臨風吟哦,在這里折柳送別,舉杯高歌。望海樓,已經在無數詩詞的浸染中成為一個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化地標,成為一個人文豐瞻的藝術符號。當我撫摸著一扇扇色彩斑駁的樓門,這些古老的望海樓便在一首首詩詞的映照下發出璀璨的光芒。為問少年心在否。一座座望海樓,見證了多少驚才絕艷的少年一點點在歲月中打磨成了耄耋老者?時光荏苒,多少美好年華被歷史的長河卷走,唯有他們留下的這些詩句,和一座座望海樓一起流傳千古。
再登故鄉的望海樓山,慈愛的父親已經長眠于望海樓北山,松風激蕩如慈父叮嚀細語,讓我潸然淚下。在望海樓山腰,柏樹成林,犧牲在解放戰爭中的大爺爺長眠于柏樹下,每年清明節,父親都帶我來祭拜,叮囑我要牢記祖輩的功勛。父親在望海樓山下親手建起了一座學校,他經常帶我登高望遠,登山途中教我吟誦詩詞文章。那時,簡陋的學校院中大樹上掛著一只銅鈴,不時響起的清脆的鈴聲給偏僻的山野村落帶來了活力和希望。如今想起那些童年時光,恍若就在昨天。
秋風颯颯,哀而不傷。舉目南望,遙想詩人曾經登上千里之外那座樓閣俯瞰潮水涌浪的情景,令我浮想聯翩。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心中都曾矗立著一座巍峨聳立的望海樓,在風雨洗禮的人生途中,登高遠眺,感受山的厚重和水的靈性。蘇軾在望海樓里看茫茫風雨入樓,氣勢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熱鬧,轉眼間卻是雨闌云散,海闊天青,變幻得使人目瞪口呆,這種壯美之景被詩人通過詩詞永遠留了下來,激勵著后人勇敢面對風雨洗禮,在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中快意人生。
躺在望海樓山頂,手里攥緊一把溫熱的泥土,松林間花香四溢,這座讓我魂牽夢繞的高山,寄托著多少游子的鄉愁!如今,山下那個生我養我的村莊已經不復存在,一幢幢老屋夷為平地,但我的腦海里依然是童年時炊煙裊裊的畫面,多么希望那些歷經滄桑的老屋能夠留下來,這些老屋雖然簡陋,卻是游子漂泊在異鄉的精神臍帶。
望海樓山雖然沒有在歷史長河中留下驚艷的詩詞,卻留下了鬼谷子修行的傳說,更是留下了一座座催人奮進的精神豐碑。曾幾何時,位于沂蒙山區腹地的望海樓周圍是交通閉塞的窮鄉僻壤,多少鄉親們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中積勞成疾,這里的人們也養成了山一樣的品格和精神。烽火歲月,望海樓山下是115師駐地,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這里是紅色火種激情燃燒的土地,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新中國成立后,在望海樓東面的山腳下,鄉親們一雙手、兩個肩,一把鎬頭一張锨,在三山五嶺擺戰場,以兩條河流做文章,成為中國農村整山治水的典范,毛主席欣然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個好例。如今,復興號高鐵從望海樓山下風馳電掣駛過,曾經閉塞的革命老區已進入高鐵時代,昔日偏僻的故鄉已在現代化的浪潮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傾聽林間松風激蕩,俯瞰潯水河兩岸風光,我想,老屋雖然已經沒了,只要堅守一顆純凈勇敢的少年心,心中永遠矗立著一座堅實挺拔的望海樓,永遠記住童年時的老屋,心存美好夢想,勇敢面對人生路上的橫風斜雨,敢拼敢干,開拓進取,人生何處不是在登高望遠的追夢路上。

作者簡介:
孫欽軍,筆名宗潭,男,山東人,主要作品有:《天上的額吉》《雪山下的風馬旗》《一江清水向東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