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浩學三觀

浩學三觀:浩然之心、浩然之氣和浩然之象
 
作者:甘易 趙立航
 
  一、人生的三觀與浩學三觀
 
  人們通常講三觀,約定俗成的指的即是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這種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所謂三觀,是命題于個人,命題于社會,命題于族類,甚至命題于整個人類文明的觀世之道、觀價之道和觀人之道。說起人生的三觀,側重不同,敘述有別。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是指處在什么樣的位置、用什么樣的時間段的眼光去看待與分析事物,它是人對事物的判斷的反應。它是人們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觀點。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致的,有怎樣的世界觀就有怎樣的方法論。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辨別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在不同的社會中,不同階層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價值觀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歷史性與選擇性、主觀性的特點。人生觀是指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于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人生觀是由世界觀決定的。人生觀是一定社會或階層的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產物。人生觀的形成是在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受人們世界觀的制約。不同社會或階層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對于人生的三觀即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早已屬于人類的廣泛認知系列常識,人們已然習以為常,深入精髓,應用廣泛。人們經常用三觀來看待事物和問題,也經常用三觀不同、三觀一致和靈魂契合來述及人際關系。人生的三觀是一種廣泛的社會認知格式和判斷標準,具有豐富而廣延的指導意義。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人生天地間,是來完成自身天賦使命的。每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都藏著其人生所需完成使命的樣子。
 
  浩學,是由獨立研究學者甘易于2019.6.29作家網所發表的文章《浩學:儒釋道浩,我自觀之》中提出的一種學科觀點。甘易是這一浩學文化的創始人和概括者。浩學在此提出了一種另類的終極性地解決三觀問題的思想路徑。浩學提出的全新解決人類三觀問題的核心思想所張揚的旌旗是:萬物有我,有志為之;萬物并作,三觀浩然。作為我自觀之的浩學三觀分三部分構成是:浩然之心、浩然之氣和浩然之象。故稱之為浩學三觀。浩學三觀,要達三種境界,即心之所至,存在事實;氣之所貫,率性善養;象之所見,極目天舒。浩學三觀,要看四個世界,即看到更大的世界,看見更美的世界,看懂更玄的世界,看出能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世界。浩學三觀,可以超越時空,觀照出浩然的遠觀近覺世界,同時還具有人生航帆的自覺意義。浩然有世界,浩然有空間,浩然有遠帆,浩然有微妙。浩學三觀,還是一種元思維,浩學三觀讓人能夠站在從未涉及和企及的高度,去審視外在審視內心審視自己審視一切的所見所想,這樣的觀照思考方式便叫做“元思維”,亦稱之為“浩學高維度思考法脈”。在浩學三觀中構建的天地人和萬物觀,更加恢弘壯闊,其中融入的想象力也更加天馬行空風光無限。浩學旌旗,獵獵生風;浩學所觀,蒼穹浩瀚。
 
  幾生修得到浩然?浩然之心、浩然之氣和浩然之象是浩學立觀立學而張出的三個維度空間向量,每一維度空間向量坐標均可描述浩學時空中的任意一點。于是三維向量在各自形成維度空間基礎上,又撐起了整個浩學的多維空間。每個維度向量均可虛擬一個空間,并生發無限之境域。此心無限,我自浩然。浩然達觀,時空自然。心氣似天風浩動,氣象如川流奔涌。必須承認,浩學作為新創之學,在概念完成,體系建構,學術累進,大眾認同等方面尚有較大差距,但浩學在系統理念的設計方面的舉旗范圍,已然堂而皇之地成為了儒釋道浩般國學第四維度的存在。浩學三觀簡取一字為觀就是觀心、觀氣、觀象,觀心、觀氣、觀象是需要經常甚至是每時每刻都要去觀照的。浩學三觀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浩學三觀是人世間新維度卓越完美時空所伸出的一組集合觀照的向量,每日有其觀,每日復其觀,經常有其觀,經常復其觀,即可觀照出一種新維度時空所呈現出的超然景象。
 
  具體的浩學觀照如何進行?所有一切互為一體。從更高維度看,一切都是連在一起的。這是一個極其重要而常被無視的關鍵點。浩學的觀照就是將浩然之心、浩然之氣和浩然之象作為觀照對象,和你身體的感受、情緒連接在一起,去看著它、觀察它、覺知它、體驗它。好像浩然之心、浩然之氣和浩然之象都是生發于你,是從你的身體出來,退出一步,在看著你的身體,在體驗它,這就是一種“覺”的境界。這就是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靈格《我允許一切如其所是》詩文中說的:我看,只是看,我允許一切!這時,你相當于做了一件事:欣賞,也就是處于一種贊賞、感恩、清凈、和平、定靜的狀態,甚至你是內在喜悅地在通過浩然之心、浩然之氣和浩然之象看著你的一切、你的反應、你的情緒。這同樣也就是佛陀所講的內觀,你既是觀察者,同時又是被觀察者,這是一步步拓展來的。就好像你的意識離開身體,進入了浩然的世界,在觀察著你的心靈和身體感受的所有“在是欲為,慈悲喜舍;此自實本,彼超虛無”。在這種觀照狀態下,肉體的我,感覺的我,理性的我,死亡與新生的我,自足體與自足體以外的關系……等等,共時錯綜而來,催動生命的浩然綻放。
 
