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美的生命終止,她已經永生”
——追憶伊蕾大姐海興尋根之旅
作者:李樹勤
題記:“毫無疑問,伊蕾是當下詩壇一位具有特殊影響力的詩人,她的女性詩歌寫作,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拉開了一個階段女性主義文學寫作的序幕。作為一個充滿愛心和行動的詩人,她的逝世,還給我們如何傳遞愛與友誼,為每一個生命帶來溫暖和慰藉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詩人伊蕾將會永遠活在她的朋友和詩人們的心中,我相信,她的詩能穿越時間和死亡的地帶,繼續找到她的讀者和無數的知音。”——吉狄馬加
三年了,一直想寫這篇文章,卻總怕辭不達意,在兼憶起往事時心中絲絲陣痛,讓我提筆又放下。值此伊蕾大姐仙逝三周年之際,回想起詩人羅廣才老師的一句話“那次伊蕾大姐來海興就是來道別的”,往事不禁涌上心頭。由此 ,“生命這樣短/短得像一柄劍/與其茍活,不如勇敢的寒光一閃”的伊蕾大姐再一次在我腦海里復活。
2017年4月份,伊蕾大姐來海興前,孟建華老師就和我聊起伊蕾大姐想到當年下鄉的前王文村來看看的愿望,感受一下當年知青生活,會會當年的老朋友。房東劉振榮等人聽說后非常高興,又聽說文聯幫忙接待更是十分激動。當時我負責接待伊蕾大姐的工作。接下來的幾天我與孟老師到小山鄉前王文村對當年的知青點、大隊部、學校等地多次走訪,與劉振榮、韓金枝、韓榮才、劉福章等大姐的好友進行接洽。期間,何香久老師也多次電話聯系,交待伊蕾大姐來海興事宜并囑咐做好接待工作。
5月8日,我們與伊蕾大姐初次在劉振榮家見面,大姐爽朗健談,真摯坦誠。與我們寒暄交談間,贈給我們她簽名的《伊蕾詩選》,并贈給振榮大哥一幅自己畫的油畫作品作紀念。“當年的知青孫桂珍回來了”消息一剎傳遍全村,當年與她同住一室的閨蜜拉著她的手激動得語無倫次,振榮大哥的女兒也從外村趕來見見當年的“桂珍大姑”。村里的老人也津津有味地回憶起桂珍當年的往事。1969年,時年17歲的孫桂珍坐馬車到了其插隊的前王文大隊。在村民眼里,伊蕾大姐“長得很大氣,像20多歲的樣子,不管干什么活都想爭第一”。農忙之余與村民交流寫作、讀詩看報,還辦起了油印小報,創辦了哲學學校,學習毛主席的《矛盾論》《實踐論》,省里電視臺還前來采訪,她們知青點被評為省里的知識青年先進單位。由于勤奮好學,大姐當年成為海興縣委宣傳通訊班的一名通訊員,寫的通訊報道曾在海興縣電臺播放過。伊蕾大姐在海興縣前王文村插隊兩年零八個月,后考入鐵道兵任廣播員,入北大魯迅班學習,后回天津進工廠及任《天津文學》的詩歌編輯,在此期間,伊蕾大姐進入創作盛期,后來遠赴俄羅斯,回國后在京津兩地生活。
伊蕾大姐將每一種生活狀態都活出了率真、自我的詩心天性,套用大姐的愛說的一句話就是:“詩人的天職是還鄉”。談話間,何香久老師也從石家莊趕來與伊蕾大姐會面,談及當年他們在北京學習以及沖浪詩社的往事,不免多生感慨。當時我提議大姐、何主席與大家一塊合影留念。
5月9日,我、孟老師與胡月敏陪同大姐到小山游覽。在漢井邊的果園里,大姐興致勃勃的給我們示范鋤地及農具的應用。大姐津津樂道地談起海興悠久的歷史文化、秀美的田園風光,稱贊這是一片令人向往的“凈土”,伊蕾大姐笑稱這么多年她不停地在折騰,五年換一個住處,近幾年每年出國旅行幾次,已經行走了60多個國家,她真希望將她北京的伊蕾家工作室和宋莊朋友的工作室一起搬遷到海興。并說她從冰島回來后將與大家一起籌劃這件事情。可惜啊,后來,我們迎來的不是大姐,而是大姐在冰島去世的噩耗。
