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商道上的鞋匠店
作者:牛銀萬
在包頭西的哈業胡同,有一個叫鞋匠店的村莊,曾經是包頭古商道上的驛舍。
據史料記載,清光緒至宣統年間,包頭的駱駝商運十分繁榮,形成西路和北路兩條主要通道。
西路分南、中、北三條主干線,北線從大青山與烏拉山交界的昆都侖溝北上,經臺梁、大佘太、海流圖、轉麻咪庫倫兒,出公忽洞抵西域;中路經大青山后草地,沿今中蒙邊界南側抵達新疆,南路從包頭的水旱碼頭出發,經哈拉不達、今東西鞋匠站、扒子補隆、磴口、石嘴山、平羅、武威、永昌、張掖、酒泉、嘉峪關、玉門、安西、星星峽、哈密、奇臺、阜康、全程2700多公里。
包頭水旱碼頭的興起,是走西口北上的結果。
在乾隆二十年,山西祁縣喬家,在包頭開設了廣盛公店,主要經營綢緞、布匹、糧油、皮毛、 雜貨,從此,包頭的商賈云集,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催生了駱運和黃河水運,清后期到民國九年,駝運的駱駝達到五千多峰,最大的駝莊號有天順泰、雙盛業,專門承攬駝運業務,同時,西寧至包頭的黃河水運也全線開通。
民國十二年,途經包頭的京綏鐵路通車,包頭的商貿和運輸業進入極盛時期。黃河上游而下的貨船進入包頭碼頭,因無法返回把貨物就地變賣,再購得綢緞、布匹、茶葉等,租駝隊西運至寧夏、甘肅、西寧及新疆。
在此期間,有一個叫王柱又名王鞋匠的人,從河曲走西口在今哈業胡同東鞋匠店村落腳。
當時的東鞋匠店村,和整個包頭西一樣,是蒙古人的游牧地,雜草叢生,人煙稀少,一片荒涼。
王鞋匠來到這里,從商道上看到了商機,他認為,在此開旅店具有天時和地利兩個優勢:天時就是極盛的商貿駝運;地利就是水旱碼頭到東鞋店村大約100多里,按駝隊日行90里計算,西行到東鞋匠店一帶太陽正好落山。駝隊有三怕:一怕風沙迷路;二怕缺水斷糧;三怕土匪搶劫。因此,不走夜路是駝運的最好選擇。于是,王鞋匠用血汗錢在此盤下一塊地方,開起了旅店。
說是旅店,其實很簡陋,用“黃土夯墻紙糊窗,兩盞油燈一盤炕”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每當黃昏時分,油燈初掌,幽光透過窗紙泛出微微的黃亮,昏暗中人影晃動,客商和困餓的駱駝進進出出,店主一邊翻看帳本,一邊招呼,煮飯的爐膛通紅,幾口大小鍋冒著騰騰熱氣,店里店外一片繁忙。飯飽身暖,短暫的寒暄之后,客商頭腳倒置擠在炕上入睡,只有店門口和駝槽旁兩盞洋燈在微風中擺動。雞叫三遍,人駝醒來,煮飯、牽駝飲水、裝貨,又是一陣喧鬧。飯后,東方天際微微發白,西行的駝隊,在叮咚的駝鈴聲中,又踏上了漫漫旅途,“走不盡的沙漠過不完的河,什么人留下個拉駱駝,人人都說拉駱駝好,辛酸苦辣誰知道……”蒼涼渾厚的小調,在古商道上久久飄蕩……
王鞋匠開店,一是不收草料錢,二是如客商因特殊原因暫時走不了,只收半價住宿費;三是遇上土匪來打劫,他帶上人挺身而出。那時,包頭西的山上有很多土匪,時不時下山搜刮財物,神鬼怕惡人,土匪一看不好惹,逃走夭夭。因此,客商們覺得住在他這兒很安全。正因為這樣,王鞋匠具有很好的口啤,旅店也越開越紅火,那時,駝道上的客商,只要提到王鞋匠,都贊不絕口。
特別一提的是,王鞋匠開的旅店,曾經是我黨的秘密交通站,住過一位地下交通員,這也是后來才知道的,這為他和他的旅店,增加了神秘和傳奇。
在王鞋匠開店的期間,有一個叫薛虎栓的人,從府谷流落到此,看到王鞋匠的旅店經營得有聲有色,也想開旅店,王鞋覺得都是飄泊之人,就讓薛虎栓用鞋匠店這個名號,在距東鞋匠店西兩公里的地方開辦,這個地方,后稱西鞋匠店。東西鞋匠店,以店為傍,漸漸形成村落,這就是這兩個村的來歷。
鞋匠店凝集著一代人的艱辛,承載著他們的奮斗精神?;厥淄拢曳路鹩致犚娚痰郎系挠朴岂勨彛路鹩指‖F出他們的身影……
牛銀萬簡介
牛銀萬,男,包頭市九原區政協工作,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在《詩神》、《芒種》、《草原》、《包頭日報》、《包頭晚報》、作家網等報刑和網絡發表小說、散文、詩歌二百多篇(首),詩作曾獲“草原?北中國之星”詩歌大獎賽優秀作品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