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 鄉
作者:翟峰
筆者曾在一首原創的《第二故鄉》的現代詩中這樣寫到:
“把火熱的青春獻給‘第二故鄉’,即猶如‘雄鷹展翅飛,藍天勁高翔’;把滿頭的青絲交給‘第二故鄉’,即猶如‘天棘風流在①,牽風紫蔓長②’;將銀白的鬢發留給‘第二故鄉’,即猶如‘醉癡伴夕陽,地久隨天長’……。
這,就是我心中回望的‘第二故鄉’!”
筆者為何要在該首現代詩里抒發如此特別地感慨呢?
因為,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有許多地方是值得其思念的,特別是工作和生活過多年的地方,而且習慣把這樣的地方稱為“第二故鄉”。
這不,當我在農歷戊戌年春節前夕收到茍貴的信,就象郁達夫當年寫的《還鄉記》那樣,流露出的那種濃濃地望鄉之情,確實是尤為深沉而又尤為真摯的。
當然,我不會閉著眼睛夸耀我的“第二故鄉”----我那曾經下鄉當知青落戶過的地方。
我只是遵循藝術的真實,告訴我的讀者,我的那“叢菊西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的真實心境和望鄉情愫。
是的,一個人在一個地方居住時間長了,即難免會產生情感,即對那里的風土人情會產生很深的印記。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很深的印記”,即會變為一種“雖可謂支離破碎,但卻揮之不去、長久駐守于心”的質樸、深摯的“真情實感”!
而我對早在40多年前就曾下鄉當知青并在此長駐八年之久的這個川北寨子村,就有一種‘雖總是說不清、道不明,但卻總有那么一股難舍難分的情愫不時在心中涌動著’的“真情實感”呵!
歲月蹉跎,人事滄桑,隨著時間的流逝,我離開寨子村已經40多年了。而這40多年,恰好是我們偉大祖國鼎盛發展的時期呵!
今天,我們偉大的祖國,與40年多前相比,可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厲害了,我的國!”此可謂是我們無數中國人這些年特別引以為豪的“口頭禪”。
那么,作為自己曾相伴八年之久的寨子村——我這40多年來一直在不時牽掛、一直在不時留念的“第二故鄉”,如今到底怎么樣了?
如今,其是否亦可效仿“厲害了我的國”的口吻,而自豪地以“厲害了我的‘第二故鄉’”的鏗鏘話語,來為之點贊一番呢?!
近年春,我終于回到早已在夢中“回”了多少次的“第二故鄉”——寨子村。此時,那種“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濃濃眷戀之情,便如窖中儲存的老酒,愈來愈濃——
雖然,40多年前我下鄉來這里當知青時,感到那時的寨子村就像一個待字閨中的羞澀農家女子,質樸、可人。然而,當時那落后、閉塞的地方標簽,也在寨子村這里顯得尤為分明!
雖然,記憶中的寨子村是那樣破舊零亂,村里村外冷落貧寂,不少村民生活困苦,有的還住在簡易的茅草房和凌亂的土房里,田間地頭旱跡斑斑……。
然而,這些并非是我夢中魂牽的主流!而“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的情致,卻讓我在夢中更多甜蜜回味的是“第二故鄉”寨子村田野竹林、小河圍綠的芬芳和泥土的清香呵!
我下鄉當知青后寄住的孫大伯家就座落在一簇簇竹叢之中。青青的翠竹儼然象一堵天然的圍墻,將這幢茅舍裝裹得分外秀麗。和我朝夕相處的是孫大伯的獨兒叫孫茍貴,俗名叫“狗兒”。
乍一聽,感到是非常可笑的。這卻是當地農民的一種習慣,怕自己的孩子嬌嫩養不活,便給自己的孩子起些賤名,諸如“牛兒”,“狗兒”,“豬兒”之類的。
“狗兒”茍貴是初中畢業回鄉務農的,十六歲,剛好與我同歲,幾年相處,和我親如兄弟。
春天,我們常常相邀鉆進竹叢中去談天說地。
每當“青黃不接”時,我們又在一起刨筍子,挖野菜,共度荒月。夏天的傍晚,我們又常坐在竹叢邊的大青石板上納涼,望著夜空中那閃來閃去的瑩火蟲,天南海北地吹著“龍門陣”。
我最喜愛的還有寨子山下的那條宋江,它是嘉陵江的支流,傳說是一個美麗的仙女不慎失落的裙帶而形成的。
那江水清澈透明、碧綠幽幽似鏡似玉,夏日的午后,我和茍貴一道到江水中去游玩嬉戲。我們在潔凈的水里“扎猛子”,讓碧藍的江水作掩護,出其不意地從對方面前鉆出水面,真愜意極了!
