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子街?婚禮記趣四章
作者:趙安華
① 壓床
坡子街——大眾寫作,大眾閱讀,大眾推廣。截至昨天,已有76356人關注。請加入我們,你的人生從此將與眾不同。如果你想投稿,請閱讀→坡子街投稿須知(點擊藍字閱讀)
中國人對婚姻大事的重視,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相通的,尤其對婚禮的舉辦皆會隆重又熱烈。各地婚禮風俗和形式雖有不同,但敬天敬地敬爹娘,祝福新人白頭偕老、多子多福的主題是始終不變的。我兒時在蘇北里下河地區生活,所見到水鄉人舉辦婚禮的那些道道和“關目山”別具特色,這和那里的水韻悠悠的文化傳統息息相關。雖然過去了這么多年,如今回憶起來,仍覺得余味無窮。
所謂壓床,就是新婚前一夜,由新郎官和一個青澀的“童男子”,在新房里的新床上同睡一宿,壓一壓床,為第二天新娘的到來預熱一下。請“童男子”來壓床,無非是想要討個“喜”頭,將來能生個跟壓床者一樣聰明可愛的男孩子。
在蘇北里下河一帶,結婚所用的新房講究很多。往往是用這個家庭的上上房來給孩子們做結婚新房,即便這間房子原來是由父母住著,兒子結婚時也會讓出來。不管這間房子是新是舊,只要用來作為新房,都會裝飾得煥然一新。新房裝飾好后,一般先點一把柴火,點上6枚炮仗,兩掛小鞭,老人們說這是為了去去邪氣。在我小時候的印象里,不管是誰家,即使家里再窮,新房里作為新婚用的新床等所有家具及其用品必須全部是新的。尤其是作為結婚用的新床必須新做,做床的木材基本是自己家里長的上等樹木,如果那家的孩子要結婚,家里早就把樹伐下來,讓它慢慢干透,再請鄉間的那些老木匠到家里來,由主人看著做。我曾討教過一位老人,他告訴我做新床不能馬虎,每個榫卯要嚴絲合縫,“直絲直榴”,絲毫不能偏差。為什么對新床這樣的在乎,老人們告訴我,萬事在于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新人睡的床,首先木材要選得對,桑樹、榆樹雖結實,但桑音同“傷”、榆音同“愚”,所以不能用來做床。如果榫卯做不好,歪了、斜了,可想而知,肯定是不吉利。床板要結實,寓意就更深刻了,床板硬,身板硬,生出來的下一代更健康。
兒時的我,人長得清秀、靈氣,看起來就聰明,被鄉里鄉親們看好,所以壓床的活干得不少。十里八村的,誰家要是娶媳婦,我定能派上用場。要是碰上那些好日子,我便成了小忙人。壓床其實是個美差事,只要在新床上打幾個滾,再和新郎官在他們的新床睡上一晚,我可賺一個紅包,怎么也能拿到幾塊錢。辦喜事的人家一般不把六、八這樣的數字給別人,說這樣“順”“發”出去不好。一般新床上會放四條新被子,縫被子的線都是紅色的,疊得四四方方,表示事事如意的意思,富有的人家也有放六條、八條的,表示六六大順,八就不用多說了;床上會撒些紅棗、花生和糖果等,紅棗、花生就是早生貴子的意思;糖果,無用多贅就是甜甜蜜蜜了。每每去壓床,我就把自己洗得干干凈凈,穿上我最新的衣服。開始媽媽老是叮囑我,人家床上的棗子、花生、糖果什么的都不能吃,也不能拿走,你只把紅包帶走就行。
