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外一篇)
作者:宇萍
這會兒正是大雨。夜深人靜時,雨聲分外清晰。聽雨聲落在窗外的世界,仿佛做夢一般,覺得自己睡在舟中。“世事無常,濁浪滔滔,誰個不在舟中?”迷迷糊糊想起《桃花扇》里這句詞。
本想今日回鄉,后因疫情而未成行。清晨天好,外出去散步,穿過一座橋身時,看到誰在此處寫下的幾行字。隱約還可見些句子,多是剩了一半殘詩。有曹丕的《善哉行》"湯湯川流,中有行舟"一句。
橋下的水流也湯湯流了許多年,逝水真就只是這般流淌著,不舍晝夜。而在日復一日的川流不息中,植物榮枯一歲,四季輪轉,一茬又一茬。
人生如寄。歲月如馳。這些年少讀不懂的句子,如今很容易就念出來,當然也更能體味其中的深意與滋味了。
雨還在下。端午。
像植物一樣生長
今年春天和往年任何時候的春天,都不一樣。
疫情沒有遠去,股市跌跌撞撞,以及遠方的戰爭和猝不及防的航空事件,都讓人無措,陷在世事無常的憂慮里,提不起精神。然而,季節變換、四季輪回不受任何事影響。大自然到底還是如往常一般,氣溫一點點升高,風一點點變軟,大地的面貌也一天天發生著變化。凍土消融,小草發芽,樹變得綠了,花開始開,先是迎春、山桃、晚櫻,接著是杏花、梨花、海棠,然后是大面積的榆葉梅、丁香。春風有信,大自然的運轉恒故如常,仍舊按照它的規律,讓冬去春來,讓人的腳步、視線、聽覺所能達到的地方,都煥發出不一樣的生機來。
對于身處于內蒙古高原的人來說,看到“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朋友圈,對春天的向往愈加熱烈。驚蟄之后,我每日都在期盼柳樹發芽和山桃盛開。及至三月末,預報說呼和浩特地區要降雪降溫,我特意趕在此之前,跑去小區外的公園,去看一看。果然一株山桃樹,已星星點點的開出花了,是一樹水一樣的粉色,稀疏地點綴在經冬而枯的枝頭,小小單薄的花蕾,像是在試探乍暖還寒的天氣。然而,即使這樣一點微薄的春意,也能讓特意出來尋春的我,獲得許多慰藉和力量,心終于放下。開在寒冷天氣里的花,向上的枝干,一塵不染的藍天,帶來的是春的氣息和希望。在疫情居家的時刻,更覺可親。
于是循著山桃,俯身所見,是大地上悄然生長的婆婆丁、附地菜、蒲公英,在初春強烈的陽光下,呈現出微乎其微的綠意。去歲的枯草還在,狗尾草上掛滿草籽,蒼耳的種子在棕褐色的枝上沾著,牽牽絆絆的藤蔓是牽牛花。在這些舊草枯莖之下,仍然看到有野草的幼芽自泥土中探出頭。我甚至看到了今年春天的第一只蝴蝶,灰褐色的蛺蝶,振著翅膀貼在蒿草散伏著的枯葉上,陽光在它起伏的翅膀上跳躍。
而回到春天本身,植物是最先感知的。對于我來說,每年都是身邊這幾樣普通的植物身上開始,覺察到春天的回返,窺到了北方早春嶄新的氣息,連同光線和風向也都發生著細微的變化。想到約翰伯格的一句話:“到處都有痛苦。而,比痛苦更為持久且尖利傷人的是,到處都有抱有期望的等待。”但當我在植物身上看到春天的綠意,知道它們在無論多么寒、多么冷的環境中,都會努力著如期生根發芽開花,幾乎不需要人們花時間來等待,我仿佛獲得了一種如同季節輪回一般、嶄新且純粹的希望。這希望是植物帶來的。
