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舌尖上的詩經”流淌草木情

“舌尖上的詩經”流淌草木情
 
  三千年的《詩經》,一花葉一根莖,沁人心脾。100多種植物入詩后,它們更是成為人們傳遞信息和表達情感的媒介。讀過詩歌,更覺草木情深。人們在草長鶯飛的春天采摘,互相贈送蔬果表達情誼,在采摘梅子時唱情歌……草木之中注入情感,《詩經》里的植物文化有了不朽的生命力。貼近生活,深入內心,這也是植物與詩歌最質樸的美。
 
  千古詩篇中的采摘
 
  春天,是適合采摘的季節。對古人來說,采摘的喜悅是大自然的饋贈。《詩經》里的采摘,發生在春暖花開時。芣苢、卷耳、蘩、蕨、菽等數十種植物入采摘詩,當春日萬物欣榮的圖景打開,人們和植物進行著愉快的對話。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詩中的“芣苢”即車前草,小名“豬耳朵菜”,是一種最常見的野菜,是古代民間普遍食用的蔬菜。詩中描述的是歡樂的勞動場景,人們一邊唱著歌,一邊采摘車前草。有的一片片摘下來,有的一把把捋下來,有的掖起衣襟帶回來。歡樂的采摘畫面永遠留在了千古詩篇中。
 
  在古代,車前草還是饑荒時的救命植物之一,不僅可以食用,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據資料顯示,漢代名將馬武在征戰時,由于不熟悉地形,被困在荒無人煙的地方。此時,士兵和戰馬都得了尿血癥,一個馬夫突然發現幾匹戰馬吃了馬車旁邊的一種野草,病很快就好了。馬武于是將其推廣到軍中,患病的士兵們都恢復了健康。車前草因此得名。
 
  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教授、中文系博士要英告訴記者,《詩經》中許多詩歌對采摘活動和意象進行了生動描述和反復詠嘆,采薇、采葛、采桑、采艾、采蕨、采(艸+頻),采采卷耳,采采苤苢。詩中所采的植物有食用、織染、藥用價值,有的則是祭祀用品。在《詩經》的年代,男女分工合作,男人出外打獵,女人采摘果蔬。所以,《詩經》中的許多采摘詩不僅提到植物,也記錄了采摘的女子。
 
  “五谷”的意味深長
 
  李子柒的視頻,拍攝了許多蔬果制作圖景。“有一期介紹了豆子從栽種、出苗到收獲、晾曬,最后制成醬油和豆漿的全過程。”要英說,《詩經》也有關于“菽”即豆的詩篇,它還是古人互贈的禮物之一。
 
  “菽”是五谷之一,專指大豆或者黃豆,直到漢代以后才改稱為豆。“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君子來朝,何錫予之?雖無予之,路車乘馬。又何予之?玄袞及黼。”要英介紹,這首詩的核心意涵就是:珍貴的客人你來了,我沒有什么好禮物贈予你,但我會送些采摘的豆子給你。“客人贈送主人什么,這首詩里沒有交代。但是全詩反映了貨幣出現前的人際交往。”
 
  在她看來,蔬菜加工的歷史,也是中華美食的史詩級佳話。仍以豆為例,它最早是北方的主要口糧,只是兼做蔬菜。后來以豆子為原料逐步開發出一種新型蔬菜即豆芽菜,其中包括黃豆芽、綠豆芽、小豆芽等,又稱如意菜。目前可查詢到的史實記錄顯示,食用豆芽始于宋代,豆芽與筍、菌并列為素食鮮味三霸。豆芽使得宋代烹飪水平大幅度提高,出現了西湖醋魚等名菜。蘇東坡既是美食家,也是一系列名菜的發明者,其中都離不開配用豆芽。
 
  根據記載,“五谷”有一種說法是麻、黍、稷、麥、豆,還有一種是稻、黍、稷、麥、菽。兩種說法存在的分歧主要是“麻”與“稻”。古人常常將“黍稷”連在一起講,《詩經》中有“彼黍離離,彼稷之苗……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昔我往矣,黍稷方華。今我來思,雨雪載途”。黍稷均為古人祭祀的物品,可見它們在先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其中的“黍”,白黍黏似糯米,可以包粽子;黃黍常用來做糕點;黑黍可以釀酒。黍是田野里的一把谷穗,因為生長在宗廟宮室的廢墟,引發了《詩經》中的興亡之嘆。由此,“黍離之悲”成為中國古典文學史的重要典故,用以指亡國之痛,它也被后來者一次次寫進不同時代的詩篇里,表達憂國情懷和類似情感。
 
