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容乃大 文壇伯樂
作者:沙凡
2020年9月10日,一場歡快的慶壽宴在徐州云龍湖畔的海螺村舉行。壽星是80歲的文學評論家袁慶南。前來賀壽的都是徐礦作家王景陶、趙玉銀、李其珠、楊剛良、余偉、李雪俠、杜長明、叢云嬌、孟憲玲,還有特邀的散文家、徐州作家協會副主席李繼玲等。專門從北京趕回徐州的沙凡向袁慶南獻上一個在北京定制的賀壽工藝瓷盤,精致美觀的瓷盤上印有袁慶南的照片和徐礦作家群的賀詞。精神矍鑠的袁慶南興奮地說:“十年前大家為我慶賀七十歲,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沒想到一晃十年就過來了,各位文友還那么熱情,謝謝大家!”袁慶南高興地與大家舉杯暢飲,釋放文學情懷、感謝眾位文友。文友們真誠而恭敬地向袁老師獻上一束束吐香綻蕊的鮮花,敬上一杯杯醇香悠遠的祝壽美酒,拍下一張張難忘瞬間的精美照片,談笑風生,其樂融融。
人們為什么對袁慶南如此的尊敬?因為袁慶南是徐礦文學界德高望重的 “文壇伯樂”。
袁慶南,江蘇江陰人,1941年出生。文學評論家,中國煤礦作家協會理事。原是江蘇礦專教師,后為《徐州礦工報》副刊部主任。他外有文質彬彬、溫文爾雅之風,內有睿智大度、通達節制之品。是一位不卑不亢、以文會友、周而不比的謙謙君子。
1958年他就讀于地處徐州賈汪的江蘇礦專礦山機電專業大專班。畢業后留校任教,教過水力學、流體力學、流體機械、采礦概論、采礦機械等課程。他在學生期間是校學生會的文娛部長,全校各次文藝晚會總策劃、總導演的是他;代表學校參加徐州市普通話朗誦比賽并獲獎的是他;全校氣勢磅礴的《黃河大合唱》的組織統籌及朗誦的是他;在話劇《年青一代》中扮演蕭繼業的是他;在校園專欄上繪制《毛主席去安源》畫像的是他;學校廣播站的采訪、寫稿、編輯、播音直到一般維修“一條龍全活兒”的還是他……有一天,校園里貼出海報:學生會舉辦《紅巖》故事報告會,主講人袁慶南。為了完成這個任務,袁慶南把自己關在宿舍里,一頁一頁仔細閱讀《紅巖》,體會情景、深刻理解、強化記憶、構思故事提綱。那一夜是怎么過來的,他也不知道。 第二天下午,學校禮堂坐滿充滿期待的老師和同學。袁慶南走上講臺開講:“長江、嘉陵江匯合處的山城,被濃去迷霧籠罩著。這個陰沉的早晨,把人們帶進了遠去的年代……”師生們的情緒被許云峰、江姐、小蘿卜頭等烈士在渣滓洞、白公館、中美合作所與敵人頑強斗爭的驚險的情節深受感染、激動不已。最后,袁慶南講到英雄們在白公館越獄成功,華子良帶領解放軍來到,魔窟在爆炸聲中毀滅時,高聲朗誦《紅巖》中最后一段話:“東方的地平線上,漸漸透出一派紅光,閃爍在碧綠的嘉陵江上,湛藍的天空,萬里無云,絢麗的朝霞,放射出萬道光芒。”禮堂里轟然爆發出長時間的掌聲。袁慶南那天晚飯也沒有吃就睡著了,睡得那樣踏實,那樣香甜。
1974年,袁慶南調徐州礦務局宣傳處負責全局職工文學創作工作,籌備召開了徐礦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全局職工文學創作工作會議,全局有近兩百名文學藝術骨干參加了會議,形成了徐礦作家群的雛形。1979年,袁慶南出任《徐州礦工報》副刊部主任,尊重煤礦工人的勞動、理解煤礦工人的價值、歌頌煤礦工人的高尚、展示煤礦工人的才華,力求多發精品稿件、獨家稿件,使副刊達到全國煤礦報界一流水平,先后被省記協和中煤記協評為先進副刊。中國作協與中國煤礦文聯聯合舉辦首屆中國煤礦文學烏金獎評選,袁慶南精心推薦了翟永剛的中篇小說《天寒地熱》、欒曉明的短篇小說《水往低處流》、黃志和的散文《放蘆葉船兒》、田圣德的散文《東山玫瑰紅》、劉欣的詩歌《奔流之歌》、張學文的曲藝作品《清心酒》、耿家強的小說《功臣》這7篇作品參加評選。結果滿堂紅,7篇作品全部獲獎!這樣驕人的成績,全國煤礦系統唯獨徐礦一家。
