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告訴我們什么?
作者:李青松
作者:李青松
前 言
在海子逝世紀念日當天,我們選發了著名作家葦岸的《我認識的海子》一文,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今日,我們再次選發著名作家李青松的《海子告訴我們什么》《怎樣握住一顆眼淚》,從不同的作家記憶中去了解《北中國詩卷》推出的這位重要青年詩人——海子。
談論海子似乎是詩歌界的熱點或者一種時髦。我內心追求的是寧靜,與所謂的熱點和時髦總是保持著應有的距離。
2017年夏天,我與《北京文學》主編楊曉升等作家到某林區出差,一路甚是愉快。途中,楊曉升跟我說起他手上有篇來稿《海子年譜》,文中提到我當年在中國政法大學創辦詩社的事情。他建議我能否就詩社及與海子的交往寫篇東西,回憶一下當年的校園詩歌運動。我當時沒有表態——原因是詩歌已經離我遠去,我不想就詩歌的話題使自己陷入痛苦的境地。何況,有那么多人寫過關于海子的文章,我再觸碰這一話題就有蹭熱點趕時髦的嫌疑了。有些時候,清醒比理智還要重要。
然而,楊曉升的敬業精神在文學界是出了名的。要是被他盯上的選題,你有一千個借口、一萬個理由,也是逃不掉的。當然,我也要考慮過去的幾篇重要作品《遙遠的虎嘯》《秦嶺大熊貓》《茶油時代》《薇甘菊》等,都是在《北京文學》刊發的一些具體情況,便翻出當年的《星塵》和畢業紀念冊,開始了一篇《怎樣握住一顆眼淚》的寫作。雖然僅有5600字的稿子,但寫起來并不輕松。因為寫海子,涉及的不光是詩歌,還涉及青春、理想、愛情、宗教等許許多多話題。說句心里話,以我的功力其實是難以勝任這樣的寫作的。
事實上,在《怎樣握住一顆眼淚》一文中,我只是講了幾個故事,對海子為什么在只有25歲時結束自己的生命,并沒有發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在這里,不妨簡單說幾句吧。
也許,1989年的春天,海子的心里裝滿了問題,比如,孤獨、寂寞、疑惑、焦慮、愛情、悲傷、恐慌,等等。——那些問題都是他個人的問題,他自己一時無法解決了。當然,他也試圖慢慢放下那些問題,但終究還是沒有完全放下。過度的希望,自然就產生過度的失望,過度的失望,自然就產生過度的痛苦,而痛苦產生的是更大的痛苦。可是,即便諸多的希望都轟然倒塌,海子還有詩呀?這難道是詩的悲哀?——詩無力充當支撐海子活下去的柱子。在山海關,當那列火車轟然駛來的那一刻,詩,卻袖手旁觀,沒有拉一把海子。詩,更沒有大吼一聲奮力沖上去救海子的命。詩,只是木然地靜靜望著海子,見證了一個生命悲切切地遠去。然而,詩,卻使海子的名字成為傳奇。
海子,并非別無選擇。可他偏偏作了這樣的選擇。
在這里,我要說一句,你可以喜歡海子的詩,但不建議你學海子那樣對待生命的態度。詩是詩,詩人是詩人。否則,那不是海子的誤導,而是詩歌的罪過。誠然,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比生命的價值更高,但是生命的存在是一切價值存在的基礎。生命是一種尊嚴,也是一種責任,屬于自己、屬于家人、屬于朋友,也屬于社會。對美的追求,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人類社會個體生命共同的本質。無論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遇到什么問題,什么壓力,什么坎坷,什么挫折,我們都不應該放棄努力,更不應該毀掉自己的生命。不要隨隨便便地贊美生命的消亡。人,僅此一生,人生僅此一次。
固然,海子之死有許多原因,不是一下就能說清楚的。然而,無論如何,我無法理解的是,就算海子心里裝滿了問題,就算海子面對種種困惑和焦慮,也不至于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呀?勇氣是什么?勇氣就是優雅地面對問題面對壓力。難道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嗎?海子,憑借自己的才華,本該可以智慧并優雅地面對一切,卻出人意料地留下一個謎。
——海子,到底是缺少智慧?缺少勇氣?缺少優雅?還是缺少我們不該知曉的什么?抑或,對于海子來說,那樣的選擇本身就是優雅?就是崇高?就是圣潔?
不要拿海子之死與屈原之死去比較,因為那完全是兩回事,根本無法比較。如果硬要比較的話,屈原是不堪無邊無際的舉世昏醉,決意以身殉道,投水自沉于汨羅江。那是一種長歌當哭、壯志難酬的死,那是一種如果不能救助這個世界,至少可以拒絕這個世界的死。那么,海子的死——該是一種什么樣的死呢?
——我無法給出答案。
但,隱隱覺得,海子似乎不是為時代而死,不是為信仰而死,也不是為……而死。然而,海子的詩卻是一道光,照亮了人性的一些角落,讓我們溫暖,讓我們感動。
其實,我們今天討論他的死因已經沒有多少意義。一個詩人,他的詩能夠傳世,有那么幾首或者那么幾句能夠被無數人喜歡,這就足夠了。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我寧愿說海子是為詩歌而死。因為,他的名字和他的詩將永遠活著。
作者:李青松
來源:草原
https://mp.weixin.qq.com/s/J0Esh33PJpzOOBRhgAEi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