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散文:自序與后記
作者:王軍
《朝向彼岸》《守望自己的天空》《去個夢想的地方》《回家的路》即將出版發行,翻閱著平時心中隨情而記的心靈文字,我的心總是不由自主地泛起過去的歲月,過去的憧憬,過去的向往與希望。
那是在新縣一中上學時,我常為省下八毛錢的生活費用從千斤的家里步行六七十里地來到學校。那時的路需要大半天的時間,我常是利用周末的早晨回到家里背上幾缸子咸菜,好在學校填飽肚子繼續求學,學點兒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知識。那是父親的期望,也是母親的期盼。他們含著苦累的心情,其實是希望我們長大學點兒本事,有點兒出息,不再像他們那樣蝸居在山村里,一手扛著犁、一手牽著牛走在田地間過著辛酸的生活。
父輩的心情,我常在深夜里化作希望的眼睛,在那個昏黃的煤油燈下翻閱著求知的大門。那門很沉,讀起來也很艱苦,那門是人們常說的跳“農門”。那時在山村里,若能跳出這個門,十里八里的鄉親認識的、不認識的都會投來羨慕的目光。有人說那是家中的祖墳“冒泡”,有人說那家的孩子真用心,考上學了。當生活的喜事臨幸而至,因傳統思維心態的認知就會被灣里人說得神乎其神。
后來,在從軍的路上,我考上了空軍導彈學院。當時那還是一所神秘的軍中高等學府,我在那里生活著、求學著、刻苦著,完成心中的使命,挑起生活的擔子。
在那個使命神圣的歲月里,我知道軍人的剛毅與寂寞,也懂得成長的路上步步坎坷艱難,心中的向往時時難遂心愿。為此,我躲在連隊的貯藏室里,在熄燈號響起的時候我拉起了燈繩,寫下心里的故事;為此,我鉆進陣地上的兵器車里,在大家周末玩鬧的消遣中我捧起了書本,充實心靈的荒寂;為此,我的文章在《讀者》《青年文摘》、全國各大報刊轉載的欄目上發表了,入選中央電視臺“首屆全國電視詩歌散文展播”,出現在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年度全國青年報紙刊物好新聞好作品的評獎名單上……
當心靈的雨水如同甘露灑在人生匍匐的路上時,生活的希望如同大海里的針芒給人一種無窮盡的向往。
這之間,我從空軍地空導彈部隊到陸軍某醫院,從人武部到省軍區,每走一步是那么的艱辛與奢望,又是那么的傾情與感恩。生活中,我遇上了好人,也遇上了一些愛莫能助的戰友;生活中,在組織的撫育下我感受到陽光般的溫暖,也領略了人世間人情世故般的煎熬與無奈。那年,我調到了軍事檢察院;那年,在領導的關心下,我被任命為副檢察長;那年,在評定檢察官等級時,被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批準為國家高級檢察官。
于是,我一邊工作,一邊寫著稿子;一邊忙碌地為幸福打拼,一邊存點兒閑余時間抒寫心中的感慨與故事。幾年一直沒斷,幾年一直在方格子的紙上爬著心中的樂趣和自我陶醉的情懷。于是,散文《妹妹,永遠的遺憾》,二○○四被教育部編入中等職業學校文化課語文教學用書里。于是,散文集《遙遠的思絮》、長篇小說《兒子在軍營》、軍營警示錄《無聲的滑墜》陸續出版。沒多久,鳳凰網、人民網、網易、搜狐、騰訊等國內各大網絡媒體在網頁頁面滾動式地強力推薦了《無聲的滑墜》一書,該書被業界視為暢銷書。二○一八年十二月,《遙遠的思絮》《兒子在軍營》《無聲的滑墜》被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館編目入藏。
我望著那一堆厚實的獎勵證書,那些心中用汗水醞釀出的文字,我欣慰,也感嘆著,生活不易,有這樣的情懷更是不易。我時常在心里趨向偷懶的時候告誡自己寫作還不能放棄,也在思緒有些模糊的時刻撥開心間的潮水讓心情涌動。為此,我愛在出差的路上用指頭在手機上敲打著文字,也愛在無聊的夜晚趴在桌前苦盯著電腦寫著心中的故事。
生活的日子在風吹雨打中總是那么地平淡,在春夏秋冬中也是那么地墨守成規。在人生不知朝向何處邁步何處落腳的時候,一紙調令讓我去了河北隆堯縣武裝部當了政委。沒多久,又被任命為該縣縣委常委。那時,我常去鄉里,也愛往村里跑。談起一九六六年邢臺大地震周總理三赴災區,才知原來震中就是隆堯啊!當我夜讀詩書翻閱隆堯的歷史時,發覺那個小小的縣城竟留下了五代后周柴榮皇帝的足跡。