  在塑造自身作為一個合格的觀照者本體的時候,王陽明面對考取功名落第時的態度是最應該引以為鑒和受到贊賞的。這也就是在作浩學三觀時應具有的不動心的本體狀態。王陽明說:世人以落第為恥,我以落第動心為恥;古代學子終生夢想就是考取功名,以落榜為恥辱;王陽明以考不上而動心為恥辱(動心是羞愧、悔恨、丟面子等感覺)。你的感覺是怎樣的?境遇不重要,狀態才重要,不動心才最重要。以不動之心去觀照浩然之心、浩然之氣和浩然之象,就是浩學所倡導的三觀看世界的方式,先觀后看,再求究竟。人生的每一個境遇,其實就是讓我們來“觀”的機會——按照老子在《道德經》第54章中所說:所謂大道之治在于觀,觀自己的心,觀自己的病,觀自己的死。觀清楚了,就不必對過去抱怨,也不必對未來惶恐。只要活在當下,做到無為,即無私我,凡事做到無私我,就是順道而為了。如如不動心乃為浩學三觀的本體之心。人人可學,人人會用。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隨感而應,無物不照。在用浩學三觀去觀照天地萬物的基礎上,尋覓良知,知行合一,浩然前行,有志為之。
 
  “萬物有我,有志為之。”這是浩學的核心思想。浩學的核心思想是生命本體的存者之狀、在者之態、志者之向和為者之作。老子的道學講無為而無不為,浩學講的卻是有志為之的有為心法。浩學三觀即是以“萬物有我,有志為之”為出發點而加以觀照的。浩學三觀是浩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浩學三觀是構成浩學核心思想體系的三位一體。浩學=浩然之心+浩然之氣+浩然之象。這是浩學思想體系的內涵和構成關系。浩然之心為第一觀,是浩學的本體論,是本體之觀,浩然之心即為浩學之本體。浩然之心第一觀,觀得是圣者之本。描摹呈現圣者之心的生發持守狀態,心之所至,存在事實,以己度之。關鍵字:明心,立修,本心。浩然之氣為第二觀,是浩學的認識論,是功夫之觀,浩然之氣即為浩學之功夫。浩然之氣第二觀,觀得是道者之功。描摹呈現道者之功的聚能疊量萬法,氣之所貫,率性善養,以己度之。關鍵字:見性,善養,渡能。浩然之象為第三觀,是浩學的方法論,是運象之觀,浩然之象即為浩學之運象。浩然之象第三觀,觀得是為者之運。描摹呈現為者之運的要素易變因緣,象之所見,極目天舒,以己度之。關鍵字:知象,極目,天舒。
 
  二、浩學第一觀:浩然之心
 
  心是一切的根。心是意識的本體,與我們生生不息。心是什么?東漢末年劉熙作的《釋名》給出的解釋:心,纖也。所識纖微,無物不貫也。凡是所看到聽到感覺到的一切存在的皆是自己當下的心靈狀態。心即自然法則,心能生萬物,萬物皆備于我心,心外無物。一切始于心,終于心。人的心每天會產生6萬個念頭,很多念頭猶如過眼煙云般消失。我們的心靈有時會更多地安住在某些念頭上,從中獲得了生命的爽氣、喜悅和自由。這種集中意念全神貫注純粹專一的長時停頓效應,是意念力的疊加、凝結和進步,也是形成的意念場雛形。人們日常生活之心的活動狀態,即所呈現的是生活的念心,念頭之心,常念之心。這就是心之狀,心之態,心之情,心之志,心之理,心之慧,等等,所展現的正常之心。所謂觀心,就是向內看,主要說的是觀心方法,將注意力放在內心感受或者起心動念上面,將注意力從外部世界轉到內在世界。
 
  浩學第一觀浩然之心,觀浩然之心在于明心,發明本心,讓自心的本體光明,使本心生發光明。在這里觀得光明之心并非人們日常生活的常念之心,而是在這常念之心基礎上,作為圣者所生發所持守的浩然之心。浩然之心即是日常生活常念之心的最高和極致理想狀態。浩然之心是永恒、純粹、實在、意識和喜樂的自性,它是比虛空更加純粹的意識體。俗話說,人心難測,天意難違。天意自古高難問,圣人之心就像天意一般,我們很難有機會知解,只是通過圣人的偉岸作品窺見一些,很難有全面識讀圣人之心的專有作品。因為,人畢竟是欲望的動物,很難理慧達圣,情志融通。但按照中國儒家的觀點,做到既能克己,又能成人的人,就是圣人了。中國文化中,強調的是成人之道。而成人就是要克己,而克己就是要返回自己的內心,找回自己的善端,找回自己的良知,然后將內心的良知外化于這個世界,以善端和良知合一自己的成人之道。王陽明先生說:圣人無所不知,知只是知道天理;圣人無所不能,能也只是能發揚天理。圣人之所以知天理是因為圣人到達了垂直領域的巔峰,會看到一般人從未看過的風景,會見到無數從未見過的有趣靈魂,體驗到那種超越一切的靈魂愉悅感,其生命維度是博大而精深的,圣人之心同世界,心即理心即世界。圣人是:“魚藏于淵、兵不示人”,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在于他內在的遼闊,他知道自己的心與道相連,知道從道里使用能量。圣人之心在于善養。孟子提出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同時他提出一個命題:人皆知糞其田,莫知糞其心。怎么來養其心,給心營養?孟子的結論是:博學多聞。只有博學多聞才能長養浩然之氣。孟子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即是圣人之氣和圣人之心。圣人之心就是浩然之心。浩然之心,是2020.6.3趙立航、甘易在作家網發表的《浩然之心經文》所提出的一個哲學概念。這一浩然之心哲學概念一經提出,浩然之心詞匯瀏覽器搜索源頭均指向這篇經文。這一篇經文和浩然之心哲學概念構成了浩學三觀的組成部分之一。一般規則是,有九轉之心即可成圣。浩然之心就是圣人的九轉之心。浩學第一觀浩然之心,就是以本篇經文意蘊所生發形成的對圣者之心的九種觀照,這九種觀照即為圣者的九轉之心。這九轉之心可開啟智慧,弘揚志向,常與圣賢之心去印對,還可用其調攝和存養本心,純乎然者即達天理之心。
 