壓床時,新郎官睡東側床頭靠墻的一頭,說那是上首,我這壓床的睡另一頭,紅包一般放在繡有鴛鴦戲水的枕頭底下,也有放在明眼處的。新房的布置也很有說道,床是靠房子的東北側放置,東墻挨床的地方放低柜,順延放高的衣櫥,意為節節高。婚房南側靠窗下會放一張長方桌,桌子是新娘的梳妝臺,放滿各種日用品,靠西南側的墻角還擺放一只紅色木架,放洗臉盆。馬桶一般放在新房的西北角床頭邊。在床鋪的踏板右側還會放置一口大木盆,主要用處是孩子出生后用它洗人生的第一把澡。這口木盆材料都是上好的木材,用銅箍扎上,刷上桐油,這是用水鄉人做木船的工藝做的,它的意義非凡,將來要伴隨“寶寶”很長時間,會成為家里的傳家寶。
壓床的“童男子”早晨起床還有一個重要的“喊好”環節,主家一早會給你端上一碗“炒米棗茶”,讓你坐在床上吃,卻故意不給筷子,你得要大聲喊著“筷子、筷子”,諧音就是快子、快子,早生貴子的意思。這時,主家隨即歡天喜地應道:“快子,快子來啦!”雙方完美呼應,至此壓床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2022年2月9日《泰州晚報》9版
②接親
說起這接親,名堂真是不少。一般人家選結婚日子,會請老先生們左掐右算,選上個黃道吉日。日子定下后,父子會到親戚家上門“帶客”,就是像現在的送請柬。
接親有的地方叫接新娘。結婚當天早上一起床,新郎官送走壓床“童男子”,把自己捯飭得相貌堂堂,頭梳得油光锃亮,衣服板板正正,一塵不染。太陽升起來后,他會和陪他去接親的人一起用早茶,早茶是湯圓、酥果等點心之類的食品,意即團團圓圓、甜甜蜜蜜。新郎官坐在上座,按照設定好的禮數,一步一步地進行。陪新郎官接親的人,是要精心挑選的,選來選去,一定把這個家族中最有威望、最有出息,又懂得鄉村禮道,和新郎官同輩那個出眾的人選出來,陪他去接親,這樣的人去了才能“鎮”得住新娘家,也表示對新娘家的尊重,有著高看一眼的意思。
新郎官用完早茶,太陽剛好曬在頭頂上,接下來就出發去接新娘。當年,里下河地區因水網縱橫,公路很少,交通工具主要是船,接新娘當然也大都會用船,不過這個類似烏篷船的接親船是要精心裝飾的。船頭船尾、烏篷的四周都會貼上大大的雙喜字,船的門口會用大紅綢子圍起來,就連櫓上也要扎上紅綢子,門頭的正中央,也會用紅綢布做一個大大的花,看起來十分喜慶。接新娘的艄公,也是經過千挑萬選,他們一定是懂水鄉婚禮各種禮數的人,船什么時候該快,什么時候該慢,他們會掌握得很好。接新娘的船上來回的人數不會成單,一定是雙數。
接新娘的船離開自家碼頭時,岸邊早已準備好了鞭炮和嗩吶隊伍,船繩一解開就會鞭炮齊鳴,嗩吶聲聲。新娘家會專門派出望風的人。望風的人提前在一個地方蹲守,看見接新娘的船快到了,就會跑回來報信,新娘船緩緩駛來,新娘家的鞭炮、嗩吶同樣響個不停。接親的老艄公會看風頭,如果新娘家熱情,在鞭炮、嗩吶響起的時候,他們自然將船速加快起來,如果新娘家做得不到位,他們就會故意慢下來,讓新娘家的鞭炮多放會兒,嗩吶多吹一會兒。
新郎官一行被隆重接待,給丈人丈母娘行完禮,收下見面禮以后,新娘家會安排專人陪著他。此時的新郎是見不到新娘的,新娘那邊可忙得不亦樂乎。女性的長輩們嬸嬸、姨娘,同輩的嫂子、姐妹一幫人都圍著她轉,有的給新娘梳頭、盤髻,有的給她用一根紅繩子刮臉,有的給她上胭脂擦粉,有的給她整理行裝……而她的母親會在一旁嘮叨,教導她該如何孝敬公婆、對待男人,怎么和妯娌、小姑、長兄、小弟相處,如何當家,怎么花錢……其實,此時新娘哪有心思聽這些呢。
