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張果老籍貫探秘

張果老籍貫探秘

 

作者:婁炳成

 

  張果老,姓張名果,因其自言活了數百歲(從唐玄宗認可其自詡“羲皇上人”來看,至玄宗朝那就是三千余歲),故世人在其姓名之后加了一個“老”字,以表示對其尊敬。張果老是我國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也是盛唐時期的道教文化名人。一千多年以來,關于張果老的籍貫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中主要有四種說法:河北邢臺廣宗說,甘肅隴南兩當說,山西大同恒山說,陜西寶雞鳳縣說。張果老到底是何方人氏?至今尚無定論。經筆者仔細查詢有關史籍,尋找這四種說法所依據的史料事實,其基本來源大致如下:

 

  河北邢臺廣宗說,源自邢臺地方史志記載:“仙翁張姓果名,邢州廣宗人也,隱于襄陽條山,常往來邢洺間。”不僅如此,還將張果老的籍貫定位于河北邢臺廣宗縣張固寨村,言之鑿鑿,十分具體。而且,長期以來學術研究界也以此說為主流,得到廣泛認可。

 

  甘肅隴南兩當說,源自清康熙年間彭定求等人編纂的《全唐詩》中,載有張果老《題登真洞》詩一首,并附小傳云:“張果兩當人,先隱中條山,后于鸑鷟山登真洞往來,天后召之不起,明皇以禮致之,肩輿入宮,擢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未幾還山。”這里把張果老歸于甘肅隴南兩當縣人氏,同時,還有現存隴南兩當的其他文史資料佐證此說。

 

  山西大同恒山說,源自《大唐新語》卷十對張果老生平事跡的記載,原文較長,為了說明問題起見,無法刪減,只能如實照錄于后:“張果老先生者,隱于恒州枝條山,往來汾晉。時人傳其長年秘術,耆老咸云:有兒童時見之,自言數百歲。則天召之,佯尸于妒女廟前,后有人復于恒山中見。至開元二十三年,刺史韋濟以聞,詔通事舍人裴晤馳驛迎之。果對晤氣絕如死。晤焚香啟請,宣天子求道之意,須臾漸蘇。晤不敢逼,馳還奏之。乃令中書舍人徐嶠、通事舍人盧重玄,赍璽書迎之。果隨嶠至東都,于集賢院肩輿入宮,備加禮敬。公卿皆往拜謁。或問以方外之事,皆詭對。每云:余是堯時丙子年生。時人莫能測也。又云:堯時為侍中。善于胎息,累日不食,時進美酒及三黃丸。尋下詔曰:恒州張果老,方外之士也。跡先高上,心入窅冥,是混光塵,應召城闕。莫知甲子之數,且謂羲皇上人。問以道樞,盡會宗極。今將行朝禮,爰申寵命。可銀青光祿大夫,仍賜號通玄先生。累策老病,請歸恒州,賜絹三百疋,拜扶持弟子二人,拜給驛舁至恒州。弟子一人放回,一人相隨入山。無何壽終,或傳尸解。”這段史料較為詳實,其中所說的“恒州張果老”的恒州,為今山西大同,恒山在今大同市渾源縣城南,似乎有力地支持了張果老就是此地人的說法。

 

  而陜西寶雞鳳縣說,來源卻很簡單,原因是兩當縣在唐代隸屬于陜西鳳州。雖然如此,但還是在認同張果老是兩當人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雖然似乎有些道理,但比較牽強,可以看作是甘肅隴南兩當說的另一個佐證。

 

  《全唐詩》收錄的張果老《題登真洞》詩寫道:“修成金骨煉歸真,洞鎖遺蹤不計春。野草謾隨青嶺秀,閑花長對白云新。風搖翠莜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鱗。自是神仙多變異,肯教蹤跡掩紅塵。”這首詩說明了三個問題,其一,唐代歷史上實有張果老其人;其二,此詩確為張果老本人墨寶;其三,此系張果老為自己曾經在兩當修仙悟道的那個洞府的題詩。那么,這就引發出了一個問題:“鸑鷟山登真洞”的實際地理位置到底在哪里?

