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永遠的奧德修斯

永遠的奧德修斯
——我所向往的海洋詩

作者:楊煉
 
   “這是從岸邊眺望自己出海之處”(《大海停止之處》)  
   “我們已駛過了多少海洋啊……
  愛 從這個詞想象濤聲拍打的形象”(《敘事詩》)
 
  海洋詩”,聽起來既宏大抽象,對我而言,又具體實在,它首先落實為一首詩的寫作。
 
  1993年,我在澳大利亞悉尼,寫下我寫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組詩《大海停止之處》。我曾多次談到,這組詩,是我對大海的一次“復仇”。從1988年離開中國,五年多的時間里,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紐約、倫敦,我臨近著大海,感到它的誘惑,渴望去書寫它,卻一次次擲筆長嘆:不行,我寫不了,因為它不在我里面!這大海像一個魔法,讓我感到無限近,那濤聲、浪花、溫度、咸味兒,清晰無比,又無限遠,它拒絕讓人隨便觸摸,在它面前,那堆形容詞套話倍顯單調。說白了,我沒法像在中國觸摸黃土地那樣,觸摸到它的深度。哪怕我把手伸進海水,也還覺得它在冷冰冰把我推開一步,那個和我皮膚間隔開的距離,不止是地理的,更是心理的。不,我想寫的大海,不能停留于外在,僅僅是一個題材,而必須拍打進內部,和自我的困境、憂患、追問一同洶涌。它不是被“寫成”的詩,它自己得活成一首詩,并引領詩人變得如同樣深邃遼闊。
 
  1993年,對我們的環球漂泊至為關鍵,因為離開中國五年之后,還鄉之夢近乎渺茫,陌生的地平線卻看不到盡頭,“怎么活”加“怎么寫”,像個黑洞,把顧城拉進了一座鬼城。但同時,這五年又是人生最深刻的一課,離開中國大鍋飯,每天的生存變得無比鋒利,扛起它,等于就扛起“為什么要寫詩”的問題?不給自己一個說法,寫作無從繼續。漂泊一詞里,水聲澎湃,那海、潮汐、波濤、風暴,四面八方起伏。漂泊之人,本身就是一只船,每天醒來注定得出海,面前那個無邊無際的藍色世界,既像無限,更像界限,一個無限的限定?不停把盡頭,狠狠劃定到腳下,這正是我們不得不一再出發之處。由此,我讀出那啟示:詩人天性中,原本無一村一城之“家”,亦無所謂狹隘“鄉愁”。詩人的錨或根,必須被帶在自己身上,扎進任何一片土地、一朵浪花,不停為自己找到——發明一個新的故鄉。我得說,正是背井離鄉,讓我學知了“還鄉”的知識:所有出海都是返回,都在駛向我們的精神原鄉。無論海面多么風云變幻,深海下人的根本處境和命運恒常不變。詩,把握住這萬變/不變之道,就能創造出內心大海的“停止之處”。
       
  組詩《大海停止之處》,以四章四個層次的遞進,縱深歸納了我此前五年漂泊的心得。每一章的尾句,收攏于“……之處”,四處是一處,直至最后那句“這是從岸邊眺望自己出海之處”。我還記得,躺在悉尼租來的小屋地鋪上,被這個句子逼著,半夜輾轉,突然躍起、開燈、抓筆落字的一剎那,有什么東西,忽然實在了、現形了。一個詩歌結構嗎?抑或更是一個終于被發現的人生結構——不僅讓我忽然透徹理解了自己的經歷,更打通了古今中外的詩歌血脈。一瞬間,屈原、奧維德、杜甫、但丁、策蘭、曼德爾施塔姆們,都成了我的同代人。是的,詩提供了人生的原型。所謂“漂泊”,正是這個意象:詩人,站在每行詩句結尾處的斷崖上,眺望自己乘船繼續出海。如此,把一切外在旅程,變成內心之旅的一部分。詩人承擔的殘酷命運,并非被別人強加,卻早已包含在我們的主動尋求之內。詩劃出了人生滄桑的軌跡。這行詩,引我踏入詩人命運共同體的大廳,那廣袤無邊的苦澀和甜蜜,借大海之名,永久儲存著。我從中汲取到了一點兒自信:我能繼續寫下去!
 
