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不滿15歲的我上高中了。當時我家居住地的南河被劃分在哈達鋪學區,所以,我和幾個同時上高中的南河同學,都就讀于哈達鋪中學。去哈達鋪中學就讀之前,我雖然隨同大人去過那里幾次,但對哈達鋪沒有很好的印象,與南河相比,南河是青山綠水,而哈達鋪則是窮山缺水,一片荒涼景象;特別是,對于哈達鋪曾經輝煌的紅色歷史,一點也不知曉,就沒有像現在這樣,對那片紅色熱土充滿了敬仰之情。
由宕昌縣縣城,順著212國道朝西北方向行走,17公里處是南河,37公里處便是哈達鋪古鎮了。那時間,只有每天蘭州與武都對開的一趟長途班車,一般不拉短途旅客,從南河到哈達鋪20公里的路程,我們常常要步行。到哈達鋪中學去報到,正值早春時節,二月春風似剪刀,沒有裁出國道兩旁一排排楊柳的細葉,卻扎得我們的臉蛋生疼。哈達鋪雖然地處黃土高原南端,但海拔在2000米左右,因而春天到來得較晚。
那時間,哈達鋪屬于嚴重缺水干旱地區,沒有水井,那條叫作岷江的河流,如果不下暴雨,上游基本處于干涸狀態,更沒有自來水。盡管我在哈達鋪中學只就讀了一學期,但拉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當時學校沒有辦大灶,師生都是自己生火做飯,卻不是自己去取水,而是由學生輪流值日,兩人一組,到校外南邊一公里處的一眼山泉去拉水。架子車上固定著一個特大的鐵桶,轅桿上掛一只小鐵桶、一個水瓢,順著窄窄的山路,繞開一戶戶人家,七拐八拐,到了一眼山泉處,一瓢一瓢將小水桶舀滿,再倒進架子車上的大水桶里,直到裝滿為止,拉回校園供大家使用。
那時的哈達鋪不大,也就幾百戶人家,但她畢竟是一個古鎮,曾經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商埠之一,被譽為“旱碼頭”。她讓我從記事的童年到少年時代,第一次知道了“街道”的概念。倘若有人問及哈達鋪人居住在哈達鋪的什么地方,得到的答復是“街道呢”,再具體一些,就回答說“上街呢”或者“下街呢”。當時,哈達鋪有兩條街,一條是穿鎮而過的212國道,一條就是靠北邊的街道,公路眼前的熱鬧些,鎮子里邊的冷清些。由于處在特殊時期特定的年代,這個古老的商埠,除了十天一次的集市貿易,農民出售撅頭把、鐮刀把一些簡單的山貨,煙葉、果蔬等少量的農產品,平日里沒有一點商貿氣息。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還沒有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但有封閉保存的幾個特殊地點,譬如毛主席、周總理居住過的房屋,毛主席召集團以上干部開會的舊址等。不知道是什么慶祝活動,偶然開放過一次,我進去參觀過。可以說,在同齡人當中,我是最早參觀過最接近“原始形態”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幾處紅色景點的人之一吧。記憶中,毛主席召集團以上干部開會的舊址,院子里鋪有青石板和枯黃的松柏枝條,估計是當時參加會議的人員坐過的位置。另一個深刻的記憶,就是在毛主席居住過的房屋里,陳列著一把老式的銅勺,說是毛主席曾經使用過的,心里雖然也懷疑那是否屬實,但還是充滿了崇敬之情。
哈達鋪有幾種很有特色的土特產,吃的有鍋盔,釀皮;果蔬有漿水梨,紫皮大蒜;中藥材有當歸、大黃。哈達鋪的鍋盔、釀皮,現在叫“紅軍鍋盔”、“紅軍釀皮”,我偶然也會吃,但總覺得沒有我在哈達鋪上高中那時候的香,這大概與當年食品匱乏有很大的關系,當時的鍋盔、釀皮是奢侈品。紫皮大蒜的特點是辣味濃烈,蒜香濃郁,最大的好處是長時間儲存不出芽,不腐壞;但那時的我,還不具有這樣的認識。哈達鋪人工栽植當歸、大黃歷史悠久,出產的當歸是有名的“岷歸”,即便是“以糧為綱”的特殊年代,依然大量種植。入冬以后,家家的屋梁上都掛滿了當歸,煙熏火烤,干透了之后就徼售給中藥材收購站,換取一定的經濟收入。
漿水梨的主產區在理川,但哈達鋪離理川只有十余公里,因而也屬于產地之一。漿水梨皮薄籽小,果肉細嫩滑潤,果汁酸中帶甜,果香濃郁醇厚,產地的老人們都說,就是玉皇大地的瓊漿玉液也不抵它。它吸納了天地的精華,滲透著自然的靈性,具有與普通梨子迥異的特殊美味和特殊吃法。因其儲藏時,主要依靠自然冰凍,融化后,梨液酷似當地老百姓家家制作食用的酸菜漿水,清冽甘醇,故而得此俗名。漿水梨不僅口感獨特,十分好吃,而且還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滋陰清熱,潤肺止咳,健脾開胃,減肥利尿,降血壓,降血脂,養顏益壽等,皆被識者和醫家公認。
因為我在哈達鋪中學只就讀了一學期,除了南河的幾位同學,其他的同學幾乎都忘記了姓名,沒有了印象,唯獨一位家住阿塢的同學,雖然我忘記了他的姓名,但記憶深刻。這位同學個頭較高,眼睛近視,但不戴眼鏡,由于那時間他已經熟讀唐詩,便很有些詩人的氣質。他告訴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并且將他的已經閱讀過數十遍的《唐詩三百首》借給我看,使我平生第一次走進了古代詩歌的世界,走進了一個十分誘人的精神世界,受到了美的熏陶。凡有我看不懂的,他就給我講解,如今回憶起來,他那顆詩心是早熟的,雖然和我一樣也是一個少年,但他對古代詩歌的理解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年齡;他甚至對押韻、平仄、對仗、古韻與今韻的區別,都有所研究。然而當時的我,卻只對詩歌呈現給我的美妙的意境感興趣,而對他說的那些理論性的知識無動于衷。我在轉學到縣城就讀,與他分別時,他按照唐詩中寫的,贈我以柳條,表示依依不舍,很令我感動。
