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神韻 家的故事
作者:肖吉秋
茶,自古以來就有書籍記載之。如唐代詩人、茶葉專家陸羽所著的《茶經》,就是一部經典的代表之作。在這本百科書中,可以禪悟到茶道、茶德等精髓,可以知曉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藝原理等常識。倘若想深耕在茶的經緯度里,那也許更加能體會到“茶圣”所織起的茶經網,經過千百年的歲月洗涮,依然經久不衰的真諦所在。茶的純樸醇厚、飄逸清香和感悟人生,就從打開《茶經》扉頁的那一刻開始,不斷演繹著茶的傳承故事。
茶,自古以來就有詩詞描述之。如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一至七字詩茶》是這樣描述的:“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憎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凈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后豈堪夸”。讀罷此詩,或多或少從茶詩的本性說道中感受人們對茶的喜愛;從茶的沖泡過程中了解人們的飲茶習俗;從茶的怡情養性中體會到茶文化的獨特魅力。
茶,自古以來就有歌曲傳唱之。60年代初,由著名作曲家白誠仁譜曲、一級作家葉蔚林作詞的《挑擔茶葉上北京》的經典歌曲,是一首流傳廣泛的湖南民歌,至今仍耳熟能詳、唱遍大江南北,是源于億萬人民群眾通過“煙香茶”的傳遞,表達對毛主席的無比崇敬、無限熱愛之情。自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全國上下的扶貧工作不斷深入推進,邊、遠、窮的“三農”問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村振興戰略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茶作為農村眾多的轉型產業支柱之一,也不再像過去那樣沉寂了。我的家鄉為了推動黑茶更好地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把“安化黑茶”的名片擦得更亮、品牌打得更響、產業做得更強,就從2009年開始破繭,每隔3年舉辦一屆“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節”,至2021年已經如期舉辦了5屆。每屆的文化節除了有新的茶產品打擂臺外,倍受矚目的是有重磅歌曲推出。比如:由何沐陽作詞作曲、華語樂壇著名女歌手徐千雅演唱的《你來得正是時候》;由中部駱駝作詞、著名作曲家虎衛東作曲、青年歌手張瓊演唱的《我在益陽煮茶等你》等歌曲,就是當年舉辦黑茶文化節的壓軸戲。倘若你正與朋友煮茶論丹青時,不妨找來這兩首歌曲聽一聽,說不定會有如癡如醉的感受噢。
茶,自古以來就有百姓愛之。大家對流傳藏族民間“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的諺語想必十分熟悉,由此可見茶在藏族同胞心中的分量和對茶的執著。然而,我那有著蚩尤故里神韻的家鄉,除了黑茶聞名于世外,擂茶和泡茶的待客之道和梅山人對茶的嗜好,同樣不亞于藏族同胞對茶的喜好。