  《大海停止之處》,同時打開了我的精神視野。在中國,我的身體像一根探針,不管愿意不愿意,都被按進大地(甚至我插隊的村子,也被鬼使神差地叫做“黃土店”),讓黃土懷抱的無數死者,直通我的血脈。我從反思文革那個“噩夢的靈感”起步,《與死亡對稱》能命名我們的一切寫作,那么,不是自然而然嗎,我曾相信自己是個“中國的詩人”?但,只有當逾越了精衛想要憤怒填平的那條邊界,回眸中,我才認出了自己的狹隘:我的思想局限性,簡單化了中國經驗的豐富,甚至貶低了它。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是一部具有全球意義的思想詞典,它能在一切層次上,與全球化語境中的其他文化深刻交流,并激發出對當今人類處境的全新理解。而“中國的”一詞,不僅以地域性代替了中國文化的復雜性,更容易淪為商標 ,跌入民族主義或意識形態的口號陷阱。植根黃土的寫作,可能對一地有效,但并不等于普遍有效。真的驗證,需要出海——在風暴頻頻的全球語境中,去甄別我們是有什么質量的水手?
 
  事實上,我的國際生存和寫作的興奮點,恰在于那一系列不期而然、又暗含必然的“碰撞”:和德國,發掘重重廢墟下歷史經驗的對比;在英國(語),詩人互譯時登上“大海的第三岸”①;在阿拉伯,和大詩人阿多尼斯坐在一起,切磋各自內部文化轉型和外部被政治簡單化的雙重困境;在吉爾吉斯坦,聆聽絲綢之路的古遠足音,賦予這座歐亞大陸橋全新的含義;在日本、韓國,重新發現近鄰之間更微妙的文化比較,敞開長期被忽略的交流可能……一句話,強調“海洋”,不是要放棄我的中國經驗,而是要深化它,讓一部中國思想詞典,成為世界思想詞典的有機部分,且從海平線反觀、認清當代中文詩的真正位置。今天,我對自己的命名,只能是“全球意義的中文詩人”。
 
  我所向往的“海洋詩”,以三個單詞概括三種性質,就是“當代”、“經典”、“書寫”。
 
  一,當代性:哲學歸納生存,詩學歸納哲學。在這個意義上,海洋詩,就是歸納全球化時代人類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詩。請注意,這“當代”不能停留在題材上。從寫土地移到寫城市、從寫莊稼改為寫互聯網,甚至干脆寫鈔票,并不保證詩更深刻。很可能,那其實只在迎合民眾(保不齊也包括詩人自身)的拜物心理, 因此散發出一股刺鼻的俗味兒。不,詩無須申報自己的出生日期,因為寫在當下的,并不確保具有當代性。“當代性”的內涵是前所未有的深度。如前所述,拜全球經濟聯系所賜,我們的當代生存,既突破了古代的地域局限,也穿透了單一語種的文化偏狹,一種全新的視野,刺激著當代“詩學”深化自身,聚焦這全方位更新的生存和文化。由是,一首詩既要有生存的鮮活,又要抵達非今日莫屬的感受。它寫的題目可以小而“土”,但它的內涵仍須宏大,因為其中充實著中國文化轉型和全球化的內涵。它不依賴進化論說辭,因為它懷抱的是整個歷史。它相信自身獨一無二,因為在反襯世界空前的憂患。回到海洋,當我在蘇格蘭朗誦《大海停止之處》,襯著窗外大西洋陰云籠罩的鐵黑色,我突然發現這組詩那么藍!南太平洋的顏色,像亮晶晶的藍色粉末 ,彌漫在悉尼酷熱的陽光中,被我吸進肺里,又經由指尖流瀉到紙上,令這首詩不知不覺打上了它出生地的烙印。但,“現在是最遙遠的”、“沒有不殘忍的美”——我從未忘記,世界上只有一個大海,那藍與黑,都匯入了海底深沉的涌動。和大海的濤聲一起,我的命題“詩歌是我們唯一的母語”,才終于成立。
 