午飯過后,新娘家的人會把給閨女陪的嫁妝如數裝到船上。那時的鄉下并不富裕,娘家陪的只是一些木桶、木盒等女孩子生活必用的東西,后來條件好了,就陪“三大件”:縫紉機、收音機或唱片機、自行車;再后來就是電視機、洗衣機、縫紉機之類的了。說是娘家陪的嫁妝,實際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那時有個不好的規矩,女方一般都會跟男方要彩禮金。因為禮金數量達不成一致意見,臨到結婚鬧散了的也不少。為什么當時女方會向男方家索要禮金,還會那么較真,甚至寸步不讓?后來我弄明白了,那年代農村家庭一般都有三四個孩子,女方嫁男方要看家庭,對弟兄多的家庭就會掙彩禮,實際上就是為自己的女兒嫁過去掙份子,分家時,娘家陪過去的東西自然就成了自己小家的了,其他弟兄是分不到這些嫁妝的。
嫁妝裝上船后,在選好的時辰,新娘在父親或長兄的陪送下上船,這樣娘家這邊就算完成嫁閨女的事了。接下來,男方那頭就開始熱鬧了,接新娘子的船在太陽落山前一個小時左右必須到岸。船靠穩后,新娘在父親或長兄的攙扶下,頭頂著紅蓋頭,跟在新郎的后面,在鞭炮、嗩吶聲中熱熱鬧鬧地上岸,送親的隊伍抬著嫁妝緊隨其后,進家門前新娘需要“跨火”,男方這邊媒婆和“高人”把新娘接進新房,一陣“關目山”后就開始搗窗戶。
小時候的我,除了為人家壓床,搗窗戶的事也沒少干。搗窗戶可不像壓床那么簡單,需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就像一個人表演一場戲,在上百個看新娘子的人圍觀下,我必須臨場發揮好,這戲絕不能演砸。每次搗窗戶所喊出來的話是不完全相同的,一般我要看形勢應景,有感而發,但有幾句話是必須要說的,“我是童男子,手拿紅筷子(用紅墨水染的筷子);搗破窗戶紙,看見新娘子;一搗觀音來,送個大兒子;二搗財神來,永世發大財;三搗文書來,五子全登科……”每喊一句,全場的人都會齊聲叫好,這叫“應好”,能讓好事成真。
2022年2月10日《泰州晚報》9版
③吃喜酒
水鄉人結婚吃喜酒可是一件鬧心的事兒,對有錢人家來說不是什么問題,對一些手頭不寬裕的人家很是吃力。這喜酒是三番五次吃,從“催妝”開始,親朋好友全家人,輪番到辦喜事的人家去“坐桌子”,有的人家到了“三朝”還要吃。“催妝”是方言,我至今沒有弄清楚是哪兩個字。以音會意,我認為現在這兩個字是基本準確的。所謂“催妝”就是結婚正日的前一天,催著新人上妝、上轎的意思。既然是催,就要有一些儀式感,于是辦喜事的人家就要請親戚朋友到家里來熱鬧熱鬧,營造營造喜事氛圍。我們鹽城建湖一帶,一般是上“八大碗”,六個葷菜,肉坨子、慈姑紅燒肉、冰糖燉毛魚、羹(當地人叫糊)、膘(肉皮)、攤雞蛋糕,還有兩個小海味,烏子、蟶子,另外再加兩道甜菜,藕粉圓子、蜜棗湯。“催妝”這天,菜比正日那天簡單點,當地話講“吃得舔嘴辣形”的,就是沒有吃夠、吃過癮的意思,可以理解,這天只是預熱預演,讓客人有一種期待,等到正日,菜肴會更加豐盛。
“催妝”這天還有一個隆重的宴席。男方這邊叫“狀元席”,“狀元席”的主角是新郎官,他必須坐一席,陪他的是“一色水”,十八九歲未結婚的“童男子”,一桌八人,對參加“狀元席”的人選要求是很高的,必須要有個狀元樣子。首先在形象上要好,一表人才,相貌堂堂。其次是有出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再次懂規矩,有禮貌,且要很乖巧,調皮搗蛋,不老實的孩子肯定入不了法眼,不會請來參加“狀元席”。