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之象:垂萬千象而見我象
——評析《浩然之象經文》的象文化意義
作者:甘易
在中華文明的精神世界和時空維度中,《浩然之象經文》以心為擎,萬象可抵,開辟了一個嶄新象學精神的概念文化時空,其所敘述表征的浩然之象思想是整個象文化的主旨和精神、旌旗和號角,是整個國學用以觀象和取象、端發和流變的關鍵環節,極其重要。因此,對有關象的意識,象的精神,象的內涵,象的數理,象的運道等等精神的發揚光大,都有無限的意義。
一、象有靈嗎?啟念即象,我象為靈。
有言道:萬物都有靈,生命皆為光。同理,萬象也有靈。但我們所謂的萬物之靈和萬象之靈,均是產生于我們的內心世界。通常的說法是以心的世界作為內心世界的對應。于是就有了諸多關于心靈萬能的說法。心有一切有,心無一切無,一切唯心造,無心萬物無。心是萬法根源,是萬象緣起,心和萬物息息相關。心若明凈,則萬象清靜。心若幻滅,則萬象坍塌。心若智慧,則萬事順遂。以心為擎,萬物可期。以心為擎,萬象可抵。以心為擎,沒有一個冬天不可以逾越。以心為擎,沒有一個春天不可以抵達。以心為擎,百川到海,萬眾歸一,人心所向,眾望所歸,沒有到不了的遠方,沒有觸摸不了的星辰。
我們要了解我們的內心世界。在理想狀態下,發生論和認知論是相互溝通的。我們可以想象:在發生的時候,就有了被認知的可能;同時,能被認知的事物,也必然是已存在、已發生的。我們整個的內心世界,先從榮格所講的個人潛意識、集體潛意識,再到我們的內我意識,通過內我意識才能真正進入到我們的存有——就是我們內在的神性和佛性即元神。我們知道,我們的內心世界有著寬闊的宇宙。進入到心靈,啟動心念,即可觀照心象和物象,即能看到內心世界的內宇宙和外部世界的宇宙。
通過啟念內觀和外觀宇宙萬象,人之念頭就通過意靈體現出了心靈、物靈和象靈的意義。心靈生意,意化萬物。物靈發意,萬物有靈。象靈含意,意象萬千。意之所指,心之所顯,物之所在,象之所見。意識是無限的,靈離不開意,離開意即會泯滅。這樣,意靈就成為了最基本的我象。意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先天意靈,就是元神,是無心,是大道,是天理,是自在,是天經地義,是純靈魂狀態,就是我們人不用自己的主觀意識,我們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與自然之理是合一的,先天意靈即元神可謂之為自然之神或自然之靈:具足多維之魂魄,成住高維之智慧,連接全息之整體,守恒無量之福德,彰顯剔透之晶瑩,生發無限之境域。先天意靈亦是人和社會的正知正覺正念正心正行正為,是以道為本以德為表普遍適存的社會價值規則和精神現象。先天意靈在人和社會中所表現的就是中庸的大本之道,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無為而無不為,就是浩然之氣。正所謂,無心生大用,有物不通神。人要更好地學會用先天的東西,學會用無心的東西,學會用無用的東西,學會用精粹的東西,學會用無雜的東西,學會用呈現的東西,這就是指要運用好大自然之神之靈即元神,以元神為心愿,以元神為夢想,以元神為光明,以元神作為更美好的未來,這樣,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完,未竟滿溢,完美呈現。