  觀圣者之心,首觀虛者之心。虛者之心,乃為造化之心,也是集虛之心。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一書中提到:社群的本質是“虛構的力量”,不論是猿人,還是過去的宗教和國家,還是現在的企業和國家,還是未來移民外太空,它都永遠適用。我們需要講一個虛構的故事來凝聚團體,《圣經》如此做,企業文化如此做,國家法度如此做,圣者當然也如此做。孔子是最早提出唯道集虛的虛者之心的圣人。孔子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心齋是精神意義上的齋戒之心,是謂摒除雜念,使心境虛靜純一,而明大道。純心而虛持一道即為心齋。浩然之心即為心齋修煉而成的虛我之心,以氣馭人馭物馭事馭境,集虛為道,當為圣人的虛者之心。虛者之心的法能在于能開辟生面。
 
  觀圣者之心,次觀明鏡之心。明鏡之心彰顯剔透之晶瑩,是觀照萬象之心。王陽明說:“圣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圣人的心就像明鏡,清清明明,任何事物來了都可以照見,等它們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跡。因為圣人和凡人的區別主要在于鏡子的清晰程度。心靈只有如此,才能在處理各種事務時悠游自如,從容不迫,應變無窮。圣人之心如明鏡,存在有頓悟而明的超然情況。但更多的因為是長時間地致良知,在事上不斷磨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步步地將人欲去掉,能夠始終存養天理,知行合一,所以在心中練就的關照能力非常強,讓人們感覺具有了圣賢般的未卜先知之能。其實,通過心即自然運行法則的修習,能使我們的內心更加接近自然規律,從而使內心變得更加強大聰慧,更坦然地面對各種社會壓力和人生挫折,從而實現自己人生境界的提升,打造出屬于自己的明鏡之心。明鏡之心的法能在于能應變無窮。
 
  觀圣者之心,再觀不動之心。如如不動之心是化育萬物之心。如如不動就是不生氣,內心感受平穩。《孟子》上記載,孟子自稱“四十不動心”。王陽明也十分強調不動心的功夫:“孟子集義工夫,自是養得充滿,并無餒歉;自是縱橫自在,活潑潑地,此便是浩然之氣。”在紛擾混亂中,不動心;每臨大事有靜氣,不隨境轉,不為氣亂,靜如處子,動如脫兔,這就是王陽明的巧妙心法,也是人人都應該進修的立命功夫。如如不動之心還可以擔當對戰之心。在對戰中做到如如不動,才能看到對方是什么,對方能傷害你,是因為你在乎對方。知道自己生氣沒有意義還會反受其害,就這樣如如不動,反而會從對方生氣中發現對方在乎什么,你也會在這蛛絲馬跡中看到對方的格局有多大能走多遠,他對世界的看法和認識是什么。不動之心的法能在于能化育萬物。
 
  觀圣者之心,第四觀擬形之心。擬形之心就是目標之心,方向之心,規劃之心,情景之心,虛擬世界之心。王陽明針對練習書法曾說:“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古人不論什么事情,隨時都在心上學習,等到心精明透徹了,字自然也就寫得好了。這種方法被王陽明總結為八個字:凝思靜慮,擬形于心。你必須只有內心豐富,才能擺脫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圣者之心屬于擬形之心。擬形之心還有更為廣泛的意向和運用。它為我們還揭示了一個秘密:你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形成的心理圖像,會將與之相應的事物吸引過來。在這種狀態里,呈現在你心中的心理圖像,必然是我欲之心我為之心等理想目標的踐行景象,當一個人精神如此專注在美好而光明的境界上時,自然就能將美好而光明的東西吸引過來。所以,我們要想在人生中獲得幸福,就得 “凝思靜慮,擬形于心”,讓自己的心靈安靜下來,在腦海中經常想象自己所耕耘的所志向的所奮斗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讓它形成一幅穩定、生動的心理圖像,進而發揮出擬形之心的主導作用。擬形之心的法能在于能洞見景觀。
 
  觀圣者之心,第五觀良知之心。良知之心,就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本質就是事物的根,不證自明。誰認識了事物的本質,誰就具有了良知之心。王陽明說,“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因為我們心中都有一個善,都有良知,只要我們能心存向上向善之心,我們就能成為圣人,這與孟子的“人皆可以為堯舜“,有異曲同工之妙。心才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心才是萬物的根本。心的好壞,決定了世界的好壞。所以,世界壞了不是萬事萬物壞掉了,而是我們失去了本心,失去了我們內心中本來存在的良知。用孟子的話說,我們丟掉了本心,卻不知道去尋找,丟了雞和狗,就滿世界去找,這是很可悲的事情,所以孟子還說,人生所有的價值就在于尋回已經丟失的良心,心安之處是吾鄉,喜樂之處是妙然。良知之心的法能在于能參透玄機。
 
  觀圣者之心,第六觀合一之心。合一為本,合一為大,合一為通,合一為達。合一之心可分成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渡能合一。天時,地利,人和,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天是一種道,道有一種場,場中有暗物質,此類暗物質有極強的超人智力的能力。如你的神意與某個暗物質的場強相合,就增加了你的能力,在功能上就有很大的提升與改變。所謂的"當心與天地連通,生命即發生質變"就是這種場強相合。人們打坐練功,像儒家所倡導的坐忘之修持,就是提高自己的場強,以適合某種暗物質的場強,和某種暗物質形成交融,這就是與天地融合物我兩忘的天人合一境界。天道酬勤,人道誠心。用自己的一顆誠心去感應天道的運行變化,便是天人合一。人這一生要想事事順心順意,只有把自己的精神境界,以及生命頻率調整到與天道規則相感通,才會受到上天的庇佑。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功法,王陽明講凡事在心上學,事上磨,身上練,這樣才能塑造堅韌和完整心性,做到靜亦定,動亦定。定靜皆宜,則內心強大。內心強大,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利于實踐,也利于心戰,也更接近于圣人之心。渡能合一,是指心性修煉出制心一念,保持純粹,自悟成圣,是我自菩提和心即渡之的過程。渡能合一是將世界看作是一根杠桿,去尋找支點,站在支點上實現彼岸和此岸融合為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完成渡的彼岸目的,還必須與渡所需要的能量合而為一,這樣才能達成我自菩提的目標使命。合一之心的法能在于能履行使命。
 
