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近可仰
作者:王軍
高山近可仰,嘉會亦綢繆。當我在茫茫浩煙的崇山峻嶺中,為峻峭的奇山麗峰嘆為止觀時,我便放下心中的擔子,登上了五岳的山頂,感慨了那個世間的人生奧妙。當我在泱泱悠遠的歷史長河里,凝視遠古的煙滅久懷對圣賢的敬仰時,我潛心在燈的光芒下,沉靜在那片片墨香的詩書畫卷中,感嘆歷史的云煙似一座座高山駛來,讓人仰望不止。
為此,在尋覓那段沉香般的詩味時,卻被五千年前那個燦爛如輝的文化摘走了心中的靈魂。
于是,我翻開史書,穿越遠古,縱橫在先祖的文字里,竟發現一些文化的脈絡與根源,都緣于春秋戰國時期絢麗的文化,都來自那時的思想和學說,都出于那時的學風與篇章。那個浩瀚的長河里,星辰閃爍,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正如此文開頭的詩句,雖是來自明代張居正《太岳集》里的摘錄,但它卻出自于《詩經?小雅?車轄》里,原詩句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轡如琴。覯爾新婚,以慰我心。”
那時,在春秋戰國時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還沒有把此句喻為仰慕高尚的品德范疇來,還是意為在迎送朋友年輕美貌的妻子時,比作“仰頭望著這高山,沿著寬闊大路走……”的意思。
后來到了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見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年代,孔子把《詩經》編寫的如此詳盡備致,如此輝煌燦爛,如此奇光異彩,并時時流露著圣人的思想和學說,司馬遷看后頗為感慨,揮筆疾書,盛贊了孔子。他在《史記?孔子世家》這樣寫道:“《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自此,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才真正與道德高尚情操的喻意物情相膠,融為一體。東漢的儒家學者鄭玄對此也做了專門注解,他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他把“高山”喻為崇高的道德,“仰”稱為慕仰;“景行”便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是人們行動的準則。這樣,此句的涵義在文化綺麗的山河中,晻曖蓊蔚,含芬吐芳。
往后,據史書記載和現代文學中描述,常常被人用于曠世恢弘人物的美德與品行的比擬,如《隋書.卷二.高祖紀下》中:令海內翕然,高山仰止。唐代王勃在《倬彼我系》中的“夫豈不懷,高山仰止,愿言敏德,啜菽飲水。”張說的《祭殷仲堪羊叔子文》:“凡百君子,高山仰止,馨香以時,敬恭明祀。”臧克家的《京華練筆三十年》:“我與朱德同志并不熟,高山仰止而已。”秦牧的《中國文學巨星的隕落》:“沈老學識的淵博,使我們這些后學者十分佩服,并且有‘高山仰止’的感受。”姚雪垠的《李自成》二卷四十六章:“弟奉闖王差遣……不能在老營恭迎大駕,抱歉良深。今后得能常接輝光,時聆教益,殊慰平生‘高山仰止’之情。”
而宋代大學家朱熹對張說《祭殷仲堪羊叔子文》卻這樣解釋:“凡百君子,高山仰止,馨香以時,敬恭明祀。”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朱熹的“高山”,還是直意為人們平時仰望的高山。
在現實的社會中,也有人對歷史、對偉人懷著崇敬的心情,稱為高山仰止。有人對紅軍長征途經的高山、河流粗略地統計過,翻越像大婁山、烏蒙山、大雪山、夾金山、岷山、六盤山等這樣的大山共有18座,跨過的河流像湘江、烏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等共24條,難怪有人在給毛澤東寫挽聯時,稱作為“高山仰止……”
在平凡的生活中,也有人為了感恩,對一些普普通通的人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的人與事,以高山仰止的心情予以敬仰和釋懷。如文學《紅塵孽債》中的描寫:“你是昧于情,有個高山仰止的吳老師在跟前,一直想好好報答在他兒子身上……”
為此,高山近可仰的真正內涵,不光是喻擬宏偉藍圖的締造者、偉人及圣人,也可擬作那些有情有義的從善之人。生活中倘若點點滴滴地遇上他,去以高山的襟懷,唏噓人間的美麗。
2022.5.18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