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在板廠峪長城
作者:王謹
作者:王謹
一座座箭樓,直刺蘭色的蒼穹。不遠處,歲月也難以掩蓋的火山痕跡,在斑駁的秋色中清晰可見;近處,涂滿歲月滄桑的板廠峪古長城,逶迤伸展遠處,重映著當年戚繼光帶領將士修建長城、守衛北京的往事。
10月25日上午,箭樓下聚滿了登攀板廠峪長城的旅行者及詩人、詩歌朗誦愛好者。那朗朗詩歌頌讀聲,穿越千年,與李白、杜甫的吟誦對接 ,與修筑長城和守衛長城的古代將士對接,與上世紀抗擊日寇的英魂對接……
世界偉大工程之一的中國長城,留有多處遺址。在中國的大地上,從春秋戰國時期修筑長城開始,直到公元十六世紀的明代筑城終止,先后有二十多個王朝和諸侯國家參與修筑長城,其中以秦、漢、明三個王朝修筑規模最大。如果把歷代所修長城相加,總長度有十萬里以上,可以繞地球一周還綽綽有余。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長城,是明代修建的明長城。它西起甘肅的嘉峪關,經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東到河北的山海關。這條長城蜿蜒起伏,勢若游龍,全長一萬二千七百多里,通稱萬里長城。
板廠峪長城系明長城一段,位于秦皇島駐操營鎮北部山區,古屬薊鎮,距市區28公里。此處巍巍古長城依險峻山勢而建,獨具特色,被號稱”六絕”長城,有火山長城、標本長城、倒掛長城、環線長城、北齊長城、京東第一樓之說。實為我國古長城之中防御系統較為完整的一處。
這一天,適逢中國傳統九九重陽節,人們有登山賞景的習慣。一大早,參加第九屆海子詩歌藝術節的作家、詩人們,在秦皇島市海港區組織下,分乘幾輛大巴向板廠峪長城進發。車輛行進到二十多公里,進入長城下的山道,道旁時有舉家扶老攜幼登山者,他們邊欣賞山景,邊步步登高。年少者的臉上甚至可看到掛著的汗珠,年長者的臉上則顯露出熱身的紅潤。
我們乘車上行不遠,可看到長城磚窯遺址。磚窯里,還可看到當年燒制未用完的古磚成品。這處磚窯遺址的發掘,揭開了古長城磚燒制的秘密。其用土,其火候,其工藝,彰顯著中國人的智慧。
再往上走,板長峪景色變得斑斕起來,被秋色熏紅的楓葉 ,參差在還保持綠色的松樹等叢林中,煞是好看。讓人想起“”乘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詩句。
車繼續上行,一道道白色的峭壁,從叢林中顯露出來。這原是一處叫九道缸的瀑布群,在雨水多的春夏季,看瀑布,聽流泉,也是此地一景。只是到秋末,這道景因雨水少,山里缺水而謝幕了。
隨車爬到山頂,天際變得開闊起來。在一座與板廠峪長城相接的箭樓下,已提前搭建起一座舞臺。背景板上寫有“山情海韻,詩詠長城”字樣。
也許是有意與九九重陽節相吻合,第一個上臺朗誦的是九歲男孩,他用童聲激情朗誦了《點贊中國》,拉開朗誦活動的序幕;一位退休了的男警察和一位退休了的機關女干部聯合朗誦了《如果有那么一個黃昏》;兩對大學生分別聯合朗誦了《祖國,或以夢為馬》、《我的南方北方》 。
用海港區委宣傳部部長侯葵然的話來說 ,這是秦皇島海港區第一次在板廠峪長城箭樓下舉行的詠詩會。也許是第一次,現場氣氛頗為熱烈。參加第九屆海子詩歌節的詩人代表冰峰被現場的氣氛感染了,走上臺與主持人進行對話,表達了參加長城詠詩的感受。
詩人北塔即興上臺朗誦了他創作的詩《長城窯里的磚》,其中有一段寫道:
“好在我知道,
這一千度的燃燒,
是要把我的肉身錘煉成石頭,
哪怕到最后,我只剩下骨頭,
也正好配得上長城的堅守。”
詩人運用擬人筆法,且聯想到人生,抒發了長城古磚燒制的精骨歷煉,令人思考。
自愿上臺朗誦者一個接著一個,最后一位朗誦者深情并茂地朗誦了海子逝世后流傳甚廣的詩《面對大海,春暖花開》:
“如果在今天,
你不會離開” ;
“從明天起,
做一個幸福的人”。
朗朗的詩句,把這場舉行在長城之巔的詩歌朗誦活動氣氛,推向高潮。
背倚板廠峪長城,遙望秦皇島灣大海,心中不覺春暖花開。讓我們都做一個幸福的人!
(寫于202年10月29日)
注:第九屆海子詩歌藝術節作品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