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鄉禮泉,有一種名不見經傳的特色面食“劙面”,因其嚴格的工序,神奇的刀法、獨特的調料,加之薄、筋、細、煎、辣、香等特點,色香味俱全,食后令人回味無窮。常聽當地人贊美:“寧吃北牌劙面,不坐皇上席面?!保m極盡溢美之詞,但我認為一點也不夸張。
《禮記》曰:“天降甘露,地出醴泉”。據史料記載,禮泉古稱寒門,傳說為黃帝升仙之處。秦時,因縣城位于涇水出山之口,故名谷口縣。隋開皇十八年,因縣境內有醴泉,泉水味甘如醴而改名為醴泉縣?!对涂たh志》卷1京兆府醴泉縣志載:“以縣界有(后)周醴泉宮,因以為名?!鼻蹇滴酢蛾兾魍ㄖ尽肪?載:醴泉“在縣東南三十里,周數十步,深不可測。漢宣帝時涌出,聞其味如醴,故名。隋置縣取此”。 《莊子.秋水》亦有記載:“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由此可見,禮泉山水俱佳。而禮泉又是缺水的,尤以北山為甚。村民世代靠天吃飯,生活飲水,或去十余里外的水溝取之,或鑿水窖儲雨水而用之。機關單位亦不例外。
那一年,鎮上的供銷社為方便吃水,決定請人鑿一口水窖。舅舅因與供銷社的人相熟,便攬下了這個掙錢的活兒。正好我那時學校放假,賦閑在家,沒事可做,便跟舅舅一起去鑿水窖。說好了鑿一口水窖二十塊錢,甥舅倆每人可以分到十塊。為此,我興奮得幾夜沒合眼。
鑿水窖可是個賣力氣的苦活兒,需要選好位置,先鑿一個直徑約一米,深約十余米的窖筒,再鑿一個儲水的大肚子。干活的時候,一個人用鏟子鑿土,一個人將土用竹籃、繩索吊上來,推至鎮外的土溝倒下去,一來一回就得一炷香的工夫。
水窖鑿好,還要從別處取來黏性較大的紅土“錠窖”,否則盛不住水,下雨天積點雨水,沒幾天便漏光了。
為了省錢,每天早晚兩頓飯我和舅舅都要回家吃,中午那一頓帶兩個饅頭就對付了。鎮上有一家北牌蠡面,每次路過那兒,看到老板將雪白的面條用筷子挑進碗里,撒上韭菜、蛋花臊子,澆上滾燙的、冒著熱氣的辣子湯,我腳下便走不動了。
關于這北牌蠡面還有一個傳說。相傳盛唐時宰相徐懋功奉旨出宮,為太宗皇帝踏覓墓穴寶地。一日途徑北牌,人困馬乏、饑渴難忍。巧遇鐵扁擔、王杠子二位俠士,邀至家中。其母以當地特有的劙面招待,徐懋功等人品嘗后,贊不絕口,稱之為絕世佳品,此后北牌劙面名聲大躁。至今在五峰山一帶仍保留著用劙面招待貴客的習俗。
我站在賣劙面的門臉前,眼巴巴地瞅著,舔著嘴唇。舅舅笑笑說:“走吧,等領了工錢,舅給你也買一碗吃?!蔽衣犃税底愿`喜。于是每天干活都格外地賣力,盼著能早點鑿好窖領到工錢。
干活的時候舅舅問:“北牌村你知道吧?”我搖搖頭。舅舅說:“就在鎮北邊的五峰山下。這賣劙面的老板姓彭,其先祖明朝初年遷居于此地。清代十戶立一牌頭,十牌頭立一甲長。對村落居住零散的,通過編排每戶發給門牌,十戶為牌,立牌長,十牌為甲,立甲長。這村子因遠居深山,且居住零散,位置居北,故而名曰北牌村”。
舅舅還告訴我,離北牌村不遠,有一個朱馬嘴遺址。東與莊頭河隔溝相望,西與孫家嘴隔溝對峙,南依五峰山和瓦苗山。恰在兩溝與涇河三川之間的坡地上。涇河南岸的東西兩側有紅石崖溝和孫家溝相夾,形成一個突出的黃土臺塬。南邊有一個羊尾巴溝,到了冬天,一層層的冰瀑,像極了一條條潔白的羊尾巴,惹得城里的游客絡繹不絕來參觀。
20世紀70年代經考古發掘,在朱馬嘴遺址先后出土過兩批商代青銅器和陶器,有商式鬲、商式甗、假腹豆、深腹盆、直口罐、斂口甕,以 及簋、壺、小口尊、紅陶缸、大口夾砂罐。其形制特征與鄭州、偃師、安陽的商文化接近,與漆水河流域的先周文化、關中地區的碾子坡文化及內蒙古高原南部地區的朱開溝文化等有著密切聯系。
舅舅平素喜歡看書,我很佩服他知道得這么多。但我并不關心那些出土的盆盆罐罐,我關心的是什么時候能領到工錢,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北牌劙面。
好不容易鑿好了水窖,到了結工錢那天,供銷社的會計卻不在。我和舅舅空歡喜一場,悻悻地出來。到了賣劙面的門臉前,甥舅倆站在那,瞅著老板將面粉倒入盆中,一邊加水,一面揉面,把面中的面筋全部洗出,再揉壓成面塊,放置到一邊醒上一會。待面醒好后,他用搟面杖反復搟壓,切成細絲。切好的面,整齊地碼放在案板上,等鍋中的面湯沸騰,將白白的細面條下鍋煮熟就可以澆湯食用了。
舅舅的手在口袋里摸索了半晌,掏出兩毛錢說:“老板,給我外甥下一碗面吧。多放點辣椒、韭菜。”老板說:“你不來一碗?下苦人,出門在外不容易,可別虧了自個呀!”舅舅說:“就下一碗吧。我這還有一個饅頭,一會給我舀碗面湯泡了吃?!?/span>
面端上來,我已顧不得和舅舅客套,端起來就吃。那種渴盼已久的滾燙香辣的味道,讓我吃得酣暢淋漓,大快朵頤。我覺得,那就是我這輩子吃過的最好的美味了。
如今舅舅已經走了好多年了。我想,如果他還健在的話,我一定要請他美美地吃上一頓北牌劙面。
作者簡介:贠靖,陜西省作協會員,專欄作家,曾在《莽原》《短篇小說》《小小說月報》《新作家》《報刊薈萃》、中國作家網、作家網等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詩歌數百篇,作品編入多部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