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山村的女人(散文)
作者:遠山
作者:遠山
靠山村是個百來戶人家的小山村,由于受自然條件約束,貧苦像一條永遠掙不斷的鎖鏈牢牢地捆綁著靠山村人的手腳,世世代代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席卷全國的那一場農村變革中,小山村那塊板結的泥土才復蘇了,混沌的山民醒悟了,他們在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之后,鉚著勁在自己的責任田里耕耘播種,迎著秋風收獲自己的糧食。然而當商品經濟大潮帶來一個精彩世界的時候,糧食生產卻出現了經營性虧損,剩余勞動力要找出路,農民致富的眼光已超出了土地之外,這時候,城鎮建設一日千里,到城里掏金的夢想激勵著成千上萬的農民,他們紛紛離鄉背井,走向城市,涌進了上個世紀末的農民打工潮。血氣方剛的青壯年男人們大多都出外打工去了,家里只留下一些老人、小孩和女人,他們被人們習慣地稱之為“留守族”。那些留守女人,用自己一雙并不粗大的手含莘茹苦地把“女”字一筆一筆寫在屋檐下,構成了一個個穩穩實實的“家”,成為走四方男人們夢中的寧靜港灣。
春花、桂花、杏花是同年嫁到靠山村來的,春花的男人是個憨厚的莊稼漢,叫蠻牛;桂花的男人是個巧木匠,名叫大林;杏花的男人當過村里會計,村民們都習慣稱他蘇會計。三個女人嫁到靠山村的那陣子,村里人都對她們刮目相看,因為她們都長得品貌端莊,如花似玉,看上去都水靈靈的,十分惹眼又討人喜歡。只不過性格上有些差異。因為她們都是同年進村的,年齡又相差無己,所以平時情同姐妹很處得來,村上的人說她們是靠山村的“三朵金花”。而她們的男人也都是從小光屁股的好朋友,那年春上相約外出打工,同在D城找活干,蠻牛與大林在建筑工地上一個干鋼筋工,一個干木工活,蘇會計有文化腦子又活,被一家公司聘請去當職員。三個男人的工余時間也都好互相走動,通通家里的消息。三個女人在家,也喜歡經常湊在一起談自己的男人,特別是有信沒信,有電話沒電話,信上說什么,電話里說什么,也要互相通稟述說一番。
春花琢磨著三農政策,打算貸點款就近辦個小企業,等弄好了,把那些外出打工的男人都喊回來,在城里打工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征詢的口氣問桂花辦什么企業好,桂花楞了一下反問春花說我們這個窮地方,能辦什么企業呢?春花想了想說她不久前看到報上介紹鎮上王老五豆腐走俏D城的消息,說那里恢復了老字號作坊,挖掘了傳統工藝和配方,生產的豆制品在D城十分搶手,我看這事我們這里也可以干。桂花沉吟半晌說要說別的咱不會,但是做豆腐還能行。春花說我們做豆腐只是每年過年做點豆腐,要想做出點花樣,還得上王老五豆腐坊去學學才行。
二人商量約約杏花,看她能不能一起干,反正她也沒事。到了杏花家,只見她垂頭喪氣地一人坐在家里生她男人的悶氣,春花和桂花勸了半天才讓杏花火氣壓了下來,并把想辦企業的事跟她說了。杏花一聽,搖著頭說說真是想入非非,要干你們倆干去。前些天我跟礦上的楊胖子工長講好了,過幾天到他那里去上班。那里拿的可是現錢哩。春花、桂花見杏花如此說,也就不再勉強。
其實杏花和蘇會計原本也是一對恩愛夫妻。蘇會計要出去打工,杏花堅持要跟著,倆人就把土地甩給父母親,雙雙漂泊在外,過起了打工生涯。蘇會計自幼體質弱,干不了重活,但他腦子靈,被一家公司聘為職員,干抄抄寫寫的事情。杏花就在一家餐館里當服務員,這個餐館的隔壁就是“紅燈區”,歌舞廳里,整天燈紅酒綠,碰杯換盞,猜拳行令,猥褻調情,勸酒聲,淫蕩聲如雷貫耳,開始杏花心里發怵,不習慣,時間久了,也就習以為常了。她開始學著城里女人描眉、涂口紅,再后來傳聞她與餐館老板有一腿,蘇會計跟杏花大吵大鬧一場,一氣之下便把她趕回了老家。杏花回到家后,認為自己在城里打過滾,見過大世面,已不再害羞和靦腆,她也像城里的女人那樣涂脂抹粉,穿連衣裙,邀一些閑男閑女打麻將,甚至學著抽煙、喝酒,打發難熬的時光。
