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一寺一古道
——北京門頭溝印象
作者:丘樹宏
12月13日,在北京出席中國作家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此前已經參加過第八、第九次大會,人生能有這樣的機會,確實十分幸運和幸福!
因為新冠疫情反復,會議的防疫工作十分嚴格,實行百分之百的閉環管理。會議期間,我又收到了22日要出席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第八屆理事大會的通知,這樣17日作家大會閉幕后,我還要在北京多逗留幾天時間。
閉環管理了整整一周,該出去透透氣了。
去哪里好呢?北京著名作家、文化活動家黃殿琴老師十分熱情,主動邀請我去她擔任政協委員的門頭溝去看看。這正合我意,北京不知來了多少遍,城里的大景點已經十分熟悉了,門頭溝倒沒有去過。作為首都的北京,有這么一個接地氣的名字,真的是很有些特別的吸引力的。
門頭溝區隸屬北京市,地處北京西部山區,是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和優良革命傳統的老區。早在一萬年以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東胡林人”就在此繁衍生息。它的名字的來歷是這樣的:門頭溝位于京西古道,老北京有一條繁忙的山路,是駱駝、馬匹拉煤運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山路石道上來來回回,久而久之形成的古道。京城到西部山區的這條古道就是京西古道。在這條古道的中段,門頭溝路的西盡頭,有一個叫圈門的地方,圈門為頭兒向西到峰口庵是一條13華里長的溝谷。圈門其實更像一座風雨橋(過街樓)。京西古道自西向東穿過了過街樓的“券洞”就算進入了通往北京的大路,所以人們就把這稱為門頭溝之門,門頭溝的名字便由此而來。
門頭溝距離北京并不太遠,只有一個小時的車程。這是臨近冬至的12月18號,天氣自然比較冷。雖然是從城里往農村效區走,一路上不管是路兩旁還是山坡,樹林都是光禿禿的,只有偶爾出現的雪松或者柏樹,還透著一些兒綠意。這對于來自珠三角的我來說,北方冬天的這種景致,無論如何都只能是一種蕭條的感覺,好在路邊的河水只是兩邊的岸沿結了一些冰,河水還是在潺潺地流淌著,給大地增添了十分難得的生氣和活力。
汽車在王平鎮的“王平古道”的韭園村停了下來。接待我們的,一個是黃殿琴老師在會議期間介紹過的區委統戰部的常務副部長馬占軍,他是軍人出身,卻喜歡文學,寫了不少作品,最近創作的歌詞《紫氣東來門頭溝》很不錯,風格古典而現代。另一個是村干部。兩人都十分熱情,加上端上來熱騰騰的茶水,讓我們一下子就從心里溫暖了起來。
但是,在討論參觀什么的時候,他們卻爭論起來了。馬部長按照我之前的想法主張我直接去參觀馬致遠故居,村干部卻堅持要參觀村里利用防空洞改造的景點,并說馬致遠故居只是個破屋,看不看也罷。這句話讓我的心咯噔地疼了一下。最后商定,村干部帶我們先參觀京西古道展覽館和防空洞景點,馬致遠故居就由我們自己去了。
京西古道展覽館還是不錯的,特色很濃。防空洞景點就確實泛善可陳了。因為沒有人帶路,我們在村找了好一陣才在日落坡小村找到馬致遠故居。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小院子,確實顯得比較破落,據說是元代的。門前有“小橋流水”,可能因為是冬天的緣故,也缺乏生動。故居前和小院子各有一個馬致遠的雕像,真的有一種“斷腸人在天涯"的感覺。最讓我哭笑不得的是,門口收費處,用來攔住游客的居然是一支彎彎曲曲的長木棒!這時候我這才理解村干部的勸阻,怪不得他勸我們不要來參觀這個故居!
之后,我們參觀了京西古道的兩段小路。與我在云南些地方參觀過的茶馬古道一樣,這里的古道同樣讓我十分震撼,尤其是那些讓馬蹄踏出的一個個深深的石臼和印痕,我們的雙腳一踩上去,就好像在和千百年的歷史和故事在對話呢。
作為一個村,能夠利用這里的山山水,利用這里的人之歷史,營造出一個3A旅游景點,應該說已經很讓人感動了。看得出這個村的村容村貌也建設管理得很不錯,老百姓的日子是豐裕的、幸福的。
但是,我總覺得,這么獨特的自然山水,這么豐厚的人文歷史,本應該做得更好一些才對。應該站在門頭溝區的高度,由區里統籌來做,做成區級的文旅項目。也許,在北京,在門頭溝這些地方,自然和人文資源太多太多了?
門頭溝區是集自然風光、文物古跡、古老民風為一體的經濟發展區。境內峰巒疊嶂,以區內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為依托,門頭溝的主要景點簡稱為:三山(靈山、百花山、妙峰山)兩寺(潭柘、戒臺)一河(永定河)一湖(珍珠湖)。
在門頭溝走了大半天,看到門頭溝的形象廣告是“綠水青山門頭溝”,相對于北京這個地區來講,這樣表述和宣傳是對的,然而我總覺得缺少點什么。是的!是缺少了門頭溝最核心的靈魂。如果在前面加一句“京西古道永定河”,應該會好許多?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永定河,北京的母親河”。
“京西古道,北京的歷史臍帶”。
雖然對于門頭溝的景點一直有“三山兩寺一河一湖”之說,但我還是覺得采用“一河一寺一古道”的概念更集中突出一些。這,就是我對門頭溝最深刻的印象。
當然,馬致遠也應該引起門頭溝的重視,應該好好發掘和利用這個特別的歷史人物資源。至于人們在懷疑他是不是真正的門頭溝人,就由他們爭論去好了。
2021.12.23北京-珠海機上
門頭溝二題
作者:丘樹宏
1、京西古道
千百年
駝鈴陣陣
人影婆娑
烽火燃燒過
茶馬橐橐過
香煙裊娜過
今天,我
吹著口哨走過
深深淺淺的石臼
訴說著千百年的故事
深深淺淺的腳步
對話著千百年的傳說
我聽見我的聲音
與潭柘寺的鐘聲一起唱和
我看見我的身影
與馬致遠一起倒映在永定河
在這個寒冷的舊子里
我沐浴著金色的陽光
融進了一首名叫門頭溝的
溫暖如春的歌...
2021.12.19早于北京首都賓館
2、冬訪馬致遠故居
裹挾著北京城,
一周積蓄的熱情,
我們來到了京西古道,
來到了西落坡村。
“那個小小的破房,
有什么好參觀!”
當地村民的好言相勸,
讓我好一陣兒心疼!
小橋好小,
流水依然,
枯藤隱約,
老樹森森,
昏鴉不見,
冬陽暖暖,
那一個斷腸人,
站成了雕件。
一根長長的木欄桿,
攔著一個古樸的小院,
不知道我們帶著熱氣的腳步,
是不是打破了它孤傲的清冷......
2021.12.19于北京首都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