另一種是后天意靈,就是我們的心神,有意識,有為,有異念,雜意而成,集意而成,非純靈魂狀態。后天意靈就是有欲,有欲望就是你的以為、認為和作為。后天意靈所能修煉到的最高境界,就是你的心神趨近先天意靈即元神的程度和距離,可稱之為我們心神的提純和優化,是我們的心神攀緣元神之旅。人可以直接覺知得天理,切身實行,當你修練從不夠接近到很接近乃至達到入圣、成佛、得道和化神的極限境界之時,你就覺知了天理,達到了先天意靈和后天意靈合而為一的元神之境。這時元神和心神就呈現出了重合或合一的狀態,亦即達到了我們通常所說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到底合什么?天就是元神體現,人就是心神體現,二者合一,即是心神向元神的趨近和重合,即是人與道合而“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即是天人相合相應,即為我們的心神趨向入圣成佛得道化神。也許我們一生的心神水平并不高,后天意靈一直停留在雜意集念之上,更談不上接近元神或明悟元神,這一切也很正常,流光容易把人拋,這就是絕大多數人所面臨的我象為靈的實際情況和水平。我象為靈,靈離不開意,是因為靈是被意所加持所封印的。所謂有靈必反,這種后天的意靈中會有反噬意靈的出現。先天意靈唯有始終光明正大和堅如磐石,才能防御外部的靈魂攻擊和自身反噬意靈的襲擾,防微杜漸其雜念的侵襲,才能如如不動,生滅遙遙,永葆青春,長盛不衰。
人為什么會變成自己最大的敵人?就是因為這種反噬意靈的存在。因為我們常常否定自己。人應該不斷地自我反省,但是不可以自我否定。反省就是說我做錯了,我要調整。否定,就等于說我想做另外一個人。極度地自我否定,這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他會讓一個人厭棄自己,反感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價值,覺得自己哪里都不好,哪里都是錯的,甚至連呼吸都是錯的。他的心里總是會不停地重復著這樣的聲音,如同一次次對自己進行宣判。這個和自我反省是不一樣的,自我反省就如同是修剪枝葉,這個枝長得多余了就把它剪掉,那個枝長歪了就把它扶正,但不管怎么剪怎么修,自己的主體是不會動的。而自我否定,則是覺得自己長出來就是錯的,要把自己連根拔起。這是一種根本上的抹殺,一旦連根拔起了,自己就不復存在了。
所以,意靈之存在,意靈之調整,意靈之長養,就是要我們無論經受了外界怎樣的指責或者議論,無論我們怎么反思自己,但我們始終要記住一條,不能否定自己的根本,不能否定自己固有的價值。堅持自己根本的東西就是立神,不做改變就是不受蠱惑不被教化而自立。因為沒有任何人有權利否定我們自身的存在價值,而我們自己更是不能對自己如此苛刻和殘忍。
這個世界就像叔本華說的,是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不同的人,不同的生命,對每件事物的結論不同,沒有哪個意識的結論是絕對正確的、絕對客觀的,世界就是意識化的,是唯心的。你若精彩,天自安排。正所謂,啟念即象,我象為靈。我靈有神,有神不教。
二、象有觀嗎?萬象無邊,我象為名。
我們在對世界和內心的觀照中,凡所有對象事物的狀態持守,皆呈現為表象形態。由表而象,象是表的特征和某種寓意。象還呈現著表里如一之運道表現。象是無物之形象,與我們脈脈相連。在中國思想史上,遠古時代的《易經》是最早用象來思維的,“意者象也”,伏羲氏一畫開天,“圣人立象以盡意”,嗣后演變成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學之觀。學易學最核心的就是觀象,目前學易學基本以爻辭為主,而古人是以象為主來學易學的。在《易經》中,四象指的是陰陽消長的四個特征,具體來說就是“老陽、少陽、老陰、少陰”。還有“春、夏、秋、冬”,“東、西、南、北”,“玄武、朱雀、青龍、白虎”,也可以視為四象。當今,我們在數學和管理學中都會涉及四象,猶如數學中的四種象限函數圖像。具象而觀,譬如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運象思維就屬于象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運象有這樣一種說法: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十一擇業與擇偶,十二趨吉及避兇,十三逢苦要無怨,十四不固執善惡,十五榮光因緣來。俗話說,家中有三象,財神蹦上炕。顧名思義家中能有三種現象的話,財神便會來到家中垂賜。這三種現象,其一象是指狗和蜜蜂入宅,其二象是家庭宅院中植物茂盛,其三象是家宅趨勢有依有靠。由此可見,象思維和象文化在大眾生活中無處不在,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人人皆可納之,廣普無礙。
