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無妨盼子香
作者:袁先海
他的《鷓鴣天·賞菜花》詞中有句“骨碎無妨盼子香”的經典之句,我細細品味。這似乎是一種人生,也可以說是他的真實寫照。
他出生在烏江河畔。嗨喲!嗨喲……
這是他熟悉不過的烏江河上拉纖用力時的號子。
小時候目睹烏江河上纖夫生活的好玩而烙印腦際的情景:一撥又一撥的纖夫們的肩膀被責任和生存的纖索勒進骨頭長起繭疤。這足以證明纖夫們滄桑生活的不易與用力用心,甚至于是用生命。
武陵山下烏江岸邊的一個村寨——他的故鄉。他曾經在那里浸浴過鄉村兒童讀書、弄柴、放牛、打豬草、看戲、看電影等生活的無窮樂趣,享受父母對子女成長的種種疼愛和陶冶,玩味武陵山承載滋養山體上動物、植物興衰更替的厚重與高大。
他的外公是私塾先生。他的媽媽受父親的影響,讀過四書,受過三從四德教育,是那時候的農村知書達理的農民。他的爸爸曾在德江工作三十年,爸爸任勞任怨、不求聞達的工作作風和媽媽經常讀書看報,潤物無聲地感染著他,滋潤著他,陶冶著他。教育他:“要努力學習,不要驕傲,腹有詩書氣自華。要學滿壺全不響,不學半壺響叮鐺?!?/span>
他曾經做過教師,教過中學。在學校任教期間,他的母親常常教誨他:“要愛生如子,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杯水?!?/span>他母親的話,使他在教學上不得掉以輕心。
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改行從事商業。走進商業部門,事業干得風生水起、蒸蒸日上。他所負責的單位業務順風順水,左右逢源,蓬勃發展,很有活力。
正當他雄心勃勃、卷起袖子加油干時,企業改制浪潮鋪天蓋地席卷而來。他想把業務做大,把單位做強,把職工荷包做得更鼓的計劃,瞬間化為一縷白煙。贏來的不是機遇,而是企業改制——下崗。不是華麗轉身,而是一個沒了單位,沒了工資的下崗職工。
早歲哪知世事艱,是宋?陸游《書憤五首?其一》中的詩句。意思是指年輕時哪知世上事情的復雜。這時他才深深體悟到其中含義。
他為了一家人的生存、責任而拼命掙扎,宛如他的雙肩套上了纖索逆水逼他——向前!向前!
他做起了開餐館生意。每天起早貪黑開店,沒有顧客光顧他焦慮不安;顧客來了他百計千方竭誠禮待;深夜客人走盡,才店鋪打烊,盤點算賬。——當天燃料費、水費、電費、工人工資、食材成本等支出,除去這些,所剩無幾嘍,錢沒賺到,倒磨岀病了。加上猴年馬月才結的掛賬,他決定不做餐館生意,得另謀路子。
一家人要生活,倆孩子讀書需要七七八八的費用,沒有收入怎么行呢?他沒有閑著,東打聽,西打聽,終于獲得德江復烤廠要招聘一名保安的信息,但是復烤廠用人時間只有五個月,時間一到,便像寄居屋檐下的燕子,又要飛到別家檐下去接受挑三揀四。雖然,當保安那點工資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微不足道,但是工作期限長久點也好??!
那年8月1號他上班做了保安,工作兢兢業業,領導對他很是滿意。但時間是到了12月31日,行業的經營情況不再使用,他不得不卷了鋪蓋……
過了年,他跟我說:“過幾天去殺廣?!?/span>
我問他身體行不?能吃得消嗎?