春花在鎮上王老五豆腐老作坊去學了一個月,便與桂花合伙開起豆腐坊來。倆人列出了置辦小鋼磨等工具的清單,算算賬,先要投資千把元,因為男人沒寄錢回來,桂花答應先由她墊上。商定后,春花就心急火燎地帶著錢上了一趟縣城,把要辦的東西都辦齊了。春花將自家的偏屋騰出來做加工廠,與桂花說干就干,又把自己家庫存的黃豆拿出來,當晚就做成第一鍋豆腐,第二天早上,春花就挑著一擔新鮮豆腐走街穿巷,吆喝著叫賣,僅只一個上午就賣完了。從此以后,春花和桂花頭天晚上睡覺前磨好漿,榨好渣,點好鹵,做成豆腐,用板子壓結,第二天就挑豆腐賣,一個月下來,把賬一算,除去成本,一人還分了幾百元錢。春花和桂花欣喜異常,分別向各自的丈夫寫信報了喜。隨后她倆又多開發幾個品種如水豆腐、豆腐茶干、千張、豆腐油、豆腐渣、臭豆腐、油炸豆腐等等,并找了幾個幫手,開發出了新品種,還在鎮上設了個專賣點。“兩花豆腐”及豆制品從此在鎮上暢銷開來,家庭主婦們反映,她們做的水豆腐色澤白嫩,綿軟可口,吃起來確與正宗的王老五豆腐,味道別無兩樣。
一轉眼幾個月過去了,春花和桂花合伙開的豆腐坊生意越做越大。由此,引起了村、鄉領導的關注,鄉政府有意把這個豆腐坊打造成本鄉民營企業的品牌,專門派人前來協助春花和桂花籌建靠山村豆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村里組織各家各戶投資入股,并劃定地塊,建立黃豆生產基地。遠景規劃是:在靠山村和全鄉建立千畝無公害黃豆生產基地,通過開發豆制品,利用下腳料,鼓勵農戶發展相應規模的生態養殖業,形成一條綠色食品生產鏈。而今村里大多數農戶本著“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則參加了靠山村豆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留守在家的女人們大多成了公司的員工,春花由大家民主推選為公司經理。靠山村女人們笑了,笑得十分燦爛。并給她們男人寫信,要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就趕緊滾回來,老老實實規規距距地跟著老娘在人家春花的公司里打工。
轉眼到了中秋節,十幾個女人倚在村口那棵大柳樹下向村外眺望,因為她們的男人們寫信說要回來過中秋節。直到太陽西下時,忽見村前的小路上來了一群匆匆趕路的男人,女人們定睛一看,正是她們日思夜想的男人。一個個趕緊迎上前去,見男人們背著大包大包的行李,便問:“回來不去了?”
男人們沮喪地低著頭說:“狗日的包工頭黑得很,老子們辛辛苦苦賣了一年苦力,一分錢都沒拿到手。”
春花安慰他們說:“錢是身外之物,只要你們平安回來就是我們女人家的幸福。等過完年,大家就到我的公司去上班,收入絕不會比你們在外面掙的少!”
大家皆大歡喜,女人們各自把自己的男人領回了家。
晚上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村口大柳樹下面一邊吃著月餅一邊賞著月,今年中秋節靠山村的月亮特別特別地圓……
注:《留守山村的女人》擬將由中潤海天傳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搬上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