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什么來謝謝你
作者:王軍
當家鄉的情懷帶著夢中的向往在異地燃起拼搏奮斗的熱情時,那不老的鄉音總在熱目關切的期望中縈繞著遠處而來的沸騰。
那是一個暖冬的上午,我正在一篇報道前沉思著家鄉那塊紅色的土壤孕育的紅色故事,感慨那塊山區的土地在幾代人扶貧攻堅的艱辛中而醞釀出青山綠水的覆地變化。突然,手機響了,那是熟悉的鄉情言語,也是小時家鄉淘米水釀出的聲音。電話是信陽市一家報刊的社長打來的,他還是當地有名的廣播電視臺臺長。他姓蔣,名文俊。聞名知人,他一定是一個才華橫溢之人,也是一個家國情懷之人,更是一個業內有素之人。生命中,應該認識他,也應感激他,學習他。
他說他辦的報紙是當地官方主流媒體,更是國家批準的C字頭報刊,并說我的散文情感真摯,筆觸細膩,想系列推出我的作品。
他熱情的話語,關切的心音,讓我看到了家鄉人的一種無私的厚愛,一種素未平生的真情,一種博大胸懷的給予。也看到了積極向上的精神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給人帶來的一場相識,一種信任,一份快樂。
我沒有因為那是當地的報刊而不以為意,也沒有因為身在京城而小覷他人。相反,我的心里卻有了一種忐忑不安的心情,并感羞愧。我哪有那樣的才能和水平,那樣的文筆和思路,頂多是愛寫寫而已。心里反而擔心起文章來,害怕自己文不對題,內容空乏,言之無物,既沒有什么讀頭兒,又談不上什么美文,讓人看了受不到啟發,也沒有什么值得學習借鑒的東西。而平時寫的,那些多是生活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所感受而成的文字,卻讓他們如此的關切,如此的喜愛。原來,家鄉的情節都在各自的心里擁有像月亮一樣的歌謠啊。在此,承蒙厚愛了,還有那些日夜操勞辛勤付出的鄉親們。
于是,我默默地走在異鄉的土地上,思著家鄉的山水。我拿什么來感激你呢?是春天里的雨,還是夏日里的風?是沙漠里的水,還是烈日中的云?這些虛無的東西,我沒有,卻也難表此時的心意,此時的情愫。我想用一口未改的鄉音、一份不泯的鄉情去報答家鄉的恩情;也想用一身紅色的基因、一生不變的豪情來更加勉勵自己。我想把大山的情懷,做成攀登的梯子;也想把自己育成一個美麗的花朵,送上一片片敬意。
為此,我將不懈的努力為家鄉謁誠服務,也想用那份吃苦的勁頭兒為鄉土添光揭彩。我知道,你每一束目光,都是我前進的方向;你每一句問候,都能讓我熱淚盈眶。
有時,我像迷茫在十字路口上,卻遇上了一個非凡的智者;有時,我又像處在連陰天的雨中,卻在路上碰上了一把撐來的雨傘。
那傘像鄉音飄落的種子,扎進了心底,溫暖了心窩;那傘像故鄉的月亮,撐開了漆黑的夜晚,激勵了那個年少離家的熱血青年。
為此,我感謝,因為你深情的舉動。我不忘,因為心存鄉情一縷。我努力,因為老區人遞來了一份濃濃的愛意……
附:
信陽廣播電視報編者按:信陽,一方紅色的熱土,一代又一代的信陽人,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水滴石穿的韌勁,奔騰不息的力量,揚名于神州大地。王軍,一位70年出生的當代軍人,生于大別山革命老區信陽新縣,國家高級檢察官。“每當提及家鄉,我總是一往情深地抬起頭眨著望眼欲穿的眼睛,思著家鄉的山、河里的水,念著遠去的親人,想起房前屋后那股炊煙裊裊中飄來的陣陣菜香。”王軍以細膩的筆觸、真摯的情感訴說著對家鄉最深的眷戀和不變的情懷。本報將從本期開始推出王軍系列散文作品,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