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儒、佛三家思想精髓中感悟道德修養
作者:遠山
老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是中國第一個純粹的哲學家,老子的思想成為中國人根深蒂固的一種思想傾向。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的思想,幾乎對每一個有文化的中國人都有重要影響。老子著書《老子》又稱《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重要經典。現在通行的《老子》共5000余字,分上、下兩篇,上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下篇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此后人取上篇的“道”字與下篇的“德”字,將《老子》稱為《道德經》。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而“道”是看不見的、摸不著的。它是宇宙唯一的,絕對的物質存在,不會隨物的變化而消失,也不會因外在的力量而改變;而其本身不斷運動變化,從而產生天地萬物。其次“道”是萬物的本源,是“萬物之母”。其產生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產生萬物后,寓于萬物,使萬物得到營養生長。“道”是具有規律性的,“道”雖然恍恍惚惚,但它作用于天地萬物時,又表現了某種規律,這是人們可以認識和遵循的。老子認為一切現象都是對立統一的。“有無相生,難容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老子認為萬物,萬物有根源是虛靜狀態的,這“虛”狀的東西,呈現為“靜”態,它的作用是無盡的。“弱者道之用”,它希望避開世間的紛爭,保持內心的平靜。回到虛靜狀態中。所以道家隱居山川,與世無爭。
莊子是繼老子之后最偉大的道家思想的建構者、發展者與代表;莊子的著作《莊子》成為了中華民族深而充滿內蘊的思想資源與哲學寶庫;《莊子》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階層的中國人的靈魂與生活;《莊子》尤其為中國知識份子開辟了一個極富彈性的人格緩沖區。當他們在政治功業、人生建樹方面遇到挫折失意惆悵時,總能在《莊子》中尋找到皈依與平衡;《莊子》與《論語》作為兩種思想力量相對立抗衡而又和諧地構筑起中國傳統思想完整的、周延的人生境界與哲學境界;《莊子》對中國的美學與藝術有著極其深刻而廣遠的影響。《莊子》告訴中國人,人不僅可以以另一種方式活著,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
老子和莊子作為道家學派一先一后的兩個代表,老子是一位極為深刻的冷靜地在幕后透視自然與社會的哲人,他所言的“道”概括宇宙整潔體與極限,達到了一種玄而又玄的境界。投射在現實中,則往往有意無意地落腳在了社會政治方案至兵家的策略上。而莊子則是一位深味了人生苦痛依托在自然懷抱而充滿心靈關懷的詩人氣質的思想家,他注重追求那種與天地精神獨往獨來的自由境界,往往會在個人心靈和人生體味中得到回應。大動蕩、大變革的戰國時代充滿著殘酷的血腥味,處于極為混亂的無序狀態,人們隱入了兩重危機與困境,一是現實的,戰爭、暴亂、流亡、死傷、貧困、肉體的苦痛、殺戮的危險時時可能降臨,這種危機將人們逼向了幾乎絕望的困境,向內轉則與靈魂本身的脆弱相重合形成心靈的困境,對生存與死亡的內心焦灼與憂慮,對人生機遇與命運之偶然性的無可把握,對人情中喜怒哀樂之性與趨利避害之欲的反省,這種種負荷使人的身心壓抑得無法呼吸。莊子恰恰深刻地經歷著這種危機并在痛苦中思索,最終超越了危機,走出了困境。《莊子》就全面展示了莊子的思索。《莊子》也確立了一個“道”,它往往指宇宙萬物的最后根源和人物精神的最高境界,將以前被人為割裂的“天道”和“人道”統一起來,“道”的最終指向不是社會、政治、倫理,而是對永恒的探求。有了這種對永恒與終極的探求,就有了從現實危機和心靈的羈絆中解脫和超越的可能性。人既然無法左右眼前的亂世,就應該將目光投向宇宙與心靈,對現實中得與失的執迷是危的重要癥結之一。如果將個人放在與自然萬物平等的條件下,將個體置身于無限的宇宙時空中,那么生死、榮辱等等可能就變得很淺淡了,這就是莊子所謂的“齊物論”,即把萬物、生死、榮辱、是非在更高的層次上等同起來,如果能這樣,人無待無患無累,心靈自然可以升華,達到自由恬靜與天地往來的“逍遙境界”這就是莊子所謂的“逍遙游”。