  觀圣者之心,第七觀人生八心。人生八心是圣者之心的基本格式,涵蓋了圣者之心的主要意志和表象。人生八心即是“在是欲為、慈悲喜舍”的八心,和“此自實本、彼超虛無”八心的合稱。人生八心具體釋義為:我在之心、我是之心、我欲之心、我為之心、我慈之心、我悲之心、我喜之心和我舍之心;另一別稱為此我之心、自我之心、實我之心、本我之心、彼我之心、虛我之心和無我之心。對“在是欲為、慈悲喜舍”的人生八心,每種心皆可延展出另外三心,譬如我在之心可延展出我生之心、我發之心和我真之心。這樣人生八心其實盡可延展為40種心。這就是圣者之心的基本格式和境界。人生八心的法能在于能完整境界。
 
  觀圣者之心,第八觀百態之心。圣者有百態之心,即是眾生之心的千姿百態。百態之心是對心的形象綜合,也寓意著圣者的無限之心。比起人生八心的40種基本格式和境界之心,經文中又增加了16種心,涉及共達56種心。56種心正合中華民族56個民族之數。除過人生八心之中的40種心之外,另增有,圓潤圓滿之心、此心、同心、自心、我心、立心、觀心、本心、造化之心、一體之心、在者之心、此在之心、本源之心、德性之心、赤子之心、碧血丹心16種心。百態之心的法能在于能運用自如。
 
  觀圣者之心,第九觀無我之心。在圣者的人生八心中,無我之心是與本我之心相對應的。無我之心即為本我之心的反者,是光明之心。此心光明,本體自明。本身的光,在流動,是造化和照耀,乃無我之境也。我們將無我之心作出特指為圣者的九轉之心之一,還是因為老子對圣人的無心作過有關圣訓。老子講,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在《道德經》里又講“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見,在老子這里,無常無為無言無用無己無名無功的無我之心對圣人來講是何等的重要。無我之心的法能在于此心光明。
 
  道由心念,心生萬物,相由心生,境由心轉。這就是圣者的九轉之心在生發持守。人生要解決的問題其實就一個:心靈的問題。一切外物都是內在心靈的投射。這個源頭解決了,其他投射出來的世界,就都解決了。無論儒釋道那家,究其本質乃是修心,心之所至便是開悟亦是得道。浩然之心的妙覺頓生也同樣是心之所至的開悟得道。王陽明講:“天助自助者”,圣人和貴人,都是真正綻放的你自己。所以,在未來能夠情志融通和理慧達圣的人,就是那些擁有以上九轉之心的圣者之人。
 
  三、浩學第二觀:浩然之氣
 
  氣是一切的源。氣是能量的易變,與我們息息相關。浩然之氣就是能量法門,就是聚能疊量和能量易變的運作方式。我們都是試圖打開或運用浩然之氣能量法門的為道者和修行者。我們長養浩然之氣,就是在積累能量和儲蓄能量;我們善養浩然之氣,就是要維持自己能量的最佳狀態。浩然之氣體現在為道者修行者身上就是功夫和能力。浩然之氣是對為道者和修行者功夫和能力的最根本性解讀。我們說一個人有很大的功夫和能力,其實指的就是這個人有很大的造化力和創造力。而造化和創造的基本元素就是能量,所以說功夫和能力是一個人運用能量去完成創造的方式。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需要各種各樣的功夫和能力,其實就是對浩然之氣能量的不同應用。如果失去了對浩然之氣能量的運用,我們將不具有任何功夫和能力。浩然之氣是華夏先秦浩學思想最早所呈現的文明,浩然之氣的浩學思想在諸子百家中具有獨尊位序和開宗之先。浩然之氣就是今日浩學思想的來龍去脈和前世今生。浩學,擬與儒釋道浩相并列的今日之浩學思想是在2019.6.29作家網發表甘易《浩學:儒釋道浩,我自觀之》文章中才首次提出和創立的。浩然之氣出自2300年前,孟子所提出的呼吸養生方法,該方法是孟子的心生修養目的,也是孟子最早提出的一個哲學概念。
 
  浩學第二觀浩然之氣,觀浩然之氣在于見性,以氣見性,以氣見性首要觀照的應當是孟子最先提出浩然之氣哲學概念的原始開宗意蘊。孟子的浩然之氣體現了獨立造化之精神和自由豐盈之思想,要讓每一個人擁有一個夢想,讓每個夢想的實現都有踐行可能。孟子的浩然之氣尊重個人的先天稟賦和歷史傳統,倡導個人的造化活力,是引領發展至達圣境的價值觀。孟子的浩然之氣既是一種稟賦、潛力和價值觀,也是一種正義、信仰和榮耀。浩然之氣修行的過程,就是要像創建浩然之氣學說的先圣孟子要求那般,樹標立境,緣督法妙,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善養浩然之氣,以志為其導,讓其符合氣息長養規律,順著心理生理自然生長發育循序漸進般地直養,用坦蕩胸懷去培養它滋養它而不加以傷害,經常性配合義與道蓄養生成,不斷強化能量積累生發而合之,陽明之氣,至大至剛,不動不變,生機勃發,寓于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
 
