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香
作者:丘樹宏
本文的寫作, 源于沉香。
何為沉香?為何源于沉香?
這還要從古代說起。
南宋之前,在今澳門、珠海和中山等地區,被稱為香山列島,為揚越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統一嶺南,將嶺南劃分為桂林、南海、象郡三郡,當時香山屬南海郡。757年(唐至德二年),香山設鎮,屬東莞縣。1082年(宋元豐五年),廣東通判徐九思用進士梁杞言,請建香山為縣,未獲批準。1152年(宋紹興二十二年),東莞縣令姚孝賢請于朝廷,改鎮為縣獲準,遂割南海、番禺、東莞、新會四縣部分地域建香山縣,屬廣州府。公元1925年,為了紀念當年逝世的偉人孫中山先生,香山改名為中山。大香山區域建制幾經變遷,如今分為澳門、珠海和中山三個地區。
香山為什么叫香山?有幾個說法,其中明代嘉靖年間編的《香山縣志》,曾對香山的取名說法作了注釋:“舊《志》云:以地宜香木得名,今按縣地產香木絕少,豈以香爐山之故歟 。”因此我以為,香山得名于隋唐時代之前,是因盛產沉香為源的。以沉香命名一個地區,這在國內應該是唯一的例子。
沉香是一種常綠喬木,高可達30m,野生或栽培于熱帶海拔400米以下地區。國外主要分布與東南亞和中南美地區,在中國除了有引種國外的樹種外,在廣東、海南、福建、臺灣等地則以本土的白木香為主。
在香山境內,有一座五桂山,方圓300里,海拔530多米,自古就生長著大量的白木香。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這里的人們發現,白木香自然結脂形成的沉香,竟然是十分奇妙的中藥。這和《本草綱目》中的記載完全一致:“沉香,氣味辛,微溫,無毒。主治:風水毒腫,去惡氣;主心腹痛,霍亂中惡,邪鬼疰氣,清人神;調中,補五臟,益精壯陽,暖腰膝,止轉筋吐瀉冷氣,破癥癖,冷風麻痹,骨節不任,風濕皮膚瘙癢,氣痢;補脾胃,益氣和神。治氣逆喘急,大腸虛閉,小便氣淋,男子精冷”。
自從發現了沉香,尤其是發現了沉香的藥用價值后,這里的名氣就頓然響亮了起來,唐代貞觀年間,在五桂山還建起了一個寺廟,也就是著名的古香林寺。盛名之下,久而久之,人們干脆就叫這里的列島為“香山”了。
據歷史記載,在隋唐以前,這里就是著名的沉香生產地了,沉香已經成為一種“道地藥材”,并且有專門從事種植、養護、采收的 “香農”。然而,在當時、乃至后來,這里的沉香都一直叫做“莞香”。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當時香山屬東莞縣管轄,所以不管是上貢朝廷,還是銷售和出口、包括與鄭和一起“下西洋”的沉香,都叫做莞香。當然,這些沉香也包括東莞本土、珠海、澳門,以至惠州、深圳寶安等地的產品。但是,莞香的主產地應該是香山地區,也就是現在的中山和珠海的五桂山、鳳凰山地區。每年,香農們把采收后的沉香交到政府專門設立的收購地點 “香山場”,即今天珠海的山場一帶,集中包裝好的沉香都運到這里等候裝船,通過澳門運送到伶仃洋對岸的港口集散,此地后來也因轉運沉香而叫做“香港”,具體運香上船的地方叫做香埠頭,船戶避風居住的地方則稱為香港圍。這些冠以“香”字的地名,都是當年沉香種植采收、裝船運送以及進貢朝廷、出口國外說法的印證,更說明了香山地區確實是沉香的主產地。只可惜,當年香山從東莞獨立出來獨立成縣,莞香的名字依然,香山的沉香卻一直未能獨立成名。
沉香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重新引起各界的重視,這既是歷史鉤沉,也是價值再現,既有助于生態建設,也對人文回歸有利。現在,在中山的五桂山,依然生長著國內最多的古沉香樹,據說全國只剩下八萬多棵古沉香樹,五桂山就占了一半。如今這些原生態的古沉香樹,已經全部登記在冊,實行重點保護,包括唐代的古香林寺,也已經開始修復利用;而新種植的一畦畦沉香樹,則生機勃勃、郁郁蔥蔥,沉香種植業甚至還輻射到了粵西等周邊地區;不管在城市,還是在鄉村,一縷縷的沉香馥馥郁郁,總是悄無聲息地裊娜著、蔓延著。
中山沉香產業開始復興,引起了我的關注。為此,前幾年我專門組織了中山市沉香產業發展專題調研,呼吁和建議各界予以重視,還重點從沉香產業文化方面給以推進支持。2014年11月12日,中山市政協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48周年專題晚會在火炬開發區國際會展中心大劇場舉行,經我提議,“香山香”尋根正名行動正式啟動,由此中山沉香也正式被命名為“香山香”。之后,結合沉香產業發展,展開了一系列的沉香文化活動,為“香山香”品牌熱身。經過四年的努力,2018年8月28日,“香山香”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并頒發商標注冊證書,正式成為大香山地區的區域公共品牌。
你聽,“香山香”,一個多么美妙的名字啊!