“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家徒四壁??!”他按著肚子回答我。
他去廣州的那天,我到車站送他。看見他的妻子木木地站在月臺上,看見他流連地鉆進大巴車,看見他們夫妻二人熱淚盈眶,飽含著幾多酸苦、不舍與無奈。
他進的廠是廣東一家生產吉他樂器的工廠,他干的照例是保安工作,24小時三班倒。由于適應不了廠里油水少、菜簡單、飯冷熱不定的快餐生活,肚子總是疼痛難忍,常常在長嘆低吟聲中隱痛度過。不痛的間隙,晚上躺在床上,他用電筒照著都堅持寫作。
殺廣二十幾天后的一天,忽然肚子絞痛厲害,他的臉色都顯得青了,實在無法忍受,服幾片止痛藥,只好辭職,拖著病體回家。
那年,他讀懂了囊中羞澀的真正含義。一家四口,每人80元的合作醫療費交不起。正在這節骨眼上,腹痛加劇,站立都很艱難,每天只好躬著背,用硬物頂著胃。實在忍不住了,才住進醫院手術,花了兩萬多元醫療費,一分都報銷不了,全部自費,只好東拉西扯,借款付賬。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后來聽說,當他被打全麻之后,直挺挺躺在手術臺上之時,醫生又在催交手術費,說要等交錢之后才動手術。
此后幾年,接踵而來的四次全麻大型腹腔手術,使他身心俱疲,元氣大傷。
他在想,老天爺是要將他帶走了?他豁出去了——人的命,天注定。
在又一次手術準備前,他與我說:“萬一在手術臺上下不來,我愿意將眼角膜捐獻出去,讓需要的人替我看見未來光明燦爛的世界,我一雙眼睛還可以使兩個人見到光明,何樂而不為?”
過幾天,他對我說:“已經跑公證處幾次了,都沒有找到人,器官捐獻公證手續沒有辦成?!彼坪蹊F心在作最后的善舉。
他幾次都從手術臺上挺了過來,病魔不得不敗北而逃。但是他仍然秉持他的善良。
然而,結腸造瘺術令他長時間佩戴特造口袋,五年——一千八百多個日日夜夜痛得分秒難熬,生活極為不便,苦不堪言,羞澀難與人言。
每次自行換袋時,那種難以描述的痛苦,仿佛是經歷了一次次生死的考驗?!恳淮味际且Ьo牙關,每一次都是大汗淋漓,每一次都是死去活來。換著他人,一切都崩潰了,哪有心思去想、哪有心思去做別樣事情??!
然而,他居然在這樣的痛苦中寫就了《結腸造瘺術后的臨床護理》經驗之談的篇什,真是久病成太醫?。∫沧阋哉f明他的確具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
在他術后五年里,由于身體的特殊原因,詩聯學會每次采風,他都不便前往,只能事先安排好了,遇事遙控指揮。
一次,學會部分會員去平原鎮采風過程中,一位會員突發疾病。當他得知此情后,立即與鎮政府一負責人聯系,得以及時安排車輛送縣城救治。他一邊去縣醫院聯系床位,將患者的病情告知醫生,便于病人到達后迅速采取措施;一邊與鎮負責人溝通,隨時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心中有數。一路爭分奪秒,電話不斷,全程焦急難安,心急如焚。
由于有大家的協作,患者住院幾日,痊愈出院。
事后,他對我說,每次會員們出去采風,都希望所有去的人平平安安出門,高高興興歸家,只有安全回來了,他那顆懸著的心才得以踏實。他說,萬一遇到不適,倒是自己受罪還好點。我覺得這是他的善良與責任心。
他在與疾病的抗爭期間,自創了一劑二十八字的忘我特效方:“點橫撇捺豎彎鉤,字里行間去漫游。開闊心胸寬視野,除憂解痛喜心頭。”他正是經常服用這劑湯頭來緩解病痛的。服著服著,果真出效果了?!纳眢w慢慢好起來了,他的詩詞在《詩詞月刊》發表了,也漂洋過海在《臺灣好報》上刊登了。
天無絕人之路。好心的朋友不忍心讓他滯居家中,獨自承受生活的煎熬與處境的窘迫,于是把他介紹到德江報社從事文章校對工作。他一邊忘我地工作,一邊仍然服用自己的處方藥。俗話說“藥不投方,哪怕用船裝,藥如投方,只需一勺湯”。他天天漫游于字里行間,除憂解痛,并時常保持著一份良好的心態,與人為善,心中的憂愁被那些點橫撇捺豎彎鉤鉤得無影無蹤,反而鉤出了“小玩意兒”:短篇小說《一根煙桿》,在重慶《紅巖》刊物上首發;散文《小灰》,在《湖南文學》發表了。
他的藥真是神奇!