  浩學第二觀浩然之氣,次要觀照的應是孟子創立浩然之氣學說之后近兩千年來的傳承和發展,傳承兩千多年的思想怎能不姿態萬千。孟子對浩然之氣最初的設定和自悟是圣人之道。圣人之知,在知天理。天理是本來就在的,天理就是我們人心的本體。圣人必有大智慧。修習浩然之氣門檻很高,且具有神秘性。非人格偉岸智慧超卓的圣人是難以修習且具持浩然之氣的。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浩然之氣是大道之學,圣人自當可修練出且具備有浩然之氣。因此,歷史上與浩然之氣有脈承相關發揚的杰出人士鳳毛麟角,屈指可數。北宋大文人范仲淹身上流淌著孟子的“浩然之氣”,無論讀他的詩詞,還是觀他的人生,這種浩然之氣無時無刻不讓人心下沸騰。范仲淹無論得意失意,不改初衷,始終如一,通達磊落。這正是范仲淹的“浩然之氣”。這股浩然之氣,讓他在身處任何一個位置都心安理得,忘卻心外之物,一心只緣督而行。宋代文豪蘇軾是繼孟子以后第一位較全面定義過浩然之氣的大詩人。他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寫: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岳,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蘇軾還賦詩曰:“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這一豪氣干云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宋代鐵骨文人文天祥著有《正氣歌》,正氣與鐵骨兼修,留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之名句,也成就踐行了他的浩然之氣人生。明代王陽明更是用自己創立的心學理論和知行合一的思想指引了修煉長成浩然之氣的為學和實踐之路,世間做人志向第一,凡是事上磨心中悟,人生卓越成就今古一完人。清代大儒曾國藩還有一個養生之道就是養生與為學并進。也就是通過讀書來“養我浩然之氣”,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使人明智,使人內心坦然,精神愉悅,成就高卓。
 
  浩學第二觀浩然之氣,再要觀照的應是浩然之氣學說生發過程中自然產生“綜合氣概”結論完整解釋后的價值發現。浩然之氣學說的誕生是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發展史上的鼎盛事件,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至上榮耀,具有無限想象的精神內涵和天才般的歷史輝煌成就,由此中華民族擁有了浩然之氣的大道思維、胸懷、境界和無限精神。浩然之氣學說立則至偉,推則式微。浩然之氣學說因襲孟子《心氣說》空乏其身兩千年,囿于原意而未曾發揚光大,浩然之氣學術思想深入發展和廣泛應用,憑空流失了停頓了兩千年時光。詢問其發展遲滯有無數原因,除過其神秘、高懸和至大至剛的精神難言之外,還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對浩然之氣概念認識的精準定義岀現問題,同時浩然之氣與浩然正氣之混淆也限制了其意向的豐富和應用的拓展。其實,在孟子這里,浩然之氣和浩然正氣是合二為一的。說的是浩然之氣,其實是用浩然正氣來解讀的。浩然之氣雖承有其名,但從未作出專屬定義。尤其是在后來儒學的傳承衍生中,浩然之氣更是側重于浩然正氣的道義之中,將至正至剛當作道義主旨來弘揚傳承,于是浩然正氣得到了更多的重視關注,進而也形成了用浩然正氣來解釋和理解浩然之氣的習慣傾向。直至今時代百度百科仍對“浩然正氣”的詞條解釋為“正大剛直的氣勢”,其近義詞為浩然之氣。這種解釋也表明了浩然之氣與浩然正氣的混淆之處。對浩然之氣與浩然正氣這種解釋的混淆性說明,人們對浩然之氣的理解和解釋還是明顯欠缺的,甚至是錯失的誤導的。其實,浩然之氣不應限于剛直或不僅限于剛直,剛直屬于浩然正氣的范疇。當然,浩然正氣也是屬于浩然之氣的一種單維度存在的體現。浩然正氣和浩然之氣應該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浩然正氣先發為宗,浩然之氣包容為大。浩然正氣承襲以往所成繼續弘揚發展,浩然之氣則獲得新義,去拓展自身更廣義無限的方面。正心,守正,正大剛直是浩然正氣的根本原則。勿正,是浩然之氣自身更廣義無限方面的根本原則。浩然之氣的無限可能性和其接近全維度的存在表現,在于它的盛大宏大浩大方面,這樣的浩然之氣應該是充沛的滿盈的全覆蓋的無邊際的沒有方向的。于是,這樣的浩然之氣自然就成為了不同主體存在需要依存和長養的綜合氣概問題。綜合氣概問題,這是人們普遍的生存、長養和發展之本。綜合氣概問題,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綜合氣概問題,是深厚土壤,強大基因,本源力量。所有的成功,都是因為找到了事物本源。綜合氣概問題,找準了本源文意,消除了概念歧義。綜合氣概問題,規避了浩然正氣的義與道問題,規避了集義所生問題。綜合氣概問題,抓住了問題生發邏輯和問題廣延價值。這樣,浩然之氣學說按此邏輯要義發揚光大就會順理成章,自然發揮,自然而成,達到不難言,我法妙可思,言說自如之境地。
 