女方那邊叫“讓家飯”,新娘是主角,坐在一席的位上,陪她的姑娘標準和男方差不多,不同的是,新娘的父母要親自為女兒“導菜”,邊夾菜口里邊叨叨:“把你養大了,你自己要成家了,成家就是大人了,以后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好好過日子,別再讓父母操心了。”吃過“狀元席”“讓家飯”的新郎新娘也會意識到,從此以后自己成家立業,肩上的擔子就會重起來了。當地有這樣兩首兒歌對“狀元席”和“讓家飯”做了全面的注解。一首是這樣唱的:“大紅花,襯綠葉,哥哥吃了‘狀元飯’,娶了嫂子做丈夫,好成家忙立業。”還有一首是:“大紅花,真好看,姐姐吃了‘讓家飯’,出門做個好媳婦,爹娘歡喜人夸贊。”
對主家來說,婚禮有兩場真正意義上的“大考”。一個是陪舅舅。舅舅是婚禮的座上賓。開明的舅舅往往不會為難外甥、外甥女的。如果在平時交往中,因一些家長里短的瑣事,把舅舅那頭弄得不快活,舅舅往往在這個時候故意要拿一拿架子。請舅舅來吃喜酒就不會那么好請,新郎官的父子上門去帶舅舅,有的舅舅需要三番五次上門去請,還要說盡了好話,反復打招呼,賠不是,才能把他請動。有的舅舅還會把前五百年、后五百年的事拿出來掰一掰,算算賬,總之達不到目的,占不了上風,他那金身是不會輕易動的,非得大獲全勝了才會去赴約,陪他坐桌子的也是這個家庭最重要的客人,他們在桌上的一言一行,必須要看舅舅的臉色,舅舅不動筷子,其他人是不能先動的。喜酒宴上每桌會安排一個陪酒的人,一般舅舅這個主桌陪酒的那位一定是最機靈,最能張羅,最會看臉色,能夠見風使舵的鄉里能人!他能夠處變不驚,化險為夷。
另一場大考是送客,就是送新娘的家父或家兄。他們往往會視新郎家這婚禮辦的情況,來決定他的發威程度。如果婚禮辦得各種禮數到位,各個環節井井有條,滴水不漏,他們找不到任何瑕疵,這場喜酒就會吃得高高興興、非常順利。如果有什么不到之處,被怠慢半點,有得罪人的地方,他們一定會給主家點顏色看看。一次,我參加一場鄉下的婚禮酒席,新娘的父親就是不動筷子,眾人反復勸說也無濟于事,弄得所有的桌子都開不成。鬧到最后還要起身而去,在眾人的挽留下,他才又勉強落下座來,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因擺筷子的人疏忽,他面前的筷子放反了。那個賠禮道歉呀,最后新郎父子恨不得給他下跪,才得到了他的原諒,讓酒席得以正常進行。此刻新娘子頭頂紅蓋頭端坐在房間里,外面鬧翻了天也與她無關。由此可見,這喜酒辦下來是多么的不容易,客人們吃得歪歪扭扭,主人們卻要費盡周折。當然,鄉里都有好些“明白人”,他們會自告奮勇來當幫手,齊心協力把婚禮辦得漂漂亮亮,盡量不出岔子,讓所有人都滿意。
2022年2月11日《泰州晚報》9版
④鬧新娘
說是鬧新娘子,實際上是鬧公公。村上那些與新郎父親差不多大的同輩和年輕人,一般在婚禮前早已商量好了方案,幾天前就做了分工,主要是結婚當天如何看住這家的公公。把能想到公公躲藏的地方和逃跑的線路全都做了周密的安排,派專人蹲守和埋伏,以便到時能將他“活捉”。公公往往也有預防。新娘子進了門,婚禮晚上的酒席,與兒子挨桌行完禮,他就開始想辦法“金蟬脫殼”了。他心里清楚,早已被人專門盯住。雙方斗智斗勇,都講究個出其不意,就看誰更高明。當然嚴密布防之下,大多數公公難以幸免。舉手投降,說不定還能得到寬容,少受些折騰。公公被生擒后,鬧新娘的人用早已準備好的鍋膛灰把他的臉涂黑,而后將其押進新房,讓大家看他在兒媳婦面前丟丑。