我最初去辨識身邊能遇到的植物,是為了“有趣”,為了使自己在路過某處時,不至于對擦肩而過的植物一無所知,只簡單稱其為樹木或雜草之類的。于是則懷著這樣的心思,這些年于行過的路途中所見的花木,甚至野草,都讓我忍不住想要探究它的稱謂、習性。也是在這樣不斷認識和確認植物名稱的過程中,深切感受到了植物頑強的生命力。正是這種頑強,讓我生出不一樣的感受。這種感受是在俯身望向腳下的土地時的各個角落里,一次次遇到園林部門不間斷地整理土地、建筑單位鍥而不舍地開發施工,大片的土地被水泥和鋼筋混凝土所替代。然而就是在一次次的碾壓破壞之下,植物的種子還是能夠為自己尋找生存空間,它們從磚石的縫隙生長出來,瘦瘦小小卻生機勃勃。就在我們腳下的路上,不經意間看到的,諸如二月藍、紫云英、附地菜、月見草等。也在我偶爾抬頭時,所望見的高大的灌木、懸鈴木,從前在天津生活時見到的樹木多一些,白楊、梧桐、楝樹、白蠟木、合歡,還有內蒙古中部高原常見的白葉楊、槐樹、榆樹等。大自然給它們的是風霜雪雨,而植物所教給我的,是安于任何一種環境,努力生長下去。
這段時間,小區因疫情管控封了其他幾處出入口,只留有靠近大路的北門通行。因而我也很少再去位于南門外的小公園。前個周末黃昏,路過此處,十分驚訝。紫色丁香開至盛時,與丁香遙相呼應的,是遍地紫花,它們是早開堇菜和紫花地丁的身影。我感到驚訝之處也在于,這片公園年年被不知何處來的養護人員翻新,將原本野生于此的植物連根鏟除,種上整齊劃一的草坪或者其他東西,統稱為草地。然而這樣精心種下的物種仿佛并不能領會園林人員的美意,往往不足半年,就顯現出頹敗的跡象來,漸漸這缺一塊、那黃一塊,像是長了斑點似的,并不十分美觀。大概是去秋,養護人員自別處挖了土過來,重新填土布置。那土里或是原本帶有本土植物的種子,到今年春風起來時,種子便開始生根發芽,長出一片紫色的花海。人跡往來漸多,拍花者眾。偶有送外賣的小哥自路邊駛過,電動車飛快,劣質音響播放著流行音樂:
“取一杯天上的水
照著明月人世間晃呀晃
愛恨不過是一瞬間
紅塵里飄搖
取一杯天上的水
照了明月人世間望呀望
愛恨重復過千百遍
紅塵里飄搖”
這樣的時刻,看到奔跑在城市之中送外賣的人,在疫情之下的生活中仍有這樣聽歌的心境,以這樣動聽的方式為自己和他人送去一些不同以往的聲響,是多么令人感到珍貴啊。歌聲讓我有一點溫柔的惆悵,趁著夕光匆忙拍了幾張花的照片之后,只是呆站在原地。風輕輕吹過,穿過花海,吹向居民樓里人家的窗戶。天色漸漸向晚,路燈起來,地上的涼氣也升了起來,我心里的惆悵忽然變濃了似的,只好往回走。遠遠看到高大建筑身后,是夕陽漸漸淡下去的微光。楊樹分明的骨骼上細嫩的葉片,映著背后的天空和萬家燈火,給人一種“牧歸”的錯覺。但是春天的白楊樹真的是美麗的樹啊,樹枝上有那么多、那么繁密的新葉,還有一小簇一小簇的毛狀花序,在北方的春日里爆發著蓬勃生長的力量。與力量相襯的,是旁側的柳樹,已有了春風的姿態。春風吹過來,是不一樣的溫柔。
不知哪個小區的塑料喇叭在播放“疫情防控,人人有責”的口號。也是在此時,在“人人有責”的間隔里,我聽到布谷鳥一聲婉轉而明亮的鳴叫聲,遠遠傳來,落在我身上。我知道,洶涌的黃昏和人潮里,并沒有人注意到這聲鳥鳴,在春天的黃昏,在所有人都知道春天已經到來的這一刻。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