  浩學第二觀浩然之氣,第四觀照的應是關于浩然之氣經文正式發表,所帶來所張揚出的浩然之氣道學的誕生。浩然之氣的經文化發源于趙立航、甘易2020年4月6日發表于作家網的《浩然之氣(經文三篇)》(完整版)的經文。該經文字數17000字。儒釋道都有不同字數的經文且廣為流傳。在佛教領域,歷史上只有佛祖所說的才能稱為“經”,祖師大德闡釋佛法的只能稱為“論”,慧能的說法記錄被稱為“經”是絕無僅有的特例。孟子的浩然之氣學說,端倪早發底蘊深厚,不屬于儒釋道和其他道學范疇,是未出經文之學說,《心氣說》三百多個字的文章,大多屬于要訣類論述。浩然之氣學說自主而存獨立千秋光芒萬丈,從未被包容納隨,說明茲事體大無以容包,浩然之氣學說是大道精神,具有獨尊之位序,可建立獨領風騷的堂皇之學,踐行出太虛般包容萬物之道。對于未出經文之學,只要開篇文章文字符合經文習慣且有自立新意和廣深含義即可稱為經文。浩然之氣學說在國家級媒體平臺發表經文,就一門學說而言,有經文產生即算學問落地。這篇經文是一篇定義性作品,也是一篇致使浩然之氣脫胎換骨承接地氣修習廣泛的經文作品。自此浩然之氣學說由從亞圣孟子以來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要訣、偈子等形式,轉變落實成為了今日可以敘述議論的整篇大幅經文。該經文分三個篇章,氣息篇、能量篇、修養篇,三環連珠,思想嚴謹,體系優美,入微極致。該經文作品的正式問世,昭告了浩然之氣識見修養從廟堂之高的圣人之道到平凡共享的轉變,從“王榭堂前燕”到如今“飛入百姓家”的常人之道,是標志性的國學經典新篇之作。《浩然之氣(經文三篇)》(完整版)的問世,標志著浩然之氣道學的誕生,浩然之氣道學可謂之國學第十三道。 千年跨越,間隔2300多年,實則反映了孟子絕學浩然之氣識見修養之亙古不易。千年方可思跨越,而今純思得道心。歷時顯彌艱更表明,浩然之氣道學思想國學化這一發展突破的重大意義和其共享普惠的遠大前景。
 
  浩學第二觀浩然之氣,第五觀照的就是《浩然之氣(經文三篇)》(完整版)經文所展現的無邊意義。這一經文也最終促成了浩學思想的生發和倡導,并同時也自成為浩學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   該經文重大貢獻和創新有三個方面。一是找準了浩然之氣的氣息本心,讓人們看得見也明晰了浩然之氣的氣息意旨。孟子當年回答公孫丑時說:這浩然之氣浩大無比,是陽明之氣,強而有力,是不可動搖變更的,是光明而且生機活潑的。這是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氣的氣息本心,也是當時代浩然之氣的精神表現意向,嗣后至今未見深化發展。《浩然之氣(經文三篇)》(完整版)明確地提出了浩然之氣氣息本心的六項屬性:長養之氣、精練之氣、豪邁之氣、自在之氣、混元之氣、無極之氣,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界定和分析,使其一目了然。確氣立息,樹標立言。有氣可識,有息可修。二是找到了浩然之氣得以生長養成的能量體及其方向。自此浩然之氣不再是空中樓閣,云端存在,子虛烏有般的想象描述,而是養氣修養者自身的能量體所生成和散發的氣息。四種類能量體十個分域能量項:一是年齡、身體、健康,二是文化和技藝,三是組織、經濟、榮譽,四是精神和情緒,共同構成了衍生浩然之氣的基礎能量源體。并將每一分域能量項分解為十二項微表征,共計一百二十項微表征,更加括清了浩然之氣修養的基礎能量要素分布。建立了修養氣息必須先疊加儲蓄能量,修養氣息應從聚集能量開始,應用氣息應秉持高效能量側漏和能量爆發等氣息長養修成應用的卓越理念。三是找對了養氣修養者做人開悟的本心,由于括清了個體生長養成的能量體及其方向,每個養氣修養者都能通過相關能量表征對應地找到自己本心識得本心狀況。人之做人的本心歸根結底還是其維持自身生命存在和生命發揚光大的能量狀況問題。能量確認,即尋識本心:尋識養氣修養者所具有的能量種類和表征問題,能量的大小多少問題,能量的循環流轉問題,以及能量的自如運用和可持續耗散問題。這樣在識得本心基礎上潛心修煉,提高觀照水平,凝結道心成果,善養浩瀚志向,浩然之氣就更顯通達和結果自成啦!
 
  四、浩學第三觀:浩然之象
 
  象是一切的表。象是運道的表現,與我們脈脈相連。在中國思想史上,遠古時代的《易經》是最早用象來思維的,具體提出了“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觀點。用象進行思維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基因和源流。用象進行思維演繹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無限豐富性。但提出浩然之象的概念和觀點,并用浩然之象的觀照去形成整理出其思想脈絡和體系,則是在2019.9.6作家網發表甘易《浩學:率性極目,運象達道》的文章中才具體完成的。該文章具體化了浩然之象的學說體系和觀點,也算是完整了浩學大思想體系的最后一塊拼圖,即浩學三觀中的第三觀,浩然之象。浩然之象是一種象思維。象思維的規定為四象,以四為分別,去進行浩然之象的思維。浩然之象將四象定義為:先天、后天、有為和無為。浩然之象的四象亦是以四為分別,每一象都選取了四種范疇來作為四象衍展,總共構成有十六種范疇的極目運道或運象。自此浩學大思想體系就開啟了四象運道或運象的極目視角,呈現出了浩學思想體系所專屬衍展的遠觀近象。
 
  浩學第三觀浩然之象,觀浩然之象在于知象,知象方知萬物,萬有相通,浩學的知象之觀將開啟運道或運象的另類極目視角。浩學的知象就是知浩學的四象,即先天、后天、有為和無為。并將這浩學的四象以一展四再作出各自的四象衍展,進而用十六種范疇的極目運道或運象構成新的子四項組合。而這構成浩然之象十六種范疇的極目運道或運象,都應該是國學思維的基本范疇。但由于中華國學有十二道十三道,各自為政,無法一體化運用相關范疇,同時國學思維對范疇的運用也是少之又少非常有限,尤其對最高層面的哲學范疇的認識更是不清不明,以至于無數有高端價值的思想范疇,常陷于自存自在淪為泯然。這浩然之象的十六種范疇精髓之處在于:永言配命,有生于無,天時地利,負陰抱陽;無為無用,靜源通達,天機偶得,歸零達道;能量法門,自求多福,明心見性,精氣神足;心念貫通,有生作為,正大光明,落英繽紛。
 