在小山山腳下吃完午飯,我們回到王文村,振榮全家正忙活著給伊蕾大姐晚上做餃子。吃飯間隙,伊蕾大姐跟我們談了她在原蘇聯及俄羅斯從商的經歷,與蘇聯畫家特卡喬夫兄弟、法明和索羅明等畫家的友誼,到鄉間別墅探望這些原蘇聯功勛畫家,索羅明在他的畫室為大姐畫肖像的故事。大姐談到她收藏特卡喬夫兄弟、法明、梅爾尼科夫、科爾熱夫等大師作品500余幅。伊蕾大姐在原蘇聯破產前夕成就了她一生最大的一筆藝術品收藏,成為藝術品收藏史上的一個傳奇。談到了她在北京的現狀,包括京津冀詩歌聯盟、《天津詩人》、以及曾在天津創辦的“卡秋莎美術館”。大姐知道我也喜歡油畫,囑咐有機會一定去看看她的“卡秋莎美術館”,到天津看看天津作協、魯藜研究會和《天津詩人》的羅廣才、朵漁等朋友,還提到北京的好朋友阿琪阿鈺、馮路敏等人,并對海興文聯的《山海風》文學期刊提出發展建議。第二天我們陪同伊蕾大姐到建華老師家中看他的收藏的古籍善本和海興歷史文脈的有關文物資料,大姐還專程到現仍在海興居住天津知青劉文敏家中拜訪,劉文敏、王常輝夫婦對伊蕾大姐萬分熱情,共同回憶下鄉往事,中午邀請我們吃了中餐。飯后我與李金良、趙憲軍二位老兄驅車一起送大姐回天津。在天津位于水上公園附近的伊蕾大姐妹妹的家中,大姐熱情地招待我們,并給我推介了國內外文學期刊中的優秀刊物,其中有《天津詩人》和《漢詩界》等。因為我喜歡油畫,比較深刻地記住了趙友萍老師等給大姐畫的油畫肖像,大姐還計劃請她的設計專家團隊給海興的《山海風》刊物搞一個整體升級,在推介刊物的時候,大姐又讓我記下了《天津詩人》總編羅廣才老師的聯系電話,稱這是她在天津最好的朋友,有事隨時和他聯系就行。伊蕾大姐熱情地介紹了家中收藏的油畫作品,并在二樓的收藏室將她收藏的原蘇聯油畫珍品一幅幅搬下來讓我們仔細欣賞。我們看到大姐辛苦搬運油畫都感到過意不去,大姐稱這些是他收藏的一部分,有機會帶我們看看北京宋莊的藏品,因時間將晚我們謝絕了伊蕾大姐的挽留,大姐一直將我們送到小區門口。
2018年7月13日下午4時許,一則消息傳出:著名詩人伊蕾在冰島旅游期間,因心臟病突發去世。聽到消息我們很震驚,不相信那個身體健康、知行合一、性格爽朗伊蕾大姐已離我們遠去,到現在我們也寧愿相信大姐又去周游世界去了。我和孟老師反復向大姐身邊的朋友求證消息的準確性,后來在羅廣才總編的口中得以確認。2018年8月1日上午10時,伊蕾大姐遺體告別儀式在天津市第一殯儀館舉行。海興文聯全體、當年的房東劉振榮、劉福章以及伊蕾大姐的親屬、生前好友約200余人參加了“著名詩人伊蕾遺體告別儀式”,建華老師作挽聯“伊人來兮渤海涌濤迎墨客,驕子去也騮山泣雨祭詩魂”祭奠尊敬的詩人伊蕾大姐。
文壇巨擘山河哀,一世清蓮留荷香。詩人滄州逍遙在伊蕾大姐去世三周年之際賦詩云:
人間何處覓詩痕,應在騮山云外村。
牧馬草洼凝白露,撫琴茅店向黃昏。
情多影只心無系,墨老辭新夢有根。
愛惜一方干凈土,為君安放自由魂。
“當美的生命終止,她已經永生”(伊蕾語)。海興人民永遠懷念從海興走出去的詩人伊蕾大姐,永遠紀念性格坦率、人品真誠、意念純潔的“知識青年”孫桂珍;海興人民永遠忘不了這位在海興這片土地上揮灑過青春的優秀兒女。孫桂珍(伊蕾)這一名字,將永遠鐫刻在海興的知青史志上,鐫刻在中國當代詩歌史冊中。


1969年,時年17歲的孫桂珍

知識青年下鄉登記表中的孫桂珍

伊蕾大姐和劉振榮的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