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頭窯記
作者:郭軍平
提起“甕、盆、罐、碗”這些生活器具,生活在北方一帶的人們應該毫不陌生。須知,這些曾提供給人們生活方便的器具大都出自澄城堯頭。
澄城堯頭地處山溝,距離縣城十五公里左右,雖不甚遠,但于過去落后的交通工具和交通道路而言,人們心里總覺得疙疙瘩瘩,有點皺眉,畢竟出行很不方便。人們對使用“甕、盆、罐、碗”等器具已經習以為常,大家都知道堯頭生產這些器具,但從來沒有鄉親或者知識分子對生產這些器具的地方感興趣,或者對這些器具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原材料是什么等感興趣。在這些粗笨的器具漸漸被人們幾乎遺忘在角落的時候,當人們過去的農耕生活方式很快被現代生活方式取代以后,人們卻漸漸對這些即將被遺忘的粗笨器具產生了難以釋懷的感情。
在旅游業興盛起來的時期,人們一度懷疑澄城窮山惡水,似乎沒有什么名勝景點,與鄰邊縣市相比,似乎沒有拿的出手來的、可讓自己值得自豪的景觀??稍谝呀洷焕渎涞膱蝾^山溝里,卻仍然有一批熱心于傳統瓷器的工匠們、企業家,他們依然在傳承、挖掘祖輩們遺留給后人的文化瑰寶,不得不說這是一種何等的精神!何等的熱誠!
進入他們的產品展室,以前那些粗笨的器具被一個個玲瓏精致的藝術品所替代:堯頭黑瓷——黑得油亮,黑得閃光,黑得純樸,黑得可愛,被人們譽為“黃河精靈,北方明珠”,如此贊譽,真不為過。
很明顯,以前是器具,現在則成了藝術品。以前,做工相對粗燥些,致力于實用;現在呢,做工明顯精致玲瓏了,致力于觀賞。當我們拿起、摸著這些油光閃亮的藝術品時,仔細觀賞,竟讓人愛不釋手。
相對于繁華熱鬧的縣城,這里畢竟冷清多了。與過去窯火熊熊、人煙阜盛的時期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不過在這遍布爐窯遺址的地方,一座一座年久未修的爐窯破敗不堪,淹沒在芳草萋萋中,那些碩大的磚頭一排排、密密麻麻砌成的爐窯以及那些傾塌的窯仿佛告訴我們那一段滄桑久遠的歷史。面對這些比我們的父輩祖輩年齡都不知道要大多少歲的爐窯,我們除了感慨物是人非以外,更是肅然起敬。
是??!我們的父輩、祖輩們世世代代所使用的器具不都是從這里出發的嗎?那些曾經溫暖、滋潤了我們生活的盆盆、罐罐、瓷甕、瓷碗不都鮮活在我們的記憶中嗎?也許,一個盆、一個罐、一個甕、一個碗都承載著一個人成長的經歷,一段美好的故事,在我們步入現代化生活方式階段,我們何以能夠藐視它們?遺忘它們?
遺忘它們,藐視它們,何嘗不是遺忘祖輩、藐視祖輩、遺忘我們的過去?一個人、一個民族,無論走得多么遠,都不能忘了根本??!
幸運的是,堯頭窯已經不是一個荒涼的、被人們忘記的山溝,這座自唐代以來就為北方人們生活作出重要貢獻的地方,愈來愈被人們所看重,被人們所懷念。人們絡繹不絕,紛紛到這里參觀留影,吟詩作賦,發掘它的文化價值。而政府部門為了方便人們旅游參觀,已經大大改善了這里的交通路線、環境面貌。如今的它,已經脫胎換骨,被國家文化部門命名為4AAAA景區,成為澄城名勝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走在寬敞的大道上,感受著古色古香的堯頭老街、堯頭古村落,我們仿佛重新回到了曾經的歲月,曾經的記憶當中……
作者簡介:郭軍平,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澄城縣作協副主席。作品在《人民日報》《美文》《意林》《思維與智慧》《散文百家》《青海湖》《語文報》《教師報》等報刊發表百萬字左右,三十多篇文章入選中、高考閱讀試題。著有長篇小說《黃河英雄兒女傳》散文集《詩意語文》三部曲及教育專著《名家名師指點:高考閱讀教學》;獲得“杜鵬程文學獎”“葉圣陶教師文學獎”等文學獎和全國各類征文一等獎、二等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