  二,經典性:無論我們從哪個港口啟航,都在駛入人類經典匯成的大海。農業文化的單一重復,讓位給海洋性的眾聲喧嘩。多元文化參照中,舊日經典要被重新審視,以確認它們對今天思想的意義。猶如一道光線照射進古墓,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感動來自內心。凡配得上“經典”一詞的,都是活在當下的。如是,重讀就像初識:屈原,“天問”攥緊了古往今來詩思的根本能量;杜甫,小小七律中近乎爆炸的沉雄筆力;但丁,一部《神曲》裁判三界的結構力度……經典性,不依托某個時間,卻包含了所有時間。它既是思想的,又是美學的。越思想越美學,無美學即無思想。詩回到自身,就是回到古今中外對詩的要求:如何以語言的深度驗證思想的深度?對于我,經典性的標志,就是這“深度”。相反,一切題材說事、外部闡釋、回避形式挑戰的“詩”,都是投機取巧,不值得信任。這對當代漢語詩寫作猶有意義,縱觀新詩創立百年以來,一個最令人感動的歷程,正是這古老的漢字,能夠在白話文時代鳳凰涅槃,重獲審美自覺。中文詩的“雅”傳統,不是以表面形似、而是以內在神似的方式,被打開、汲入當代寫作,成為獨立思考和藝術創新的基因。雖然,有對經典性的追求,不能保證我們寫出經典之作,但,沒有對何為經典的思考,則一定不能創造像樣的作品。我們不該為自己曾有一個輝煌的傳統而羞愧。我們仍然在這傳統之內,經典杰作的壓力,正是我們的能量,如何激活它,使之成為“詩意全球化”的有機資源?是對當代中文詩人的最大挑戰。還得學習大海啊,它日夜起伏,吐納更新,永遠沒有一滴水,鎖定在老地方。
 
  三,書寫性:這個詞頗怪,差不多是我的發明。“書寫性”,刻意和言說的隨意性拉開距離,而強調寫作的形式(甚至形式主義)性質。這里我也應和了“語”和“文”的微妙區別:語,信口說出,隨風飄散。文,字斟句酌,落筆金石。“文”與“章”連用,強調的正是中文書寫的形式傳統。五四標舉白話文,“白話”遍地,口號連天,那個“文”字卻被忘了。中文現代詩的膚淺貧瘠,不能不說與此相關。但古訓云,“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一條漏船,怎能遨游大海?書寫性,就是回到詩的煉字煉句煉意功夫,“語不驚人死不休”地,和一首詩的結構、形式、視覺、音韻纏斗,且記住,限定和能量成正比,發明一首詩非它莫屬的形式美學,正體現出詩人根本的創作力。讓我重申:無形式即無思想,弱形式只配有淺思想!今天,我們不必艷羨唐代詩人們的幸運:他們正逢漢字審美形式千年遞進的成熟期,因此創造了一次詩意大爆發。在新詩,一百年含括的文化資源,遠甚過去幾千年。每個中國人,都有自己陸地的、海上的、甚至是空中的絲綢之路,這四面八方的精神交匯,打開了當代中文詩的根本詩意。由是,我們的每首詩,必定是一件觀念藝術加實驗藝術品。它強烈的觀念性,來自無從因襲古人和外來者;它豐沛的實驗性,來自能突破疆界,綜合、翻新所有資源。“有容乃大”,既在形容海洋,更命名了當代中文詩,它指認出那個性奇崛、創造力非凡、瘋狂而美麗的——詩人。
 
