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一直被認為是理想中的“詩和遠方”,而它之所以被追尋,便是因為它有著一種迷人的氣質,“一半山野、一半世界”。在我的印象中,大理是一座遠離了喧囂的城市,一座白色的城市,潔凈得纖塵不染的城市;又是一座靜謐的城市,靜得能聽得到大自然清新的呼吸和心跳。
大理的美是沒有緣由的。大理有一個特別好聽的名字:“風花雪月”——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作家曹靖華有一首詩:“下關風,上關花,下關風吹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蒼山雪。”讓大理有了更美的意境。
下關風,是大理美麗的身姿。到了大理,你會感到這里的天氣變化無常,出門時最好要攜帶一把雨傘。因為天氣剛剛看上去還風和日麗,但一會便陰云密布,細雨菲菲。一會又云開日出,碧藍如洗。下關是大理的一道風口,據說每天下午三四點,這里會準時起風,清新而整齊的風刮過洱海,帶走了空氣中的燥熱,在海面上掀起層層波瀾,云也跟著翻卷起來。
上關花,是大理燦爛的笑容。上關是蒼山下一片開闊的草原,一年四季開滿了色彩斑斕的鮮花。養花和愛花已成為大理人的生活習慣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了這里,你會發現,每家房前的屋頂上都開著鮮花。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說的或許就是大理吧。一條河,一座山,一所房子,多美的地方呀。在大理有許多花海,在滿山遍野的花海里,有野生紅的山茶花,嬌艷的格桑梅朵,還有花中西施杜鵑,云裳仙子百合,有含蓄的、淺紫色的薰衣草,大理人一年四季就都徜徉在美麗的花海里。
蒼山雪,是大理的靈魂。海拔4000米以上的百里點蒼山十九峰常年積雪,既是夏天山脊上亦白雪皚皚,銀裝素裹,在陽光的照耀下,潔白晶瑩。海拔高處,目之所及,一片炫白,令人恍若置身世界屋脊。呼吸也變得謹小慎微起來,屏息斂氣,唯恐驚到了晶瑩的雪白。
洱海月,是大理的靈魂。西納蒼山十八溪水,東匯波羅江、挖色河,洱海水深清澈,宛若一塊清秀的美玉。明代詩人馮時可《滇西記略》曰:洱海之奇在于“日月與星,比別處倍大而更明”。如果趕上農歷十五,月明之夜泛舟洱海,月格外的亮、格外的圓,其景令人心醉:水中,月圓如輪,浮光搖金;天空,玉鏡高懸,清輝燦燦,仿佛剛從洱海中浴出。看著看著,水天輝映,竟分有些不清是天月掉海,還是海月升天。洱海月之著名,還在于潔白無瑕的蒼山雪倒映于洱海之中,與冰清玉潔的洱海月交相輝映,構成了銀蒼玉洱的一大奇觀。
蒼山的云更是聞名遐邇。我一直以為,大理點蒼山,是云的故鄉。大理的云,不同于他處,是一團團從白墻灰瓦的屋頂上,碧波蕩漾的水面上,蒼翠欲滴的山頂上涌上來的,站在大理古城的石板街上,素面朝天,似乎伸手就能觸摸到頭頂翻卷的云彩。那云彩變幻多姿,時而呈現出神奇的是“望夫云”、“玉帶云”,時而又呈現出憨態可掬的北極熊和俯首騷耳的玉兔靈猴。時而又萬馬奔騰,氣象萬千。云,在大理無處不在,你推開窗戶,一團云會如不速之客撲面而來,你拉開門,又一頭撞進了團團白云里。走在洱海邊上,頭頂有團團白云在移動,水里也有團團白云在移動,讓你分不清是行走在青草萋萋岸上還是白云繚繞的水里。
大理古城歷史較為悠久,據文獻記載,公元4世紀白族祖先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沿蒼山洱海分布著許多氏族部落,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新石器文化。
白族以白色為尊,男女都崇尚白色,他們認為白色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尊貴。到了大理你會發現,男子多穿著白色的對襟衣,女子的服飾花樣較多,但顏色以白色為主。年輕的姑娘們好梳辮子,頭飾疊成長條形蓋于頭上,紅色的繩子繞辮挽上,上為龍馬角,下為龍鳳尾,左側一條纓穗垂于耳畔,隨風飄揚。
大理白族的民居幾乎都是白墻青瓦,坐西向東(前有蒼山,后有洱海),比較常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還有諸如“一坊一耳”“六合同春”。屋頂以板瓦為溝,筒瓦為頂。樓面以泥塑、木雕、彩畫、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磚等構成豐富多彩的立體圖案,古樸大方。樓廊彼此相連,通行無阻,稱為“走馬轉角樓”。門樓頗也有講究,通常為“一滴水”,即普通的坡屋,樸素大方。另有“三滴水”,飛檐翹角,宏偉壯觀。房子大多一層住人,二層以作儲物等之用,有”七上八下”之說。
大理古城南北縱向有三條大街,東西向有五六條小巷。城內房屋皆土木結構瓦頂民居,街道大多由青石板鋪設而成。古城方圓十二里,建有四座城門樓以及四座角樓。城墻四面設有四道城門,即東門洱海門,南門雙鶴門,西門蒼山門,北門三塔門。城外有護城河,城內保持著典型的棋盤式結構,南北城門對稱,城內街道縱橫交錯,有“九街十八巷”之稱。
城內建筑風格統一,街道四周街街流水,戶戶養花。街巷中的老宅,花木扶疏,“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在一些街巷里依然保存著大量的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建筑,如蔣公祠,杜文秀帥府,天主教堂等古跡。
白族人熱情好客。家中來了客人,常以酒茶相待。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說到大理古城,自然不能少了這里是最文青的夜市,最具“大理味”的夜市。八月的夜晚,華燈初上時,當夜色像海綿一樣,吸走黃昏中的最后一絲喧囂,大理古城的夜市便開始了。沿紅龍井路口一路往下,道路兩側的酒吧閃耀著五彩的燈光,路邊的小攤整齊地擺放著精致的手工藝品,有干花耳環、手鏈、木雕等不同種類的物品。還有人站在路邊,手里拿著五顏六色的彩線,給來往的游客編彩辮,在大理古城白天可以看到很多扎著彩辮的游客,很多都是出自她們之手。
“君從鬧市來,尋風花覓雪月。南詔十二味,人自醉不須歸。”在復興路的街道上,一半煙火一半清歡,即文藝又帶著煙火氣,燒茄子、麻辣燙、水果撈、喜洲粑粑、白族卷粉,酸辣野生魚、洱源雙味乳扇、鶴慶小銅鍋……各種美食應有盡有,整條街都煙霧繚繞,彌漫著飄香的味道。一個個溫婉動人的姑娘穿著白族漂亮的服飾緩緩走來,為食客們奉上地道的大理美味。還有古城南門附近的城隍城,張燈結彩,車水馬龍,里面的云南野生菌火鍋、大理名小吃,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
相比擁擠喧鬧狂歡復興路、城隍城,洋人街的酒吧就安靜多了。夜燈下的歌手彈著吉他,唱著緩慢的民謠,臺下的人靜坐聆聽。很多游人都說,燈紅酒綠其實哪里都一樣,可大理古城的夜晚,依然值得向往。
到了大理古城,腳步一定要慢下來,讓風拂過耳鬢,去慢慢地體味腳下的每一塊磚,眼前的每一扇窗欞里所蘊藏的生命質感。
如果有一天,你想要感受生活的本質,體味生命的空闊、美好,那就去大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