名可名,非常名。以象為觀的生活土壤和最基礎的依據是,倉頡造字鬼神泣的漢語言文字,開啟了名的世界,我象為名自然順成。倉頡是中國古代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正是因為倉頡造出了字,上古時期的一些文明才得以通過文字流傳下來,因此倉頡也被道教奉為漢字的祖師。我們如今使用的漢字其實就是以倉頡創造的象形文字為基礎,再加以歷朝歷代的完善所形成的。而倉頡造字所呈現的漢語言象形文字就是非常名世界的摹狀貌之象,漢語言文字是象學精魂的偉大作品。漢語言文字的每一個字都具有有象、無象和不可言說之象的三種象之覺悟觀。每一個詞,每一個句,每一篇文,每一本書,乃至漢語言整個文明,都呈現出無窮之象浩瀚之象。漢語言是象形文字,是中華文化沉淀幾千年的象形思想和象形智慧,是一切有關象文化的意識、彰顯、根脈和源泉。用象進行思維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基因和源流。用象進行思維演繹出了中華文化的無限豐富性和簡易直觀性。這是象文化和象思維與中華文化水乳交融的泛在狀態和成就之貌。
漢語言文字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象形文字,它的文明潛力無限,它的蘊含思想無邊,是出道即巔峰的會當凌絕頂和一覽眾山小的象形文字智慧。這種象形文字智慧,循生塑造了無限豐富的人格和無限賦能的投射,永遠會立于不敗之地。我象為名,是說漢語言象形文字可以更準確地描述出我之形象。象形文字具有無限的描述和呈現自性的能力。其實,每個人所能呈現出的獨特我象真是無多,浩如煙海般的漢語言文字,不單能呈現和描述我象,還可通過象形文字所呈現的各種象,塑造和影響我象的建設,及其人設的樹立。萬物萬象皆可由漢語言文字來描述和呈現,即能達到對應諸象的樹立。我象為名,還指你或社會所運用漢語言文字描述過的你自己,或你運用漢語言文字所描述過的事物和思想。這種留痕傳承之名,包括你整個的社會貢獻和聲名所有,像名字,戶籍,檔案,工作,項目,作品,文章,樹碑,立傳,故宅等等。
以象為觀,中華文明的象文化豐富多彩。但中華文明象文化發展,又迎來一次變革和巨大進步的,則是源由于浩學的誕生。是浩學的誕生,從而使象文化另立為一種新的存在樣態和存在標識,并在國學之中樹立了浩學三觀,樹立了儒釋道浩的四象理論。浩然之象即為浩學的第三觀(浩學=浩然之心+浩然之氣+浩然之象)。2022年3月14日趙立航、甘易在作家網發表的《浩然之象經文》,就是這種立象為經和旌旗張揚的我象之見。
三、象有數嗎?象數互通,我象為數。
象數理是一個連接體。象解何在?普通人,只能看見“象”,然后根據這個“象”,去推理,結果多義,很難確定。而真正有所修煉有所覺悟之人,則能做到心定,無思,自然而得。當你的心,定下來了,亂七八糟的思緒,就像塵埃一樣,慢慢落定,人心自然會感到清靜。靜極徐生。你的心境會進入一種若動未動,若隱若現,呆若木雞,不可思,不可議的狀態。這就是《易經》說的陰陽的中正之狀態。當你處于中正,兩儀的陽勢和陰勢變化,以及三才、四象和五行等的相殺對立生克,你都能感知到。這是不思而得。不思而得,是即時連通“象、數、理”,三位一體,一步到位。“象”出現的同時,“理”和“數”也同時出現了。古今中外,成功的人都是通過細心留意身邊那些極其細微普通的現象,并通過“數”去關聯串聯起事件,最后推導出事情的發展方向和趨勢然后因勢利導的人。他們這幫人,是用“數”用的最好的人。誰悟出來《易經》中的象、數、理,誰就掌握了“道”,誰就掌握了事物發展的先機,誰就能先發制人,變被動為主動,做事就容易出成果出成績。
