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記憶
作者:楊舟平
清明,一個乍暖還寒的日子,一個春雨如絲的節氣,一個撥動人思弦的字眼,一個惆悵滿懷的節日。
清明,在我兒時的記憶中,是母親領著我們姐弟三人,步行兩三個小時,走過彎彎曲曲的鄉間小路,去舅家給外祖父上墳。外祖父去世得早,在我很小的時候就不在了,我的印象不是很深。外祖父的墳地在離舅家老遠的一個山坡上,母親和幾個姨母大約是商量好的,都手拿紙錢,母親還拿著親手做的紙衣,帶著我們一群孩子,一同去給外祖父上墳。山草野徑,一路沒有笑聲,氣氛很沉悶,我最不愛陪同了,我們一行恭恭敬敬地來到外祖父墳前,母親和姨母、舅舅他們一溜跪著燒紙錢,口里不住念叨著“收下-----不操心-----”之類的話,紙灰立時彌漫了整個墳地。回來時氣氛要好些,大人們大概說些家長里短的話,幼小的我,當然不去理會這些,反覺得好玩、新奇、興奮,一路和表兄弟們嬉鬧,心里只惦記著中午那頓外婆做的手搟面,我可以放開肚皮,吃頓飽飯了。外婆做的手搟面味道好極了,即使現在我依然回味無窮。
清明,在我兒時的記憶中,是那個特殊年代青黃不接的饑餓日子,是老餓肚子的饑荒記憶,是細雨霏霏的漫長光景,是望著藍藍的天發呆或憧憬,是父母親琢磨著全家人的口糧不夠吃時到哪去借的恓惶而又渴望早點夏收的日子。
清明,在我兒時的記憶中,是折下鮮嫩柳樹的一枝,用手剝開一圈表皮,一手將柳樹握緊,另一只手握緊柳枝上段后反向用力,使綠色的樹皮微微松動,然后猛一下褪出樹枝,再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削齊整,用心做一管柳笛。關中西府方言管柳笛叫“筒筒”(tongtong二聲),“筒筒”做好了,再編織一個柳帽,歪歪斜斜地戴上,我和一幫玩伴依偎而坐,就開始吹了起來,而且比賽誰的柳笛聲大。不太著調的柳笛聲,是少年構筑的夢,心思只在眼神里說,在柳笛聲中傾訴,在滿眼粉色的溝坡旁,在花香熏染的小溪邊,在細柳婆娑的樹杈上,在陽光溫潤或春雨菲菲的天氣里。歡喜時吹它,憂愁時吹它,因為柳笛聲是春天的心曲,喚起我許多沉埋的清明記憶:讓我想起好多曾經熟悉的面孔,一縷縷農家黃昏的裊裊炊煙,還有我魂牽夢繞的老家土屋-------只有老樹的年輪還記著,斑駁的痕跡已成孤寂的過去。清明是一曲悠揚的歌,一場憂傷的夢!
長大了,清明是我回老家的借口,生者尋祖,逝者歸根,彰顯的是一種血脈傳承的責任。帶上紙錢等祭品回老家給故去的祖母、祖姥姥上墳,祖姥姥的墳頭沒有墓碑,她們這輩人安葬后大都沒有墓碑,可我依然能辨認出她的墳塋,默默叮囑她老人家將紙錢收好,生前沒過上好日子,現在另一個世界不再缺錢。
成家后,再后來,清明節放假了,梨花風起,點點哀思。我帶著女兒,清明前跪在母親墳頭,燒著一張張、一件件祭品;或與姐姐、哥哥、侄子一同去墓園清掃母親的墳丘,恭恭敬敬立一座墓碑,再在母親的墓碑旁栽兩顆松樹。雖然母親的墓碑上沒有鐫刻母親的生平,但按講究,大人物的墓碑上才刻有墓主生平,母親一生平凡如草芥,她花白的頭發、慈祥的笑容、艱辛的一生,竟恍若昨日,我一刻也忘不了;她善良勤勞簡樸的品格,深深影響了我。只有站在母親的墳頭,我才真正感悟:自己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祖祖輩輩,總會有根,總歸有源。幸好父親還在,否則我的生命只剩歸途。
清明祭祖,由來已久,大約已有2500多年歷史。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寫道:“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可見清明自古就是追思已故親人的日子,慎終追遠,歸宗溯祖。其實一年中祭祀的日子很多,如春節、重陽、中元等,但清明祭祖最為重要,儀式感也最強。清明祭祖的本質原因當然來自“百善孝為先”的孝道理念。傳說清明節這天,很多亡靈會回到人間,只有提前祭祖才能讓祖先早點收到這些紙錢和食物,萬物靈長,有生有死,所以清明節也是中國人的感恩節。
清明節也是一個家族團圓的日子,老老少少為了祭祖從各方趕來,紛紛春雨,紛紛歸人,彼此見面團聚,結伴踏青,“情深深,雨蒙蒙。”有人煙處,必有血脈傳承;生者尋根,葉落歸根。“聽風聽雨過清明”,人生幾多風雨,幾多惆悵,清明也圓了大家庭團圓的夢。
認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不管是誰,生命只有一次,這是上帝創造世界的公平,這個世界已經活過1500億人,未來還會有1500億人繼續生活,這世間終將會忘記每個人的存在。“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人生看得幾清明”,這么一想,清白明白之人,必有清風拂面,自有明月皎潔。
瞧,梨花風起正清明。
作者簡介:
楊舟平,陜西鳳翔人,高級法官。中國散文學會、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寶雞市作家協會理事、鳳翔區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獲市以上文學獎項數十次,首屆絲路散文獎得主,都市頭條等數家平臺專欄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情關風月》《一城煙雨》等。作品多篇入選中學語文輔導教材,成為多省市中考試題。作品多次被《人民文摘》《海外文摘》《人民日報》《中國早報》《人民司法?天平月刊》《法制日報》《中國紀檢監察報》《人民法院報》《陜西日報》《西部法制報》《華商報》《雜文報》《寶雞日報》《散文選刊》《延河》《美文》《秦嶺文學》《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鳳凰網》《騰訊網》《中國作家網》等平面、網絡媒體發表或轉載,共計100余萬字。
2022年4月2日修改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