四十多年來,他本人創作發表的文學、文藝、文史、科普文學作品二百余萬字,編纂出版了《環境的奧秘》《火鳳凰》《情系軍魂》等文學著作6部。創作并發表的科普文學作品涉及煤礦、環保、科技、自然、生活、健康等多個領域,觀點獨到、史料豐實、新聞性強。他主編的全國第一本煤礦知識小品集《煤海探秘》被評為全國煤炭系統科普圖書二等獎。他的《茶是從外國傳入的嗎?》、《音樂指揮棒誕生在中國》《關于弘揚彭祖長壽文化的思考》等,都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他撰寫的《胡恩變與徐郡礦務(1一15)》和《徐州煤礦近代開采起始日考訂追記》,準確考證出1882年10月5日為徐州煤礦開采日。他這個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文史結論是對徐礦的一大貢獻。
袁慶南的文學建樹不僅如此,更為突出、更令人感動的成就是他為徐礦培養文學作者隊伍發揮了“伯樂”的重要作用。
徐礦雖然只是一個省屬煤礦企業,但現在有一支實力強勁的作家群,有中國作協會員7人,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17人,中國煤礦作家協會會員14人。幾十年來,徐礦作家群的成長軌跡中都有袁慶南傾注的心血。他發現和培養的徐礦作家有后來成為全國著名作家的周梅森,成為江蘇師范大學教授的趙明奇;屢獲全煤文學大獎的翟永剛、李其珠、欒曉明、劉欣;任徐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的耿家強、劉玉龍;獲得中國電視金鷹獎的電視導演鄭子,還有女作者李慶霞、吳亞旭等一批富有才華的文學作者,他們的處女作大多是經袁慶南之手在《徐州礦工報》副刊上發表的。作者來報社送稿改稿來不及返礦,他就帶回家吃飯暢談;作者與單位領導有矛盾,他去協調;作者與家庭有糾紛,他去排解;作者要調動工作,他幫助去聯系;作者需分配住房,他去找領導爭取,作者需要外出培訓,他去聯系安排;作者要出書,他就帶著作者去出版社修改稿件……
當時還在韓橋礦當工人的周梅森,帶著厚厚一疊小說原稿去見袁慶南。袁慶南一字不漏地仔細讀完,發現年輕的周梅森有很大的創作潛力,便和市文化局李瑞林先生專程趕到韓橋煤礦,白天黑夜地幫助周梅森分析題材,討論人物,花了十多天硬“看”著周梅森寫出并在《江蘇文藝》上發表了短篇小說《老書記的西鳳酒》,使其由此走上文壇。
當時還在龐莊礦當工人的翟永剛,正在寫一部長篇小說,但工作忙業余時間不夠用,心里很著急,跑到報社找袁慶南訴說。袁慶南比翟永剛還著急。但他知道僅憑己之力難以解決這個問題,硬是請局黨委副書記李松亭同志出面到礦上去協調,終于改善了翟永剛的創作環境,由礦上出資住進局招待所脫產搞創作。
以文筆辛辣著稱的李其珠,在1979年寫出短篇小說《他屈服了嗎》,描寫一位當年面對日本鬼子刺刀都昂頭挺胸絕不屈服的老礦工,卻因分房問題而被迫向房管科長下跪的故事。當時,有人認為這篇稿子有損于領導干部的形象不宜發表,袁慶南力排眾議,在總編姜啟華的支持下于《徐州礦工報》副刊發表,產生相當大的影響,那天的報紙人們爭相傳閱。