游累了, 我們便赤身仰在沙灘上,凝神聽著枝頭的蟬叫。
那蟬聲伴著江邊船工的號子聲和遠方修水庫的夯歌聲,組成了一支和諧的田園交響曲。
此時,我那聯翩的思緒便隨著藍天上的白云飄到遙遠的城市----我的“第一故鄉”,我的父母和兄妹居住的地方去了。
由于鬧糧荒,“狗兒”常常在傍晚收工時出去逮魚補救,每次都是“滿載而歸”。
一個夏天的傍晚,我終于有機會和“狗兒”同去逮魚——
那是個沒有月亮的寂靜的夜晚,只有田野上傳來陣陣鳥鳴和路旁蟋蟀的低呤。藍天上,繁星燦爛,小河睡得安安祥祥的。
從樹梢偶爾漏下來的星光映在河面上,微波一閃一閃的,好象一匹墨滌色的長綢。
我們穿過竹林叢,沿著河岸走去。
“狗兒”一邊走,一邊將一米長的竹竿插在河邊,讓魚釣浸入水中,每隔一來米便放上一根。
“狗兒”把二、三十根竹竿插完,我們又回到原來的地方。
這時,“狗兒”慢慢梭下河,摸著竹竿,忽地一下提起來,只聽得水中“撲哧”一響,星光下,便見釣在勾上的一條活蹦亂跳的大魚了。
等我們收完最后一根竹竿,魚籠已裝得滿滿的。
而天邊,卻出現了魚肚白了……。
“青山悠悠,綠水迢迢”。
或許是經過這些年的農村改革,尤其是經過這近十年來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洗禮”,確實不得不對久違的寨子村刮目相看:掩映在清澈透明宋江兩岸大片簇簇綠茵竹叢中的“她”,其襯托出的特有風韻和美麗,可謂是已難以用語言即可傾述得特別清晰的呵……!
我當知青時就曾無數次地感嘆過:這宋江邊的每簇由幾十支翠竹組成的竹叢,枝枝葉葉,錯落有致,密不透風,簡直就是一個個密中微微透風的生態綠色世界啊!
而穿行在那遍布著寨子村各家各戶精心經營的大大小小、層層疊疊的獼猴桃產業園里,即仿佛置身于一片綠色海洋之中:一株株枝繁葉茂的獼猴桃樹長勢喜人,目之所及處皆是果農在梯田上和坡地邊為其果樹除草松土的忙碌身影……。
當我面對雖已年近七旬,但卻鶴發童顏、膚健潤紅的摯友“狗兒”茍貴之時,當我與爽朗健談的他徹夜長談之后,我發現自己面前站著的早已不是四十多年前的那個憨實土氣的“狗兒”,而是伴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而成長起來的一位成功的現代農業紅心獼猴桃種植的老專家,一位多次受到省、市、縣黨委表彰的優秀的老共產黨員了。
茍貴自豪地告訴我:如今,活得健康愜意的他,雖卸任村支書好幾年了,但仍不負眾望地繼續擔任著這個寨子村的獼猴桃產銷公司的名譽董事長。
其實,就在他最后擔任村支書的幾年任期中,當時他領導的這個村的紅心獼猴桃的種植面積,就已達85%以上了。
當時,寨子村就已形成了以紅心獼猴桃為支柱產業的生態農業產業結構。
由于這個海拔500米、遠近聞名的“旱扁扁村”很適宜獼猴桃生長,所以這些年村子里培育的紅心獼猴桃品質愈來愈好,不僅味道好,而且營養高,沒有任何污染,是貨真價實的生態綠色水果。
茍貴還告訴我,過去,由于寨子村7個組果農生產分散,信息不靈,果品質量不高,增收效果不明顯。十多年前由他帶頭發起,成立了寨子村獼猴桃產銷公司,建專業冷庫6個,設銷售網點3處,公司堅持標準化,無公害生產,以“產品名牌化,名牌國際化”為宗旨,通過幾年的努力,培育出了“紅陽牌”紅心獼猴桃,并注冊了商標,年產商品果已達百余噸了。
