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深處的那口翻水井
作者:肖吉秋
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對早歲離鄉在外打拼了幾十年的我來說,在心中自然藏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家鄉情結。每當思緒飛越層巒疊嶂,跨過江河湖泊,棲落在那群山環抱的小山村時,久違了的親情就如同歲月的琴弦,時刻撥動著內心的旋律,引發出魂牽夢縈的情感。特別是記憶深處的那口翻水井,真是一個不得不說、不得不與人分享的溫馨故事。
翻水井,是老家村里頭的一口自然天成的泉水井。多少年來,在雪峰山的青翠孕育下,涌出汨汨清澈、甘甜的泉水,無論季節怎么輪回,大自然的氣候怎么變化,山村里的世事怎么更迭,從未干涸斷泉過,始終保持著冬暖夏涼、春甘秋爽的特性。雖然有點名不經傳,但卻一直承載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特色,默默無聞地滋潤著山村里十幾戶人家、兩百多號百姓的生活,方圓十里八村無人不曉。
翻水井的面積也不算大,呈橢圓形約3平方米左右,井水約1米多深。在不規則的井巖壁四周,不疏不密生長著青色的苔蘚和細細的水草,與泉水井渾然一體,甚為養眼。在井水中也常見逆溪而入的野生小蝦米、小泥鰍等,三三兩兩在追逐嬉戲,或潛藏在井底細小的鵝卵石之間,忘乎所以悠哉憩息著。當春暖花開和夏種秋收之時,還有山上的布谷鳥、斑鳩、野雞等鳥兒時常光顧泉水井下邊的小溪,在涓涓的溪水里自得其樂啄食飲水或清洗羽毛。每當有人走近時,鳥兒不但不驚飛走,反而仰著頭嘰嘰喳喳地叫得歡,有的甚至張開羽毛炫耀著美麗,仿佛小溪就是它們的樂園。鳥兒樂歸樂、嬉歸嬉,但也不敢越雷池半步,飛落到泉水井里去尋食或搗亂。這也許是山村里的鳥兒特有靈性,共同在維護泉水井的清冽甘美。
說實話,村里頭能有大自然恩賜的一口泉水井,那是特別讓人羨慕的。比如,每當三伏時節,家人需要打涼擂茶招待客人解暑時,作孩兒的就會聽從父母的吩咐,立馬抬著一個水桶,屁顛屁顛地去打一桶泉水回來,直接當作擂茶水飲用。一碗沖泡好的涼擂茶下肚,幾絲涼爽潤過喉舌,味蕾的感覺真還勝過現在大都市的手打檸檬鄰里的爽。倘若把夏秋季節的瓜果等放置在家里的儲水缸內,就如同擁有了冰箱的冷藏功能一樣,保鮮幾天也不會變壞;尤其是西瓜之類的水果,在儲水缸里浸泡幾小時后,吃起來的清甜爽口真不可名狀。
翻水井除了是村民生活上的重要依靠外,其實還有一些小奧妙被傳承運用著。有些時候,通過留意觀察水井臺青石板的干濕程度和水井水位漲落的細微變化,大概能判斷近期天氣的晴雨氣象,提早準備農耕的播種或收割事宜,外出時不忘攜帶防雨防曬的斗笠或草帽等。當然,山區的天氣也有變化莫測的時候,要是在外勞作等來不及躲避春雨時,淋了一個落湯雞回到家里后,一定會二話不說,立馬從儲水缸里舀起一瓢泉水一飲而盡,然后趕緊洗一個泉水澡來預防感冒。這種應急祛寒的土辦法,效果還是蠻靈驗的,無須擔心淋了生雨后身體有什么不適等等。這也是長輩們言傳身教的一個防病小訣竅……
壬寅年的重陽節,因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等困擾,不能如愿省親訪友和登頂雪峰山祈福而心生遺憾。此時此刻讀著唐代詩人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詩句,在感受重陽節氣氛之時,情不自禁想起了那口養我長大的翻水井的陳年往事。情到深處自然濃,意到濃時怎能舍。思念中的企盼就像一只斑斕的蝴蝶,從記憶中的故事里翩躚而來,在濃稠的金秋歲月里,有時間的味道,更有煙火的味道。
遠了經年,深了眷戀,記憶深處的翻水井將會歷久彌新……
【作者簡介】肖吉秋,微信名為白云秋天,60后大兔子,雪峰山下安化長大的伢子。軍轉干部,文學創作愛好者。作品散見于報(詩)刊和自媒體等。撰寫的《加強街道人大工作,積極構建和諧社會》榮獲2005年度廣東省人大制度研討會優秀論文獎;其散文《母校的那些舊聞趣事》榮獲2022年“最美中國”當代詩歌散文大賽一等獎。其作詞的《今非昔比新面貌》歌曲入選《中國詞曲網》榜;《我是當兵的人》、《久久重陽情》歌曲被中宣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聽音樂》欄目推送。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