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時分
作者:王軍
清晨還沒起床時,朋友便發(fā)來了一些傳統(tǒng)時節(jié)的問候,多是“夏日安好,吃點清淡的,靜以養(yǎng)心”之類的言語。
朋友的短信沒容我多想,忽然覺得這日子過得太快了,瞬間即是夏日了。可是,那春的柔情還在心中沒有散去,卻悄然進入了夏天,心里未免有些留戀與惆悵。前幾天還在心里不停地念叨著,說是等疫情過后,去周圍的山里看看,瞧瞧山上“桃紅李白菜花黃,鶯啼蝶舞蜂兒忙”的山川景色,瞅瞅山下“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的春暖花開景象。時至今日人未動,季節(jié)已移。轉(zhuǎn)眼卻是“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的季節(jié)。
今兒立夏了,《歷書》上講:“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古人稱這天太陽黃經(jīng)為45°,是夏季的開始。也有人認為,春是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和同,草木萌動。而夏是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始交,萬物并秀。從此,日照增加,天氣漸漸升溫,萬物開始增長。不過,時令自進入夏季,雷雨天氣也會漸漸地多了起來。
在生活中,無論春夏,無論秋冬,人還得活在精神處,像春風蕩漾一樣,滿心陽光。夏雖有炎熱酷暑,卻時時蘊藏著一份淡雅的寧靜,一僻幽靜的清涼。它似秋高氣爽時的心情,又像在寒冷的冬天,擁有的堅強與耐力。難怪《內(nèi)經(jīng)》上講:“心者,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立夏之后,氣溫上升,心陽旺盛,人易煩躁不安。故常有老人講,冬病夏治,重在養(yǎng)心安神。為此,不論天氣是否烈日灼心,還是持續(xù)高溫不降,夏日應(yīng)有一份平和的心境,才舒暢怡然,自然人也會在精神境界里歡樂釋懷。
當然,夏天一到,蟲蠅橫生,瓜藤物長。有道是“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為防止夏日蚊叮蟲咬,在我國江浙一帶至今仍保留著吃立夏蛋、健腳筍、五虎丹等“吃補食”的飲食風俗,以消除蟲蠅的毒害。云南一些少數(shù)地區(qū)則有大門插皂莢枝、紅花來壓祟,圍灰墻腳來避蛇的習俗。
而在我的老家新縣,這時正是插秧的季節(jié)。那時,男女老少都在秧田里,你追我趕,忙得不亦樂乎,在為一年沉甸甸的稻谷忙碌著,為家庭的幸福生活勤勞著。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立夏了,星月斗移,時光荏苒。這個時節(jié)的轉(zhuǎn)換,在夏日的煎熬還未到來之際,屏住一身“冒炎熱、戰(zhàn)酷暑”之氣,持有心中的一份寧靜,夏再熱,伏再酷,猶如輕舟掠水而已,能懷抱著一個多彩的夏天。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