僅此一項,這些年村民皆是人均年收入即逾萬元了。
如今,紅心獼猴桃已成為獼猴桃果類中的優質名牌,成為了寨子村農民增收的“綠色銀行”。
尤其是當茍貴說到寨子村的發展遠景時,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簾內瞬間即煥發出了一種特別堅毅、興奮、自豪的光彩——
“現在,‘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游’的惠農政策猶如一股清爽的春風吹撫著地處川北大地的寨子村,使歷經改革開放40多年、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這個昔日的‘旱扁扁’窮山村,早已迎來了一個又一個改革開放的‘蓬勃春天'啦”!
的確,眼前這塊多次復蘇的土地,處處掀起了發展鄉村旅游、建設美麗家園的熱潮。寨子村村民在黨和政府惠農政策的撫育下,懷揣夢想、堅守信念、砥礪奮進、攻堅拔寨,以誓讓農村舊貌換新顏的堅毅決心,開啟了小康后的新時代的新征程。”
茍貴說:現今的寨子村,以其秀美的自然風光和紅心獼猴桃觀賞特色旅游體驗項目熱忱的歡迎著五湖四海的賓客。
特色農產品紅心獼猴桃的培育開發豐富了農民群眾的“錢袋子”;道路硬化、村級辦公場所、標準化幼兒園、村級衛生所,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的新建實現了幾代人向往的精神文化、學前教育,老有所樂、就近就醫的百年夙愿。
硬化暢通的村道邊綠樹成蔭,錯落有致、青磚白墻的民居錯落有致,寬廣靚麗的文化廣場上群眾載歌載舞笑逐顏開,儼然一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和諧樂呵景象呀……。
邊走、邊看、邊聽介紹,不知不覺已走到了茍貴自家擁有的三樓一底的新樓房前。
當我們登上這第二層樓的這一間寬敞明亮、整潔雅致的大客廳之后,茍貴很快就搬出了一箱熟透了的紅心獼猴桃——
“老友您呵,雖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您可不同哈!因為,這可是您的‘第二故鄉’呵!您的這‘第二故鄉’熟透了的紅心獼猴桃,您可要多多品嘗哈!
這可是我親自培育的質量特佳的紅心獼猴桃鮮果呵!有誰見過?恐怕沒有幾個人見過吧?嘗嘗味道很不一般的。您難得來這一趟,正好、正好!我請您品嘗個夠呵!”
茍貴邊說邊讓我品嘗了一盤切開后紅鮮鮮、軟綿綿的紅心獼猴桃鮮果。他一邊讓我品嘗還一邊繼續對我介紹到:
“紅心奇異果通常從樹上采摘下來就會有一點變軟,吃的時候會變得非常軟。而且只有變軟才好吃,就象甜柿。紅心奇異果在軟硬方面與普通獼猴桃有著本質差異,因此,不可把普通果與紅心果同等看待。雖然紅心果和普通果是同一類植物的兩個族,就象人一樣,同樣是人,但其差異卻是十分明顯的,不能混為一談。”
“哦,居然紅心果和普通果的區別還這樣有趣?茍貴您不妨再詳盡地給我介紹一番吧。好嗎?”
