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里呆得久了,便惦念起家鄉那一畝三分地來。 有人說,愛上一個地方,或許是因為那里住著你喜歡的、牽掛的人。其實也不盡然,愛上一個地方,又或許是因了一段難忘的經年往事,因了一座熟悉的老宅,一道隱藏在味覺深處,揮之不去的味道。
我常常想著,擇一個安閑靜好的時日,背起行囊,遠離城市的喧囂,行走在家鄉的田陌上,聞著兒時熟悉的泥土的味道,果蔬的味道,聽著唧唧的蟲鳴,讓風兒從指縫里漏過,拂著面頰。就這樣安享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在薄涼的世界里,深情地活著。
人都是有思鄉情結的,在外漂泊得累了倦了潑煩了,便想著要回去。因為那里有兒時的記憶,有剪不斷的牽掛。也有你想見的,或想見你的人。
人總覺得自己的家鄉最好,我亦不能免俗。
《禮記》曰:“天降甘露,地出醴泉”。我的家鄉禮泉,唐時為京畿重地,也算得上是一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地了。顏真卿曾任醴泉縣尉三年有余,清末以來,從這塊土地上,先后走出了戊戌變法志士宋伯魯、愛國華僑靳寶善、外交家符浩、作家鄒志安、著名文藝評論家閻綱,以及王保京、郭裕祿等一大批響當當的杰出人物。
我的家在禮泉縣北部一個小鎮叱干。此鎮雖名不見經傳,卻也北依“五鳳”,南臨“九嵕”、方山,東去十余里,便是涇河大峽谷。在那里正在修建一座總面積60平方公里,庫容約30億立方米,壩高230米的東莊水庫。據相關數據顯示,東莊水庫總投資超過120億元,建成后將成為陜西庫容最大、壩體最高的水庫。在東莊水庫抓緊建設的同時,依托庫區水面,正在規劃打造以百里龍湖、樞紐雄姿、峽谷風光為主的“東莊水利風景區”。未來這片湖面不僅會改變周邊渭北地區的小氣候,還有可能成為世界水利旅游風景區。
叱干,南北朝時,屬魏國叱干部,鮮卑古姓。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叱干氏源出鮮卑叱干部。迄今為止,在陜西西安市和咸陽市的彬縣永樂鎮叱家村、趙家莊村,禮泉縣的叱干鎮,仍有少量叱干復姓。
登叱干鎮正北亮鳳樓,面東南可遙望烽火香積寺塔,看煙霞盡染,聽趙鎮石鼓響連天;牧鹿灣依山旁水,秦時鄭國渠,傳為軒轅黃帝升天之地。正南可觀泔河明鏡,感昔日“響石潭”飛流直下。西南則一覽“雙乳凌煙”,乾州甘泉宮“漢宮流泉”令人神往。北眺可閱五峰疊翠,嗟馬河浩渺。
九嵕山、武將山、梁山綿延數十里,遙相呼應,氣勢宏大。昭陵、建陵、乾陵莊嚴肅穆,盡收眼底。薄太后、韋貴妃、長樂公主、魏征,皇親貴胄,文武大臣似群星拱月,伴君王長眠于此,留下諸多人文古跡。
前幾日,在縣里工作的一位朋友,給我發來兩張照片,一張是遺落在叱干鎮供銷社后院雜草叢中的一塊“山西義地”碑。據他考證,叱干鎮以西一公里的坳里村孫家,在叱干鎮有油坊,就是山西人開的。另一張照片上,是鎮供銷社大房門楣下的一塊鋪門石,上頭“唐太子右虞侯副率檢校左領軍,將軍上柱國乙速孤公昭祐之墓,歲次丙申孟秋,知禮泉縣事張心鏡立石。”之碑文清晰可見。從碑文看,這是時任禮泉縣知事張心鏡給乙速孤神慶立的一塊墓碑。
乙速孤神慶,字昭祐,契胡族。京兆郡醴泉縣白鹿鄉李中川(今禮泉縣叱干鎮)人。系王顯之五世孫,唐時大臣驃騎將軍乙速孤晟之子,檢校右領軍衛將軍。隋末歸附唐國公李淵,追隨秦王李世民,參與消滅王世充和竇建德之戰,也是玄武門之變的重要參與者。貞觀時期,長期擔任禁衛軍中下級將領。晉王李治封為太子后,負責保衛東宮安全。唐高宗李治繼位,負責保衛太子李忠,曾跟隨圣駕巡行洛陽和并州,累遷檢校右領軍衛將軍、閑廄使、太子右衛率。
顯慶五年乙速孤神慶去世,陪葬于昭陵。其碑銘洋洋灑灑兩萬六千余言,極盡贊美之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立德立功,垂大名于不朽。存而為一時之杰,歿而為一代之英……惟公降辰象緯,誕靈川岳,德光寶璧,舒白氣以成虹……?然殊狀,如旭日之吐青山;湛乎深識,若明月之含碧海……蘭期奄隔,楸思俄開。圖芳隧路,紀德泉臺。九原徽烈,萬古風埃。”