 

  持張果老籍貫“河北邢臺廣宗”說的,大有人在,并且是主流觀點,其中有人撰文說:“張果老所登之真洞即今邢臺張果老山的仙翁古洞。張果老山原名五峰山,廣宗道人張果在此隱居修行成為八仙之一。唐明皇李隆基敕封張果為仙翁,改邢州五峰山為仙翁山(俗稱張果老山),并為張果御詔修建了一座棲霞觀,改觀后的山洞為仙翁洞,并修建仙翁橋一座,從此,仙翁山就成為邢州名勝,為邢州八景之一”,這段文字里有兩個明顯錯誤,一是把“登真洞”誤解成了登“真洞”;二是用“五峰山仙翁古洞”取代“鸑鷟山登真洞”,只是作者的一種主觀推測,甚至是移花接木,而非鸑鷟山登真洞的實際所在地或者實際地名。

 

  事實上,《全唐詩》張果老《題登真洞》詩所附小傳中說的“鸑鷟山”,位于甘肅省隴南市兩當縣城東15公里處,而“登真洞”就在這座山上。雖然,我們還不能僅以張果老在此山此洞府修煉過,并在這里題有詩作,就肯定他是兩當縣人,但最起碼張果老與兩當淵源極深,是不容置疑的。用排除法來看,“唐明皇李隆基敕封張果為仙翁,改邢州五峰山為仙翁山(俗稱張果老山),并為張果御詔修建了一座棲霞觀,改觀后的山洞為仙翁洞,并修建仙翁橋一座,從此,仙翁山成為邢州名勝,為邢州八景之一”,說明河北邢臺五峰山改為仙翁山,是唐明皇李隆基敕封張果為仙翁之后的事,并非張果老的原籍或早期修煉之地。因而,說張果老是河北邢臺廣宗縣人,不能令人完全信服,還有很大的商榷余地。

 

  兩當縣鸑鷟山登真洞陸續出土的一些文物,記載了長期以來這里香火不斷的興旺景象,洞內保存著唐、宋以來各代記述張果老在此修仙悟道的碑文,以及歷代文人墨客為登真洞題寫的大量詩碑等。這些文物古跡,都印證了此洞府確為張果老早期修煉之地,同時還見證了掩隱在這里青山碧蔭之中古老的“神仙洞府”的千年歷史變遷。

 

  尤其是1990年在該山傍邊的南岐山螺旋崗出土的《宋故崔公墓志銘》,詳細記載了南宋時期兩當邑書吏崔明遠為紀念張果老率眾赴京請命,南宋皇帝欽封該洞為“登真洞”、張果老為“沖妙真人”的事跡。碑刻有關原文記載這樣寫道:“邑之東有鸑鷟山,一洞嵌深,流水泠然,唐張果先生隱居所也。提刑游師雄建祠洞側,歲遇雨陽,禱之獲應。然洞祠無額,公頗惜之。一日,率眾乞于都大。郭思聞奏。朝廷嘉其惠,封其洞曰登真洞,祠曰集休觀。更數歲,再乞申,命先生為沖妙真人,勅誥具在本觀掌之。其不忘神惠有如此者。”

 

  此碑是最真實、最難得的涉及到張果老修行行蹤記錄的碑刻文獻資料,現存于兩當縣博物館,為南宋康州(今廣東省德慶縣)人、時任兩當縣文學(從九品官名)的時敏撰寫。此文史資料似乎很給力,為兩當縣爭取張果老籍貫屬地加了分,賦予了更多的話語權。可是仔細推敲就會發現,“登真洞”名謂和張果老道號雖為兩當邑書吏崔明遠請命,由南宋皇帝敕封而來,但崔明遠只是為“登真洞”乞名,而非為張果老申明籍貫;況且,南宋與盛唐相隔四百余年,即使南宋皇帝,或南宋文人學士,也未必能夠搞清楚張果老的實際籍貫所在。同時,這個史料還說明了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登真洞”是南宋時期敕封的,而非唐代張果老修煉之時就已經形成的洞府名稱。因此,筆者思考,張果老那首描寫遠離紅塵、面壁洞府、清心修煉的七言律詩,其《題登真洞》的題目,是清人在編纂《全唐詩》的過程中,依據附于詩作后面的小傳所使用的南宋以后形成的史料結論,結合詩作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臨時加上去的。

 

  由于正史對張果老的籍貫記載模糊,說法不一,多為訛傳,加之其生前“晦鄉里以自神”,有意隱瞞自己的籍貫,故弄玄虛,而流傳下來的有的是孤證,有的是傳聞,有的是推測,都沒有很強的壓倒性的說服力,故此造成了數地“爭搶”名人的現象,就如同伏羲、諸葛亮、甚至文學藝術人物西門慶,凡能沾上邊的地方都在“爭搶”一樣。傳說中的“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因其是深深扎根于民間道教信眾心目中的“神仙”,受到崇拜,會產生名人效應,刺激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不菲的經濟效益,故出現其各種籍貫說,當在情理之中。

 