說起家鄉的茶,其實自己對黑茶的印象并不深刻,可能是邊銷茶的緣故,茯磚茶、千兩茶等很少能看得到、喝得上,就像茅臺鎮的人不喝茅臺酒一樣,墻內開花墻外香。當然,合適的才是最好,黑茶的“產經銷”也一樣,不知道這句比喻用得恰不恰當。之所以對家鄉的擂茶、泡茶、煎茶念念不忘,主要原因是擂茶能待客又能充饑,泡茶能待客又能解渴,煎茶是解渴自飲的茶缸茶。若要深挖茶的奧妙之處,茶的生情結緣肯定是一大特色。無論是長期生活在家鄉,還是漂泊打拼在他鄉,關于家鄉茶的許多感人故事,就深深藏在采茶、制茶、喝茶和詠茶的春秋歲月里。
要說家的故事,首先要從擂茶說起。喝擂茶的旺季是清明節后至夏天的季節。因為一年的新茶剛剛長出新芽,既嫩又清香,加之春耕夏忙的特點,大家彼此幫襯、走動得多。所以,擂茶成了待客最熱情的一種方式。我母親在世的時候,經常打擂茶來招待客人,我們做孩子的自然少不了有蹭茶喝的機會。每當把客人招呼入屋就座后,母親就立馬拿出放在碗柜旁邊的擂缽和擂茶杵,用清水涮洗干凈,再從碗柜廂門里拿出頭一天摘好了的嫩茶葉,或臨時到房前屋后的茶梯里采摘幾把新茶回來。然后,一邊與客人聊天,一邊把新鮮的茶葉和事先準備好的花生、芝麻等茶料放到擂缽里一起擂。如果父親在家的話,擂擂茶肯定是他的份內活。父親力氣大,只見他右手握著擂茶杵,左手把著擂缽上邊沿,用雙腳及小腿的內側用力夾住擂缽的底部和擂缽的外側,用力順時針方向擂著缽里的茶料,發出的轟隆轟隆的擂茶聲,好幾百米以外的都聽得到。擂茶一般擂十幾分鐘左右時間就擂好了,孩兒們幫忙燒的一壺山泉水也沸騰了。然后,母親把燒開好的泉水倒到擂缽里,并根據客人需要的口味,往擂茶水加一點食鹽或白糖調口味,用茶碗盛著調好的擂茶,再添一些炒熟了的花生、黃豆和炒米,用茶盤托著逐一送到客人手上,香噴噴的擂茶就開喝了。當客人的第一碗茶還沒完全喝完時,往往要再添一碗,不能讓客人空著碗等續茶。敬茶如敬酒一樣,是有些禮節講究的,母親熱情好客,反復勸說客人多喝茶。當客人喝完第二碗茶后,肚子也許有點飽感了,再喝到第三碗茶時,往往需要休息一會,在家常里短的聊天中不急不慢地把茶喝完。當然,自家人基本上只有一碗茶的份,小孩們喝完就知趣地走開了,因為擂茶也要省己待客嘛,這是從小爸媽教育孩兒的話。
擂茶之所以受賓主歡迎,主要享受打擂茶的那種氛圍和喝擂茶的那種愉悅。當然喝茶的那種清茶香撲鼻,芝麻擂碎后泛起的點點油星,還有浮在茶水表面的微微金黃的脆口炒米,那也是對味蕾的最大誘惑。喝擂茶還必須有技巧才行,當花生和黃豆沉在茶碗底沒有喝完時,大人一般用手掌心輕輕地敲著碗邊,把茶料捧到碗沿口,才能把碗底的茶料吃到嘴里,一點的不會浪費。小孩子喝擂茶,自然沒有這樣的工夫,索性用自己的手指頭去扒茶料,才能吃得干干凈凈,在放茶碗時,還不忘把粘有茶屑的小手指放到嘴里吮幾下才算心滿意足咧。
泡茶雖然也能待客,但泡茶的方法就比較簡單多了,不像打擂茶那樣的費時費力。當村里的人上山或下地干農活路過家門口時,我母親都會喊人家進屋歇腳聊天,若是人家地里的活不是很急,往往也會應聲進屋落坐歇一會。這時候,母親就會趕緊生火燒開水,然后往茶碗里先放點茶葉和炒好的了花生、黃豆,沒有花生和黃豆時,就往碗里放點芝麻或炒米。水燒開后稍涼一會,就可以沖泡茶喝了。泡好的泡茶,茶葉在碗底慢慢舒展開來,茶水也微漸泛黃,茶香悠然得撩鼻潤喉了。兩碗泡茶下肚,一般干半天的農活,也不會因口渴找水喝了。尤其是“雙搶”最農忙的時候,喝泡茶是最省時、最實在的,因為不會耽誤干農活的時間。小時候,我也起早貪黑跟著父親到深山里砍柴或挑木炭,口渴路過別人家門口時,也會進屋討碗茶喝,主人家的伯娘或嬸娘見到我父子倆喉焦唇干樣,立馬熱情招呼入屋,趕緊燒水泡茶,以解口渴之急。進屋討茶喝的場景,雖然時移事遷了幾十年,但在我腦海中仍記憶猶新,難以忘懷。
說到煎茶,那就更簡單一些了。煎茶是自家人平常喝的茶缸茶水,茶的泡制也沒有特別的講究。平常把山泉水燒開,倒到一個能裝幾斤水的茶缸里,放上一點陳年的茶葉后,就用茶缸蓋蓋好放在茶(碗)柜上,飯前、飯后或口渴時,隨時隨地倒出來喝。有時候客人突然到訪,來不及打擂茶或泡泡茶時,也會禮節性地倒上一小碗煎茶,讓客人先潤喉解下渴。煎茶的最大優點就是幾天不換茶水也不會發餿,無論是什么時候喝都不會拉肚子,或者有其他的不適,這可能與家鄉的水質和茶水的存放方法有一定的關系吧。