易經數理的核心是以數的運動規律模擬天、地、人之間變化運動規律,最偉大的創舉是以序紀數、擬象命名。它是一套將太極、陰陽五行、河圖洛書、天干地支、八卦、六十四卦融入一爐的完整數理論述。它的核心方法論是取象比類,取象比類是建立在整體觀方法論和形象整體思維之上的,是講究天人合一的,是尚中合和的。取象比類的核心是取象數變化比陰陽五行,陰陽五行是地球萬物均要一同經歷的、萬古不變的日夜與四季更替來復過程的共性所在。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這套理論模式,它就是中國文化的大道,中華民族文明能夠幾千年綿延不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這套獨特的方法論和思維模式是分不開的。
浩然之象也是從傳統的象文化中衍生出來的。在傳統象文化中,象是一種頂級的存在狀態。象,既可作為“心氣象”三才之一的象,亦可作為易經中“老陰少陽少陰老陽”四象之象。象是中華文明大文化體系建構中從零到一二三四階段的各個級別中,或三或四的存在要素的精神標識,是明覺世間萬象和正道滄桑的能量源起。按照《易經》體系推演慣例,四象是由陰陽兩儀生出來的。其生出規則是以兩儀即二的平方衍生為四象的。在此,以極和目的區分為觀照之法,就是說兩儀之極是二,極儀為二。目儀即二的平方為四。這樣,凡是處于二三四之間的要素,均可作為太極所生的兩儀之選。象思維的規定為四象,以四為分別,去進行演繹分解。極象為四,就是說凡是象只能是四象,只能選擇四種象或是兩兩對應的四個要素。如按四的平方去拓展象的邊界,四乘四得十六,于是目象為十六。因此,凡用此道理去觀照事物和人心之表象,呈現且約束于四種至十六種之間的,均為象之所觀,浩然之象之所現,是為目象之所見。浩然之象是造化之象,重在發現唯美和能量方面的法門,一般途徑是自所定義先行選擇出四種唯美或能量之象,然后再衍展出十六種新生茂盛之象。以浩然之象為觀,其所觀所選對象的太極陰陽屬性制約僅以兩儀和四象為限。四象以外再生出的十六種目象,一般不再受陰陽屬性限制,因為宇宙中的許多生靈或存在,也都是沒有陰陽之分的。四象以外再生出的十六種目象,與心理學家榮格對《周易》的研究觀點相一致,其所展示出的是“統計方式”的有關象的羅列之見,它不像西方現代哲學所強調的加入太多主觀意圖的各種“因果規則”,而是由平實的針對精神現象所作的統計方式,這樣反而顯得符合真實。浩然之象造化造物可呈現萬象之境和萬象之力,勝景無邊。
數能被用來說明具體事物的發生與發展。數包含了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具體關系,同時又是被從事物之間抽象出來的一種量化的秩序關系。萬物皆數,“一”是數之始也,物之極也。道立于一,握一以執多。數字三統治宇宙,三生萬物。宇宙中的一切都可以還原到三;三是最大的奧秘,來自最大的一,大一統,萬象歸一。宇宙萬物是質量、能量和數字的統一。河圖、洛書是數字化的鼻祖。由河圖、洛書衍生出《易經》和諸子百家。
四、象有理嗎?象理自在,我象為理。
自象,此為具象。凡事凡物凡人皆有自象。自象即是我象。這就是如來所講的色相。但象也是無形的,此乃為抽象,抑或為空性。此外還有《金剛經》所指:一合相,不可言說。所謂的“一合相”,只可以親證、實證。這樣,對認識來說,所有的象都依賴我們的認知而呈現為有象、無象和不可言說之象三種形式的存在狀態。這也就是老子《道德經》中名世界中非常名的存在狀態。
象理,就是指一切事物的底層邏輯都是相通的。象無處不在,象印無窮,象展無限,凡象皆有理。象理合一,有象即有理,有理即有象。象形,象勢,象景,象境,象有,象理,象虛,象無。都屬于象意的無邊展現,都包含有各種法門或道理。