  1995年,我在德國幽居堡,應邀為第十屆德國卡塞爾文獻展雜志著文,我的文章標題是《因為奧德修斯,海才開始漂流》。這篇文章,逆轉了奧德修斯和大海的關系,不是因為有海,才有漂泊的奧德修斯,而是每個奧德修斯,都能看見自己的大海,即使沒有,也能發明它,層層剝開現實表面,每個詩意都在主動漂泊,擎起一條條新的海平線。我那篇文章,題贈給《重合的孤獨》一文的作者——1985年在中國寫作的我自己。一個黃土地上的死亡考古學詩人,被大海打開了眼界,認出了古今中外詩人們的同一命運,和我們本質上跨地域、跨語種、跨文化的同一“傳統”。那個詩意同心圓,不是對我中國經驗的修正,而是對它的確認和深化。現在,我是不是又該把這篇《永遠的奧德修斯》,題贈給二十年前寫作《因為奧德修斯,海才開始漂流》那人了?三篇文章,三重自我對話,一個海濤洶涌的歷史。我們這一代詩人的生命里,包含了多少輪回?多少輪回里多少大海?登上這只小船是幸運,能當三十多年水手,穿越無數海嘯而保持航向,是大幸運!做到這一點,僅僅因為我不斷提醒自己:沒有淺薄的大海,只有孱弱的奧德修斯!永遠的奧德修斯,意味著永遠向自己里面那個大海出航,去征服它——那無盡之旅,正用下一行詩,等著。
 
  楊煉
  2016年7月2日,柏林
 
  ①《大海的第三岸》:中英詩人互譯詩選的標題。其中收錄1996年以來中國和英語國家如英、美、加拿大、新西蘭、南非、尼日利亞等國詩人互相翻譯的作品,此書提供了一個全球化語境中不同文化通過詩歌深刻交流的案例。此書英國出版者為Shearsman Books,中國出版者為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
 
因為奧德修斯,海才開始漂流
——致《重合的孤獨》的作者①
 
  有一雙眼睛,在注視大海。
  
  有一雙眼睛,在中國,北京,西郊離圓明園廢墟不遠的一間小屋里。一張用半塊玻璃黑板搭成的書桌,被窗外高大的梧桐樹遮得終日幽暗。墻上,掛滿從中國各地旅行帶回來的面具,五顏六色,猙獰可怖,使小屋終獲“鬼府”稱。也許,十年前你寫下《重合的孤獨》,已在冥冥中構思我,構思今天的談話。也許,“今天之我”,只是那篇文章選中、或孕育出的一個對話者?同一雙眼睛,又是不同的:在這里,德國,斯圖加特的“幽居堡”,當森林的海,再次被秋天染紅。我寫下《因為奧德修斯,海才開始漂流》——十年前,被寫進“現在”之內;另一個“我”,被寫進“我”之內,一篇文章被寫進另一篇之內;思想,再次被思想,重申一片空白——注視中,我的奧德修斯漂流之詩還遠未結束。
 
  是誰的眼睛?
 
  是誰使“漂流”有了意義——海,還是奧德修斯?在我看來,是后者揭示了前者的距離。因為漂泊者,海的波動加入了歷史。因為被寫下,詩,有了源頭。如此,詩人命中注定,不肯也不能停止:以對距離的自覺創造著距離。在中國,你寫“把手伸進土摸死亡”(《與死亡對稱》),黃土,帶著它的全部死者,延伸進一個人的肉體;在國外,我寫“大海  鋒利得把你毀滅成現在的你”(《大海停止之處》),每天就是一個盡頭,而盡頭本身卻是無盡的。從國內到國外,正如卡繆之形容“旅行,仿佛一種更偉大、更深沉的學問,領我們返回自我。”內與外,不是地點的變化,僅僅是一個思想的深化:把國度、歷史、傳統、生存之不同,都通過我和我的寫作,變成了“個人的和語言的”。通過一雙始終睜大的眼睛,發生在你之外的死亡,就無一不發生于你之內、一行詩之內:“用眼睛幻想  死亡就無須速度……草地上的死者俯瞰你  是相同的距離”(《格拉夫頓橋》)。那么,“自覺”的定義正是:“主動創造你的困境”。你不可能取消距離,你應當擴大它,把它擴大到與一個人的自我同樣廣闊的程度。孤獨,被擴大到重合的程度:一個人的,許多人的;中國的,外國的;這里的,別處的;此刻的,永遠的——人的處境。
 