  鸑鷟山位于兩當縣靈官峽東側,往南跨越琵琶崖,故道水與蜀道相連,登上鸑鷟山遠眺,群山蜿蜓連綿,森林氣象萬千,云山霧海,美不勝收,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競秀,文化內涵深厚。雖無華山之險峻,廬山之雄奇,卻以其清秀明麗,奇松遍野,而名聞遐邇。這里不僅存活著亞洲最大的白皮松原始森林,更有張果老在登真洞里修煉成仙的神話傳說,為鸑鷟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使游人在游覽中,的確有恍入仙境般的感覺。

 

  登真洞分左、右兩洞,還有套洞。左洞寬9米、高4米、深8米,洞中又有一小洞,寬6米、高3米、深20米;右洞寬20米、高4米、深26米,并有4個通風口。洞壁上存有張果老的畫像,還有一張古老破舊的八仙桌,供信眾游客作為香案使用。在靈宮殿往下100米處,國道316線南側,抬眼即見經過歷代多次修葺后的登真洞,攀階梯拾級而上百米處,懸空亭撲面而來,一柱攀天的八角亭與懸空亭成崎角,懸空亭后石柱陡立,與殿后登真洞一字排開,明暗互補,氣勢恢宏,為兩當舊志所列境內八景之一,也是兩當縣有名的旅游觀光勝地之一。

 

  總之,張果老生活在武則天、唐玄宗時期,確是事實。他曾經向唐玄宗自詡是“羲皇上人”,又自言活了數百歲,也有志書說他生于公元618年,卒于907年,如此算來,他的確像“神仙”一般長壽,竟然活了310歲,這些說法帶有明顯的神話傳說痕跡,很不可信。其生平事跡大致為,早年在甘肅隴南兩當鸑鷟山登真洞修行,后隱山西中條山,往來晉汾間。時人傳其有長生之術,自云已逾數百歲。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令中書舍人徐嶠帶璽書禮請,到達大唐東都洛陽,住進集賢院,肩輿迎入宮。玄宗親問修道及神仙之事,所談內容秘而不傳。息氣發功,數月不食,善飲美酒。玄宗視為神人,命以玉真公主為妻,不受詔,懇求還山隱居。玄宗挽留不住,擢其為銀青光祿大夫,號通玄先生,賜帛300匹,給扶侍二人,送至恒山蒲吾縣,不久卒。玄宗遂詔命在其居處立棲霞觀,以志紀念。

 

  那么,張果老到底是哪里人呢?筆者傾向于他是山西大同一帶人氏的觀點。理由根據有三:一是《大唐新語》卷十在對張果老生平事跡的記載中說:玄宗下詔“恒州張果老,方外之士也。跡先高上,心入窅冥,是混光塵,應召城闕。”皇帝的詔書應該是嚴肅的,胡說八道的幾率很低;二是從張果老向玄宗“累策老病,請歸恒州”的記載來分析,人在老之將至之時,總會產生一種“葉落歸根”的心理,即便是“神仙”,亦不例外;三是他最終仙逝于恒山,實現了他生前執意“請歸恒州”的歸老愿望。當然,筆者所查閱到的史料依然是孤證,不一定可靠。

 

  據說,道教經典《陰符經玄解》一書,即為張果老所著,流傳至今。有關八仙的神話故事,數百年來,在我國和東南亞日本、朝鮮、越南及西方一些國家廣為流傳。山東威海亦有“八仙過海遺址”,立碑標示,仿佛像真有其事似的。今隴南市兩當縣境內的張果老洞府,既是當地的歷史人文景觀,又是自然景觀,古往今來香火不絕,長假期間游人如織。至于張果老其人到底是河北邢臺廣宗人,還是甘肅隴南兩當人,或者是山西大同等其他地方人,筆者不敢妄斷,只能說出個人傾向性的看法,不足為信,有待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研究,給出正確答案。

 

  作者簡介:婁炳成,男,甘肅省隴南市人大常委會退休干部,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在報刊雜志、文學網站發表小說、散文、戲劇、紅學評論、文藝評論、文史研究等作品300萬字以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

作家網圖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无套内射影院| 清冷受被放置play分腿器| 日本最刺激夫妇交换影片| 国产大片免费天天看| 久久精品女人的天堂AV|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电影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a∨在线播放高清| 漂亮人妻被黑人久久精品| 成年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h片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闷骚影院| 91免费看国产|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高潮水|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三级网址在线播放| 男女激烈试看120秒动态图| 成全动漫视频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国产无遮挡吃胸膜奶免费看|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在线入口| 521a成v视频网站在线入口|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 | 91精品视频免费| 欧美日韩动态图|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久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自拍明星换脸| 日韩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春色另类小说| 97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第一次h圆房细致前戏| 成人动漫在线观看免费| 人妻少妇边接电话边娇喘| а√天堂8资源中文在线| 永久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er99热精品一区二区| 西西人体www44rt大胆高清| 性欧美人与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