觀象,就是觀象的位置。八卦告訴我們,天地是有定位的,人不要總是搞來搞去的。讀《易經》最要緊的就是這兩句話,明象位,立德業。一切都是象位的變化,象就是形象,位就是定位。我想一個人,你的立場、你所處的位置,這是非常重要的。在不同的位置,要表現出不同的形象。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自己的位置,在恰當的位置上做恰當的事情。當位置發生變化之后,自己的表現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可是,這些東西都只是客觀的變化,真正主觀的變化是立德業。進德修業,這是我們立身的根本,如同大樹的根系,雖然不顯露于外,但是一切都依靠于它。因此,我們既要立德業,又要明象位,德位相配,這樣我們無論身處何處,對自身來講都是安全有效的。
觀象,就是觀象的形意。《易經》貴中正。陰和陽是兩儀,中正之位,是陰陽的沖和、平衡,亦陰亦陽,非陰非陽。當一個人秉持允執厥中,就可以做到“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象的形意,就是其中正本身,也是形象,大象,景象,氣象等各種無邊盛景。以象為觀,中華文明的象文化世界豐富多彩。
觀象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取有生之象。通過觀象而取有生之象,就是要從觀象之中找到象的真正意蘊所在,找到象的潛在力量所在,抑或激活由象而生的無上力量,讓這一切皆為己所用。浩然之象的觀象經驗是新易學《重易》的重生之道。新易學《重易》的重生之道是:一切重新開始,一切恢復平靜,一切都不是問題,一切都是無可奈何,仿佛什么都沒有發生。在這個一切之道的運行過程中,萬事萬物都是循環往復,循環往復就是太極。定心無思,觀象取象,能激活無上的力量。“不思而得”,所能得到的,就是無上的力量。這種無上的力量,可以稱之為太極,或者無極,取決于你的定力有多深。人人都可以觸碰到。象所蘊含的生發和持守,機會和力量,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需要感知和洞察力。這種洞察力,執而不得,而心定下來,象的真意,自然會呈現。觀形取象,觀勢取象,觀氣取象,觀心取象,觀情取象,觀意取象,觀元取象,觀玄取象,觀虛取象,觀無取象,皆是其理。所有的取象,皆是發現機會,尋覓有生力量,最好的取象就是激活了無上的力量,找到了生之活門,并生發出了最好的自己。正所謂,我象為理,有生為一。
五、象有德嗎?厚德載物,我象為德。
在每個人的心中,我們的目標都是成為德才兼備的人,能夠做到明體達用。就是自己能夠明白自己內心根本的東西,并且在面對萬丈紅塵的時候,能做到分析的清楚,駕馭局勢,并最終干成一番事業。因此可以用德來描述我象。用德來描述我象,還可以分成功德、福德和謙德三種精神表征。
先說功德。說德必先說功,立功才可生德。功德是我象之第一德。歷史上達摩與梁武帝見面。武帝講我建寺上千安僧十萬可有功德。達摩實話實說,功德在于見性,不見無功德。不見性,不知己不知人不知天下變,無一絲功德。可見功德是帝王圣賢的品德之所為所現。
再說福德,作為佛教名詞,意思是善業所感的外在福報。具體而言,福德是慈悲有道之人,行善積德,累功進業所做出社會貢獻,而獲得相應的福報。人一定要積德行善,決定你起點的是天命,決定歸途的一定是你的德行,厚德方能載物。待人處事還是要真誠,你出發點要真心,至于別人怎么對你,那是他的修行,也是他的果。