說到茶的情緣,那真還可以從一些禮節之處看出初倪。比如有上下鄰居或村里有白喜事時,每家每戶自然少不了要送上一缽擂茶來表達心意。因為白喜事來往的客人多,幫忙做事的人也多,喝茶的需求量大,光靠主人家打擂茶或泡泡茶,肯定是忙不過來的。所以,逢白喜事送擂茶是我家鄉的習俗,其他的地方是不是這樣,那就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了。另外,通過喝茶聊天,彼此可以知道一些鄉里鄉親的消息,比如誰家兒子還沒結婚,誰家的女兒剛出嫁,誰家的兒女考上了大學,誰家的令尊或令堂幾時大壽等等,都可以在喝茶的談天說地中知道這些信息,甚至還可以充當一回月下老人,促成一門婚事,或者談成一筆生意,趕上一場喜酒啊。
近些年來,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緊鑼密鼓著產業強、環境美、文化活、收入高和幸福長的目標,我家鄉的茶產業也源源不斷地被帶出了偏遠山區,走向了八街九陌的大都市。現在無論走到哪個地區、走到哪個城市,都可以找到安化黑茶的專賣店,茯磚茶、天尖茶、千兩茶等應有盡有,黑茶、紅茶、綠茶等一應俱全,尤其桑葉黑茶更是異軍突起,打開了保健瘦身的新局面。還有的茶業有限公司,為了迎合家鄉游子的喝茶需求,特意生產了一種效速沖泡的擂茶和泡茶,成批量加工制作進行真空包裝銷售,通過網購等方式,隨時可以喝到家鄉的擂茶或泡茶,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思鄉情切,傳承了家鄉的茶特色。當然,這種效速沖泡出來的擂茶也好,還是泡茶也罷,喝出來的味道和氛圍,是無法與父母親擂擂茶過程的那種愜意、優閑所比擬,茶的清香醇厚也無法與現擂現喝的那種場景來形容。
今時值壬寅年的立秋了,新冠狀肺炎病毒疫情的反復無常,打亂了許多人的探親休假和觀光旅游計劃。我和我的家人也有兩年多時間沒有回過湖南老家了,除了無時無刻想念至親好友外,自然對家鄉的茶也有特別的情愫。但疫情防控是大事,我想既然省不了親,被“兩點一線”要求著,不如嘗試拿起手中的筆,干脆與家鄉的茶展開一場真情對話,溫馨回憶起家的故事,借此與抗疫情的風雨一道,慰藉自己、祝福親朋、祈禱歲月,釋放自己越鳥南棲的情感。正因如此,憑著自己的年少記憶,情不自禁地寫了一首《四月的茶》:你聽,茶馬古道鈴聲/搖醒四月的煙雨/遠方賈商催茗/期盼明前單芽/傳遞舌尖/一縷春天味道/你看,云臺山喚翠綠/姑娘采茶顏開/細嫩尖尖至愛/巧指茶聚手心/盈入背簍/醇香由此碧凝煙/你觀,翻滾千百來回/卷身任其搓揉/一團團蘊乾坤/一散散墜陰陽/沐風浴霞/怡人等候喜收藏/你品,注一灣萬斛泉/取一瓢勿忘君/片片水沈燒處/紅袖添香緣定/浮生不在/千秋大業一壺茶。
每當世間美好蘊育在始于春,跨于夏,立于秋,藏于冬的時光里時,茶的韻味會越來越濃厚,傳承的內涵會越來越豐富,家的故事也會越來越精彩,承載的親情也越來越難以割舍,惟有珍惜再珍惜。
2022年8月16日修改于廣州
【作者簡介】肖吉秋,微信名為白云秋天,60后大兔子,雪峰山下安化長大的伢子。軍轉干部,文學創作愛好者。作品散見于報(詩)刊和自媒體等。撰寫的《加強街道人大工作,積極構建和諧社會》榮獲2005年度廣東省人大制度研討會優秀論文獎;作詞的《今非昔比新面貌》歌曲入選2022年5月《中國詞曲網》榜;其散文《母校的那些舊聞趣事》榮獲2022年“最美中國”當代詩歌散文大賽一等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