哈達鋪中學還有一位老師,給我留下的記憶十分深刻。這位老師是北京人,一口地道的京腔,他不是我們的班主任,給我們代政治課,但比班主任對我們管得還嚴。他批評我們某個同學時,被批評的同學絕對不能辯解、頂撞,哪怕是小聲嘀咕,倘若犯了忌,他就大聲質問:“怎么,你還不服氣嗎?”就數叨個沒完,讓全體同學跟著挨訓。他去購物,倘若有人哄搶,他就讓大家排隊,有人問他:“你是誰呀?用的著你管嗎?”他就會與那人理論:“我是共產黨員,我不能管嗎?趕快去排隊!”一副凌然正氣的樣子。雖然頗遭人議論,但很多的人都懼怕他,不敢招惹他。我在后來的數十年當中,再也沒有遇見過以“共產黨員”身份,在公共場所管事的人,我的這位老師,至今讓我難以忘懷。每當回憶起來,就會肅然起敬。
因了80多年前,紅軍長征在隴南宕昌哈達鋪休整七天,使得哈達鋪這個古老的小鎮名揚天下,成了現今聞名全國的紅色旅游觀光勝地。開國上將肖華有詩贊曰:“紅軍越岷山,哈達大整編。萬里云和月,精兵存六千。導師指陜北,軍行道花妍。革命靠路線,紅星飛滿天?!?br/> 1935年9月,由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路過哈達鋪,在此駐扎了7天,并召開了中央領導人緊急會議和團以上干部會議,毛澤東作了《關于形勢和任務》的政治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到陜北去”,作出了把長征落腳點放在陜北的重大決策。因此,哈達鋪是決定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命運的重要決策地?!肮_鋪會議”在中共黨史,特別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絕不亞于黎平、兩河口、毛兒蓋、俄界、榜羅鎮、吳起鎮、會寧等地召開的會議,由毛澤東同志在這里主持召開的哈達鋪會議和進行哈達鋪整編,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據隴南文史資料記載,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在哈達鋪,一個銀元可以買八只雞,或一只羊;三個銀元可以買一頭大肥豬。當時,紅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后來到哈達鋪,上級給每一位紅軍戰士發了一塊銀元,讓爬雪山、過草地、饑餓疲憊的紅軍戰士改善生活,增加營養,恢復體力。同時,宕昌人民為紅軍積極籌集了數10萬斤糧秣和大批軍用物資,使得經過雪山草地和長時間行軍作戰的紅軍部隊得到十分重要的后勤補充。在紅軍的宣傳教育下,有3千多人參加地方游擊隊,有2千多名青壯年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他們中除了少數幸存者外,絕大多數同志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默默無聞地長眠在異地他鄉。
紅軍北上后,為籌辦糧秣,支援紅軍北上的眾多蘇維埃干部、游擊隊員遭到國民黨和地方反動勢力的圍剿搜捕,哈達鋪地區游擊隊司令朱進祿、秘書柳英,理川區蘇維埃主席梁發榮等15名同志慘遭殺害,英勇悲壯地犧牲在敵人的屠刀之下。楊成武將軍,以及許多紅軍將士都在回憶錄中,曾經滿懷深情地將哈達鋪比作長征途中名副其實的“加油站”,這是最恰當不過的比喻了。
如今,當年毛澤東在哈達鋪的住地,已被辟為紀念館。周恩來住所及紅軍司令部——城門橋南側的“同善社”,現為革命文物的陳列保存之地。哈達鋪是紅軍北上的里程碑,萬里長征即將勝利完成的轉折點,它以特殊的地位名載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哈達鋪已成為中國革命歷史文化名鎮,史稱“紅軍長征,哈達鋪報紙定方向”。可以說,提到長征,就會提及哈達鋪,哈達鋪已成全國著名的地方,也是隴南市宕昌縣最知名的一個紅色旅游品牌。
紅軍離開哈達鋪已經80多年了,哈達鋪古街上至今保留著“義和昌”藥鋪、同善社,當地群眾仍以中藥材種植為生,無聲地講述著那段歷史,傳承著“千年藥鄉”的美譽。哈達鋪鎮以東龐家鄉以西高半山處的宕昌縣拉路梁萬畝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不僅有規?;N植,哈達鋪還成立了多個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當地種植渠道優勢,引領當地藥農發展加工生產、經營銷售,形成優勢產業鏈條,成了當地脫貧致富、實現小康、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我在紅色革命圣地哈達鋪就學、生活了半年,那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小鎮留下過我少年時代的足跡,我少小時感染了那方土地的靈氣、貴氣和福氣,受到了革命傳統的感動和教育,受到了那里淳樸清爽的民風鄉俗的熏陶,以及那里特殊物產的滋養,以至于,我在后來的人生道路上,也成長為新長征隊伍中的一員,我感到很榮幸,值得我永久珍藏。
作者簡介:婁炳成,男,甘肅省隴南市人大常委會退休干部,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曾擔任過隴南地區文聯專職副主席兼秘書長等職,從事文學創作近50年,在報刊雜志、文學網站發表小說、散文、戲劇、紅學評論、文藝評論等作品300萬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