2018年的春天,一次采風活動,他捕捉到一個非常搶眼而觸動心靈的鏡頭——一個新時代的農莊被四周田野里笑吟吟、金燦燦、香噴噴的油菜花鑲嵌而裝點,使人賞心悅目、樂不可支。別人紛紛用相機拍攝下鏡頭。他卻用《鷓鴣天·賞菜花》吟詠:“遙看田中燦燦黃,誰將金子撒農莊?蜜蜂樂得嗡嗡叫,粉蝶怡然款款翔。
情飽滿,意芬芳,紛紛拍攝贊聲揚。陽春綻放英殘后,骨碎無妨盼子香。”
好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景圖!有色有香,有實有虛,有動有靜,詩句的意境深邃,他喊出了“陽春綻放英殘后,骨碎無妨盼子香”的心聲。
詩為心聲,從此詩看出他看開了,看淡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他沒有把自己定格在下崗工人就是人生窮途末路的框架上,他沒有低沉,沒有抱怨,沒有消極。他也看懂了——自然界的植物們年年歲歲都在做開花結果,犧牲自我的工作,還有什么說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庇谑撬で轱枬M地投入到“骨碎無妨盼子香”的工作中。
德江縣詩詞楹聯學會2005年12月成立,他是第一屆會員之一。在生活十分拮據的情況下,2008年卻自費及籌資呈獻出一本32開4.5印張的《新章真語集》詩詞集;2017年6月,又自費出版了32開6印張的《涼水詩情》詩詞集。
由于上級組織不準一個人同時兼任兩個學會的負責人,在張賢春會長的第三屆詩聯學會的任上時,學會班子和會員們都推舉他擔任德江縣詩詞楹聯學會第三屆候補會長。他接下重任后,深感德江傳統詩詞的傳承青黃不接,任重道遠。在會長任上,嘔心瀝血,積極培養發展縣市省以及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在培養學員的寫作中,每當遇到用字用詞或平仄不準確之處,他總是循循善誘,耐心指導。
會刊稿源除本地外,到第28期時,已經有來自北京、黑龍江、吉林、遼寧、天津、新疆、內蒙、甘肅、寧夏、陜西、河北、河南、江蘇、安徽、湖北、浙江、山東、上海、江西、湖南、海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以及貴州共計26個省、區、直轄市的159位作者的稿子。這些詩稿從祖國的大江南北雪片般地飛來,大大豐滿了會刊的容量,增進了與外界作者的溝通,使會員們認識了外面的世界,開闊了視野,同時提升了會刊的質量,發行量從250冊到500冊。我每次看著他躬身打包寄往外省市縣的一百幾十件郵包時,那一絲不茍的情景,真讓人嘆服、令人敬佩。
德江縣詩詞楹聯學會會員的作品在《梵凈山風韻》《貴州詩聯》《中華詩詞》上時有發表,無不浸潤著他善帶善幫、甘為人梯的深厚情感。
由縣文廣局編著、他用兩年多時間執行主編的《烏江詩詞三百首》,其中有118首賞析,182首詩詞選擷,已于今年7月在團結出版社出版,這凝結了他的許多辛勞和智慧。
我覺得“骨碎無妨盼子香”還有一層意思或許也是他的心聲吧。
我與他接觸,他告訴我:他的母親一直還像對待他小時候一樣提醒他:“你們要注意保護好身體,夫妻要和睦,遇事要耐煩點,好好教育兩個娃娃,叫他們從小就要養成好的習慣,要有好的品德。做人是第一,成績是其次。他們現在讀書,正是花錢的時候,你們是要艱苦幾年。不要怕,只要他們愛學就是好事。古話說的,少年不讀,老來無成。無事不讀,有事求人。那時方悔,要讀不能。買田買地,不如買書。積錢積谷,不如積德。養兒強過我,拿錢干什么?養兒弱過我,拿錢干什么?好好地培養他們,大了就好點了……?!?/span>其實,這就是家風。
他牢記他母親的教誨,秉承家風,在兩個孩子的教育上,他主張首先是要學會做人,有愛心,有善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增強情商,其次才是努力學習,提高智商,將來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他總是以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熏陶著孩子的成長。即使在多年病體纏身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讀書和寫作,還時而作詞作曲創作歌曲,在美妙的音符里徜徉,其樂無窮。
他常說:“古人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才能增強自信,才有氣質,其言行舉止就會與別人不同。我們盡可能隨時隨地都以美好的言行舉止感化身邊的人,不過,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恒?!?/span>