  表達愛意有“定情花”
 
  《詩經》中的許多植物都和春天有關,它們入詩,有的成為表達愛意的信物。
 
  要英說,以中原漢民族為主體的中國先民,其性格最初應該是奔放、浪漫的,《詩經》可以作證。“中國傳統名卉芍藥,目前就被歷史文化學者判斷為春秋時期的男女定情花,其社交作用類似于今天的玫瑰。”
 
  《詩經·鄭風·溱洧》中有一段文字記錄了如淳美國畫般的社交情景,“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芍藥,在春秋時代的花語就是熱情、奔放、鮮艷,也能激發彼此幻想。”要英說,一直到唐代初年,芍藥都為曾經的小康人家所摯愛。唐代詩人韓愈就曾賦詩贊美芍藥:“浩態狂香昔未逢,紅燈爍爍綠盤龍。覺來獨對情驚恐,身在仙宮第幾重?”但韓愈同時代的另一位詩人劉禹錫卻只喜歡牡丹,他在詩中寫道:“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后來,由于楊貴妃的“云想衣裳花想容”,使得羞花的主角成了牡丹。“在當時的官方輿論中,芍藥逐漸退出了感情表達的主渠道,后來則被紅豆徹底替代。”她說。
 
  “春末相親后,一對青年男女往來一段時間,到了秋收時節就會談婚論嫁。浪漫情調被日常生活替代,綠葉植物中出現了實用型的葫蘆。”要英介紹,農耕文化的家庭生活同樣有大量記載,葫蘆等手工制品還象征生育、圖騰等信仰形態。如《小雅·瓠葉》這樣描述:“幡幡瓠葉,采之烹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以葫蘆來象征美好的生活。
 
  訴說思念離愁
 
  《詩經》中有許多說不盡的離愁和相思,古人將其寄托于植物中,這些植物也成了訴說思念的指代物。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衛風·伯兮》中提到了一種植物“萱草”。它是一種頑強的草花,最初指代為妻子對遠行丈夫的思念。后來,“北堂植萱”引申為母子之情。古代游子遠行時,先在北堂種萱草,希望減輕母親對孩子的思念,忘卻煩憂。所以,漢代將萱草稱為忘憂草,也被國人稱為“母親花”。
 
  資料記載,將萱草作為母親花還有一段關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典故。當年,李世民與父親李淵征戰南北,他的母親因為思念兒子,憂思成疾。大夫用具有明目、安神之效的萱草煎湯給李母飲用,并在北堂種植萱草。油亮鮮綠的葉子,象征游子的健康,春暖花開之時即是游子的歸期。此后,萱草成為中國人的母親花。
 
  宋代蘇東坡曾在詞中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這里提到的“蓼”,與“蔥、蒜、韭、芥”同為“五辛”之一,出現在《詩經》中。詩人以“蓼蓼者莪”起興,聯想到父母的辛勞,將一個孝子不能行孝的悲痛之情呈現出來。現在,蓼更多作藥材所用。
 
  草木無言,靜靜生長。經歷了時間長河,《詩經》中的植物依然生生不息,留在華夏的大地和山川中。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彭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721/c404063-31790797.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白桦楚然小说叫什么| 成人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乱妇乱子在线播视频播放网站|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国产 | 被滋润的艳妇疯狂呻吟白洁老七| 李小璐三级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福利|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 伊人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 国产精品福利久久|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51影院成人影院| 最近更新中文字幕第一页|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视频免费在线| 日本xxx在线播放| 半甜欲水兄妹np| sss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清纯秘书被总经理吸乳小说| 在线免费观看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18禁无遮挡羞羞污污污污免费| 欧美乱子伦xxxx| 国产大片免费观看中文字幕|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女人扒开屁股桶爽30分钟| 亚洲精品日韩专区silk| 1213孕videos俄罗斯| 日韩高清在线免费看| 国产v在线在线观看羞羞答答| 一区二区高清在线观看| 热久久视久久精品18国产| 国产精品色午夜免费视频| 乱爱性全过程免费视频| 老司机午夜在线视频| 天天操视频夜夜|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