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
在第37個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我懷著感校哺、謝師恩、契友誼的心情,寫下這篇《憶校憶師亦憶友》的拙作,以表達自己對母校安化縣第四中學——41年來從未忘記的眷戀,敞露心中曾經留下的遺憾,也借此表達對母校老師、校友們的誠摯祝福。
母校,對我這個畢業于1981年的應屆高中生來說,41年的青春過往、164個的四季輪回、984個的節氣更迭,說歲月長也不長,說時光慢也不慢。回憶當年的母校景、老師恩、同學情時,曾經擁有的青澀年華和瑯瑯讀書的情景,大多被流逝的光陰打磨得差不多了,能根植于心底的也為數不多。今若能侃出個一二三來,那也僅是紀念教師節的幾束小花,溫馨地拽住了記憶深處的幾朵小云彩。
《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孜孜不倦的教誨至今難忘。當年我在28班讀理科班時,班主任是吳吉秋老師,教的是語文課。可能我與老師同名不同姓的緣故吧,他除了學習上嚴格要求我外,生活上也無微不至地關照。當時,我還有偷偷抽煙的不良習慣,老師知道后,多次苦口婆心教育我不要抽煙,確實忍不住煙癮了,就讓我到他辦公室去抽一支,可見老師對我有多包容。而且老師家里有好吃的,也時常叫我去他家吃,或者帶點回校給我吃,把我當兒子一般的管教愛護。因老師的家就在學校對面的吳家碑,僅一河之隔,從沂溪河上晃悠悠的小木橋走過去,穿過幾垅小稻田,山腳邊的一棟土磚瓦房,那就是老師的家了。記得春耕夏忙的時候,老師還要兼顧自留地里的農活,擠時抽空去打理。當時我也從學校的廁所里挑過大糞,幫手老師在家屋后山坡的小麥地里澆過肥咧。
前幾天,一同學與我微信聊天,問及吳老師近況怎么樣時,我猛然醒悟,真的已經很久失去聯系了。隨即微信語音同學群里的佩云同學,請她幫忙打聽吳老師的情況。僅過了半天時間,佩云同學就來電話告訴我,吉秋老師還健在,由其女兒在身邊照顧,身體狀況還蠻好等等,并把老師女兒的手機號碼告訴了我。
今恰值處暑節氣,趁天地始肅之時,我趕緊撥通了師妹的手機,急盼能與久未見面的老師通上電話。手機一撥通,電話里的那頭傳來了老師洪亮的聲音:“吉秋,你回來了?你在哪里啊?我們至少有十幾年沒有見面了,我還蠻念著你啊??????”。當聽到已有84歲高壽的老師關心備至問及我的情況時,霎時有些語咽,兩眼淚汪汪了。與老師通完電話,立馬有個心愿,要趁著今年國慶節放假之機,爭取回老家一趟,專程去拜訪老師,以瀆愧疚之心。
當然,除了吳老師恩同父母外,教政治課的田珍瑜老師也是莫逆之交。八十年代初,田老師應該有50多歲了,也算是學校老師中年紀比較大的。我記得田老師有一本精裝的相冊,相冊里面除了有他家人的生活照外,還有兩張老師穿軍裝的照片,特別令我羨慕,覺得老師年輕時真帥氣、好有氣質。課后有空的時候,我經常去老師辦公室聊天,有時田老師漫不經意地跟我說起他年輕時期的一些往事,雖然聽得似懂非懂,但從老師不露聲色的語言表情中,還是能夠感受他曾經遇到過的波折。田老師退休后,就住在學校里安度晚年,九十年代我在部隊服役期間,利用探親休假的機會,曾經多次去拜訪過他老人家,十幾年的師生關系直至老師仙逝,至今我的腦海里還時常浮現出老師的儒雅形象。
還有教英語課的黃鳳秋老師,也是值得要表一表的美女老師。說心里話,我對她是不夠尊敬的,甚至在課堂上故意使壞,干擾她的上課秩序。這主要緣于自己在讀小學、上初中時連拼音都沒學會,到了高中階段要趕鴨子上架學英語,豈不是要我的命一樣。當看到那26個英文字母時,心里就發怵、頭皮就發麻。但黃老師上課聲情并茂,教舌頭怎么頂、嘴巴怎么張、音標怎么記等等,竅門多、難度大,我就是笨嘴笨舌學不會、記不住,似乎比登天還要難。心神不在課堂上,難免會開點小差,偷機看點課外書籍打發時間,一不心就被老師逮住了,小說、雜志的被沒收了好幾回,心里的埋怨情緒就可想而知了。一旦遇到期中、期末考試英語,那種求助無門的心態就暴露無遺,要么壯著膽子、厚著臉皮、側著頭偷看同桌同學的答案,要么采取瞎貓碰上死耗子的辦法,在選擇題、判斷題上賭“運氣”,自信“瀟灑”考一回。每次考試能得個40分左右,就是一個沾沾自喜的成績。現在回想起這些學英語細節,內心真還難以言狀當年的情形。