孔子身處一個動蕩不安的轉型期,禮崩樂壞、倫理、道德、品格、價值都在大幅度地滑坡,孔子在這時挺身而出,要講仁、義、禮、智、信,要講溫、良、恭、儉、讓,要恢復周禮,施行仁政,這一切顯得那么不合時宜,但孔丘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嘲笑、冷遇、顛簸、困厄中堅守和宣傳自己的理想和主張。他的學說里,有對理想君主與仁政的美好設計,有對社會結構與倫理關系的合理規劃,有對個人修養與人生境界的理想評估,有對平民生活與痛疾苦惱的熱情關懷。他的理想的主體與他為之奮斗不懈的精神在更深的層次上其實是人類人性與基本道德、政治、文化內涵的一種表現。那種悲天憫人,那種自我犧牲都閃亮著人性的光輝,經過時間的磨洗,人們從思想、心靈、靈魂上一步步與之認同,所以孔子不僅成為儒家的代表,更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代表。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的杰出代表,凝結他思想精華的《孟子》一書被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后世文人必讀的經典。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論,他說當一個小孩玩耍突然間不慎要掉入井中時,見者都會心中一震想去營救。針對這樣一種心態,他分析道,其中的原因既非要去小孩父母那兒索要賞錢,也不是要樹立救人的美名,當時也不可能有時間來考慮,這說明人性中有一種善的因素,孟子稱之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相反則獨善其身都做不到。孟子還提倡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舍生取義”的大丈夫形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民經濟日益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然而意識形態領域卻出現了嚴重傾斜。換言之,當今人們的信仰出現了危機!在物質條件和生活水平極度貧乏的年月,人們卻高呼革命口號,勒緊褲帶干革命,對黨“三忠于”、“四無限”。人窮志不窮,男人再窮不偷不搶,女人再苦不娼不賣,見義勇為和拾金不昧蔚然成風。如今黨的富民政策讓家家有余糧,戶戶有存款,可是不少人吃飽喝足之后,丟了筷子就罵娘,稍不順心就對現實政策不滿,就說共產黨這不好那不對。鄧小平的開放政策造就了成千上萬的千萬富翁、億萬富翁,然而這些人卻沒有幾個感恩戴德回報社會,甚至不少人還成了“南霸天”、“西門慶”之類的惡人。他們鉆改革開放的空子,走私販假、偷稅漏稅;他們妻妾成群、揮金如土,寧可在夜總會一夜風流揮霍幾萬元,也絕不愿意資助失學孩子一分錢。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人們的觀念是金錢萬能,一切向錢看,人們的信仰就是金錢。為了錢可以不擇手段,為了錢可以父子成仇、兄弟相殘,為了錢可以六親不認。社會上流行的警句是“親兄弟、明算帳”,提示你一定要按游戲規則辦事,首先要把別人的好處說在前面,這年頭沒有白幫忙的人。如今還流行一種說法,為了錢專坑親朋好友。金錢使人格、良心變得麻木不仁,甚至禽獸不如。某地一惡人為了騙保,將自己的奶奶、父親、妻子和女兒殘殺之后焚之,偽造失火現場,企圖騙過保險部門。低級的暗娼們20塊錢便可以出賣自己肉體,真不知人間還有廉恥二字。要救人先付錢的丑陋行為時有耳聞,人情味變得一錢不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是今天卻很少再見到魯智深、武二郎的蹤影。“見義勇為”這句名詞,在當今大詞典里有行將消亡的危險!
目前社會正處于一個重大的轉型時期,一部分人,特別是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極容易出現浮燥與極端,為兩句莫明其妙的爭吵殺人者有之,為爭搶一個座位殺人者有之,為幾百元幾千元區區小利而充當殺手者有之,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鄰里之間、親朋好友之間,因一些極其普通的人民內部矛盾就要報復殺人者有之,生活中稍許也有些挫折就要跳樓臥軌者有之……在那些殺人者和自殺者心目中,生命如同兒戲,人命如同草芥。
面對現實社會中呈現出來的不安定因素,除了加大普法教育力度,增強全民法制意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強人們的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人們必須懂得,一個人無論生命怎樣美麗輝煌,地位、權力與財富對他來說只不過是一件偶然的附屬品,在生命的末日來臨時,重要的是問心無愧!
人為什么而活著?保爾·柯察金給予了最精辟的概論:“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是應該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說: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獻給了人類最偉大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一個人必須要有追求,沒有一定的理想占據心靈,把它約束范圍住,它必定無目標地到處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地里。靈魂沒有目標,它就會喪失自己。
信仰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根本精魂!