大伙兒會起哄,讓新娘給公公點煙、敬酒。新娘點煙、敬酒時,會有一波一波的人上前干擾,或是吹滅火種,或是有人拽住公公,讓火苗接觸不到煙頭,或是讓酒杯靠不到公公的嘴邊,不折騰半個小時是不會善罷甘休的。聰明的公公們事先會跟鬧新娘的人打好招呼,給他點面子,盡量不要讓他太出洋相,點到為止。為什么要在公公臉上涂鍋膛灰呢?我小時候請教過老年人。這是告誡這些新公公,做長輩的要有長輩的樣子,要尊重兒媳婦,永遠不能不三不四,想入非非,做出“扒灰”的事情來。但這種教育用的是開玩笑的方式,也是鄉人的一種智慧。
當然,有些狡猾的公公會在眾目睽睽之下成功出逃。我目睹一位公公乘人不備偷偷躲到新房床下,那些鬧新娘子的人,搜遍了所有能夠搜到的地方,就是沒有想到他會鉆到這里。還有一位事先在草垛里掏了個小洞,洞口放滿了樹枝,趁人不注意鉆了進去,最后成功脫險。
除了鬧公公外,還有一個程序叫“聽壁根”。這些都是和新郎要好的玩伴們干的事。酒席散了,鬧完新娘子,新郎新娘就寢了,這些“小畜頭”們三五個一撮,輪流趴在新房的窗戶根下,聽里面的動靜。“聽壁根”聽來的故事,將成為未來鄉間趣事和年輕人之間取樂的談資。即便在很多年以后,也會是用來取笑對方的“猛料”。
水鄉婚禮上的事兒,還有不少成為我閑暇時有趣的回憶。如今,年輕人的婚禮都到城里的酒店舉行,簡單又大方,文明又節儉。現在的年輕人,也許根本不知道他們的父輩結婚的那些往事了。我把這些事寫下來,就是想告訴他們,無論何時,無論是誰,都不能忘記你從哪里來,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水鄉婚禮中的那些事兒,也有其積極的一面,是我們心中永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曾維系著水鄉社會多年的和諧、安定,它給過人們無比的快樂,無限的美好,是我們永遠的鄉愁。留住鄉愁,留住那份美好,是我們這代人,乃至世世代代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2022年2月12日《泰州晚報》9版
作者簡介
趙安華,江蘇人,軍校畢業后,先后在解放軍基層連隊擔任政治指導員,團、師、軍(軍隊院校)、總部擔任組織、干部、宣傳干事,秘書,1996年調入中央機關工作至今。從事過記者職業,先后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實習、軍區報工作。一直堅持寫作,在人民日報、求是雜志等報刊發表各類作品2000多篇。著有《轉型的陣痛》《激情的思辨》《軍校紀事》《新時代贊歌》《行者之思》《祝福祖國詩詞書法集》《雨凡草堂臨池學書集》等。創作歌詞500余首,許多歌曲廣為傳唱。參與創作的多首作品曾在北京奧運會閉幕式、廣州亞運會閉幕式,央視春晚、元宵晚會等眾多大型活動、節日晚會上唱響,在音樂領域享有盛名。多部作品獲得過中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及國家級、省級獎。
來源:坡子街筆會
作者: 趙安華
https://mp.weixin.qq.com/s/y_PIPNfglwD0X1bm32IquA
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