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閑言碎語說永豐
作者:李西岐
面食是北方人,尤其是西北人幾乎每天都離不開的食物。
岐山臊子面是中國最古老的面食,也是各類面食的祖宗,更是聞名遐邇的諸多陜西美食的杰出代表。陜菜發端于周王室,岐周是周人的祖庭。三千年前,周文王把興周滅商的大本營搬到了灃河西岸豐京,后來周武王又新建了鎬京,曰之宗周。車馬未動,糧草先行。于是,周王室的御用廚師們別離了故土岐山,岐山美食也隨著周朝的開疆拓土,繼而傳遍了中國大地。

央視播出的《東方帝王谷》解釋詞中說,經過考古發掘證實,古公亶父從豳地遷徙周原地區之后,此地已經有非常成熟的農耕技術,今天幾乎能見到的農作物,那時節幾乎應有盡有。
岐山臊子面有九字箴言,謂之“煎稀汪、薄筋光、酸辣香”。

最近微信中流傳著一則關于中國十大面食的評選,岐山臊子面一舉奪魁,實至名歸。尤其是“神來之食”定位很好,言簡意賅。

胡永豐幾十年來專注做好岐山臊子面,從西安南城角的地攤,做成大雁塔旁的高樓大廈,一天一個新變化,一月開發一個新菜品,一年走上一個新臺階,循序漸進,精益求精,其中的辛苦與堅持,自不贅言。

面王胡永豐
做飲食,其實是憑良心。如今社會上食品中的問題多多,這些人還不是良心大大的壞了壞了的。人是張口貨,一碗面端上來,筷子一挑,鼻子一聞,面食做得好與不好,食客心中有數,已經十之八九了。胡永豐的老爹胡老先生,曾經是積石原上聞名遐邇的大廚師。欣喜地是,胡永豐在承繼老爺子高超廚藝的同時,順便也把優良傳統學習并傳承下來了。胡永豐能把岐山臊子面做大做強,在西安城里東西南北中分店林立,風生水起,其中的緣由有多種,不言自明。
我想到的是,這與他自身對文化的向往與求索,一定是有相當密切的關系。




悠悠歲月,欲說當年好困惑。朋友們來了有好酒,喝多了,高興了,可以舞文弄墨,可以筆走龍蛇,可以手舞足蹈••••••這是一幕幕多么溫馨、多么喜慶、多么熱鬧的場景啊。

人倘若成了金錢的奴隸,那真的是苦海無邊,即使回頭,也找不著岸啊。

然后,那張樸實憨厚的圓臉,便如同老菊花一般燦然開放了。
2018年3月15日于西安書齋

中國作協會員
甘肅作協理事
甘肅書協會員
《讀者》簽約作家
長安大學特聘文學研究員,
寶雞國學會名譽會長
出版了《金城關》《大周原》等七部作品,發表文章約400萬字。涉獵諸多藝術門類,各有建樹,并撰寫書法、美術等評論一百多篇,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家和評論家。
作者:李西岐
來源:陜西文藝百家
https://www.toutiao.com/i6900869641720103439/?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tamp=1606740091&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se_new_style=1&req_id=202011302041300101290482232610A0DD&group_id=690086964172010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