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偉人再次蒞臨濠江
——大型交響組歌《孫中山》澳門演出追記
作者:丘樹宏
一代偉人孫中山與澳門有著十分密切的淵源關系。
1878年,13歲的孫中山先生隨母親經澳門往香港,漂洋過海赴檀香山。澳門成為他從家鄉走向世界的跳板。1890年,正在香港學醫的孫中山,給香山縣的退職官員鄭藻如寫信,談及效法西方進行改革、禁絕鴉片、普及教育等三項建議。這篇《致鄭藻如書》,是目前所知的孫中山的最早的政論文章,發表在1892年的澳門報紙上。
1892年,孫中山從香港西醫學院畢業后,應澳門鏡湖醫院之邀到澳門行醫,成為澳門首位華人西醫。在這里,他不僅開設醫館治病救人,還因為對社會加深了了解,深感“醫術救人,所濟有限”“若救國救人,非鋤去惡劣政府不可”。“決定拋棄其醫人生涯,而從事醫國事業。”……
2019年12月30日晚,偉人孫中山又再一次回到了澳門——由中山市原創的大型交響組歌《孫中山》在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公演。這一次,孫中山以音樂形象的身份回到了澳門,與澳門同胞一起慶祝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
這是大型交響組歌《孫中山》第一次來到澳門演出。《孫中山》創作于2011年,是廣東省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重點文化項目,由本人牽頭主創并兼任總編導、總撰稿,廣東知名作曲家劉長安、杜鳴等作曲。作品以大型交響樂,結合獨唱、合唱、四重唱、詩朗誦等形式,以十首主題歌串聯起孫中山為民族復興和國家昌盛而思索、戰斗不息的人生經歷,成功塑造了孫中山的音樂形象。
在澳門的演出,市民反響特別熱烈,開演前一小時,已經有大量的觀眾在排隊等待入場。
“孫中山先生跟澳門有著深厚的淵源,他少年就從澳門出海前往檀香山學習,后在澳門鏡湖醫院行醫,至今澳門仍保留著鏡湖醫院、革命據點‘中西醫藥局’舊址和孫中山紀念館等”。支持演出的澳門基金會負責人表示,“2019年是澳門回歸20周年,《孫中山》在這樣的節點‘回到’澳門,有著特殊意義,更多了一份鄉情、親情,澳門市民與中山人民一樣,滿懷對孫中山的崇敬,感懷孫中山文化對近現代中國歷史的影響。”
此次澳門演出前后籌備近一年時間。澳門中聯辦對此項目非常重視,專門列入慶祝澳門回歸的重點項目,并向國家文化部申報。國家文化部同意作為國家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內地與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重點項目”之一,適時在澳門演出。
《孫中山》澳門演出的演藝隊伍陣容龐大、陣形獨特,臺前幕后匯聚了內地和澳門200多人的表演團隊,體現出澳門與中山地理相連、文化同根、澳門與祖國心連心的民族情感。此次由澳門青年交響樂團擔綱,青年指揮家林屴汧指揮,中山市合唱團和中山市教師合唱團加盟,女高音崔崢嶸、女中音鄭素芬、男高音劉乃奇、男中音夏先海等歌唱家領唱,朗誦家馮飛、羅苑薇助陣。
“龐大的陣容也襯得起這個大型交響組歌作品,當中有合唱、獨唱、朗誦,形式非常豐富。”青年指揮家林屴汧說,在他過往的指揮經歷中,演繹西方樂曲比較多,而這次是一部真正和中國歷史、偉大人物有密切關系的組曲,極具挑戰性。
“孫中山和港澳的淵源很深,是近百年來中國最重要歷史人物,有機會演繹這部作品,血濃于水的感覺十分強烈,對于澳門青年也有極大地教育意義。”林屴汧說道。
籌備過程中,林屴汧多次往返中山,與主創團隊磨合、溝通,并運用生動的語言、動作和講述有趣的小故事,讓孩子們更好明白作品背后孫中山的故事。參加演出的澳門嘉諾撒圣心英文中學合唱團高一學生蔣恩彤表示:“初三時就學習了孫中山的事跡,這次通過參與這部作品的演出,了解到了更多孫中山為國家所做的貢獻,所受的教育特別深。”
演出前后張羅幫忙的中山市政協常委、澳門羅梁體育會會長馮小龍說,更多年輕人和社會各界的力量加入到這臺演出,既是澳門人對孫中山的紀念,也有著薪火相傳的意味。美國僑領、拉斯維加斯中山同鄉會會長鄭如藻已經是第二次看《孫中山》演出:“很震撼,可以辦這么大規模的演出,也非常難得,這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的很好機會,可以很好地傳播孫中山的博愛精神。”
孫中山文化圈遍布全世界,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作品主創之一、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崔崢嶸一直參與《孫中山》海內外的巡演,體會特深刻,她表示,希望通過《孫中山》在粵港澳的巡演,促進大灣區文化交流,讓更多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接下來希望能夠沿著孫中山的足跡,擴展到一帶一路。其他的文化、文藝形式也可以參照這種方式,循著孫中山文化圈,沿著孫中山先生走過的足跡,走向一帶一路、走向全世界。”
2022年7月4日于中山靈感走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