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雁》背后的故事
作者:牛銀萬(包頭市九原區政協)
“鴻雁,天空上,隊隊排成行;江水長,秋草黃,草原上琴聲憂傷;鴻雁,向南方,飛過蘆葦蕩;天蒼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
這是電視劇《東歸英雄傳》主題曲《鴻雁》的歌詞。
《東歸英雄傳》講的是蒙古土爾扈特部族被困在沙俄百年,首領渥巴錫率領近部東歸返回祖國的悲壯史詩,首領渥巴錫率部起義抗俄,在回歸祖國中,沙俄派兵追擊,擔任后衛的九千名土爾扈特勇士殊死搏斗,全部壯烈犧牲。渥巴錫率部一路東進,跋涉萬里,喋血苦戰,歷時八個月,終于返回祖國,出發時二十四萬人,回到祖國不足七萬。
《鴻雁》的曲調來自巴彥淖爾烏拉特的蒙古族民歌《鴻嘎魯》,當年歌唱家呼斯楞在唱這首歌的時候,作曲家張宏光聽到后,非常感動,請著名音樂人呂燕衛填詞,于是,就有了這版《鴻雁》,后來成為《東歸英雄傳》主題曲,唱響大江南北。
《鴻嘎魯》原是烏拉特部敬酒歌,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思鄉歌。
在蒙古語中,“鴻”是白色的意思,“鴻嘎魯”是白色的天鵝,并非是鴻雁,由于蒙古民族對天鵝與鴻雁一樣崇拜,就把《鴻嘎魯》譯成了《鴻雁》。
《鴻嘎魯》出自梅力更活佛羅布生丹畢佳拉森之手,創作年代為清乾隆55年(1790年)。
歷史上烏拉特有很多湖泊,每年有大量的候鳥鴻雁在此棲息。清朝順治年間,因平定噶爾丹部有功,順治帝就把河套平原北部、陰山西段及南北草原賞賜給烏拉特部,并劃分為前旗、中旗和后旗,1648年,烏拉特部由呼倫貝爾遷入。
烏拉特部遷入烏拉特地區后,隨著藏傳佛教的傳入,各地興建寺廟,1677年,梅力更召廟建成,1773年,該召廟定為烏拉特西公旗廟。
羅布生丹畢佳拉森是三世活佛。
羅布生丹畢佳拉森活佛是內蒙古藏傳佛教著名的大德之一,他在文學、醫學、天文學、哲學及音樂、舞蹈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是著名的作家、詩人、翻譯家、語言學家。在他主持廟務期間,梅力更召達到頂峰,1766年陰歷五月初一,在梅力更圓寂,享年49歲。
羅布生丹畢佳拉森活佛創作了81首律歌,有歌頌宗教的,也有酒歌。那時的喇嘛不僅是本民族宗教的代言人,也是文化的傳承者。
早期《鴻嘎魯》歌詞中描寫的湖,是現今五原縣境內的海子堰。二百多年前,那里一片汪洋,是水鳥的天堂。
據記載,1790年盛夏,羅布生丹畢佳拉森活佛云游到現在呼勒斯太蘇木境內,湖邊有一戶牧民家正在招待遠方的弟弟。這戶人家有三個蒙古包,活佛被請到最東的那個。蒙古包里有四五個人一邊喝奶酒、吃手扒肉,一邊嘮著家常。吃喝完,弟弟因路途遙遠起身告辭,哥哥再三懇請弟弟再多住些日子,弟弟只好答應再留一宿?;罘鸷攘藥淄肽叹?,稍有酒意,便出去觀看風景,只見南邊是呼勒斯太湖,湖面上暢游著潔白的天鵝,北面連綿的山川上是健壯的牛羊,眼前的美景和兄弟倆喝酒的場面,激發了活佛的創作靈感,于是,即興吟出一首歌。歌詞大意是:“美麗的白天鵝 暢游在湖面上 遼闊的大草原 多么寧靜安詳 尊貴的客人們 請你留下來吧 品嘗那草原上 美味和佳釀……”
活佛回到召廟后,讓樂師們記譜演唱,于是,《鴻嘎魯》就在大草原上傳唱開來。
在傳唱中,《鴻嘎魯》的曲調基本未變,歌詞卻不斷潤色、增刪,直到二三十年代,由活佛、作曲家祁達楞太改編后才定型。
祁達楞太出生在今巴彥淖爾市中旗呼勒斯太蘇木的一個蒙古族牧民家中,后來做了活佛,又成為著名的作曲家。
祁達楞太從小很聰明,能歌善舞,深受父母的喜愛,七歲時到五原的新梅令廟做了活佛,十歲時還了俗,到歸綏讀書。新中國成立后,讀完高中在包頭市參加了工作,先是在財政部門,后來到了當時的自治區歌舞團(內蒙古直屬烏蘭牧騎的前身),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到了歌舞團后,祁達欏太每年都要抽空回呼勒斯太看看。他對家鄉非常熱愛,對父老鄉親以禮相待,很受家鄉人歡迎和愛戴?;氐郊亦l后,他總要到山上走走,去草場轉轉,看到家鄉的一草一木非常激動,于是對傳唱已久的《鴻雁》歌詞進行了改編,曲調基本保留原貌,從而使這首傳統的敬酒歌最終定型,并進一步發揚光大。改編后的歌詞大意為:“潔白的天鵝在葦湖的綠波中漫游 遠方的客人來到我家 擺酒設宴將你挽留 潔白的天鵝在葦湖的清波中漫游 四方的親朋來到我家 設宴擺酒將你挽留……”
如今,《鴻雁》早已超出民歌范疇,成為天下飄泊的游子喜愛的思鄉歌,久唱不衰。
作者簡介:牛銀萬,男,包頭市九原區政協工作,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在《詩神》、《芒種》、《草原》、《包頭日報》、《包頭晚報》、作家網等報刑和網絡發表小說、散文、詩歌二百多篇(首),詩作曾獲“草原?北中國之星”詩歌大獎賽優秀作品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