  浩然之象先天后天有為無為的十六種范疇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為“先天無為”八種范疇極目運道,其中,先天運四種范疇極目運道,含自然、有無、天地、陰陽運象;無為運四種范疇極目運道,含無為、寧靜、玄機、逍遙運象。第一部分的核心是自然。
 
  第二部分為“后天有為”八種范疇極目運道,其中,后天運即秉承運四種范疇極目運道,含浩然、方寸、良知、精氣運象;有為運四種范疇極目運道,含念達、志向、堂皇、桃花運象。第二部分的核心是浩然。
 
  自然,自而然之,永言配命。(自然運)
  有無,有而無之,無中生有。(有無運)
  天地,天而地之,天時地利。(天地運)
  陰陽,陰而陽之,負陰抱陽。(陰陽運)
 
  無為,無而為之,無為無用。(無為運)
  寧靜,寧而靜之,靜源通達。(寧靜運)
  玄機,玄而機之,天機偶得。(玄機運)
  逍遙,逍而遙之,歸零達道。(逍遙運)
 
  浩然,浩而然之,能量法門。(浩然運)
  方寸,方而寸之,自求多福。(方寸運)
  良知,良而知之,良知良能。(良知運)
  精氣,精而氣之,精氣神足。(精氣運)
 
  念達,念而達之,心念貫通。(念達運)
  志向,志而向之,有生作為。(志向運)
  堂皇,堂而皇之,正大光明。(堂皇運)
  桃花,桃而花之,落英繽紛。(桃花運)
 
  運象本無,運象本身的概念都是人定義的。這些定義運象的十六種范疇的極目運象或運道,是我們經過無數先哲智慧所確認出的最基礎性運道。這些基礎性運道都各自代表了決定我們人生的一種能量狀態,這些狀態的能量是運動著的變化著的衍生著的,和合在一起即構成了命運混沌的狀態。這十六種范疇的極目運象或運道,像一道道命運混沌狀態中的光芒,是照亮我們人生命運的燈塔。我們擇其亮之,抑或綜其亮之,我們將會能量滿滿,光明而行,福運高懸,幸運無邊。
 
  浩然之象四象所構成的十六種范疇的極目運象或運道,均有其無限的內涵和應用外延。在一般觀照中,也可羅列出幾多淺顯道理以供觀者之參。
 
  (1)自然運。出生,成長,學習,工作,退休,壽命,死亡。人生的一切都是在配命,踐行自然之道。
  (2)有無運。要把握無中生有,有生于無,有生萬物,真空妙有。
  (3)天地運。宇宙萬物,天是氣,地是質。天地指得是氣質而言。《素書》有言:至誠方能通天,心善自然合道。
  (4)陰陽運。負陰抱陽,沖氣為和。陰陽剛柔四個字,指的是德性而言。
  (5)無為運。要去接納紛繁復雜的天命,以無言之態,隨心隨性,順應萬物,順應自然本性。
  (6)寧靜運。慎獨明智即運。通過靜處獲得知見,與能量結合,知行合一。
  (7)玄機運。玄機即是本源之理示。直覺靈感,遠見卓識,即屬于窺見了玄機。
  (8)逍遙運。修煉歸零之心和不動之心,才能始達逍遙。
  (9)浩然運。浩然是能量法門。能量的大小多少,能量的邊際無限。我心逐浩然,生活皆浩然。
  (10)方寸運。方寸是幸運、安寧、自在、解脫的家,也是七情六欲的家,煩惱的家。佛家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11)良知運。良知良能,服務大眾。明心見性,明心為良,見性為知。“良知”是孟子講的,其意思不僅包括善良,更是指本有的,即“不學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
  (12)精氣運。精氣就是健康運,運動天賦都屬精氣運范疇。健康的自平衡系統運轉正常,精氣神足是生命展陳的自存之道。
  (13)念達運。念而達之,常念方達。心念貫通似真空。所有一切都必須依靠念達,念達驅動生成一切。
  (14)志向運。全部身心的目標趨動即為志向運。我們所干的所想的一切皆為志向之所以然。志向是永恒的驅動力。
  (15)堂皇運。正大光明,正道而行。興旺發達,蒸蒸日上。人間正道是滄桑,滄海桑田互為變化。滄桑也為堂皇,也為正道。
  (16)桃花運。滿園春色,人生飽滿。桃花朵朵,綻放的無比絢爛,落英繽紛。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浩然之象四象衍展的十六種范疇,屬于浩學的象思維。浩學象思維不同于道學陰陽兩儀思維和易學的八卦疊加思維,浩學象思維認為,凡象思維均以四為象無限衍展,十六種范疇亦如是,這既是浩學修練心法,也是觀象應用之法。自此,將會有兩儀為道,四象為浩,八卦為易的說法進入世間而流傳。
 
  浩學三觀的塑造,其實是一種新形式的大文化定義。明心見性,知象致浩。浩學三觀的塑造,即是將浩學作為與儒釋道相并列之第四維度。儒釋道浩這是一個大膽的提法,也是一種新形式大文化的概念創新。其實,先秦之時孟子所提出的浩然之氣概念和人格獲得名世廣傳,早以同步存在于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之中,已然深入到民族精神的潛意識當中成為了一種本能,也無意識地成為了人們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甚至成為了某種形式的集體人格。這一點在浩學第二觀浩然之氣中盡皆顯現。我們今天才提出浩學概念,進行浩學三觀的架構創新,并重新張揚國學第四維度浩學,只是把浩學的三觀寫出來而已,這一所作之為已然遠遠落后于六祖慧能的“如是諸法在自性中”的民族精神實際和幾千年浩然之氣精神的時代發展。應該說,不是我們創造了浩學三觀,是浩學三觀萬象皆現于我們,浩學三觀天道自啟,彰顯存在和本性,浩學三觀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的大道,是我們走向未來的理想目標。直至今天,中國已然十分強大,但中國文化仍需要提高自信。中國文化的自信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對中國國學文化的自信,甚至國學哲學化的自信,作為儒釋道浩之浩學即是屬于這種文化自信,即為完整而根本的理念和踐行安頓,進而將浩學打造出了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哲學屬性。因此,樹立創建浩學三觀浩然之心、浩然之氣和浩然之象,既需要了解傳統經典,發揚國學經典,又需要創造完善自己使其成為新的經典,并為現實所廣泛接納,具有學以致用之功。浩學三觀的最終成果和所有中國文化的目標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將浩學三觀的思想滲入到人們所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之中,塑造出象征卓越完美的集體人格。簡單概括:中國文化的最大成果是中國人,尤其是今天的中國人,中國文化的魅力、能量和持久的任務,是能夠不斷提升和完善偉大的中國人。我們都想看到中華民族更為美好的未來,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為了見證未來為了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和恒久偉大,讓我們共同來挖掘、展示、共享、歸藏、凝煉和發揚出這無邊的浩學三觀思想的清明寶藏,并讓人類文明的世界更多地呈現出浩學三觀所擁有的豐富內涵和無限意境。

