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巖遐思
作者:王曉岳
作者:王曉岳
周寧,有個家喻戶曉的傳說:宋治平三年(1066年),在外經(jīng)商多年的林兆程從三明回到故鄉(xiāng)周寧縣禮門鄉(xiāng)滴水巖,扶危濟(jì)困,修路建橋,做了很多善事,在鄉(xiāng)間頗具聲望。有天神仙托夢,指點他在滴水巖尋找神祗。翌日,他率鄉(xiāng)民攀上滴水巖,終于在可容百人的獅耳洞(又稱滴水洞)中尋見了一張布質(zhì)的齊天大圣靈符。靈符上不僅有齊天大圣的佛像,而且還有幅楹聯(lián):大智通天火眼金睛明善惡,圣功度世鎮(zhèn)妖伏魔祐康寧。林兆程恭恭敬敬地將靈符掛在洞壁上,三拜九叩之后,虔誠地對眾人說,“我們這滴水巖上的獅耳洞有孟泉一方,冬令不竭,水甚甘美。洞外的崖壁上涓涓細(xì)流長年不絕,如同珍珠垂簾掛在獅耳洞口,頗似大圣誕生之地——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大圣在滴水巖上的滴水洞顯靈,實乃天緣地合。我們應(yīng)在此處為大圣建寺立廟,以作大圣修身之地,以謝大圣護(hù)佑之恩。”眾人首肯心折,齊聲唱諾。林兆程再回三明籌資,克服了種種困難,終于率鄉(xiāng)民在滴水巖的崖壁上開鑿了一條“通天之道”,石級由山下直抵獅耳洞,洞中設(shè)立了齊天大圣神位。因此,獅耳洞又稱大圣宮。后來,眾人又拿出愚公移山精神,在獅耳洞西側(cè)的洞穴——獅口洞前開鑿了偌大一片園地。洞穴與園地相連,建起大雄寶殿。殿宇嵯峨,進(jìn)深三間,穿斗式木構(gòu)架。殿內(nèi)斗拱分層疊澀成八角藻井。殿中由外至內(nèi)依次供奉彌勒佛、韋陀菩薩、觀音菩薩、三世佛祖。這座大雄寶殿被稱作巖麓寺。齊天大圣在巖麓寺中立于觀音菩薩左側(cè),這大概是明崇禎四年(1631年)、清光緒六年(1880年)及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大雄寶殿后的排位,齊天大圣原本是這座禪寺的主角,不知何時變成了配角。
當(dāng)初,禮門鄉(xiāng)民把大圣宮和巖麓寺統(tǒng)稱為“顯圣巖”。后來,又把顯圣巖叫回滴水巖。滴水巖除了獅耳洞、獅口洞外,周圍山體上還分布著稍小一些的祖師洞、翠微洞、仙境洞、涌云洞、奧妙洞、通天洞等眾多洞穴,小洞望大洞,猶如眾星捧月,滴水巖顯得越發(fā)神奇。坐在滴水洞中閑看洞外春日杜鵑啼血,夏時云霧繚繞,秋天層林盡染,冬季霧淞鋪陳,風(fēng)光使人陶醉。滴水巖不僅玄妙,而且如詩如畫,這才享有“八閩首景”的殊榮,并被錄入《辭海》一書。相傳,建造顯圣巖后,禮門鄉(xiāng)風(fēng)調(diào)雨順,歲歲平安。顯圣巖的靈驗有詩為證:“霜巖勝景千秋在,天然生定佛有靈,華光普照同日月,無云下雨果是真”。到了清朝,蒲松齡以“閩地顯圣巖”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一篇題為《齊天大圣》的小說,收入《聊齋志異》卷十一中,可見“顯圣巖”影響之深遠(yuǎn)。
《西游記》聞名中外,書中說,孫悟空是“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氏”,小說中的東勝神洲傲來國究竟在何處?海州知州王同認(rèn)為江蘇連云港市南云臺山便是。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王同書寫了“高山流水”、“神泉普潤”八個大字,鐫刻在南云臺山半腰的水簾洞前,以示確認(rèn)。清康熙皇帝親題“遙鎮(zhèn)洪流”四字鐫刻在花果山主峰玉女峰上,以表對齊天大圣的敬仰。
南云臺山果樹遍野,繁花似錦,水簾洞前的水簾映著蒼翠的陳臺古藤,呈現(xiàn)出“煙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的景象,確是人間仙境,是處安身的好所在,齊天大圣為何還要選定周寧禮門鄉(xiāng)的滴水巖作為修身道場呢?
