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我們的鄉愁
作者:張瑞燕
福州擁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海納百川、底蘊深厚的閩都文化,也造就了黛瓦相連、百年滄桑的古建筑群。從“里坊制度活化石”的三坊七巷,到“萬國建筑博覽會”的煙臺山,從鼓嶺古街,到嵩口古鎮,一座座明清民居、西洋建筑、特色莊寨,宛如一顆顆明珠,點綴在榕城大地,雖歷經歲月洗禮,依然散發出獨特魅力。這里有全國最大的古民居單體建筑“宏琳厝”,大型古民居群落“三落厝”,閩中土寨堡“愛荊莊”,名人輩出的“梁厝村”……而在這些各具特色的福州古厝中,被譽為“深山明珠”的三落厝,無疑極具代表性。
青山環抱,溪水縈回,木墻黛瓦。作為晚唐禮部尚書張瑩的故居,三落厝最早始建于唐代,后因火災毀于明朝。明嘉靖年間,鄭氏族人在原地重建了留存至今的這座大厝。作為福建連江縣規模最大的古厝,三落厝建筑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木石結構,有大小房間200多間。格局上,它以三間四合院橫向舒展,以溪流相隔,借過雨亭相連,具有“山泉入園、園內有溪、溪中有厝”的獨特景觀。但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厝內居民陸續搬出。2000年后古厝幾乎搬空,房屋年久失修,日漸荒廢朽敗。2015年,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博士李亞明來到了連江,親見三落厝凄美的景象,心緒難平:在福州的近郊,這樣的古厝沒理由被閑置。他是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阮儀三教授的弟子,他和他的團隊經過三年的辛苦努力,與當地的政府和村民攜手將這片古厝修復并重生為有著歷史風味與自然生態的現代化度假酒店。他們將座落在福建省連江縣的有著490年歷史的明清古建筑三落厝,改造成為擁有40間客房的建筑,并于2019年初開始運營。李博士在“2019海峽兩岸鄉村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圓桌對話環節《鄉村的未來:外部力量與在地力量》中分享了對中國鄉村古建筑的觀察、對鄉村振興的思考以及自身參與鄉建項目的寶貴經驗。
曾榮獲聯合國2003年度“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杰出成就獎”的阮儀三教授是國內古城古建筑保護領域的泰斗,他說過他這輩子所做的事所追的夢,就是保護古建筑。因為“它們蘊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記憶活體。”他充分肯定了弟子李亞明博士投身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實際行動,三落厝的改建確實做到了修舊如故,以存其真,很好地保留了一個地域的文化脈絡,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遺產,留住了一份珍貴的鄉愁。
如今,走進改建后的溪園三落厝,仿佛進入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它的設計理念為“古今對坐”。房屋完美保留了原有的外觀,修舊如舊,未敢有絲毫懈怠。原始空間的保留傳承,是溪園三落厝的價值所在,而在不可見之處,則采用了新式的工藝,保證了現代居住的舒適性。公共空間添購了許多現代家具,使之符合當代的度假習慣,同時強調與自然的結合及素樸極簡的現代感。傳統文化與現代度假生活的碰撞與交融,正是溪園三落厝“古今對坐”的設計精髓。而以“奢華的再定義”為提案,用無造作的裝飾,治愈系園林,占地3000余平的三落厝溪園顛覆了人們對于奢華的理解。200多間房間改造成僅僅40間房,根據原有的格局呈現十幾種不同的房型,只以質感一脈相承。承襲歷史文化元素而又不拘泥于傳統古風,用簡潔的力量與自然環境糅合,創造出兼具現代設計與藝術審美的入住體驗。室外傳統呈現的園林空間,一步一景,讓人樂享逗留巡游。園里花木蔥蘢,這些自然天成的裝飾品仿佛來自田野里的鄰居。廊下品茗聽雨,閑賞四時美景,面朝庭院感受溪水濺濺、蟲鳴鳥吟。厝與厝、房間與房間的露天處,種植著草木,鋪著青苔或砂石,古厝用枯山水般極簡的自然之物營造出一個世外桃源的四季。
在三落厝外的傳統村落里,朗鄉投資與不同生活品牌合作建立合作商店,而由“朗鄉”自主經營的店,則是每月精選,從農產飲食、書品衣物到地方民藝,均力圖展現出傳統文化魅力。如今,改建完成后的溪園三落厝已不再只是單純的古厝,亦不再是單純的酒店,而是變成了一個生動而又立體的媒介,讓人們通過見、聞、聽、感、食、住等,品讀福州的古厝、當地的習俗、美麗的風景與豐富的物產,再通過住客的口碑與媒體的力量傳揚出去。溪園三落厝從傳統的建筑文化中汲取豐厚營養,然后通過對古建筑的進一步重構與改建,創造出極具當代性的新古典建筑,刺激了新的旅游文化消費熱點,從而有效地提振地區的經濟和文化活力。