此后,我撰寫了系列文章比如散文《香港?香山?香緣》《嶺南第一香》等在海內外的報刊發表,通過各種途徑比如組織專題活動、邀請媒體采訪報道等宣傳推介“香山香”,香山香逐步擴大了影響力。
一個品牌的建立和發展,尤其是要成為高價值的名牌,創作主題歌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為此,2015年,我創作了《香山香》這首歌詞,受到各界好評。后來又找到著名作曲家連向先到中山采風,我向他介紹了沉香產業、沉香文化,也介紹了我這首歌詞,引起了他強烈的興趣,表示有信心譜好曲子。這就是今天在香山地區沉香業界流行的歌曲《香山香》。《香山香》巧妙地融合入了咸水歌、粵曲小調和客家山歌的元素,生動而優美地體現了“點茶、焚香、插花、掛畫”中華四藝中沉香文化的獨特魅力。
如今,若果你有機會走進中山的五桂山,或者就在城市的路邊,你會看見這樣一片片、一溜溜的樹林,樹干高高的,不瘦不胖,樹皮暗灰色,平滑而低調;橢圓形、卵形或倒卵形的綠葉,不密不疏。看見她,讓你總會想起“玉樹臨風”這個詞。這種文人味十足的樹木,就是白木香,也就是香山地區的土沉香了。
而當你走進珠海、尤其是中山的大街小巷,或者是鄉間巷陌,你總會感覺到一種特殊的香味,若隱若現,時濃時淡,甚至會感覺到它的裊裊娜娜。沉香的香味,比她的樹形還要低調,然而,它卻是一種悄悄沁入你心靈的一種香。
在我看來,沉香是一種美妙而神秘的香。她可以延綿昨天、凝聚今天、對接明天;可以洗濯身體、浸潤心靈、升華生命。
啊,沉香,這嶺南的綠色倩影,這嶺南的美妙精靈,這接通天地人的裊裊之魂,正邁著古樸典雅而時尚輕盈的步伐向我們走來。
是啊,今天,當盛世到來、沉香重生,香山的沉香也應該通過尋根而正名、鉤沉而光大了。這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甚至還是我們必須擔當的一種歷史的、現實的、未來的使命。如何尋根正名、鉤沉光大?竊以為,可否就以“香山香”——嶺南第一香正名光大行動切入,開始邁開我們的腳步,開始走出我們的前程?
正是:
巍巍五桂山,
悠悠大珠江,
裊裊吹,輕輕揚,
啊,香山香,
嶺南第一香。
大唐讓你走進藥典,
鄭和帶你出了海洋;
你走過的地方叫檀香山,
你走過的地方叫香港。
歲月讓你修成香道,
人文帶你上了殿堂;
美妙的名字叫精氣神,
你尊貴的名字叫香王。
香了天,香了地,
香在人心上;
半分醉,半分醒,
嶺南第一香。
啊,嶺南第一香,
香山香,香山香。
2012.12.16一稿
2014.10.18三稿
2022.8.11(農歷七月十四)四稿
丘樹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廣東省政府文史館館員、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珠海市委原常委兼秘書長、中山市市政協原主席。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