他在兩個孩子讀書期間,總是以孩子的作息時間作為自己的作息時間,甚至兩頭拉長。書包是頭天晚上他就給收拾好的,根據課程表的內容放好該帶的書,鉛筆多削幾支備用,以便寫斷了能及時換上,不耽擱做作業的時間,書包保持放在方便且固定之處;遇到周一,學校升旗時要求穿校服,頭天晚上就放在床邊。孩子吃了早餐,他就把自行車給扛下樓,飽含深情,目送遠去。到了該到家的時間,提前下樓等候,再把自行車扛上樓。晚自習期間如遇突然停電,他就急急忙忙帶上手電筒去學校途中接。待孩子夜宵睡覺后,方才休息。每餐的飯菜都用心做,每餐都有孩子喜歡吃的菜品,直至現在;每餐的食量多少,都掌握于心。
他堅持備課,讓孩子課前預習,有所認識;課后堅持復習,加強記憶。
到了周六,早上陪伴孩子讀英語或朗讀語文,背誦幾篇課文,下午做數學題,早做完早休息,從來不是見做完得早就再布置。他說,如果加壓,就不能體現家長說話算話,也削弱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效率。晚上,不準看課文或做題,只負責玩耍,打電腦之類。他要求孩子們:學習時不準玩耍,玩耍時不去學習,全身心做事,凡事都要用心。
他說,電腦剛上市那幾年,有些家長很擔心打電腦會影響學習,而他卻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一定有它的用處,如果一味地拒絕,不接受新事物,不準孩子去嘗試,將來如何運用它?只要把握好度就好,并養成良好的習慣。
周六晚上,與孩子同睡,談心、了解這一周學習以及與同學的情況、概括各科的要點、難點以及攻克的方法,并持之以恒。
正是由于家庭有這樣言傳身教的良師,他的長子與音樂結緣,放棄了拿財政工資的機會,自己創業,致力于培養更多的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有所作為,前景可觀;次子在攻讀工科碩士期間的2019年5月,以第一參與人獲得微軟“創新杯”陜西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大數據專項賽一等獎;2019年5月,以第一參與人獲得微軟“創新杯”陜西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應用創業組二等獎,并參加了2019年5月17日至19日在中國成都舉行的主題為“注智世界,賦能未來”的ACM中國圖靈大會。2019年6月,榮獲2018-2019學年“優秀研究生”稱號。前兩項獎金全部捐給了所在學校,自己只留下優秀研究生證書。他贊賞地說:“這點你做得好!以后如果有條件時,更要對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給予資助,一定要有愛心和善心?!?/span>
2019年8月9日,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蓋章簽字的、以第一參與人獲得的發明專利證書,現存于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然而,他的次子仍不以此為滿足,現正在攻讀博士學位。
他的兩姨外甥女,分別在他家生活九年和六年,仍然像培養教育自家的孩子一樣耐心細致。在他術后肚痛時,他用布帶把肚子捆起了都在為她們服務,這到底是哪樣精神??!
我問他:“你不嫌麻煩嗎?”他說:“不麻煩。既然她們的父母親在外放心于我們看管照顧,一是責任,再說,與孩子們一起學習,加強和鞏固了自己之前的很多薄弱環節,還能培養耐心,更是一種樂趣,和孩子們在一起,感覺心理年輕了許多。
他的大姨外甥女讀四年級時的一篇散文《讀報》,在《德江報》發表,這顯然與他的指導是分不開的?,F在讀大學了,她說,她要像二哥哥那樣,爭取考上研究生。
我感慨,他如今看到了兒子的進步,聽到了姨外甥女們的心聲,多少年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回報,享受到了幸福,享受了子香的結果。
我感慨,這世間正是由于有了千千萬萬油菜花精神的人,才變得光彩照人,燦爛輝煌。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正是有那千千萬萬的“骨碎無妨盼子香”的烈士們前赴后繼,英勇奮斗,才換來如今這么美麗而富強的國家。
我感慨,如今奮斗在各行各業的人們不正是譜寫著這種精神嗎?油菜花的精神是自然精神,是純粹的精神,是偉大的精神。那油菜花凋謝后,孕育岀粒粒種子;那油菜葉和桿退去墨綠而枯黃,最后在泥土里化為養料,無聲無息地于地中,期待著以后的花爛漫,子飄香。
他從油菜花精神得到啟示——人啊!應該“陽春綻放英殘后”就要做到骨碎無妨的付出,才會有化著春泥更護花的偉大。
直至現在,他每天都很忙碌,只是默默地干活,從不向人炫耀。像一只勤勞的小蜜蜂正在花朵上采集花粉,汲取花蜜,一直干勁十足。
他是誰?貴州省德江縣中心街怡心橋畔,姓謝,名懷富也。
他是我的好友,也是詩友。我與他接觸過這么多年,可以說是知心朋友,這是我給他的素描畫像。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