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人安娟英
以生活絹絹之線編織詩情
——愛心詩人安娟英印象
作者:王謹
北京進入6月,天氣徒然燥熱起來。晚上不是閱讀的最佳時段。早起,當喘息的城市稍息,一切安靜下來。我推開窗戶,一股清涼的空氣跳躍進來,我大腦也清新了許多。這是最佳閱讀時間,我打開了江蘇詩人安娟英一月前贈送我的一本詩集,續讀起來。這本題為《鄉愁恰無愁》的詩集,小開本,偏薄,與安娟英這位江南女子一樣,娟秀,輕盈,但值得品讀。
我認識詩人安娟英時間不長,但她那種熱愛生活,為詩歌到處奔走的熱情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正是生活給予安娟英絹絹之線,使她以靈巧的思維,編織著她從心靈吟唱出的詩情。
不屑于與凡世間噪雜與污染為伍,去追求佛法中的清純境界,這是近些年不少女詩人在她們的作品中流露的詩情。安娟英的詩作也多有這方面的特點。
我第一次認識安娟英,是2019年11月在山西省五臺山舉行的一次文藝筆會上。她和同來的陜西女詩人王芳聞,都對五臺山筆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筆會后,我發現她們兩位都在詩微刊上發表了不少有關五臺山普化寺的詩作。安娟英在題為《普化寺有全世界最美的佛像》詩作中寫道:“跪下朝拜,心中的沖動浮躁,瞬間凈無”;“交岀一顆愚沌凡心,從此自在無爭,阿彌陀佛”。她在其他詩作諸如《菩提樹下》、《拈花一笑》等篇中,也多表達了“佛法超度塵世浮華的”詩意。當然,朝拜幾次,是否就“瞬間凈無”“超度塵世浮華”?那倒不一定,但至少表現了詩人追求心靈的純凈之愿望。
正是有這種追求心靈的純凈,使她的詩作充滿了人間大愛。她用愛的筆觸寫她的故鄉,寫延安,寫她思念的朋友,寫她深愛的茶……。安娟英是江蘇無錫人,她用不少的詩篇歌頌她的家鄉。她在一篇題為《包孕吳越》的詩文中寫道:
“越過千古吳越,
囚情如海。
若是可以填補你典籍空洞里一小點,
春秋的青銅馬喲,請回頭奮蹄踩上
我肩下三尺堅韌的背脊”。
詩人安娟英一直是個重友情帶資的義工編輯。近20年她從江蘇的大眾文化雜志社到現在的中國詩人雜志及多亇自媒體平臺上默默無聞的為無數的詩友編輯了無數的詩詞文章,同時也發現培養了不少的民間詩人,她是全國數千詩友微友心目中最尊愛的大姐,所以她也經常用較多的篇幅來寫她思念中的朋友詩友,在題為《我在想你,我的朋友》中寫道:
“我想在你憂郁眼神里,
窺探你所有隱忍的痛。
是否有玫瑰花凋零在了 ,
一個并不屬于你的季節?”
她寫對茶之愛。在題為《中國茶》的詩里,她賦予茶以非一般深深的情感:
“茶葉飄香的季節,
藏不住要對你說的話,
是相遇后的離愁。
是否前世緣今生未了?
今日你將這杯清茶端進我的心扉 ,
釋放馨香醞釀我意猶未盡的心思沉沉”。
有愛心就有仁慈。安娟英不僅將愛心注入詩情,也將愛心轉為援助弱者行動。她有個頭銜“四川省富順縣代寺鎮中心小學名譽校長”。我感到奇怪,無錫女子怎么到四川任名譽職務?原來有一段故事:2011年,她從成都的詩友口中得知,在四川富順縣代寺鎮有一所山村小學,孩子們的學習環境十分惡劣。由于偏僻貧困,有的孩子輟了學,連代課的老師也因學校付不出工資而相繼離去。這所山村小學即將消失或合并。想不到詩人間的一席相敘,促成安娟英決定立馬去這個地處涼山深處的小山村實地考察。當她勞頓的身影出現在這所村辦小學,看到的一切讓她震驚了。呈現在她眼前的是破舊合不攏的門,教室里缺桌少凳,學校連個簡單的食堂也沒有。當女詩人安娟英撫摸著孩子凍得紅紅的小手和單薄破舊的衣衫時,立在風中的她看著十八個由她從一百多個孩子中挑選出來的一張張有似病人的黃色的、青紫的、痛苦呆滯的小臉,頓時感受到了一股不可抗拒的責任...…她走訪這十八個孩子的的家庭,困難程度更讓她震驚。她決定向這些孩子伸出援手。她聯絡接手她創業辦起企業的女兒和女婿,立馬岀資為代寺鎮小學援建新校舍,還主動提出要為學校的困難學生提供每年6萬元左右的愛心免費營養餐。十年來她發動自家兩公司的員工及江蘇幾十位愛心人士,與住在深山遠離學校的六十多個特困家庭的留守兒童結對,提供免費愛心午餐。詩人安娟英的名字很快傳遍當地山區,她也被聘任為代寺鎮中心小學名譽校長。現在四川這所希望小學通過安娟英率領全家和社會愛心人士十年的助教和當地教育局的共同給力支持,現已成為了縣級的一流村小。
前不久,筆者曾看到一篇討論詩人和其詩是否應該有一種責任感的文章。我認為,應該是有的。其責任大抵包括兩方面,一是以詩篇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傳遞愛心;二是詩人如有能力,以行動傳遞社會的正能量。我想,安娟英大抵正是這種以詩作和行動傳遞正能量的詩人。她以她來之生活的絹絹之線編織著詩情,詮釋著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過的如何“詩意地棲居”的含義。
?。▽懹?021年6月8日,于北京。作者系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高級記者、作家。
王謹,筆名梅仁, 曾用名王金球,原籍湖北, 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獲碩士學位。長期工作在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歷任《人民日報》編輯、主任編輯、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中國新聞獎暨全國人大好新聞評選委員、作家網學術顧問、西北大學絲綢之路國際詩歌研究中心名譽顧問。
在30多年的新聞和文學生涯中,王謹在《人民日報》(包括海外版)發表新聞和文學作品500多萬字,數十篇作品獲全國性獎項。著有文學和新聞作品專集《家國情懷》、《與歲月對話》、《如歌歲月》、《大門打開之后》、《西行紀聞》、《南國寫真》、《歲月詩行——王謹詩書畫欣賞》及論集《新聞談片》等。
王謹的詩以非虛構紀事詩為主,不矯揉造作,是對生活發自內心的本真吟唱。)
安娟英,筆名梁溪、安靜,《中國詩人》主編,《詩路》常務主編,西北大學絲綢之路國際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絲綢之路國際詩人聯合會副主席,世界華語詩歌春晚副總策劃,作家報詩詞主編。出版詩集、長篇小說《舊日》等八部。在海內外報刊發表詩作近千首,并多次獲獎。2019年榮獲俄羅斯作家協會普希金詩歌獎章。中國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