 
 
  作者簡介:
 
  甘易,浩學思想倡議者,浩然之氣道學創始人,獨立研究學者。
 
  1982年畢業于吉林大學哲學系。對哲學及其自我理念有比較深刻的理解,注重工具理性,喜歡詩歌賦文。
 
  著有《信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版)著作,同名綱目錄纂“信仰論百度百科”。
 
  2016年4月所作《臥牛城賦》,是應山西臨汾平陽廣場改造工程所作的一處不銹鋼浮雕墻藝術景觀賦文,亦稱“七哉賦”。
 
  2020年4月作家網發表與趙立航合著《浩然之氣(經文三篇)》(完整版),是對孟子開創浩然之氣學說豐富發展的集成之作。先秦圣學,國學新道。一萬七千言,經文了其觀。圍繞其經文要義,在作家網曾連續發表過的五篇相關評論和延展文章中,提出了國學第十三道即浩然之氣道學的思想主張,提出了擬與儒釋道相并列的浩學思想的系統主張。
 
  2020年6月作家網發表與趙立航合著《浩然之心經文》,堪稱,一部“心即渡”的預言式和開創式浩學經文,是針對“儒釋道浩”并列稱謂中浩學思想所作的奠基性經文,也是將浩學作為一門新學科所提出的創新主張。術語革命,浩然之心。一千字經文,五十六顆心。觀瞻中華文明,明見浩然之心。實現了一個完整地深度學習和表達浩然之心的可部署思想框架:我自菩提,內心即渡。隨機而渡,隨感而能。渡能合一,熵減陽明。
 
  除卻巫山鐘情理念,悟觀滄海云水浩然。
 
  詩言道:
 
  心念貫通似真空,高峰體驗毗妙有。
  未竟滿溢不呈現,又見唯美始浩然。

 
 
  作者簡介:
 
  趙立航,浩學思想倡議者,浩然之氣道學創始人,媒體人。
 
  長期活躍于新聞戰線,歷久而彌新。見證了祖國發展的浩然前行,閱歷了媒體人生的激情搏躍。人生追求天高云淡般的遠航,尋找夢想和現實的界限,探尋真情與人性的力量。閑暇之余,追隨圣賢之道,用積極的心態建設心靈品質:凝達不動之心,平和知行合一,點燃自心光亮,照見生命陽明。致其虛極,守其靜篤。顯于本有,止于至善。老子的紫氣東來,朱熹的萬紫千紅,國學十二道的諸多人物思想典故,像一座座歷史的燈塔,照耀中華思想文化的天空,令人無限向往。生發于先秦的孟子浩然之氣道學思想, 傲骨梅無仰面花,挺立了中華兩千多年的思想和精神風骨,大氣磅礴,光彩奪目,與我有緣,如沐春風。
 
  2020年4月作家網發表與甘易合著《浩然之氣(經文三篇)》(完整版),是對孟子開創浩然之氣學說豐富發展的集成之作。先秦圣學,國學新道。一萬七千言,經文了其觀。圍繞其經文要義,在作家網曾連續發表過的五篇相關評論文章中,較系統地提出了國學第十三道即浩然之氣道學的思想主張。
 
  2020年6月作家網發表與甘易合著《浩然之心經文》,堪稱,一部“心即渡”的預言式和開創式浩學經文,是針對“儒釋道浩”并列稱謂中浩學思想所作的奠基性經文,也是將浩學作為一門新學科所提出的創新主張。術語革命,浩然之心。一千字經文,五十六顆心。觀瞻中華文明,明見浩然之心。實現了一個完整地深度學習和表達浩然之心的可部署思想框架:我自菩提,內心即渡。隨機而渡,隨感而能。渡能合一,熵減陽明。
 
  清凈為修悟道為然,吉光片羽輪回無極。
 
  詩言道:
 
  心隨境轉是平凡,境由心轉為圣賢。
  心若太虛觀無量,狂心頓歇即菩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 黄页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 国精产品wnw2544a| 欧美日韩一二三区| 1卡二卡三卡四卡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成人午夜精华液| 日本护士取精视频xxxxx全部| 97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蜜芽 | 法国性经典xxxxhd|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久|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网站| 欧美videosdesexo肥婆| 黄a级网站在线观看| 三级在线看中文字幕完整版| 伊人成影院九九|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日韩美视频网站| 自慰系列无码专区| 99久9在线|免费| 久艹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午夜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jizz| 日本精品一二三区| 特级毛片爽www免费版| 免费足恋视频网站女王| xvideos亚洲永久网址| 亚洲av无码电影网| 加勒比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视频| 成人嗯啊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你懂的| www.jizzonline.com| 久久久久久久岛国免费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第一区 | 国产精品白丝AV网站| 成人深夜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