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葉黃
作者:王軍
作者:王軍
每當深秋已盡寒露悄然而至時,我常漫步在公園里仰望著身前那棵滿枝金黃的銀杏樹,那葉似家鄉的杏葉,金燦燦的,像幸福的村民露出樂呵的笑臉,給人一種秋后的收獲和來年的希望。
于是,站在樹邊踩在黃燦燦的杏葉里,思緒如絮般地涌來,時不時地飛到了家鄉的田野、家鄉的村頭,家鄉那片兩人合圍般粗的銀杏林里。那片金秋的記憶總在眼前浮現,一陣涼風過后,銀杏葉葉黃如菊,紛紛飄落墜地。瞬間,地上美麗如畫的景色似一層金色的地氈,給深秋的山村打扮成富麗金黃的畫卷。
那畫卷離我的老家新縣縣城三十多里,坐落在千斤楊高山秀麗的景色里。每到秋天,銀杏樹葉發黃時,周邊城里的人利用周末閑暇的時間興致勃勃地過來觀賞黃如金色的銀杏葉。他們當中有從武漢開車過來的,也有從鄭州趕來的,還有好多安徽的游人……那是大別山的腹地,也是鄂豫皖革命紀念地首府歷史血脈延續的輝煌。有的人來尋求那段歷史是怎樣給后人帶來的幸福,有的人懷抱著金色的夢想想在此拾一片心靈晴空世外桃源般的光芒,有的人懷揣著愉悅的心情徜徉在今秋的陽光里,大老遠從異地的鄉土跑過來領略一下秋天那片迷人的銀杏風光。
千斤楊高山王洼古銀杏樹群,已有千年的歷史了。據說,全村古銀杏樹達2400余棵,百年以上的有300多棵,千年以上的有60多棵了。秋盡將至,葉黃如金。遠遠而來的銀杏樹氣息早已穿越過游人渴望的心里,他們從喧鬧的城市中走來,從空閑的時光里走來,從慕名的詩畫中走來。
為了那個享有“中原銀杏第一村”的秋中美景盡收眼底,為了那個九鎮十八灣灣灣有特色中一飽眼福。
銀杏,俗名白果樹。這個中華“民族之魂”中的活化石,郭沫若稱它為東方的圣者。但在眾多的古詩詞中,我還是欣賞宋代詩人李清照描寫銀杏葉黃的句子:“風韻雍容未甚都, 尊前甘桔可為奴。”她把銀杏葉黃的華麗堪稱世上少有的貴族落落大方之氣。
在新縣,一到秋天你若問去哪里,大家會不同而約地說:“去楊高山看銀杏葉吧。”它的盛名雖沒有田鋪大灣響亮,但它華貴的銀杏葉黃,足可以讓你一睹似古時貴族樓閣小姐腰里掛著香袋般鋪地而設的杏葉,走在這樣金色的大道上會給心靈帶來一種無與倫比的福氣。
去過的朋友講,真沒想到你的老家千斤銀杏古樹那么多,看了心里震撼。有的銀杏樹一兩個人抱不過來,有的樹干參天聳立,有的枝丫蓬勃展翅。站在樹前,望著一棵棵密密匝匝掛滿折扇形狀的銀杏葉子,那葉葉金黃墜掛在深秋燦爛的陽光里,仿佛如一個個綴滿的金袋子裝滿的幸福與快樂,在秋爽的風中飄落到游人的身上。有人說,踩在這樣的土地上,幸運會與你接踵而至;還有人說,抱一下金黃色的銀杏古樹,生活會像樹干一樣如日中天。這些美好的祝愿和心拜祈福的向往,不正是新縣人民全域旅游脫貧攻堅的真實寫照嗎?不正是游人如織的期待給村民帶來樂呵呵地容顏嗎?
于是,在異鄉的土地上,我思著今秋的銀杏葉黃,想踱量那片葉黃如金的情景,從杏葉撲蓋的蘿卜園里,拔一顆青白相間的本地蘿卜,啃上一口,依偎在銀杏古樹的身旁,望著頭頂片片而落的杏葉,在一旁釋放著心里的相思。
于是,我聽到了鄉親熟悉的聲音,“回來吧,這里的空氣比城里好。”鄉長余地青也在電話里說,“雖今年疫情有些影響,但今秋游人超過往季。”
是年,你一定要去大別山看看,那里是塊紅色的土地,那里有總書記的足跡。
是年,你一定要到楊高山上瞅瞅,那里有鄉親們純樸的笑容,那里有葉染如金的鄉間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