  你說:“東方”。而我說:活著的深度——“毫無選擇”而繼續選擇,并在選擇中體驗選擇的界限,這是人的力量,也是人的無力。
 
  我說:一首自“不可能”中誕生的詩,沒有“進化”,也不會“過去”。它永遠是“當下”的。借助它的思考和表達方式,仍在提供一個人類思維中獨特的層次。我是說:非時間的層次。中文里最可怕的一個詞:“知道”。知——“道”,連時間之墻背后未知的可能性都沒有,你已洞悉了人類不變的處境與命運。我說:“永遠”。你知道:那涵義其實是“永不”:“海底有鐘表  卻沒有時間/有你  卻沒有人”(《老故事》)。那個坐在“幽居堡”中苦思的,仍是中國北方一盞小油燈下向白紙傾瀉著激怒的,你、我——被一首詩撕去了“時間幻象”的:為走投無路的人發現的走投無路的形式。
 
  我不信任“新”,我信任“深”——在中文里,它們讀音相近。“新”,就是“占有自己的時間”,在文學或藝術史上,追求屬于自己的階段,甚至代表未來的方向。這是藝術中的“歷史主義”。但,當形式與內涵失去了平衡,語言與意義完全脫節,我們只看到:五光十色的似曾相識,喧嘩騷動的無話可說。什么都是“藝術”,藝術就被取消了。“形式創新”成為宗旨,精神的能量正顯現其匱乏。“空”,正是這個世紀末藝術的苦惱。作為一個詩人,是我的中文教會我:本質地拒絕時間。一首詩建立自己的形式,不是為了“爭奪時間”,恰恰為了“取消時間”。中國古典傳統中,一種詩體可以延用千年。因為“千年”在一首詩中沒有意義,有意義的是生存、詩人以及這首詩的語言之間的關系:外在千變萬化之內一個不變的“三角形”。是的,不變。于是所有的詩,都在挖掘“當下”現實與人性的深度。你是否能挖掘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就像中國錯綜的現實,啟示我們的那樣:它的深刻與矛盾迫使你發明全新的形式去表達,而不能復制中國古代或西方現代中的任何一種,誰找到了,就不會是“過時”的,正如但丁、莎士比亞、陀斯托耶夫斯基、卡夫卡……沒有奧德修斯,海也無所謂漂流。
 
  這雙眼睛是凝視著“徹底”的眼睛:更黑暗些,黑暗到令死亡和遺忘一目了然的程度。
  這雙眼睛的能力,是通過逼近災難,把看到的一切,直接呈現為內在的。讓我們的一生,成為這樣一篇不斷擴大的可怕的作品。
 
  而詛咒也就在這里了:面對大海,卻一無所見。在中國,一個深邃、復雜、殘酷而富有激發力的現實,一個固執、封閉、危機與能量同樣積聚的文化,一種令詩人著迷而讓翻譯家發瘋的語言……整個二十世紀,幾代人的痛苦:什么是傳統:什么是現代?“傳統的”怎樣轉化為“現代的”?也許一個提問方式的改變,將使整個答案不同:“現代”并不意味著“現在”,正像“傳統”并不僅是“過去”一樣。它們不是時間概念。它們標志著思考的層次——所以,它們并不對立,而是互相包容。任何一個活的、開放的“傳統”,先天建立在“自我”的地基上,即“現代”上(甚至孔子,也無人能否認他的學說正是他個人的產物,而在他之后兩千年對儒家傳統的“固守”中,最大的損失正是他當初質疑與思考的精神);而任何一個人的“現代性”,必然包括他自己對傳統的“再發現”——或正或反,傳統被納入你,并經你再次敞開;無彼則此不存。因此,“盲目”的不是別人,只是我自己。借鑒別人之“新”,如果不是因為挖掘自己之“深”,不僅會由于那是“別人傳統之內的現代”而于己無益,更恐怖的是:我的傳統——在“固守”中僵硬的——并不因我不理睬它而失效,它將在我的盲目中限定和選擇我:我接受的只是我能夠接受的——所謂“怪圈”,※這就是原因。因此,追問,不該向別人,只該向我自己——一種令任何答案都顯得淺薄的不停追問,用問題“回答”問題。當你記住,在黑暗與罪惡中,沒有一個人可能是清白和無辜的,“轉型”,就已在你之內進行了。我是說,有奧德修斯,就一定能發現大海。即使沒有,我也將創造它。因為,“漂流”正是人類精神的本質。
 
