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被誤會了,他不是憤青
作者:何蘇婕
這篇文章按道理寫的晚了,發表的更是晚了,因為,距離魯迅先生的誕辰紀念有了些時日。而之所以不顧時間節點發出來,只是因為實在看不下去了,我擔心我敬愛崇拜的魯迅先生如若知道后人對他的語錄竟然有如此的偏見,如此不知所謂的進行利用,以至于濫用,他一定會遺憾不已。
魯迅先生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經典永流傳,他的語句何時被提起都不為過。他被評價為:“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而魯迅先生的硬骨頭,竟被一些人當成了憤青,以為魯迅先生的一身傲骨是不顧一切的文字襲擊。我說,你讀書很好,可不可以也思考一下?
魯迅先生再次被重新廣泛提起的熱度,應是兩年前武漢疫情時,大家對當時現實的不滿借由魯迅先生的語句發泄了出來,當時,我也是其中一位。對于現如今的一些社會現象,我們也可以仍舊用一句“從來如此,便對嗎?”(摘自《狂人日記》)。
后來,一有人對社會有所不滿,便想上演“官逼民反”一幕,他們積極地上演著民粹主義的種種,他們極端的認為“當官的沒有一個好的”,他們無視他們所在的地方給予他們的所有,只覺得那一切都是理所應當,不停挑著別人的毛病,他們就好似陳勝吳廣附體一般,帶著對魯迅先生片面的理解和只字片語的知曉,揮舞著旗幟,吶喊。對于這樣的人,現代有一種稱呼:憤青。
看了那么多匪夷所思的語錄運用,我就沉浸于思考,難道我一直崇敬的魯迅先生只是一個天天喊革命的憤青嗎?帶著迷惑,我翻開了《魯迅雜文精選》,可能是上天為了給我解惑,書頁第一下就停留在了《隨感錄六十二 恨恨而死》。
為了避免沒有讀過此篇的網友會認為我斷章取義,再加上也懶得去讀全文,我就將此頁拍下來。
魯迅先生此篇提到了“天道寧論”、“改造自己”、“遮蓋”等等詞語,僅僅一篇文章,就打消了我最近所有的疑慮。他說:“我們跟不要借了‘天下無公理,無人道’這些話,遮蓋自暴自棄的行為,自稱‘恨人’。”對,那會兒的憤青叫恨人,我倒覺得憤青很給面子了。按照現代的常用語句就是:想要改變世界,先改變你自己。對于那些所謂的不公,有沒有按照你借用的魯迅先生的意思反省過自己?
所以,有一些人,你們該清醒的意識到,魯迅先生不曾有過悟空那樣的不知天高地厚,他的偉大不單單在于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也在于他的深刻而清醒,他的客觀不盲從,甚至,通俗一點來說:他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
你口口聲聲說別人都是魯迅筆下的奴,你卻不知,他們才是魯迅真正欣賞的人,他們抱有對社會的美好期待,改變自己,反省自己,過程雖然抽筋剝皮,但他們為了自己的最初的理想正在勇敢的前行。最后,改造世界的,是世界公認的強者。
所以,魯迅先生從未是民粹主義的一員,他的尖銳不是誰都可以模仿的來。不然,魯迅就沒這么珍貴了。
沈從文先生曾評價魯迅先生:看透壞,不學壞。
所以,奉勸各位憤青,沒有魯迅先生的道行,沒有徹底參透出他的文章,就不要斷章取義,黑化了他老人家了,因為,一不小心,你就會成為他筆下的壞,那便是走火入魔了!
換言之,別什么就說是魯迅的意思,因為,他本身沒你說的那個意思。
愿你做一只狐貍,而不是刺猬,不然 魯迅先生覺得你愛莫能助了,倒是真的。
作者:何蘇婕
來源:笑笑家空空如姐
https://mp.weixin.qq.com/s/XFTvtpbwYvU6wlnh7O8AX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