“好啊!”茍貴見我對他講的這個話題頗有興趣,便饒有興致、一鼓作氣地向我普及起了有關獼猴桃的常識——
“確實,品嘗紅心獼猴桃鮮果,是應該知道它的相關知識的。早在公元前的《詩經》中就有了獼猴桃的記載。
古代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描繪獼猴桃的形、色時說:‘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獼猴喜食,故有諸名。’
而唐朝慎徵在《證類本草》上又進一步說道:‘獼猴桃味甘酸,生山谷,藤生著樹,葉圓有毛,其果形似鴨鵝卵大,其皮褐色,經霜始甘美可食。’
這種酸中泛甜,芳香怡人,營養豐富的果實,竟沉睡了幾千年,人類真正了解和利用它也不過百余年的歷史,且長期以來一直是猴子的‘仙果’美食。”
“可是,我給您品嘗的這可不是一般的普通獼猴桃,而是紅心獼猴桃呵!這種紅心獼猴桃品質特別好,不僅味道好,而且營養高,沒有任何污染,是貨真價實的生態綠色水果。
接著,茍貴還就紅心獼猴桃為何冠名為“紅心”這個問題,給我這位“摯友”還說了這樣一些“一語雙關”的話——
紅心獼猴桃之所以冠名為“紅心”,還在于它確實是寓意著一種紅軍精神。因為,寨子村所在的這個縣是馳名全國的革命老區將軍縣,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曾孕育了6位中央委員和18位共和國將軍。我們寨子村的人啦,就是憑著這樣的紅軍精神,配置成功了紅心獼猴桃的……。
聽著茍貴滔滔不絕、且頗為風趣地講解,品嘗著紅心獼猴桃鮮果醉心的香甜,巡望著茍貴兩年前新砌的這幢三樓一底的磚房和這些年來先后新添的彩電、冰箱、洗衣機、電腦、大貨車和小汽車……我不禁由衷地感嘆道:
呵!隨著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黨的惠農政策的不斷深入施行,寨子村不僅早已沒有了“青黃不接”,而且家家戶戶既是豬滿圈、糧滿倉,更是樓高窗明、電器滿屋、電動車輛滿壩了哩…… !
于是,我脫口而出:“茍貴您說的太好了!寨子村人‘紅心’向黨,‘紅心’向祖國。所以,您和寨子村人在改革開放年代精心培育的這頗有象征意義的豐碩成果——紅心獼猴桃才這樣甜透咯!”
而此時此刻,我的心底卻在這樣由衷地說:“厲害了,我的摯友——茍貴!厲害了,我的第二故鄉’ ——寨子村呵!”
啊,此時此刻,我最想痛痛快快扯嗓喊出來的一句就是——“寨子村:您是我心中永遠永遠要回望的‘第二故鄉’呵!”
注釋:
①出自明朝完淳《題昆山水月殿》詩:“青絲天棘風流在,如見當年祇樹林”。其中的“天棘風流在”,意即“年富力強之壯年者風華正茂、血氣方剛”。
②出自唐朝杜審言《和韋承慶過義陽公主山池》之二:“綰霧青絲弱,牽風紫蔓長。”其中的“牽風紫蔓長”,意即“生長出的紫色藤蔓被風牽引得很長很長”。
①②的合意,即筆者巧用兩句詩,旨在表明:相逢在“第二故鄉”的年富力強者定會為其繁榮興旺生發出諸多發展之大計并為之付諸實施呵!
注:作者翟峰,改革開放40年多來,在二百余家各級報刊和多家網媒發表逾千萬字的各類體裁的文稿。其中,在人民日報大地副刊、中國人大雜志隨筆副刊等多家報刊的副刊發表散文和隨筆,在解放軍報長城副刊、檢察日報代表委員文苑等報刊和中國詩歌網等網媒發表詩歌等。作品曾獲我和我的祖國征文大賽全國征文金獎、全國人大新聞獎一等獎、9?19“中國一日”全國征文大賽銀獎、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全國征文銅獎、全國散文征文獎等獎項。
作者曾任十三屆九三學社中央專委委員、四川省十至十二屆人大代表、廣元市四至五屆人大常委會工委主任,現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