這要從周寧及其周遭的地質(zhì)地貌的生成發(fā)育說起。大約一億年前后的白堊紀(jì),閩東沿海一帶的地殼抬升,海底火山群大規(guī)模噴發(fā),形成了太姥山山脈和鷲峰山山脈。然后便開始了以水流為主要動力的風(fēng)化剝蝕過程。這一過程是水與火的奇跡,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于是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太姥山晶洞花崗巖峰叢——石蛋地貌;世界罕見的白水洋平底基巖河床;巧奪天工的白云山壺穴地貌;九龍漈瀑布逐級奔流,氣勢磅礴,撼天動地的水體地貌。這種地質(zhì)遺跡的豐富性令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的地質(zhì)地貌專家們著迷和震驚,他們把屏南縣白水洋、福安市白云山、福鼎市太姥山、周寧縣九龍漈四組核心地貌景觀組成的東南沿海地質(zhì)地貌大觀園命名為寧德世界地質(zhì)公園,作為人類極為寶貴的地質(zhì)地貌遺跡。
寧德世界地質(zhì)公園總面積2660平方公里,可謂巨大,但在背負(fù)青天俯瞰大地的齊天大圣眼中,此處只不過是比花果山大一些的園地罷了。孫悟空由開天辟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天地間的山川孕育及自然演化讓他格外動心,這是物以類聚,又可謂神猴天性。世界地質(zhì)公園層巒疊翠、碧水澄清,集峰巖洞穴,谷澗湖溪,飛瀑絕壁于一體,哪能不讓天性自然的孫悟空心曠神怡。他深深地愛上了寧德世界地質(zhì)公園這方寶地,這種天性中的愛,帶著生命的單純與溫柔。
讓大圣心馳神往的不僅在于寧德世界地質(zhì)公園宏觀的豐富性,更在于其微觀特殊性。由于酸性火山巖受到以水流為主要動力的風(fēng)化剝蝕,造成群山的斷裂切割,在形成陡峻崖壁,深切峽谷的同時,也形成了石柱、巖槽、洞穴、壺穴等等奇特的微地貌景觀。周寧禮門鄉(xiāng)滴水巖位于周寧縣城西南30公里的洞宮山麓,與九龍漈、白水洋近在咫尺,是核心景區(qū)中的一處微景經(jīng)典。禮門鄉(xiāng)西行2公里,抬頭便見一高約200米,寬約300米的懸崖巨石,崖面直上直下,刀削斧劈似的,崖頂總是云霧繚繞,更顯出壁立千仞之險峻。這是典型的崩塌作品。齊天大圣出生時,山石轟然迸裂,驚天動地,化出了一個石猴。這天地間的絕響,雖然也是崩塌,但畢竟是一石之崩裂,難以與綿延數(shù)十公里的群山崩塌媲美。從滴水巖出發(fā)沿山前奔流的溪水南行1000米,便是十分壯觀的后壟大峽谷,滴水巖的懸崖峭壁僅僅是壯美大峽谷的門戶。這種天崩地裂式的崩塌地貌是大圣夢寐以求的天地巨變,難怪他會一見傾心。
滴水巖及其身后的群山,系典型的火山巖地質(zhì),流水侵蝕形成的斷層節(jié)理縱橫交錯,或水平延伸或垂直排列,滴水石穿,契而不舍,被掏空的山體形成大小不同、深淺不一、千姿百態(tài)的洞穴群,這種獨具特色的火山巖微地貌景觀使得花果山水簾洞相形見絀。
滴水巖和后壟大峽谷之間還有許多崩塌形成的石柱,著名的有洞中柱,以及聳立在碧玉湖畔的流紋崖巖石柱。玉柱臨淵,風(fēng)光無限。滴水巖方圓幾十平方公里之內(nèi) 山環(huán)水抱,石奇洞幽,處處可以感受到自然力之偉大、奇妙,一山一石皆可體現(xiàn)出外動力地質(zhì)作用的堅韌不拔和改天換地的歷程。
菩提祖師沒有傳授給孫悟空長生之術(shù),而是給了他更多的武力神通,其意是讓他自己去逆天改命。逆天改命是齊天大圣的本心,本性。滴水巖的地質(zhì)變遷恰恰契合了齊天大圣的這種“如是力”、“如是體”。佛心無疆,齊天大圣遇見滴水巖這般天造地設(shè)的人間仙境,是一種偶然;但是,他深愛這天崩地裂創(chuàng)造的人間奇觀又是一種必然,所以他會將遠(yuǎn)勝花果山水簾洞勝境的滴水巖視為他在人間的第二故鄉(xiāng)。
孫悟空之名是菩提祖師所賜。為何取名悟空?菩提祖師心有玄機(jī):悟就是覺,實乃成佛之道;空是無色無味、無法無形、無上無下、無尊無我的人生理念,這正是悟的內(nèi)容。就拿“自我”二字來說,悟空系天生地養(yǎng),橫空出世便天人合一,我乃宇宙,宇宙即我,心中早已不存在小我。“自我”已無我,自然不以成尊而喜,不以卑微而悲。佛教里的和尚也有等級,分為大和尚(包括方丈、監(jiān)寺等,一般穿黃色僧袍,大紅織繡袈裟)、和尚(灰色僧袍,無繡袈裟)、沙彌(小和尚,又叫行者,未受戒,頭上沒有戒疤)。孫悟空因為是個猴子,模樣長得像沙彌,又被如來佛祖壓在五指山下 500年,如同腳下的塵粒,唐僧為其取號“孫行者”。悟空從未考慮當(dāng)個小和尚的地位高低,很快活地接受了這個名字,“孫行者”這三個字從未影響過他的自信。取經(jīng)途中,孫悟空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艱難困苦,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最后取得真經(jīng)修成正果,被如來佛祖封為斗戰(zhàn)勝佛。悟空并沒有沾沾自喜、高高在上的感覺,他認(rèn)為孫行者和斗戰(zhàn)勝佛都不曾改變過本性如初的自我。不管在高處,還是在低處,悟空依然隨遇而安、我行我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對戰(zhàn)勝九九八十一難的輝煌,與坐在滴水巖中閑看洞外云卷云舒時一樣,心靜如水。悟空無欲無求,不與天下爭峰,必將天下無敵。
悟空還在滴水巖感悟到了“空空如水”的箴言。佛法大意乃“無我”二字,這就是佛法中的道。道無處不在,水無所不利。江河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溪流的歸宿,是因為它善于處在下游位置,從善如流,終成百谷之王。天地間最柔弱的東西莫過于水,但是它卻能穿透堅硬的事物,水滴石穿。可見,柔能克剛,弱能勝強(qiáng)。滴水巖的微觀地貌以及寧德世界地質(zhì)公園的宏觀勝境均證明了水的力量,水的堅韌,水的本性,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