在隆堯,當我在那里尋思后周周世宗時代是怎樣的政治清明、百姓富庶的歷史碎片時,中央八項規定來了,黨反腐中的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的聲音來了。因長期從事軍事檢察工作,并在北京召開的全軍檢察工作會上介紹過經驗,沒多久,我又從武裝部被借調到解放軍軍事檢察院負責審查起訴工作。那時,身處工作中常至深夜;那時,身在案卷中常與證據材料較真兒。
生活給了我一份幸運,也給了我一份肩扛的責任。后來軍改期間軍委紀委成立時,我榮幸地被選調到其派駐紀檢組工作。在那里,身在高處,責任重大,如履薄冰;在那里,心壓擔子,守住清貧,世事如水。為此,二○一九年被軍委紀委記三等功一次。這個榮譽來之不易,也是我人生中最富有的一次獎項,因為它是來自軍委紀委的獎勵,也是對我工作的肯定。
記得在國防大學學習時,我對組長說:“能去國防大學參加軍委機關高級參謀班學習,心已經知足了。”
于是,每次出差我利用余暇的時間寫寫生活的一景一物、一事一悟,在世事的繁雜中自尋其樂。每每見一些文章發表在《新華每日電訊》《解放軍報》《中國紀檢監察報》《散文百家》、作家網,有的還被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轉載……每每讀起它,心中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滿足感和自豪感。
于是,在文學的追求上,我也在一字一句地抒寫著自己的心路歷程,寫出自己的心靈片語。在散文的深度上,我也想再辟新章,寫出一些好文章。
后記
在世事平淡無奇的日子里,我見往日心靈而約的那些文字、那些小文一篇篇編輯成冊快要出版的時候,心里總覺得在書的最后面要說點兒什么,感覺不說出來似乎缺點兒什么似的,思來思去,說什么呢?
是善行,還是善待?是感激,還是感恩?
在眾多的關愛中,我懂得了善行,也學會了善待;在無私的幫助中,我懂得了感激,也學會了感恩。在日出星沒的日子里,有人在默默地關注著,也有人在暗暗地關心著,有人在為我搖旗奔走,也有人在為我守望相助……那每一份真情,每一點兒心意,每一次點滴的幫助,讓我在人生的路上有了信心,有了希望,有了底氣,有了一種不甘人后的精神。他們中有的是我的親人,也有的是我的朋友,有和善的領導,也有相處的同事,有陌生的長輩,還有不知名的讀者。
他們是智者,也是我的良師益友,更是我終身感激受益的朋友。他們在我求知的路上,像霧中的燈塔,也似雨后的太陽,讓人看到了創作旅程的希望與光芒。
于是,在人生苦難的歲月里,在生活沒有著落的雨天中,我常把他們的話語、他們的教誨,當作圣書一樣捧在胸前,讓我不失旅途,不迷方向,不怵未來。
我在渴望知識的途中,初涉世事,像一葉小舟在人生的大海里漂泊著,那里有風,也有雨,那里有苦,也有淚。我在寂寞的途中挺住,在艱險的十字路上學會了摸爬滾打,也學會了識人愛人,更懂得珍惜友情和相愛關愛的人,我認為每次的相遇,每次的相視,每次的不請之情,都是人生修來的福分,都是母愛育兒的一首不老的歌謠。
我常想,在好人的氛圍中,我也學會了做些舉手之勞的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些解他人困境所迫的事。我感謝那些為我操勞的人,也感謝那些平時只要有事說一聲就記在心里的人。他們是好人,也是心善之人。他們厚道,他們忠實,他們有責任,他們把友情間的事當作自己心中的事,他們把毫無怨言的付出當作真誠的擔當。
為此,在出版這些心靈文字的時候,那個仁厚的編輯,那個建言獻策的朋友,那個熱情溫心的兄弟,那個傾心關注的讀者,他們辛勤的付出和不情之請,讓人感動,讓人心存感恩。
感謝他們用辛勤的汗水在為我的文字加工打磨,編輯成冊;感謝他們用熱心的心腸在為我日后的創作指點迷津,寄望我多出優秀的作品。
為此,感恩在心。“淚盈襟,禮月求天,愿君知我心”。為此,我雙手合十,道聲情深似海、恩重難移……
“未知天地恩何報,翻對江山思莫開。”愿我一心向善,一生圖報,為國為家,為恩為情,為愛而生。
二○二二年三月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