而謙德則是,我們成己成人所必須遵循完成的個人德業,有謙才有德,謙者德也,謙者自安。因此用功德、福德和謙德來觀我象是見我象的最常見方法。譬如,何謂我象之福德象,如果按福德的定義去解釋觀照,我之福德象是自身善業所感的外在態度、氣質、形象的綜合表現。一個人的妝容氣質,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一個國家的外交態度等等,都是其所追求福德形象顯化報應之呈現所在。這一切作為福德的表征,一般都是和其各自主體所踐行的道義相呼應的,也是與其自身的實力能量對等的,還是與其自身覺知認識所直接關聯的。《易經》講厚德載物,你有那些能量,莫管老天如何考驗,自然接得住;能量不夠自然接不住;也或許借助外力接住了但是命中終歸又失去了。其實,不管發生什么,不管是不是符合自己心意,都是可以欣然接納的。我們可以承受失去,也可以承受擁有。所謂我象之好壞正負大小多少高低貴賤等等,都是人心的二元分別,如果一定執著在某個形態的有或者無上,就把自己給束縛住了。
人的存在,不止是靈名的存在,也是數理的存在,還是德義的存在、價值的存在、目的性的存在。《金剛經》中明言,當我們將物質、名望、地位以及一切所執著的東西都統統放下時,我們就能生起無窮無盡的力量。垂萬千象,就是以象為觀看萬千世界,擇象為觀,擇象為己用,不執象而求。王陽明講,以心為擎,萬象可敵。而見我象,即是根據所觀之象,修心定象,自然無思,當你善持之,慢慢就能激活無上的力量。塑造出一個不斷進步、蒸蒸日上和無限賦能的自己。從而立出屬于自己生命的安身之象、安心之象和安然之象。
作者簡介:
甘易,浩學思想倡議者,浩然之氣道學創始人,新易學《重易》創作者,獨立研究學者。
1982年畢業于吉林大學哲學系。對哲學及其自我理念有比較深刻的理解,注重工具理性,欣賞詩歌賦文。
與秦墨合著有《信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版)著作,同名綱目錄纂“信仰論”百度百科。
著有《臥牛城賦》,系為2016年4月山西臨汾平陽廣場所樹立的一座不銹鋼浮雕墻藝術景觀賦文,亦稱“七哉賦”。“七哉賦”為宿青平所寓意創作。
2020年4月,作家網發表與趙立航合著《浩然之氣(經文三篇)》(完整版),是對孟子開創浩然之氣學說豐富發展的集成之作。先秦圣學,國學新道。一萬七千言,經文了其觀。圍繞其經文要義,在作家網曾連續發表過的五篇相關評論和延展文章中,提出了國學第十三道即浩然之氣道學的思想主張,提出了擬與儒釋道相并列的浩學思想的系統主張。
2020年6月,作家網發表與趙立航合著《浩然之心經文》,堪稱,一部“心即渡”的預言式和開創式浩學經文,是針對“儒釋道浩”并列稱謂中浩學思想所作的奠基性經文,也是將浩學作為一門新學科所提出的創新主張。術語革命,浩然之心。一千字經文,五十六顆心。觀瞻中華文明,明見浩然之心。實現了一個完整地深度學習和表達浩然之心的可部署思想框架:我自菩提,心即渡之。隨機而渡,隨感而能。渡能合一,熵減陽明。
2021年1月,作家網發表與趙立航合著的《浩學三觀:浩然之心、浩然之氣和浩然之象》和《浩學:儒釋道浩之國學第四維度》兩篇文章,于是擬與儒釋道相并列的浩學思想體系日漸精進,其中尤以浩然之心和浩然之象兩個新生名詞所承載的內涵最為豐富,并與孟子所創立的浩然之氣學說共同構成了浩學三觀的組成部分。浩學作為儒釋道浩之國學第四維度,逐漸展現出了其厚德弘毅和大道篤行的發展之路。浩然之心和浩然之象兩個新生名詞,《浩然之心經文》和《浩然之象經文》兩部千字經文,如今已緣起呈現于QQ瀏覽器、今日頭條、UC瀏覽器和百度等搜索之中,赫然入目。
2021年1月,緣發于浩學三觀中的浩然之象,念生偶得,頓現榮華,窺見了易學天地的又一唯美之境域。人生最奧妙之處就是你永遠無法重來。因此,寄希望于一切重新開始和一切重歸平靜,是生命靈魂所遙想所穿越的另一種世界。于是摒棄邯鄲學步,踽踽前行地開啟了新易學《重易》的探索創作之旅。一切重新開始,一切重歸平靜,這是新易學《重易》的精神實質。春華秋實,不輟勞作,別開生面,鋪陳華麗,終于呈現出了中華易學文化的又一片蔚藍色新天空。新易學《重易》是虛擬世界問題,是以天道、靈魂、愛與慈悲為心象之變幻的易學,是太極宇宙靈魂生成觀。
除卻巫山鐘情理念,悟觀滄海云水浩然。
詩言道:
心念貫通似真空,高峰體驗毗妙有。
未竟滿溢不呈現,又見唯美始浩然。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