楊剛良是徐礦作家群的重要成員之一,長期以來一直得到袁慶南的培養指導。焦化廠在改制過程中發生罷工事件,楊剛良感觸良多,想以此為題材寫成小說,但究竟是現在就寫還是等自己退休之后再寫,有些猶豫。袁慶南熱情地鼓勵他抓住機遇直面現實。楊剛良終于寫出了中篇小說《白烏鴉》,發表之后好評如潮,產生很大的影響。袁慶南為他寫出了評論文章:“剛良有關國有企業改革改制題材小說貼近社會、融入生活、揭露矛盾、針砭時弊,從而引起讀者廣泛關注。剛良何以能以一腔真情去直面現實的呢?我以為是因為愛!已年近六旬的剛良,周身流淌著有情有義徐州人的血液,,有過農民、工人、職員、干部等的生活體驗,生活閱歷豐富,使他愛祖國、愛家鄉、愛企業、愛與之一起奮斗的職工。正如印度作家泰戈爾所說,愛能在平凡的事物里發現不平凡。因而剛良的小說具有人文關懷、社會理想,敬畏生命的不平凡呈現。”
徐礦文學評論家王景陶2018年出版文學評論集《探文思藝錄》。王景陶憑借自身的影響,完全可以在全國、全省請到知名度更高、影響力更大的權威人士為自己的著作賜序。然而,王景陶敬仰袁慶南的人品、學識、修養,感恩袁慶南多年對自己的扶持,佩服袁慶南在徐礦讀者作者中的影響。因而真誠邀請袁慶南為自己寫序。袁慶南在《探文思藝錄》的序言中寫道:“景陶之為人誠樸仁善,溫和敦厚,儒雅自謙,真君子也。景陶為文自出機杼,辭約旨永,知博理深,乃佳作也。景陶作評,夸而有節,摘瑕中的;景陶作論拆薪破理,精微朗暢。景陶實是腹有詩書,筆生妍花,文學評論自成一家,獨顯一家風骨,不愧為徐州文苑評論萬花中奇葩。”
2008年,沙凡出版了報告文學集《完美人生》,袁慶南在評論文章中寫到:“當下,報告文學作品以歌頌企業建設成就、宣傳勞模先進事跡為內容的偏多。而沙凡的報告文學作品視角很獨特,少有意識形態功利色彩,另辟蹊徑為讀者打開了一扇解讀礦工精神文化生活之窗,折射出企業文化發展的重要成果。沙凡的報告文學細節豐富生動,語言清新流暢、機智幽默,有較高的文化含量和思想價值,是真實的、藝術的、文學的報告。”
人們由衷地稱贊袁慶南是文壇伯樂+文學評論家,袁慶南謙虛地說:“要比起王景陶、趙玉銀等徐州煤礦文學評論家,我的評論著作要相對少得多。”徐礦文學作者們說:“您幾十年如一日為徐礦培養輔導了那么多文學作者,孜孜不倦地點撥他們、指導他們、鼓勵他們,在這過程中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精準的文學評論,你的文學評論不僅寫在紙上,還寫在徐礦作家的心靈上,你是當之無愧的文學評論家。”
荀子說:“先義后利者榮,先利后義者辱。”幾十年來,袁慶南為徐礦的文學、新聞、科普事業確實是做到大仁大義,各項榮譽也隨之而至。他不僅擔任中國煤礦文學創作研究會委員、煤炭部《當代礦工》編委、徐州市作協理事、徐州市雜文學會副會長、徐州市科普作協副會長、徐州市企業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徐礦臺屬聯誼會會長等20多個社會職務,還被選為徐州市人大代表、徐礦優秀共產黨員、江蘇省企業報和徐州市優秀新聞工作者。
徐礦文友們在袁慶南八十歲壽宴上約定,十年之后再為 “文壇伯樂”舉辦九十歲壽宴。袁慶南高興地說:“但愿如此!但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