乙速孤神慶的長子乙速孤行儼,亦為唐代將軍。麟德元年授宣德郎、虢王府記室參軍事。咸亨元年,以將門子授振威校尉、守普濟府左果毅都尉。此后,連任興國府右果毅都尉、黃城府左果毅都尉。永昌元年,改任地方官員,歷任綿州司馬、資州長史、萬州刺史及檢校永州刺史。圣歷二年起,歷任夔州都督、廣州都督、泉州都督及黔州都督。神龍二年,唐中宗授其為忠武將軍、守右武衛將軍,員外置同正員,并特敕其專掌京師屯衛兵,深受朝廷信任。
由此可見,叱干鎮是一個有歷史、有故事的地方。只是隨著歷史的光環淡去,唯留下一座座土冢,在風中沉默。而山下的袁家村、烽火村、白家村卻成了氣候。
單是一個袁家村,就匯集了1500多個創業主體、投資主體,每年吸引游客數百萬,旅游收入超過10個億,解決了周邊近5000村民的就業問題,帶動近2萬農民通過旅游發展實現收入增加,被譽為“關中印象體驗地”、 中國鄉村旅游第一網紅村。
走進巍巍九嵕山下的袁家村,恍若走進了一幅近似原生態、極具北方民宅特色,又兼具南方清秀婉約的明清鄉村生活畫卷里。古樸雅致的小巷,兩邊店鋪、作坊林立。由牌樓、青灰磚墻、翹檐、瓦頂、粉墻、木柱、梁枋、鏤空門窗等構成的民居、作坊群,院中院連套,景外景疊加。走近了去,有德瑞恒油坊、稻香村醪糟坊、盧氏豆腐坊、天一閣辣子坊、五福堂面坊、童濟功茶坊、五味齋醋坊、永泰和布坊、同順堂藥坊……這里還有寶寧寺、左右客、絨花閣、碧山堂、康莊門樓,有弦板腔皮影戲、剪紙、木版年畫、土織布、泥塑,以及烙面、豆腐腦、桂花糕、野菜餃子、辣子鍋盔等百余種風味小吃。
每年數百萬的游客來到袁家村,就是為了體驗這里原生態的風土民情,嘗一嘗農民自己做的家常便飯,野菜、粗糧。
人的味覺是有記憶的,兒時吃過的食物,有可能會一輩子留存在胃的記憶力。以致多少年后,再吃到相同的食物,都會以此作為參照物,比來比去,覺得還是兒時家鄉的味道正宗。畢竟鄉音易改,秉性難移,骨子里的東西是極難改變的。回家,也是為了找尋回兒時的記憶。
我的家鄉叱干鎮瘠薄的黃土坡地里,有一種苦苣菜,又叫苦菜,小時候吃過后,它的那種苦中略帶微甜的清香味,就一直留存在了我的記憶里,怎樣也抹之不去。
苦苣菜,房前屋后,野地里最常見的一種野菜,到處都有,葉片呈長橢圓形,倒披齒狀,色深綠,莖脈紫紅,折斷處會流出白色汁液。味道與萵苣有點相似。兒時放學回家,父母下地回來,在路邊田壟里,隨手撅幾把苦苣菜,回家用開水燙一燙,或者焯一下,撈出后放入清水中浸泡,去去苦味,切成小段,拌上鹽巴,撒點辣椒,淋上點自家釀的糧食醋,再用熱油熗一下,便滿屋飄香。就著鍋盔、饅頭、包谷糝糝,很是開胃下飯,一家人圍攏在一起,一大盆熗苦苣不大工夫便一掃而光。
母親偶爾還將苦苣剁碎了,和入面中,撒點鹽、五香粉,攪拌均勻了,攤成薄餅。麥面的香味,苦苣的清香,以及五香粉的香味混合在一起,聞著都香。吃一口,更是終生難忘了。
也有人用苦苣曬干菜,將鮮菜擇洗干凈,用開水燙一下,再用清水沖洗后曬干貯藏,吃的時候用熱水泡開,不僅保留了苦苣菜原有的清香,而且略帶清脆,頗有嚼頭。
還有腌咸菜,將鮮菜洗凈,瀝干水,在缸內按一層鹽一層菜擺放,并拌入佐料封貯,十多天后即可食用。逢年過節,有日子寬裕的人家,用苦苣菜佐以豆腐或大肉包餃子,味道更是特別。
這苦苣菜不僅富含葡萄糖、木犀草素、芹菜素、槲皮素、維生素等對人體有益成分,而且食后還可清熱解毒,消除咽喉腫痛,緩解腸炎、慢性氣管炎等癥狀。
宋代詩人黃庭堅在《次韻子瞻春菜》中對苦苣菜有這樣的描述:“北方春蔬嚼冰雪,妍暖思采南山蕨。韭苗水餅姑置之,苦菜黃雞羹糝滑。蓴絲色紫菰首白,蔞蒿芽甜蔊頭辣。” 唐代詩人杜甫的《園官送菜》則稱贊苦苣:“乃知苦苣輩,傾奪蕙草根。”
說起來,這田野里隨處可見的苦苣菜,也和我家鄉的人一樣,雖然沉默寡言,不事張揚,但卻并不妨礙他們因淳樸、厚道和所蘊藏的人生大況味而受到應有的尊重與歡迎。
作者簡介:贠靖,陜西省作協會員,專欄作家,曾在《莽原》《短篇小說》《小小說月報》《新作家》、《秦都》中國作家網、作家網等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詩歌數百篇,作品編入多部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