2018年12月15日,杜棠古村成為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巡展的首站。展覽圍繞“我們的鄉村”主題, 通過27個最具代表性的鄉建項目描繪出一個呈現當下、放眼未來的中國鄉村。而后,杜棠三落厝作為經典案例之一,參加了德國柏林aedes國際建筑論壇和巴西庫里蒂巴雙年展,向全世界展示中國鄉建的成就。2019年7月28日,“福州古厝保護與文化傳承”分論壇特意選擇在杜棠古村舉行,以福州古厝為切入點,全面探討歷史建筑、特色街區、傳統村落、名鎮名村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不同遺產元素的保護利用,力圖通過論壇為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存城市風貌特質提供方案和路徑。2019年8月17日,杜棠三落厝作為《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人文福建的代表在央視呈現,一個唐末以后變得默默無聞的村落,通過專業團隊三年的努力,迎來了華麗的轉身。
被成功保留和改建的三落厝是幸運的,目前,全國大概有 270 多萬個自然村,每天都有二三十個自然村在我們面前消失。阮儀三先生認為必須要對還留存下來的鄉村認真去研究,要保護、要留存,留住之后要很好地更新改造,不能讓它破破爛爛。他堅信,鄉村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是中華民族維持社會安定團結的一種樣板,是滋養人類與自然和睦相處文化道德的土壤。而這個土壤是幾千年來文化的積淀,我們要認識到它的珍貴性,然后把它保護起來,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營養,創造新東西。(1 《鄉村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專訪》,2014.4.30《鄉村規劃建設》)連江三落厝的改建很好地保存了古村落中的古建筑群,保存了一個地方的文化特色,并在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了適應當代生活、當代審美的當代建筑。

古村落里的古建筑是一個地方不可磨滅的歷史文化記憶,是鄉愁依托的重要的外在物質形態。留住一個地方珍貴的歷史文化記憶,也就留住了我們世代牽掛的鄉愁。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重要表述不僅談到了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更重要的是觸及了中國人的心靈歸宿問題。所謂鄉愁,是因為對故鄉有所思、有所念,在中國傳統社會里,鄉愁是離鄉游子特有的情緒,而中國有著人類歷史上最漫長、最復雜、最成熟的鄉村文明、鄉村社會和鄉土經驗。鄉村是出生地、安身處和人們與之相依為命的自然空間,同時也是祖先之地、父母之邦和人的心靈歸宿。(2 彭志 《惟不能歸,所以遠望:中國文化中的‘鄉愁’ 》。中國藝術報/2020 年/10 月/21 日/第 003 版 文藝評論 )傳統社會里的中國人鄉愁最濃,而在今天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社會結構正經歷著劇烈的轉型和改變,大量農業人口進城,大量鄉村正在消失,很多人從此失去了故鄉,心中的鄉愁無處可依。而生活在逼仄空間的都市人,也有逃離喧囂都市,尋找心靈凈土的心理需求。從古到今,鄉愁意識在中國這樣一個農耕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度一直非常濃厚,所以在今天的鄉村建設實踐中,我們急需用當代的鄉村建設來延續漸漸消散的古老鄉愁,這不僅關系到鄉村經濟、鄉愁經濟的建設,也關乎到如何保存中華文明之根、如何延續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人文情懷的重要問題。如果我們能從鄉愁文化的角度出發,投資鄉愁,也許就能抓住今天的社會剛需,同時滿足普遍的民族心理需求,這對扶貧開發、鄉村建設、文旅融合建設都大有裨益,也能更好地從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中汲取營養,從而創造性地轉化與創新性地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遺產,使它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通過多途徑和多渠道的努力建設,鄉村或許將再次成為依托中國人心靈歸宿的美麗家園,鄉村生活也將再次成為有著悠久的鄉愁文化和隱逸文化傳統的中國人向往和熱愛的一種生活方式,三落厝的成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它是努力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投資鄉愁文化與重建中國人的生活家園實踐中的一個典范。
(張瑞燕,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作者:張瑞燕
來源:眉凌文化
https://mp.weixin.qq.com/s/kIFzdxEY71kuD7sGFNyy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