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歌漫話
作者:牛銀萬(九原區政協)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在其流域,孕育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爬山歌就是其中之一。
爬山歌是內蒙西部地區的民歌藝術,巍巍大青山,沃野大河套,漫漫土默川,壯闊鄂爾多斯都是它的故鄉,它在包頭市郊、固陽縣、土右旗、土左旗、武川縣、托縣、清水河縣、涼城縣、和林縣、卓資縣、達茂旗、前旗、中旗、后旗、五原縣、臨河、杭錦后旗、達旗、杭錦旗、準格爾旗等廣大農牧區廣泛流行。
爬山歌又稱爬山調、山曲、山曲兒、曲曲兒、曲兒,它樸實無華,天籟自鳴,平中見奇,真切感人,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泥土芬芳。
爬山歌是內蒙西部社會的一面鏡子,是這片土地上勞動人民生活的縮影,是他們偉大而質樸的藝術創造。
爬山歌起源于何時,已難以考證。
有一首爬山歌這樣唱道:“朝朝唱,代代唱,也不知道唱死多少個老和尚。”由此看出,它產生的年代已非常久遠。
古代稱民歌為“風”,民歌的流傳也確實如風,飄忽不定,正如這句“山曲兒也像一股風,來無影去無蹤”的唱詞一樣,很多情況是即興,唱完便罷,不留痕跡。
爬山歌涉及的內容極廣,人間百態、風土人情、山川草木、鳥獸蟲魚,天文氣象……無不納入其中,有攬長工歌,有放牛放羊歌,有拉駱駝歌,有趕牛車歌,有佃戶歌,有扳船漢歌,有光棍漢歌,有寡婦歌,有童養媳歌,有罵媒歌,有逃婚歌……還有歌頌黨、歌頌毛主席、歌頌八路軍、歌頌解放軍、歡慶翻身、贊美婚姻自主的歌,還有初戀、熱戀、會見、別離、相思、嘹望、探望、團聚的歌……
爬山歌繼承了《詩經》傳統民歌的賦、比、興表現手法,并在此基礎上慢慢發展。
賦就是直言其事,直抒胸懷,如:前三天問見你后四天走,小手手按不住小心心抖。你看我來我看你,難說難道難分離。走一道圪梁過一道壩,你忘了妹妹臉巴巴要記住話……
比,就是比喻。取二物相似和共同點,以此物比彼物,如:共產黨好比萬年燈,照到哪里哪里紅。
興,就是起興。借此事物引起對彼事物的聯想,見景生情。如:南來的大雁一溜溜擺,解放軍來了心花開。
除了以上表現手法,爬山調還有以下特點。
它每唱兩句停頓,形成二行一段的形式,每句的字數不定,有六七個字的,如:該咋了,咋活嘞,心上就像貓挖嘞。有十幾個字的,如:馬鞭鞭一繞上了馬,雙手手揪住哥哥的馬尾巴。它節拍、音韻參差不齊,錯落有致,鏗鏘悅耳,這種規整又自由的詩體,歌手運用得很自如,他們揚長避短,從規則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完美,使之形成獨特的風格。
爬山歌以短見長,體小容量大,有時在短短的兩行中,常常能表達出復雜的心理和情感,勾畫出鮮活的人物形象,展露出動人的神態。
爬山歌盡管自由散漫,但有流暢回旋的韻律美,因歌賦聲,以聲傳情,在起伏和跌宕多姿的詠唱中,使內容得到完美的體現。如:小妹妹/唱的/銅鐘鐘/音,順風風/刮上/專叫/哥哥聽;落了/一層/白雪/踩狐蹄,你叫/妹妹/刻骨挖髓/咋想你?這兩首歌音和聽、蹄和你都押韻,朗朗上口。有時即使不押韻,結尾用上虛字也韻味十足,如:貨子跟前扯梭嘞,一丈一丈地想你嘞。歌上下并無關聯,只是借韻便于歌唱而已。
爬山歌的曲調很多,有一百多種,有高亢激越的,有委婉柔和的,有歡快明朗的,有深沉哀怨的,有奔放熱烈的,有纏綿凄測的……曲調隨著地域和歌唱的內容與情緒而不同。如土默川調比較柔和,河套調比較輕快,鄂爾多斯調比較婉轉,大青山調比較奔放……
爬山歌在歌唱時離不開像“嗨、呀、兒、那個、親親、哎嗨、吆嗬”等襯字襯句,它們能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使所要表現的形象更鮮明,感情更豐富,還可彌補歌詞的不足,增強節奏感,曲式結構進一步趨于完美,如五月天(那個)山丹花(哥哥)(哎)蒙生生雨(呀)淋,眼里頭(那個)看見(哥哥)(哎)心(上那)里頭親。
爬山調雙聲迭韻用的很多,雙聲迭韻可以加強語勢,使聲調更加突出、親切,如:清風風刮不動碎游游沙,盼哥哥盼不來我該咋?有的集中到上句或下句,如:綠皮皮小瓜瓜脆錚錚甜,唱二人結下解不開的緣。
爬山歌與信天游基本上是一種類型的民歌體,都是兩句一節,每節轉韻和字數不拘的形式,都采用比興疊字重音、蟬聯等藝術手法,語言都明白如話流暢如水,粗獷而又清新。二者也有不同點,如信天游大都有韻,形式更加自由;爬山歌對雙聲疊韻的連綿詞用得更為廣泛普遍,句式結構也較為復雜多樣;爬山歌里的句子,結尾運用”嗨、呀、啦”等之類的詞比較多,而在信天游中則不多見。
爬山歌與二人臺有著密切的聯系。二人臺的很多劇目,是在民歌的基礎上改編的,基本上是兩句一段,每段五到七字不等,這其中就有爬山歌改編的,有些劇目則干脆直接來自爬山歌,可見爬山歌在二人臺的發展中,具有較大的影響。
爬山歌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已深深扎根在內蒙的西部大地,扎根在勞動人民的心中,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挖掘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使它發揚光大,才能使它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