明朝萬歷年間有一位山林隱士洪應明著了一部書叫《菜根譚》,建議人們都應該找來讀讀。《菜根譚》融儒、道、佛三家思想為一體,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既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還體現了佛家的出世思想。成為一部涉身處世,待人接物的方法體系。全書以追求高尚純潔為宗旨,深者見深、淺者見淺。《菜根譚》作為一部專門論述為人處世的格言集,全書在內容上沒有嚴密的邏輯關系,而是通過360則格言警句,揉合了道、儒、佛三家思想以及作者本人的生活體驗,形成了一套為人處世的法則和方式。
《菜根譚》中關于論述處世方面的格言集中體現了道家的“抱樸歸真”、儒家的“中庸”和“入世”、佛家的出世、勸世的思想。例如格言中抱樸守拙,涉世之道這類的格言就主張,對于那些剛剛跨入社會大門的人來講,因為涉世還淺,還沒有被社會上的惡習所感染,因此還能保留純潔天真的本性。而那些歷盡人間艱難險惡的人,經驗積累更多,城府也深,這種人往往存心險詐。從這個角度上講,處世不要只要求達練圓滑,與其老奸巨滑,不如抱樸守拙。特別是今天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在一些人一味追求金錢權利,爾虞我詐的情況下,抱樸守拙的忠厚作風,真誠、樸實、自然的處世原則,尤其受到人們尊敬和歡迎。在指導人們處世的格言中,像“出污泥而不染,知機巧而不用”,“心事需明,才華須韞”,“方園處世,寬嚴待人”等格言,都主張在極其復雜險惡的外部情總值下,成功的處世者應該準確地分析和判斷周圍的形勢,根據自己面臨的環境和局勢的變化及對手的情況,深思熟慮,不輕易表露自己的才智和計謀,而努力做到韜光養晦,及時進退,適度寬嚴,以爭取最后出奇制勝立于不敗之地。這些格言充分體現了代表儒家的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符,積極入世的思想和處世智慧。還有一些格言,則體現了儒家以中庸思想為指導的處世原則。例如“處世之道、不即不離”,“過儉則吝,過讓則卑”等等。
除去關于涉身處世的格言之外,《菜根譚》中大部分格言都是論述如何修身養性的。其中有些格言流傳廣泛,影響大,至今仍在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菜根譚》開篇第一則格言便函是“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寧受一時寂寞,母取萬古之凄涼”。像我國民族英雄文天祥面對敵人勸降書寫下了氣勢磅礴的《過零丁洋詩》,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反之、像魏忠賢、和坤等一些依權勢的奸臣黨,雖然生前顯赫一時,卻在死后落得了身首異處的下場,真可謂弄權一時,凄涼萬古。《菜根譚》還十分強調人的道德品質修養,主張修德是一個人事業的基礎,決定一個人的事業是善還是惡,如果沒有好的品德,再好的學識不僅不能有益于他人,反而會危害社會。“欲做精全美玉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立功建業,事事要從實處著腳,若稍慕虛名,便成偽果;講道修德,念念要從虛處立基,若翻江倒海計功效,使落欲塵”。這些格言更直接深刻地揭示,在艱難險惡的環境中磨練意志,砥礪節操,是每一個建功立業者成功的必由之路。《菜根譚》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它以佛家“入世”、“中庸”的思想幫助世人在紛繁復雜的社會活動中以積極入世的態度,機智巧妙地把握人生,它以道家“無為而冶”的思想為人們提供了為人處世的準則和法寶;它還以佛家勸世的思想直接透視人生禪機,幫助人們準確地理解出世、入世的證關系,使讀者在反復思考之后感悟人生真諦。
“耳口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佛心之事,才是進道德修行的砥石,若言之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鳩酒中矣。”
這是《菜根譚》格言中一則著名的格言,它集中體現了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孔子家語中就有“良言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以及“處身常逸則志不廣”的名言。可見,一個人如果能經常聽些不順耳的話,想些不順心的事,這才是磨礪口德,有益身心的好事情。這是因為,逆言和困境都可以激發人的斗志。反之,如果聽到每句話都好聽,每件事都稱心如意,在無形之中說會削弱自己奮發向上的精神而沉溺于自我陶醉的深淵。這樣做就等于自飲毒酒而掉自己的生命。正如古人講的,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常有十之八九,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更是如此。
處世讓一步為高,待人寬一分是福。
以積財貨之心積學問,以求功名之心求道德,以愛妻子之心愛父母,以保爵位之心保國家。
遠山簡介:作家、編劇、導演。長期從事文學創作,至今發表和出版各類題材的文學作品八百多萬字,其中多篇部獲獎并搬上銀幕和銀屏。一九八五年步入影視圈,先后自編自導各類題材的影視劇四十多部,其中多部獲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