  那么,誰是“中國的詩人”呢?既然所有詩人只面對了同一個現實:作為辭,同時作為辭的反叛。生命,必須以一首首詩的形式來完成;
 
  那么,誰是“中文的詩人”呢?既然這些方塊字,命中注定接納我,同時接納我對它的苛求:赤裸裸地,否認寫下的是“語言”,而以逾越語言的邊界為唯一目的;
 
  那么,只有“楊文的詩人”嗎?既然這些詩,連別的中文也譯不成,就把一切人譯成/還原成“人的處境”;時間,還原成“時間的幻象”;內與外,還原成沒有區別的同一處:我,此刻,這里。同時無所不在。奧德修斯的眼睛就是大海。而注視,就是暴風雨——   
 
  “停止在一場暴風雨不可能停止之處”。
  “現在里沒有時間    沒人慢慢醒來
  說    除了幻象沒有海能活著”
 
  還記得在澳大利亞,悉尼海岸上那座聳入藍色的峭壁嗎?海鷗在下面,一群雪白的幽靈無聲滑行。我坐在巖石上,看海。而大海、濤聲、和漂泊者的命運,都在一剎那突入一首詩。

  還記得怎樣寫下《大海停止之處》嗎?把一雙寫下《重合的孤獨》的手,寫進重合、又不同的另一雙。我,和一個個我,在一具肉體中輪回,構成一首詩充沛的血緣。是這些字,把我變成無盡末日的隱喻。是詩,在注視虛幻而黯淡的現實,“建構詩意的空間,去敞開生之可能”。一首詩是一個同心圓,而一個同心圓就是一切:沒有你,“你”只是某個“內在之我”;甚至沒有我,“我”只是我之內無邊的黑暗。一場朝向“現在”的永恒流浪。詭譎的邏輯是這樣的:詩誕生于詩人之內;而詩人,又以被剝奪的方式,被囊括于詩之內——整整一生,成為一個注釋、一則札記。黃土高原,北京的小屋,海,幽居堡;一塊面具是無數張臉,一個辭代替所有的名字;地址越抽象,毀滅越不容回避……再深一點兒,死于幻象的人,也只有在幻象中才活著。形而下下,抵達形而上。
 
  僅僅是同心圓:沒有一代人沒有自己的奧德修斯,如果大海依然在人類思想中漂流。
 
  我說:“現在最遙遠的”,
  “這是從岸邊眺望自己出海之處”
 
  ①《重合的孤獨》:楊煉舊作,作于1985年。
 
  Schloss Solitude, Germanv
  1995.10.9—1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免费jizzjizz在线播| 岳打开双腿让我进挺完整篇| 农村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87午夜伦伦电影理论片|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黑人video| 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 亚洲午夜精品在线| 美妇乱人伦交换小说|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3| 理论秋霞在线看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一个妈妈的女儿在线观看5| 欧美丰满大乳高跟鞋| 又爽又黄有又色的视频| jizz国产精品jizz中国| 性欧美video视频另类| 亚洲videosbestsex日本| 精品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一道久在线无码加勒比| 极品虎白女在线观看一线天| 免费看黄a级毛片| 麻豆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不卡 | 小泽玛利亚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九九九精品| 国产清纯91天堂在线观看| www.色五月|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色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三级国语在线看| 一个人看的免费高清视频日本| 日韩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不四虎卡 | 立川理惠在线播放一区| 国产凸凹视频一区二区| 337p欧洲大胆扒开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