學習上雖然我有點得過且過,但過寄宿生的生活更是一種磨煉。尤其是學校大食堂缽子菜的特色,總是同學喋喋不休的話題。兩年的學習期,在校住宿讀書的有好幾個公社同學,每當兩周放一次假時,同學們各自回家取大米、帶紅薯和壇子菜回校。每天的一日三餐,就用一大把缸盛上米和紅薯,放到學校食堂的大蒸格里去蒸,等到吃飯時間一到,食堂師傅就準時把掛在走廊那塊鐵板敲得應山響,“鐺鐺鐺、鐺鐺鐺”的打鐘響聲過后,開飯的食堂大門也隨即被打開。那時候學校的禮堂也是學生的飯堂,同學們井然有序取了把缸飯后,就按班級劃分的區域就餐,三五成群來到八仙桌旁,值日生認真負責把菜分好,沒有櫈子可坐,同學們只能圍著桌子站著吃。想當年,幾十桌同學同吃大缽菜,人頭攢動的場面可謂壯觀。大缽菜里素菜多、葷菜少,生活過得蠻清苦,有同學繪聲繪色編了一首順口溜:四中生活頂呱呱/不是南瓜就冬瓜/吃了豆腐還吃渣/大周偶有蒸缽肉/每人兩塊心不慌/三餐蘑芋若不見/明日白菜會有湯/吃完飯來把缸洗/無油無漬手風光。時移至今,每當同學們在微信群里聊天,只要講起吃缽子菜的光景,就會情緒激昂,唾沫飛濺啊。
話又說回來,情竇初開的高中生,或多或少有一些懵懂的美好記憶。對我來說,青春年少時能聞到蘭花香,那也算大開了眼界。那時候的農村雖然貧窮落后,但山花爛漫、瓜果飄香自然伴隨著我讀書成長。自己家門前屋后的桃花、梨花等如約綻放,在山坡山谷里的杜鵑花、山茶花、百合花等年年盛開,但要說起蘭花,恐怕是一頭霧水了。之所以能聞到蘭花香,那真要感謝同班的夏智明同學。夏同學是轉學的插班生,長得文質彬彬的,他的家庭條件比大多數同學優越,是一個吃國家糧的干部子弟。高中一年級的時候,智明同學在二樓寢室的通鋪床頭邊,養了一小盆似韭菜的綠色植物,而且把小盆景看得特別緊,不準同學們動他的“韭菜”,當成寶貝一樣養護,不是澆水就是澆肥,還拿到走廊上曬太陽。直到有一天,這盆綠色植物開花了,而且只有幾朵小小的白花,一下子整個寢室有種說不出的沁香了。后來,大家才知道這盆不顯眼的“韭菜”是名貴蘭花,算是開了眼界、長了見識。高中第二年級的最后一個學期,智明同學轉學去了安化二中,蘭花盆景也隨之被他帶走了。從此之后,同學們只能從心底回味蘭花香了。
在母校讀書兩年,可謂莘莘學子苦讀漸成長。既結交了良師益友,增長了文化知識,又夯實了青春夢想,懂得了責任擔當,這些都是老師嘔心瀝血培養教育的結果。正如清代詩人鄭燮的《新竹》:“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的詩句所描述的一樣,正因為有吳老師、田老師、黃老師等眾多辛勤耕耘的教師,才有高考學子懸梁刺股、囊螢映雪讀書的佳話,才有應屆畢業生初生牛犢不怕虎、直取蒼龍的膽量。
歷數41年前母校同窗契友的情景,挑燈苦讀的動人畫面,尤其那課堂里、樹蔭下、沂溪邊只見讀書的人,鮮見相戀的情,就如童話世界般的純潔。愛的羞澀、情的初開被掩藏寒窗苦讀中,悄悄的話語、傳情的小紙條都裝上了一把小鎖,默默陪伴發奮學習走向金榜題名的考場。印象特別深刻的還有兩個從部隊退伍返鄉后的師兄,為了魚躍龍門,毅然把握槍的勇敢,轉換成握筆的堅強,連續兩年參加高考復習班,與眾多的同學奮筆疾書在課堂上,身穿的綠軍裝,吸引了師弟師妹羨慕的眼光,也成了我年少心中向往的夢想。
母校同窗兩載,凝聚的無數美好,如像田光華老師教歷史課回顧歷史一樣,流派分呈成了今天我對母校、對老師和對同學的真情回憶;又如黃道南老師教體育課的強身健體之法,千錘百煉了今天同學們抗風御雨的體魄和人生拼搏。
斗轉星移,母校巍巍,百年更風華。“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這是對人民教師的高度褒獎。新時代,百年新啟航,尊師重教必輝煌!
2022年8月23日修改于廣州
【作者簡介】肖吉秋,微信名為白云秋天,60后大兔子,雪峰山下安化長大的伢子。軍轉干部,文學創作愛好者。作品散見于報(詩)刊和自媒體等。撰寫的《加強街道人大工作,積極構建和諧社會》榮獲2005年度廣東省人大制度研討會優秀論文獎;作詞的《今非昔比新面貌》歌曲入選2022年5月《中國詞曲網》榜;其散文《母校的那些舊聞趣事》榮獲2022年“最美中國”當代詩歌散文大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