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我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草原,直到1983年才離開,在那里度過了14個年頭。每每想起,烏珠穆沁草原最讓我難忘的還是在蒙古包中過春節。
在牧區,時令一過小雪,牧民們就開始“臥羊” ,就是殺羊宰牛,準備過冬。一般四五口之家,大都要儲存五六只羊和一頭牛。把宰殺的牛羊剃成食用的大小塊放在篷車里凍起來。特別是從“小年”祭火開始,直到整整一個正月。每個蒙古包都蒸騰著煮肉的美味和酒水的醇香。
草原牧區把正月說成“白月” ,蒙古語叫“查干薩日” 。因蒙古族喜歡白色,白云、白雪、奶食和哈達,都是白色的。所以,牧民們從臘月的二十三“小年”開始就進入“查干薩日” 。每天歌聲、笑聲從座座蒙古包里飄向白雪皚皚的草原。時有馬隊在雪地上“噠噠噠”地奔跑驚起草叢中的野兔和狐貍,為草原的春節平添美妙和靈光。
我的童年是在故鄉科爾沁度過的,記得故鄉的祭火很有儀式感,大人們將放有奶皮、炒米、肉片的小餐桌搬到早已打掃干凈的院中央,嘴里念念有詞地請求東南西北的各路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大人們將一盅一盅美酒灑向夜空時便讓孩子們虔誠地向冥冥中的灶神磕頭。而在牧區,祭火一般是在較集中的浩特里進行。幾個蒙古包中間用干樹枝和干牛糞籠起一堆火,然后,老人們帶領同一個浩特的牧人們手捧哈達和白酒,自左至右地繞著火堆轉三圈。心中默念著對火神的敬意和對來年風調雨順、六畜興旺的祈禱,人們興奮地將白酒、小米以及蘸著黃油的香艾投進火堆。
從祭火的小年到除夕,人們就開始穿上為過年而做的新衣,在牧區,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男人還是女人,每個人都會早早地縫制好一兩件新蒙古袍。蒙古族婦女特別喜歡用紅色、綠色、紫色綢緞做蒙古袍,講究用珊瑚、瑪瑙、珍珠、寶石鑲嵌的頭飾。男人們多喜歡以淺藍、深藍、褚紅色綢緞做蒙古袍。當然,講究的男人還會在搭配得體的腰帶上挎一把漂亮的腰刀。除夕,蒙古語叫“畢囤” ,這一天人們會把蒙古包哈納墻上掛的衣物都洗刷干凈,更會把佛龕、相框擦洗得晶瑩發光,桌上擺滿了各種奶食和糖果,小伙子們更會把騎乘和馬鞍備好,為大年初一轟轟烈烈地拜年和群體歡慶做好充分的準備。
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特別在傳統節慶的日子里這種待人誠懇熱情、重視禮儀風尚顯得格外重要。大年初一太陽還沒有出山,座座蒙古包門前的積雪都打掃得干干凈凈,包括拴馬樁和篷車上的雪花和薄冰。因為怕拜年來的客人下馬后系馬韁繩時弄臟了雙手和鮮麗的蒙古袍。
最先趕在太陽出山前就來給德高望重的老人或長輩拜年的是浩特里年輕的小伙子,他們早就按習俗將準備好了的哈達和喝茶的木碗揣在蒙古袍的大襟里,進了蒙古包首先捧起哈達向老人和長輩請安問好,接著拿出自己帶的木碗斟上酒給老人拜年。老人們在接過酒碗的同時,給年輕人深情的祝福和美好的祝愿。
然后拜年的人按照輩份依次給家里人敬酒。小伙子們這樣早起拜年,除了遵從草原春節習俗外,還要通過老人知道今天會有多少年輕人前來,他們年輕人好結伴到下一座蒙古包去拜年。就在茶香酒醇頻頻敬拜的當兒,就會有幾個年輕人不期然地聚在一起從遠處趕來。敬過老人以后,年輕人們便開始打鬧、摔跤、飲酒、唱歌。這時,草原的春節充溢著歡樂與吉祥。有時,幾個拜年的隊伍一下子變成一個浩浩蕩蕩的團隊,男女青年們個個穿著鮮麗的蒙古袍,唱著家喻戶曉的歌曲《美麗的烏珠穆沁》 ——
碧綠的草原托載著座座氈房,
河流像飄帶蜿蜒向遠方……
啊 哈 嗬 伊 神圣的地方,
烏珠穆沁草原,
我要把你的美麗永遠歌唱。
歌聲伴著酒香,隨著裊裊炊煙在鋪滿朝霞的雪野上空悠悠飄蕩。
在走包串戶的拜年路途上,本來冬季為了騎乘不掉膘,是不能騎馬快跑的,但年輕人們聚在一起,不知道誰會呼喊一聲,揚鞭策馬領先沖向另一個拜年的蒙古包,這一群年輕人就不約而同地呼嘯著在雪地上狂奔起來。這時候,空曠的雪野上突然騰起一片五彩斑斕的云霞,一會兒在山崗上聚散,一會兒在馬背上飄逸,那可真是一幅絕美的北方雪原彩色畫卷。老人們聽到和看到這幫神靈般歡快的拜年隊伍,都會激動地頻頻舉起醇香的奶酒,祈禱豐益的草原年年吉祥。
冬季的草原在這批馬背上的年輕人的鼓恿下,烏珠穆沁的春節便迤著春天的腳步撞開牧野的心懷,幸福著、飛奔著。寒冷的北方便飛揚著五彩的歡歌和美好的傳說。
離開草原已經很多年了,但我一直和草原保持著緊密的聯系。牛年的春節,我想,那些龍騰虎躍的小伙子、姑娘們一定會開著小轎車、騎著摩托車、跨著心愛的蒙古馬,欣喜地用現代定位儀將方圓幾十公里的拜年團隊集聚在朝霞影映的雪野上,組織新時代別開生面的一次大拜年。在酒茶飄香的歌聲里,用短信、視頻和抖音、快手以及航空無人攝影機,把守望相助、熱烈歡快的牛年春節蒸騰場面,瞬間傳播到大江兩岸、九州四海。
銀碗斟滿酒,高高舉過頭,祝愿老人們福壽康寧,祝福草原蒸蒸日上,祝福祖國繁榮富強。
原載于中國藝術報 2021年2月22日第八版 副刊
作者:哈斯烏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